吳朝剛
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掙脫應試教育的束縛,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也是課堂教學改革的方向.在基礎教育階段,新課程理念下推進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學校教育,主陣地是課堂.面對以往重教法、輕學法;重書本、輕實踐;重講解、輕參與;重結論、輕過程;重知識積累、輕能力發(fā)展的傳統(tǒng)教學,我們的課堂教學改革的切入點在哪呢?我認為,物理課堂教學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發(fā)展學生的個性,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造能力,是物理課堂教學改革的突破口.想做到這一點,必須要激活課堂.只有在充滿活力的課堂上師生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學生才能成為真正的主體、才能獲得能力的發(fā)展以及展現其能力的滿足感,課堂教學也才充分體現出她的魅力來.教師帶著激活課堂的意識去組織課堂教學,學生的情感、思維將會被充分調動起來.在充滿活力的課堂氛圍里,能力的體現和發(fā)展達到了非常好的狀態(tài),從而教師少教,學生多學、學好,充分體現學生的主動性,從而提高教學質量.我從物理課的引入、教學過程、課堂結尾作了初步探究.
一、新課引入要有趣味、有疑問
心理學家認為,興趣是學習最直接意識到的學習動機.心理學研究表明,當人遇到問題而沒有現成的辦法時,思維才會出現.可見,思源于疑,“疑”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一把鑰匙,因此我認為新知識點的引入,一節(jié)課的開始要“帶著興趣,帶著疑問”.例如,在講“牛頓第一定律”時,先朗誦18世紀英國詩人蒲柏的一首詩:“自然與自然規(guī)律被黑夜遮蔽,上帝說,讓牛頓來吧,一切遂臻光明.”讓學生了解牛頓在科學界的重要地位,認識到牛頓運動定律的重要性.又如,在講“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時,我先設計了一個實驗,一節(jié)干電池和一個小燈泡相串聯以及三節(jié)干電池和三個小燈泡串聯(四節(jié)干電池電壓相同).然后提問:“閉合電鍵,哪組小燈泡亮一些?”大家異口同聲,后面一組亮一些.可當我閉合電鍵時,情況相反,立即激起了同學們的興趣和疑問.這樣,學生帶著強烈的求知欲去學習,使“要我學”的外壓力變成了“我要學”的內動力,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探索精神和開拓性思維.
二、過程設計要讓學生動起來
我曾看過教育家的一次演講,她提出教師一定要“目中有人”,強調以學生為主體的重要性.要提高一節(jié)課的效率,一定要打破“教師滔滔講解,學生默默聆聽”的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一定要讓學生動起來,突出學生的主體性.
讓學生動起來,可以在課堂教學中提一些富有思考性的問題,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引導學生開動腦筋探索問題.例如,在學習“牛頓第一定律”時,我提出這些問題讓學生討論:“物體運動一定要靠力維持嗎?”“物體受力時有沒有慣性?”“高速的火車遇到障礙物時能否立即停下來?”“物體速度越大,慣性是否越大?”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結論,教師畫龍點睛地點評,學生對牛頓第一定律的理解更透徹,印象更深刻.
讓學生動起來,可以借助于實驗,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例如在學習電磁感應時,我給每組學生一套器材:帶鐵心的線圈、副線圈、電源、電鍵、磁鐵,滑動變阻器、導線、靈敏電流計.要求大家找出使副線圈產生感應電流的辦法.同學們熱情高漲,積極舉手,就連平時不愛動腦的同學也大增興趣,躍躍欲試.整個教學過程中,同學動腦動手,課堂上不思考的、不注意聽講的情況就會消失,同學們在相對愉悅的氛圍下獲取知識,促進能力的發(fā)展.讓學生動起來,可借助于掛圖、模板、模型、幻燈、投影、電腦等多媒體手段,多角度呈現給學生.例如,在講解波的傳播時,先演示橫波、縱波的傳播實驗,讓學生初步獲得整個波傳播過程的印象,然后隱去其他質點,演示其中一個質點的運動情況,讓學生認識質點是在平衡位置上下振動,而不是隨波運動,最后引導學生將兩種情形交織、組織在一起,讓學生對波的傳播過程產生本質的認識.這樣的設計,不僅讓學生獲取了知識,而且培養(yǎng)了學生的觀察能力、物理圖景的想象能力.
讓學生動起來,可以角色互換.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發(fā)揚民主,與學生平等相處,善于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上習題課前,我布置相關習題讓學生上來講解.學生在備課和講解過程中,全面地掌握知識,尋求多種解題方法及最佳講解方式,使學生動腦、動手、動口,培養(yǎng)了學生的責任感和自信心,有效促進學生能力的發(fā)展.又如,上復習課前,讓學生先獨立復習再組成小組形成每一組的復習提綱,再在課堂上講解,最后評出最佳復習方案.這樣的復習課,人人參與,增強同學間的協助能力,鍛煉了表達能力,加強了集體榮譽感.作為教師其中的點評必不可少,指出需改進處,并給予更多的鼓勵,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
顯然,師生共同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成為主體,這樣更易激活課堂,營造一種使學生心情愉悅的輕松的學習氛圍,在這種環(huán)境下,能大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欲望,積極探索,大膽嘗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能力.
三、意猶未盡的課堂結尾
一節(jié)課如何收尾,很有講究.如果教師在課堂最后幾分鐘的時間提出幾個問題讓學生產生疑問,產生“欲知后事如何,且聽下回分解”的余味,讓學生“帶著懸念,帶著思考”走出課堂,這不僅有助于鞏固這節(jié)課的內容,也為下節(jié)課的內容作好鋪墊,同時將課內的思維延續(xù)到課外,有助于學生自主學習.例如,在講解“牛頓第一定律”后,我提出問題:“在一個密閉的車廂,你可以判斷車在加速、減速或勻速行進嗎?如勻速行進,有方法知道加速嗎?”引起學生思考,加深他們對牛頓定律的理解,并認識如何利用牛頓第一定律來解決具體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