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柏泉
希臘是一個詩歌之國,現(xiàn)在仍然是如此。據(jù)說每天平均有兩部詩集出版,而且這些書均有銷路。在民間,口耳相傳的長詩仍在流行。這樣的群眾基礎(chǔ)便使希臘出了兩個諾貝爾獎獲獎詩人:一九六三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為塞弗利斯(Giorgos Seferis)所得,而一九七九年諾貝爾文學獎金獲得者為艾萊蒂斯(Elytis)。
為了介紹這位西方讀書界也不熟悉的詩人,企鵝出版社出版了一本其作品的選譯本,此書同時由美國維京出版社出版。集中共收長短詩約六十首,通過這些英譯我們可以對這位詩人的甚至希臘的詩歌嘗鼎一臠。這要算是最易得的本子了,以前只有去尋覓美國各大學的出版物,或在一九七一年的《企鵝本希臘詩歌》(此書也絕版不易得)中查得數(shù)首而已。
艾萊蒂斯生于一九一一年,真名是Odysseus Alepoudhelis,艾萊蒂斯乃是筆名,取義于“希臘”“希望”“自由”幾個字(塞弗利斯也是筆名)。這位愛國的詩人,曾在二次大戰(zhàn)中與意大利侵略軍親自作過戰(zhàn),他的詩充滿了希臘的陽光、大海與天空的光輝,那么明朗、歡樂地肯定著人生。很難相信,他的詩歌技巧是由法國超現(xiàn)實派來的,因為超現(xiàn)實派的晦澀、苦悶,他一點也沒有。在他最早的詩歌《愛琴?!分芯驮伋?/p>
我愛
群島的網(wǎng)絡
海鷗的夢想
獨立在桅巔的水手
哼一支歌
這些詩讀來頗似聶魯達,但他有一個獨特的因素,那就是希臘東正教的禮儀與習慣,在希臘人民生活中影響是極大的。他的代表作Axion Esti,作于一九五九年,就是利用宗教儀式歌唱對祖國的愛、對人民的希望,這已有部分漢譯??傊?,他、塞弗利斯、還有這一代的許多新詩人,都面臨一個問題:如何把希臘詩歌從古希臘的經(jīng)典作品影響下擺脫出來,特別是,西方一般讀者還只知道古希臘的作品。這種情況與我們很類似,西方對于中國其趣味往往仍停留在舊詩中那樣一個寧靜、超離塵俗的世界,而我們的新詩人為了打破這種局面,事實上也從西方的詩歌吸收了技巧。希臘和中國情形很相似,甚至在語文方面也有“文言”“白話”兩種。希臘詩人走過的道路很值得我們借鑒,特別在他們吸取最新的技巧而又不受壞的影響這一方面。
這本不算厚的書選的詩比較全面,分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一九四○至一九四五年,除早期超現(xiàn)實派影響的作品外尚收有一九四五年悼一位二次大戰(zhàn)反法西斯戰(zhàn)斗中陣亡的一位隊長之作。第二個時期一九五九至一九六○年,除名作Axion Esti外尚收有其他詩作,其中《解剖》一首還看出受十七世紀玄學派詩人的影響。這兩部份的翻譯者開利和薛拉是美國和英國的教授。第三個時期一九七一至一九七九年,由別人所譯,看出作者近年來嘗試著一些新的形式,對此一般更少有介紹??偟恼f來,艾萊蒂斯是一個開放型的、多產(chǎn)的作家,無內(nèi)傾性格詩人的艱澀感,雖說技巧是現(xiàn)代派的,其形式的多樣化與內(nèi)容之豐富是近代詩人中不多見的。這樣的詩歌似應多介紹一些到我國來。遺憾的是英語與希臘語究竟緣分太遠,也許俄譯能更忠實于原來的形式吧!(Odysseus Elytis,Selected Poems,translated by Edmund Keeley,Ph-ilip Sherrard,Penguin,1981,114p.)
海外書訊
柯大詡
“理之所必無,情之所必有”
《牡丹亭》一解
《牡丹亭》述說距今近四百年前的封建時代一段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女主角杜麗娘為情而死,又為情而生。這是一部反映現(xiàn)實而又充滿浪漫想象的寫情的戲。這個“情”字作何解釋?湯顯祖曾在戲中引用唐朝詩人顧況的一句詩“世間只有情難說”,似乎不可解;又在《牡丹亭記題詞》中說“情不知所起”,大有無從說起的樣子,但接下來還是作了一番說明: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捣颍耸乐?,非人世所可盡。自非通人,恒以理相格耳。第云理之所必無,安知情之所必有邪!
在這里,情是作為理的對立面而提出來的。情理原該是一個完整的統(tǒng)一體,理合乎情,情在理中。我們平時講話,情理二字就一向連用。但是在封建社會的漫長現(xiàn)實進程中,特別是處于黑暗反動的時代,伴隨著政治的鎮(zhèn)壓,理作為統(tǒng)治階級維持封建秩序的統(tǒng)治思想和手段,處處便要對情進行粗暴的限制、干涉,以至摧殘、扼殺,在所不惜?!赌档ねぁ返膶懽?,處于十六世紀與十七世紀的交替之際,正值明王朝將趨潰亡的前夕。朝政專橫腐敗到極點,社會風氣也淫靡墮落到極點,上上下下一片混濁污穢的空氣。但是道學家們卻仍然擺出一副道貌岸然的架勢,抬出理來窒息社會的生機和人性的生機,以維系他們在思想界搖搖欲墜的統(tǒng)治。,當日一些頭腦清醒的作家,象李贄、徐渭和袁宏道兄弟等,無不希望吹起一股強勁的心靈之風,來蕩滌這惡俗的世道。湯顯祖以一個才華橫溢的戲曲家,以鼓吹情來表示他對這種違反人的天然之情的理的批判?!扼@夢》中杜麗娘唱道:“可知我常一生兒愛好是天然!”這是湯顯祖的自白。他用“天然”這個字眼,表示他一生的追求是什么,反襯出這個社會的種種道德倫理是多么違反“天然”之情。
時代稍后于湯顯祖的陳眉公,曾經(jīng)記載這樣一件事:“張新建相國(位)嘗語湯臨川云:‘以君之辯才,握麈而登皋比,何渠出濂洛關(guān)閩下?而逗漏于碧蕭紅牙隊間,將無為青青子矜所笑?臨川曰:‘某與吾師終日共講學,而人不解也。師講性,某講情。張公無以應?!?《批點牡丹亭題詞》)這記載不知確否,幸好有湯顯祖自己答復他的老師羅汝芳的一封信,寫道:“師言性,弟子言情?!弊C明湯顯祖的確有過這句話,而他的甘心以戲曲家名世(即所謂“逗漏于碧蕭紅牙隊間”),就是為了實現(xiàn)他的“言情”的主張。他在這里所說的情的對立面性,在道學家那里即是理的別稱,性理之學即理學、道學。湯顯祖高出于他的同時代人的地方,就在于他對情的執(zhí)著追求。他說的“理之所必無,情之所必有”,就是企圖用情來沖破理的束縛,借一段迷離恍惚的夢境,演數(shù)場生生死死的姻緣,寫成這
《牡丹亭》所寫的這段情,荒唐離奇。哪有夢中定情,鬼魂婚配,人死了尚能復活,這是“理之所必無”。但是從情來講,精誠所至,金石為開。有了這種情,世間任何事都能做到,任何奇跡都能出現(xiàn)。何況夢境奇遇、鬼魂相愛,也即是現(xiàn)實生活中的凡人遭遇、凡人之情,完全合乎情理,又是“情之所必有”。,
湯顯祖死后七年,亦即天啟三年(一六二三),《牡丹亭》已經(jīng)風行遐邇了,湯顯祖的一位友人王思任在他的《批點玉茗堂牡丹亭敘》中,著重提到了《牡丹亭》所寫的情,又提出“同”(普遍共有)與“獨”(個人獨具)的問題,我看尚有一定見地,不妨轉(zhuǎn)錄如下:
《牡丹亭》,情也。若士以為情不可以論理,死不足以盡情。百千情事,一死而止,則情莫有深于阿麗者矣。況其感應相與,得《易》之咸;從一而終,得《易》之恒。則不第情之深,而又為情之至正者。今有形一接而即殉夫以死,骨香名永,用表千秋,安在其無知之性不本于一時之情也。則杜麗娘之情,正所同也,而深所獨也,宜乎若士有取爾也!對這段評論,要撇開它的迂腐氣。把杜麗娘對于情的追求,幽期密約,私訂終身,說成什么“從一而終,殉夫以死”,真是迂腐可笑透了;但是也得原諒這位王先生,在他那個時代,,非這樣說就不能對這段郁勃憤懣而又熱烈奔放的情給予最高的評價。情是人們所普遍共有的,但是只有杜麗娘單獨體現(xiàn)了這種深情,他這意思若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通過杜麗娘這個獨特的藝術(shù)形象,表達了對人所共有的天然之情的執(zhí)著追求。
這樣看來,《牡丹亭》述說的雖是青年男女的愛情故事,但并不限于愛情,也不限于青年男女,它的含義要廣泛得多,深刻得多。它觸及到了情與理的沖突,美好的夢想與嚴酷的現(xiàn)實的矛盾。這種沖突與矛盾,每個時代都以不同的形式重演;由此每個時代的觀眾,都能從中得到相應的啟發(fā)與感受。故而這部戲的影響就不限于它所產(chǎn)生的當時,而是超越了時代。
對于《牡丹亭》的主題問題,歷來似乎并無什么爭議,也許是各說各的,互不侵犯吧。但是,按照我上面的理解,這個問題豈不還是值得再探索一下嗎?
一種說法認為《牡丹亭》的主題,應是愛與死,愛戰(zhàn)勝了死。誠然,《牡丹亭》寫了愛與死的這個題材,但這在中國文學發(fā)展的長河中,尤其到了明朝,已不是什么新鮮的了。早在漢末的長詩《孔雀東南飛》和魏晉的志怪小說集《搜神記》里,我們就已看到愛與死進入了文學的領(lǐng)域,成為許多作品的主題?!犊兹笘|南飛》中的焦仲卿與劉蘭芝、《搜神記》中《韓憑妻》的韓憑夫婦,都是生前被拆散,死后墳墓相望。墳墓上的大梓樹,根枝交錯,傳為“相思樹”的美談,顯示出愛情的真誠即使是公婆的兇狠、君王的暴力,也摧毀不了。另一篇《吳王小女》,寫紫玉對韓重的鍾情,生前不能結(jié)為夫婦,死后鬼魂還要相從,這簡直就是杜麗娘的前身了。到唐人小說出現(xiàn),這一題材的藝術(shù)描寫就更為動人。有名的《離魂記》,寫男女相愛,在現(xiàn)實生活中不可能結(jié)成夫妻,只能由奇跡來完成;女主角倩娘沒有死亡,軀體仍在,而是神魂出奔,最后合而為一,結(jié)成良緣。元曲據(jù)這故事,有《倩女離魂》雜劇。只要稍加比較,就可看出,《牡丹亭》的劇情,不能不說與它大同小異。盡管題材可以翻新,但因襲的痕跡過于明顯了。用這樣雷同陳舊的題材來作主題,顯然是不能打動觀眾的。
再一種說法,也是最通行的一種說法,認為《牡丹亭》是通過杜麗娘和柳夢梅的生離死合,熱情地謳歌了反抗封建禮教,爭取愛情自由和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倘若舉行一次古典文學考試,題目中有一個是“試述《牡丹亭》的主題”,那么這無疑就是一個公認的標準答案??上В@個答案已經(jīng)成了古典文學研究的最為方便的公式,到處可以套用,只要把男女主角的名字換一換就行了。前面已經(jīng)提過的幾篇作品,如《孔雀東南飛》、《吳王小女》、《離魂記》等,換上各篇男女主角名字,不是都用得上這個公式嗎?
爭取愛情自由或婚姻自由,當然是《牡丹亭》所要描寫的一個內(nèi)容。《驚夢》一折中杜麗娘有一段自白,比以含蓄隱喻、藻繪華艷為能事的唱詞,似乎更為直率明白地傾吐了封建時代一個深閨少女對于愛情的渴望,卻沒有受到歷代評論家應有的重視,我現(xiàn)在轉(zhuǎn)引在下面:
默地游春轉(zhuǎn),小試宜春面。春呵,得和你兩留連,春去如何遣?咳,恁般天氣,好困人也?!旌牵荷珢廊?,信有之乎?嘗觀詩詞樂府,古之女子,因春感情,遇秋成恨,誠不謬矣。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昔時韓夫人得遇于郎,張生偶逢崔氏,曾有《題紅記》、《崔徽傳》二書。此佳人才子,前以密約偷期,后皆得成秦晉。吾生于宦族,長在名門。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誠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上ф眍伾缁?,豈料命如一葉乎!
如果說僅以《牡丹亭》一部作品而言,關(guān)于它的主題是什么,前面所說的那個“標準答案”是完全可以對得上號的,上引的杜麗娘的說白正好用來作這個答案的佐證。但是從中國文學的發(fā)展整體來看,反抗封建禮法、爭取愛情自由這個問題,是從封建社會形成到持續(xù)的漫長過程中,在文學作品里是沒有中斷過的。即使封建社會已經(jīng)徹底崩潰,但只要有封建殘余存在的一天,這個問題也還不會消失。因此《牡丹亭》所采用的這方面的題材,以及它所體現(xiàn)的某些思想精神,就決不是它所獨有的,更不能說就是它所首創(chuàng)的。至于所謂“強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這又是一條古典文學研究中的標簽,到處可以貼得上,也到處不適用。個性解放是資產(chǎn)階級開始形成和上升時期的要求,生活在封建制度十分牢固時代的作家,不可能提出這種超時代、超階級的要求。杜麗娘追求愛情,在她那個時代,同資產(chǎn)階級為推翻封建制度而提出的要求個性解放完全是兩回事。她做了狀元夫人,必然也要成為賢妻良母,象她的母親杜母曾經(jīng)管教過她的那樣,她也將照此不變管教她自己的女兒。在她身上哪來什么要求個性解放的精神呢?
單就題材而論,《牡丹亭》事實上并沒有超出《西廂記》的范圍。中國古代作家思想的活躍與豐富,絲毫不能掩蓋他們作品取材的貧乏與狹窄,即使在第一流作家身上,也所難免。這種例子不勝枚舉?!赌档ねぁ酚袃纱翁岬健洞藁諅鳌?,即《鶯鶯傳》或《西廂記》,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者的題材是驚人地相似,連人物也幾乎是一分為二:杜麗娘即崔鶯鶯,柳夢梅即張君瑞,杜母就是老夫人,春香就是紅娘?!扼@夢》豈不就是《酬簡》?杜母拷問春香,豈不就是《拷紅》?柳夢梅狀元及第、奉旨完婚,豈不就是張君瑞的翻版?所以,假如根據(jù)題材的相同,我們把《牡丹亭》主題的“標準答案”改成:“通過崔鶯鶯和張君瑞的愛情故事,熱情地謳歌了反抗封建禮教,爭取愛情自由”云云,以此移贈《西廂記》,不也是同樣合適的嗎?
由此可見,《牡丹亭》在生和死以及爭取自由的愛情結(jié)合這類題材的取資方面,都不過承襲舊題,沒有能夠突破前人的樊籬。因此它的感人之處,不在于它所描寫的這些前人已經(jīng)寫過的題材,也不在于后人贈與它的那些“反抗”或“爭取”什么的主題思想;而是湯顯祖通過杜麗娘這個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形象,表達出來的情——也就是前面已提到過的那個追求天然之情,這個情的內(nèi)容包含著對青春難再的珍惜,對韶光流逝的惋恨,對純真愛情的憧憬向往。不錯,《牡丹亭》主要寫的是愛情,形式上不脫封建社會一般的才子佳人式的“幽期密約”,但是內(nèi)容上深化了,而且賦與了人生的哲理意義。少年、青年和將要告別青春或已經(jīng)失去青春的古往今來的許許多多人們,都可從中領(lǐng)會到興奮、流連、淡淡的哀愁、深沉的惋惜、無限的悵惘……使觀眾無不經(jīng)受一次感情的洗禮。我想,這或許就是《牡丹亭》的魅力所在吧。
明朝的戲曲評論家呂天成,在他的《曲品》中寫道:
杜麗娘事甚奇。而著意發(fā)揮,懷春慕色之情,驚心動魄,且巧妙疊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他舉出《牡丹亭》所特有的“懷春慕色之情”,說明他懂得這部戲的好處在哪里;“驚心動魄”四個字也不是隨便說得出來的,否則一部情節(jié)陳陳相因的愛情劇,無論如何加不上這樣高級的形容詞??上v得簡單了些,需要讀者自己加以補充。
《牡丹亭》的真正知音者,我看不是別人,而是林黛玉?!都t樓夢》第二十三回的回目叫“西廂記妙詞通戲語,牡丹亭艷曲警芳心”,講的就是林黛玉對這兩部戲的觀賞、感受;特別是對《牡丹亭》,她的感受尤為深刻。熟讀《紅樓》的紅學家們一定早已爛熟這段文字,但既是好文章,再抄引一下也無妨:
……只聽見墻內(nèi)笛韻悠揚,歌聲婉轉(zhuǎn),黛玉便知是那十二個女孩子演習戲文。雖未留心去聽,偶然兩句吹到耳朵內(nèi),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黛玉聽了,倒也十分感慨纏綿,便止步側(cè)耳細聽,又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聽了這兩句,不覺點頭自嘆,心下自思:“原來戲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戲,未必能領(lǐng)略這其中的趣味。”想畢,又后悔不該胡想,耽誤了聽曲子,再聽時,恰唱道:“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聽了這兩句,不覺心動神搖。又聽道:“你在幽閨自憐”等句,越發(fā)如醉如癡,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塊山子石上,細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個字的滋味。
曹雪芹真不愧是了不起的大作家,你看他把林黛玉聽曲時的感受和心理活動,一層深一層地寫得多么細膩生動?!靶膭由駬u,如醉如癡”,豈是一般體會?這表明曹雪芹借林黛玉所表達出來的對《牡丹亭》的理解是多么深刻?!赌档ねぁ方?jīng)此品評,可稱無憾了。
以上卑之無甚高論,聊備一說吧。
一九八二年七月,我觀看了上海昆劇團經(jīng)過改編的全本《牡丹亭》,覺得這是一次有益的嘗試。英國每年都有莎士比亞戲劇節(jié),吸引著成千上萬的觀眾,以一看莎士比亞戲劇演出為榮。我們?yōu)槭裁床荒苊磕昱e行一次盛大的戲劇節(jié),吸引全世界的觀眾來看戲呢?上海昆劇團演出《牡丹亭》,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和贊賞,其意義也就不僅限于紀念湯顯祖了。
一九八二年十月五日于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