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 彥
經典名著,穿越時空,其深刻的思想內涵和巨大的藝術魅力會讓青少年終生受益。語文課標中要求初中生“每年閱讀兩三部名著”,名著閱讀應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初中生的名著閱讀現(xiàn)狀堪憂:要么浮光掠影——為獲取信息,進行短、平、快速讀;要么急功近利——為應付考試,只選讀零散語段;要么淺嘗輒止——為消遣,只關注情節(jié),忽視歷史的厚重和人文品性……面對厚厚的“大部頭”,他們鮮有將閱讀進行到底的。針對此現(xiàn)狀,筆者總結了以下策略:
一、名著閱讀的安排要有序
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的王澗老師說:“在獨立閱讀剛起步的中小學階段,學生往往不能自己很快地摸著門徑”,這就需要教師對名著閱讀作出合理的布置安排。無序則忙,忙而無功;有序則進,事半功倍。
1. 制定名著閱讀計劃
參照課標和教材,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從學生的實際和興趣出發(fā)制定計劃。以人教版初中教材為例,初中三年總計劃可擬定如下:
(注:必讀書目要求全體學生共同閱讀;選讀書目由師生討論選定,供有余力的學生選讀。)
教師每學期的指導計劃要盡量細化,落實到每部名著。計劃中應包含閱讀任務、閱讀進度、訓練內容、指導方式等具體內容和措施,不能流于空泛。另外,還要幫學生學會依老師的安排“制訂自己的閱讀計劃”。
2.開設名著閱讀課
要完成每學期的閱讀任務,離不開學生的課下閱讀,但只靠課余時間,缺少課內的帶動,會出現(xiàn)散漫低效的閱讀狀態(tài)。名著閱讀課是為推動名著閱讀,養(yǎng)成學生良好閱讀習慣,提高學生欣賞水平而設立的新課型。這種“學會閱讀”的實踐課,設置很靈活:可每兩三周定期抽出一兩節(jié)語文課;也可安排在每周的班隊會活動時間;七、八年級時,還可利用學生充裕的自習課。內容也多樣:學生能自主閱讀,賞析精品,展開交流;教師能進行名著導讀,介紹閱讀方法,幫助學生積累和探究。
3.劃分名著閱讀小組
劃分名著閱讀小組,有利于創(chuàng)造良好的閱讀環(huán)境,在合作中激活學生的主體性,便于開展探究式閱讀。根據閱讀水平的差異,把全班學生分成若干小組,人數(shù)一般4-6人為宜,每組中選一名閱讀水平較強、有一定組織能力的學生任組長,負責幫教師把握閱讀情況、檢查閱讀任務的完成。各組可由教師統(tǒng)一安排閱讀進度,集中進行指導。組之間要經常開展各類交流和競賽活動。
二、名著閱讀的引導要有趣
北大教授蔣紹愚說:“……不加引導,就可能有相當多的學生只愿讀一些通俗文藝、消遣作品,而終身和經典無緣?!比~圣陶先生也強調教師要“多方善誘導”,轉變學生的閱讀方向,激發(fā)他們對名著的濃厚興趣,才會實現(xiàn)名著的“悅讀”。
1. 課文引路,“誘”讀名著
有的課文是名著的節(jié)選,可把它們作為引子,誘導學生進入名著神圣的殿堂。如人教版《語文》七年級下冊選了《魯濱孫漂流記》中的《荒島余生》、《安徒生童話》中的《丑小鴨》,九年級上冊選了《水滸》中的《智取生辰綱》、《紅樓夢》中的《香菱學詩》,它們以豐富的想象、生動的文筆深得學生青睞,再通過朗讀比賽、編演課本劇等形式深入展現(xiàn)其魅力,便會吊足學生的閱讀胃口,這時教師再因勢利導,推出原著,會有意想不到的閱讀效果。
進行單元教學時,也要相機燃起學生閱讀名著的欲望:學成長單元,要感受另一種歷經磨難的成長經歷,可讓學生去看《童年》;學凡人單元,想體味老北京下層貧民的真實人生,就去欣賞《駱駝祥子》;學名人單元,為領略不同名人的別樣風采,就去讀《名人傳》等作品。
2.媒體造勢,“引”讀名著
許多名著被改編成了電影、電視劇,如:我國古典四大名著都有同名的電視連續(xù)?。簧⑽募冻ㄏκ啊酚袑娪啊讹L雨故園》;小說《童年》有對應電影《我的童年》……在讀某部名著前,先組織學生在光影世界中“閱讀”——觀看有關影片或電視劇片段,再設計相關的語文活動,通過層層渲染、不斷造勢,吸引學生去讀文本。
此外,利用媒體講解名著也漸成時尚。如中央臺10頻道推出的“百家講壇”就為“引”讀名著提供了契機:當易中天品“三國”時,學生們會饒有興趣地讀《三國演義》,當劉心武講《紅樓夢》時,班級會掀起“紅樓熱”……現(xiàn)代傳媒還有豐富的資訊,便于學生解讀名著。如讀《格列佛游記》前,可先從網上查閱斯威夫特的資料及作品的背景介紹,對深刻理解主題大有裨益;引導學生從報刊、網站上搜集名著的評論性文章,他們會在樂此不疲中慢慢受益。
3.開展活動,“促”讀名著
初中生思維活躍,但看問題缺乏深度,思維的表面化導致了閱讀的淺層次。教師應開展各種生動有趣的活動,引導學生敲開語言的物質外殼,循文悟道:
讀書報告會——放手讓學生展現(xiàn)成果。當一篇篇心得、一本本筆記得到老師的贊賞,當自己的介紹引起同學的共鳴時,學生會產生強烈的滿足感。
撰寫頒獎詞——情辭懇切表達對名著的贊美,富有創(chuàng)意升華對名著的理解,學生的讀和寫都得到了鍛煉。
手抄報展覽——圖文并茂的形式中表達自我,五彩斑斕的世界里展示收獲。小組合辦享受合作的愉悅,自己獨辦品嘗創(chuàng)作的樂趣。
名著故事會——喜聞樂見的故事、繪聲繪色的講述,在你講我聽中,關注著人物的命運,熟悉了名著的情節(jié),折服于高超的技法。
誦讀大比拼——加深了對作品的意蘊領會,提高了學生的朗讀水平。出色的誦讀、緊張的比賽讓名著閱讀鮮活起來。
三、名著閱讀的指導要有方
要讓學生一時的興趣成為終生的熱愛,使他們與作品產生心靈的碰撞與交流,就得授予他們走進名著這座寶庫的“金鑰匙”——閱讀方法。
首先,要關注序、跋和目錄。讀名著前先閱讀書前的序和書后的跋,能在最短時間內了解全書的大概內容、時代背景、作者情況和寫作意旨,快速有效地理解作品。文學作品往往結構復雜,頭緒繁多。讓學生瀏覽全書的目錄,可以提綱挈領地把握全書的結構,提取內容要點。
其次,要略讀和精讀相結合。王澗老師指出:“對(名著)必讀書,宜要求學生在讀過一遍,明了全書的大意之后,再細細地讀一遍,引導他們仔細體會其中的精彩章節(jié)”。略讀、瀏覽重在培養(yǎng)學生把握閱讀材料的大意和從中捕捉重要信息的能力。教師可指導學生先用略讀、瀏覽的方法通讀全書,弄清主要內容、情節(jié)和人物關系或作品的主要觀點。精讀要重視學生的情感體驗和創(chuàng)造性的理解,對名著中的重要細節(jié)、精彩片段、話外之音,要引領學生靜心細讀,和他們一起去品味其構思的奇巧,揣摩其布局的精妙,欣賞其語言的優(yōu)美等,來獲取情感體驗和藝術熏陶。
第三,要不動筆墨不讀書。這是歷代學人總結出來的讀書經驗,要求學生養(yǎng)成做讀書筆記的好習慣。做筆記可幫記憶、儲資料、促思考、提效率。它大致包括:
圈點勾畫寫批注:小到字詞,大到書的重點、難點都可在書上畫線或做上各種符號圈點;稍縱即逝的零思碎想,亦可記在書的“天頭”“地腳”或其他空白處成為眉批、腳注或旁批,以備參考。
日積月累作摘抄:讓學生摘錄妙詞佳句、歷史典故等,經常翻閱,加強語言積累,豐富寫作素材。摘抄的基本形式有:語錄式摘抄,提要式摘抄,賞析式摘抄,研究式摘抄,組合式摘抄。
條分縷析列提綱:指導學生概括出所讀名著的要點、框架或故事梗概,或者指導學生寫出某一章節(jié)的提要和基本內容,有助于培養(yǎng)他們的邏輯思維和表達能力。
評析歸納抒心得:學生不必拘泥于某一固定形式,或有感而發(fā)補充論證,或評論得失指摘錯誤,或自悟自得抒寫情感,可隨時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產生的想法寫作成文。
四、名著閱讀的評價要有效
傳統(tǒng)意義上的評價,視考試、檢測為法寶,造成學生為考試而閱讀,為應付檢測而努力。教師只有探索新穎、有親和力的評價方式,實施有效的名著閱讀評價,才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1.注重評價多樣化
“閱讀評價要注重多樣化和靈活性”。要扭轉原來以終結性評價即以考試為主的狀況,形成在賞析交流中評價,在成果展覽中評價,在話題辯論中評價,在問題探究中評價的多元化格局;要打破過去以教師單向評價為主的模式,發(fā)揮學生的能動性,讓學生參與評價,實現(xiàn)積極的師生互動;要改變單一刻板的評價,采用調查問卷、閱讀評價表、評價手冊等多樣的評價方式。
2.注重過程評價
各地中考命題在近兩年明顯加強了對名著閱讀的考查力度,開放性名著閱讀題越來越占主流地位。這類試題考查的是學生平時的閱讀積累,更加關注學生的名著閱讀過程、閱讀感受。學生的感受教師無法越俎代庖,但我們可建立學生閱讀成長記錄袋,用縱向發(fā)展的眼光,根據學生閱讀過程中的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取向評價其閱讀高下、調控其閱讀過程。尤其要重視對他們在閱讀中的參與熱情和創(chuàng)造品質的肯定,使每個學生在每個階段都能感覺到自己的進步,在閱讀評價中不斷獲得動力。
3.注重評價激勵
蘇霍姆林斯基說“成功的歡樂是一種巨大的情緒力量”,“教學的實質在于激勵與喚醒”。我們要善于發(fā)現(xiàn)學生在閱讀中的成功之處及時喝彩,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成就感。所有活動都應由教師或學生組成評價小組給予評價。無論是書面材料還是口頭發(fā)言,都可按A、B、C、D四個等級確定學生的發(fā)展等級。評價過程中,允許學生對評價結果大膽質疑,甚至“討價還價”。健全各種獎勵機制,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發(fā)展,每學期還要選出多名“閱讀明星”,來帶動全體學生。
閱讀名著風光無限,徜徉經典別有洞天。實現(xiàn)了名著閱讀安排的系列化、名著閱讀引導的趣味化、名著閱讀指導的方法化和名著閱讀評價的實效化,我們定能引領學生將名著閱讀進行到底,在書香浸潤中,取得素質培養(yǎng)和升學考試的雙贏!
(河北省滄州市第十一中學06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