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凌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比較是一切理解和思維的基礎,我們正是通過比較來了解世界上的一切的?!惫蚀耍诰唧w的教學實踐中,配合研究性學習,有目的有意識地開展一系列的比較性閱讀研究,對于提高學生的欣賞水平,快速、準確地把握文章的大意,是有一定幫助的。
一、辨詞尋意
最基礎的比較性閱讀是詞語的比較性辨析,主要是為了幫助學生能夠精確地體悟作者用詞的精妙,把握作者筆下所塑造的形象。在課文的練習題中,這一類練習題的設置是比較多的。
比如新教材中,《荷塘月色》練習三:
將下面句子中加點的詞與括號里的詞作比較,說明它們不同的表達效果。
1.曲曲折折(曲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互相連接)的葉子。
2.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開)著些白花,有裊娜地開著(已經(jīng)盛開)的,有羞澀地打著朵兒(含苞欲放)的……
3.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照)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
4.薄薄的輕霧浮(升)起在荷塘里。
5.荷塘的四面,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遠近高低)都是樹,而楊柳最多。
這樣的題目,就是要學生采用比較性的思維方式來體悟用詞的精妙。比如,以疊詞“曲曲折折”“田田”和“曲折”“互相連接”比,既表現(xiàn)了荷塘的廣度、荷葉的密度,又讓人感受到音樂的美感;以“浮”和“升”比,把握“浮”字所表現(xiàn)的“霧的輕飄狀態(tài)”??梢哉f,離開了比較,就不可能精確地感知作者的體物之精微,用詞之精確。
經(jīng)常對詞語進行比較辨析,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感受不同的詞,尤其是動詞、形容詞的表達魅力,增強學生對這些詞所描摹的對象的感受力,同時,對提高學生的應試能力也有一定的幫助。考試時,有些題目,雖然在題目的形式上無此要求,但就解題思路來說,用的還是比較性思維方式。
且看下面一道題: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
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古人有“七言詩第五字要響?!^響者,致力處也”的評述,請以李白詩中的“掛”字為例,加以賞析。
這是2005年上海卷的題目,如果學生已非常熟練地掌握了比較性思維,他可以立刻想到,“瀑布”一般是用“沖下”一詞的,現(xiàn)在李白用了“掛”字,那么,“沖下”與“掛”有何區(qū)別呢?這么一想一比較,考生可以非常輕松地發(fā)現(xiàn)此字的優(yōu)越處:化動為靜,描繪出遙看瀑布飛瀉時的景象。所以,就賞析來說,比較性思維實在是一種常用且實用的解題思維方式。
二、辨句求法
在詞語比較辨析的基礎上,教師更可以指導學生對文章的表達技巧進行比較分析,從而深入地感受文章的意境,學習一些優(yōu)秀的作文之法。從比較內(nèi)容來說,比較可以是同類型的比較分析,也可以是異類型的比較分析。
在講《中國藝術(shù)表現(xiàn)里的虛與實》時,為了讓學生更好地理解古典詩詞中虛與實的寫法,我與學生共同找了一些寫愁的詩句,大家一起研討了:
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李煜 《虞美人》)
請量東海水,看取淺深愁。(李群玉 《雨夜呈長官》)
便做春江都是淚,流不盡許多愁。(秦觀 《江城子》)
漫將江水比閑愁,水盡江頭愁不盡。(賀鑄 《木蘭花》)
試問閑愁都幾許?一川煙草,滿城風絮,梅子黃時雨。(賀鑄 《青玉案》)
春去也!滿江萬點愁如海。(秦觀 《千秋歲》)
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李清照 《武陵春》)
堆來枕上愁何狀,江海翻波浪。(毛澤東 《虞美人》)
通過對比研討,學生不禁驚嘆于古人寫愁的種種奇思,“愁”有重量,有高度,有深度,但總的說來,都是以具體的形象來表現(xiàn)看不見摸不著的無法言喻的內(nèi)在心愁。這樣,對于什么是化虛為實,學生就有了比較深刻的感受,而且在作文時,有時也會有意識地運用這種手段。同類型的比較性閱讀,相當于短時間內(nèi)的高密度轟炸,往往會給學生留下比較深刻的印象,從教學效果來說是比較好的。
而在講化實為虛的手法時,我則采用了異類比較的手法,首先,我舉了唐代詩人王建的《十五夜望月》“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的例子,然后,我把最后一句稍作改動,“今夜月明人盡望,秋思落在王建家。”學生聽了哈哈大笑起來,同時學生也在笑聲中體會到了此詩用虛筆的妙處。如果不用這種方法,一味進行一些理性的分析,我想學生是很難體會此詩的“蘊藉深沉”。
同樣,在講《雨霖鈴》時,我也采用了這個方法。我一直在想,如何讓學生理解柳永的“執(zhí)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的那一份沉痛,那一份悲涼,那一份含蓄。恰好,瓊瑤的《煙雨》中有一插曲《離別的車站》,于是,在上課的時候,在把原詞讀了兩遍之后,請一個學生唱了一遍《離別的車站》:“……我的眼淚在泛濫泛濫……”,然后,我請學生談談他們對一詞一歌的看法,原來比較沉悶的課堂氣氛一下子活躍起來,學生紛紛各抒己見,有說愛柳永的,有說愛瓊瑤的,而含蓄與直白之分,古典與現(xiàn)代之別,學生通過討論有了比較直觀而清楚的印象。
課后,學生意猶未盡,興匆匆地繼續(xù)找與“淚”有關的古典詩詞與現(xiàn)代歌詞,比如“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誰的眼淚在飛”等等,搞了一次古典詩詞與現(xiàn)代歌詞的欣賞活動。這種活動已經(jīng)不僅僅是一種表達技巧的比較性分析,而是一種專題性的比較性閱讀,是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的主要內(nèi)容。可以說,比較性閱讀是促進高中研究性學習極為有效的一種手段。
三、辨文思境
在比較孤立地學習一篇篇課文的基礎上,師生可以商定一些適合于開展比較性閱讀的專題,這種專題首先可以從同題材文章的比較分析開始。
比如,在第三冊的語文學習中,我們就開展了這樣的一些專題比較閱讀。其中一個是“別”的專題。因為這一冊課文中,有纏綿精致的徐志摩的《再別康橋》,也有委婉含蓄的柳永的《雨霖鈴》,還有豪放雄奇的《夢游天姥吟留別》,哀婉凄惻的《孔雀東南飛》等,再加上以前初中學過的《別董大》、《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廣陵》等,學生這方面的知識相對而言是比較豐富的。對于這些同題材文章,可以從風格、語言、表達技巧等不同方面分析這些送別之詩,從而使學生對中國古典詩詞中大量的送別、贈別之詩有一個粗淺的了解。
除了“別”之外,第三冊還有大量寫“秋”的文章,如王維的《山居秋暝》,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一剪梅》、《聲聲慢》,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懷古》,郁達夫的《故鄉(xiāng)的秋》。古典文化中有“秋士”一說,因此,開設一個“秋”的研究專題也是一個不錯的設想,可以讓學生走進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心靈,觸及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脈搏。
除了這些傳統(tǒng)的同冊同題材專題研究外,師生更可以打破教材冊數(shù)的限制,開辟新的比較性研究專題。
比如,關于中國文人的夢想、追求的研究專題,可由這些文章組成:《荷塘月色》(第一冊),《故都的秋》(第三冊),《歸園田居》(第三冊),《夢游天姥吟留別》、《山居秋瞑》(第三冊),《桃花源記》(初中),《我的空中樓閣》(第三冊),通過這些文章,可以瞥見中國文人的千古夢想——對現(xiàn)實中不存在的桃花源的永恒追求。通過這個專題的比較閱讀,學生們也比較深入地了解了田園、山中等一些意象的象征意蘊。
再有,關于女性悲劇形象的探討研究:《氓》中的棄婦,《孔雀東南飛》中的劉蘭芝(以上第三冊),《祝?!分械南榱稚?,《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杜十娘,《雷雨》中的魯侍萍,《竇娥冤》中的竇娥(以上第四冊)。在比較了那么多的不幸的女性形象之后,學生對祥林嫂的悲劇命運更有了深刻的認識,這種悲劇不僅是一種社會悲劇,也是歷史悲劇。從歷史反觀現(xiàn)實,對于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使命感,社會責任感,正確的道德觀念,也不啻為極好的教育。
春桃妖艷,秋菊堅貞,牡丹艷麗,梅花素雅,在語文的教學活動中,結(jié)合課文的字詞教學,針對文章內(nèi)容、情感、主題的理解,適當?shù)亻_展一些比較閱讀、分析,對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感悟能力,提升對作品的認知水平,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興趣,都是有一定的好處的,而對于學生開展研究性學習活動,則更是事半而功倍。
(茅凌 浙江省余姚四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