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彤
領(lǐng)導(dǎo)之本,唯在用人。用人的關(guān)鍵在一把手。對一個地區(qū)、部門或單位一把手而言,善用人則事業(yè)興,反之則事業(yè)衰。毛澤東同志說過,領(lǐng)導(dǎo)干部的主要職責概括起來就是兩件大事,一是“出主意”,二是“用干部”。用干部雖然排在第二位,但卻是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黨的十六大所要求的“聚精會神搞建設(shè),一心一意謀發(fā)展”,核心還是“用干部”。道理很簡單,搞建設(shè)需要干部,謀發(fā)展也需要干部。領(lǐng)導(dǎo)出的主意再好,也必須得由下屬去貫徹落實,如果手下的干部不得力,那再好的主意也不會有好的結(jié)果;反之,如果手下的干部精明能干,那么即使領(lǐng)導(dǎo)的主意有誤,也會在貫徹落實的過程中得到修正。
我國春秋后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晏嬰認為,國有三不詳,即“有賢而不知,一不詳;知而不用,二不詳;用而不信,三不詳?!痹斦?,清楚也。不詳,就是不清楚,就是糊涂。晏子的意思是,治理國家有三種情況算是糊涂的,第一種糊涂是有賢才而領(lǐng)導(dǎo)不知道;第二種糊涂是領(lǐng)導(dǎo)明知道有賢才卻不使用;第三種糊涂是使用了賢才卻對他們不信任。這三種情況,對一個國家的影響都有可能是致命的。
關(guān)于“出主意”和“用干部”,參考書很多,《一把手用人精要》只是其中之一。這本300多頁的書是集中寫一把手應(yīng)該如何識人、選人、用人、育人的,語言淺顯,通俗易懂,利用一個中午的時間就可以一目十行地讀完。而既然是精要,最重要最值得銘記的就是書中介紹的辨才五要和識人七法。
辨才五要
辨才五要和識人七法的背后都隱藏著一個典故。相傳戰(zhàn)國時代魏文侯為宰相人選難定所苦,于是想起手下的一位謀士李克曾說過的話:“家貧則思良妻,國亂則思良相?!庇X得很有道理,便向李克請教。李克于是向魏文侯提出了辨析人才的“屈、富、達、窮、貧”五個要點,即屈視其所親、富視其所與、達視其所舉、窮視其所不為、貧視其所不取。
一是“屈視其所親”。屈就是委屈,親就是親近。說的是當一個人懷才不遇時,就看他跟什么人親密來往。如果他是跟一些同樣不得志的人親密相處,整天只知道發(fā)牢騷,鳴不平,那他就是個心胸狹隘的小人物,不值得提拔重用;如果他不因一時的失意而沮喪,反而意志彌堅,心胸開闊,這樣的人就值得使用提拔。大丈夫能屈能伸嘛!
二是“富視其所與”。富就是富有,與就是給予。說的是當一個人非常富有的時候,要看他把錢往什么地方用。如果他專走后門,送禮給比自己地位高的人,賄賂有權(quán)勢的人,這個人就須提防,不能提拔重用;反之,如果他把錢慷慨地用在培養(yǎng)窮而且有才干的人身上,或是仗義疏財于慈善事業(yè),這樣的人就值得考慮。
三是“達視其所舉”。達就是通達,舉就是舉薦?!睹献印けM心上》的原話是,“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當一個人仕途通達,大權(quán)在握時,就要看他舉薦拔擢的都是些什么人。如果舉薦的全是睿智、廉潔的人物,表示他絕無私心,一心為社稷著想,這種人是值得賦予重任的;反之如果舉薦的是無才無能的人,表示他有私心,不為國家著想。
四是“窮視其所不為”。這里的窮不是貧窮的窮,而是山窮水盡、窮途末路的窮。如果一個人求取功名不得,仍保持名節(jié),不走歪門邪道,不奴顏婢膝,不投機鉆營,表示他是個可以挑大任的人。
五是“貧視其所不取”。這里的貧是貧窮的貧。當一個人窮得難以度日,就看他是不是貪婪如餓鬼。人在窮困時若拍馬屁求好處,就是不可用的小人物;若是窮不喪志,對有錢人仍然不卑不亢,就是一個非同尋常的大人物。
用才的第一關(guān)是識才,識才的前提是辨才,而辨才更需要全面地長期地客觀地進行。上述五要就好比是五個人才考驗關(guān),只有通過考驗的人才可列入使用名單。
識人七法
識人七法是諸葛亮總結(jié)出來的。他主張在穩(wěn)定的情緒中考察別人,讓其干事,考察其人。他的識人七法就是面對面地直察人才的“志、變、識、勇、性、廉、信”,即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告之以危難而觀其勇、醉之以酒而觀其性、臨之以利而觀其廉、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第一,“問之以是非而觀其志”。志就是志向。即對人才直接提問,看其分辨曲直是非的能力如何,以考察他的立場、觀點、志向、愛好和興趣等。
第二,“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窮是窮盡,變指應(yīng)變。即提出尖銳問題并追根求源地探討某個問題,使其理窮辭少,以考察人才闡述問題的邏輯性和表達力,分析問題的應(yīng)變力和敏感力。
第三,“咨之以計謀而觀其識”。咨就是咨詢,識就是見識。即讓其對重大問題提出決策意見,看他有無遠見卓識和雄才大略。
第四,“告之以危難而觀其勇”。即讓其處理一些艱巨的事情,指明他所要經(jīng)受的風險和所面臨的困境,看他的膽略和勇往直前的精神。
第五,“醉之以酒而觀其性”。性就是品性。即和其開懷暢飲看其自我控制力及其品性。
第六,“臨之以利而觀其廉”。臨就是臨近、靠近。即用豐厚的利潤引誘他,看他是否保持清廉本色不變。
第七,“期之以事而觀其信”。期就是約定時日。即委托其辦事,看他能否如期完成,信守諾言。
諸葛亮在識人用人的問題上是有一定本事的,他的錦囊妙計之所以屢屢奏效,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對敵我雙方文武官員特點的了解和把握。當然他也有走眼的時候,比如把街亭交給只知紙上談兵的馬謖去鎮(zhèn)守,導(dǎo)致全局潰敗。而劉備早就跟他說過,馬謖言過其實,不可重用。這也從歷史的角度警醒我們,用人不是兒戲,必須慎之又慎,否則狂瀾既倒,大廈將傾,任你再有本事也回天乏術(shù),只能捶胸頓足了。
“詩家清景在新春,綠柳才黃半未勻。若待上林花似錦,出門俱是看花人?!边@是唐朝楊巨源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城東早春》。詩寫的雖然是春季旅游的事,但其中也潛藏著識人的道理。那些真正具備識才慧眼的一把手,如能在綠柳才黃的時候就見微知著,明察秋毫,并以當年劉備三顧茅蘆的謙遜與真誠,發(fā)現(xiàn)并善待那些真正的人才,那大概就意味著已經(jīng)在激烈的競爭中搶得先機了。
(摘自價值中國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