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寓寧
為了了解大學生心理狀態(tài),某校搞了這樣一次調查,詢問大學生們有沒有被身邊的人和事感動過。其中多數(shù)人認為生活中沒有令他們感動的東西,有的只是埋怨:有求不到的幸福,有求不到的財富,有求不到的戀人等,這些人多數(shù)家里都比較富有。而另一些來自農(nóng)村、家境貧窮的大學生普遍認同:在生活中,使他們感動的東西太多了,最大的感動就是來自于父母的恩情,在家庭特別貧窮的情況下還把他們送進大學。這篇調查報告的結果,類似一個寓言。一個一無所有的人自認為自己太不幸了,到上帝那兒述說自己的不幸,上帝告訴他:其實你是個幸福的人,與盲人相比,你有明亮的眼睛,與下肢殘疾的人相比,你有健康的雙足,你有手有腳,應感謝我對你的造化,努力用你的雙手去創(chuàng)造幸福吧!這個人聽了后,覺得上帝說的話有道理,有了對生命健康的感動,再也不感到自己是天底下最不幸的人了。感動是什么?感動在于心,而不是眼前的個別需求。
感動于心,在于我們應用一顆真心去善待周圍的一切。偉大的詩人之所以能憂國憂民,有“先天下憂而憂,后天下樂而樂”的遠慮,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呼喚,有“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以及“滿身羅綺者,不是養(yǎng)蠶人”的憤慨,那是因為心性善良的詩人們被感動了。有了感動,才會為一葉落盡天下秋而黯然神傷,為“但悲不見九州同”的破碎山河而死有遺憾。因為他們感動于心,才會寫出千古名句。一個心地善良的人,之所以能感動于心,有“茍富貴,勿相忘”的同甘共苦,有“雪中送炭真君子”的操行,有“勞動一日,可得一日安寧”的怡然自得的生活情趣,那是因為感動會讓一個人樂觀向上、心地善良、大公無私。我們因生活而感動,為衣能遮體、食能果腹而感謝生活,而不為追求錦衣美食而抱怨生活的不公;我們因自然的生活而感動,有自己獨立的思想,與眾不同的性格,而不是成為他人的影子而感傷、埋怨自己的平庸。因為感動于心,一個人活著才有意義,個體生命才能發(fā)揮出最大值,心性才會善良。
感動于心,就會常被生活感動,從而感謝生活,生活中的快樂將處處展現(xiàn)。感動于心,就會先溫暖自己。不是嗎?感動就像一團火,溫暖自己的同時,也在溫暖著別人。感動于心就要先接受感動,再走近感動,因為世上的人都是需要感動的,沒有被感動過的人就會失去幸福的體驗,思想與感情就會退化。
感動于心,讓感動成為一盞照亮自己、照亮別人的指路明燈;讓感動成為一片綠洲,走近它,我們的心靈、我們的生命將永遠不會干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