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22年版)》明確提出“落實‘教會、勤練、常賽’”的課程理念。何為教會?教會什么?又如何教會?早在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體育工作的意見》中就明確指出:“教會學生科學鍛煉和健康知識,指導學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運動技能和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體操、武術、冰雪運動等專項運動技能。”“圍繞教會、勤練、常賽的要求,完善體育教師績效工資和考核評價機制。將評價導向從教師教了多少轉(zhuǎn)向教會了多少,從完成課時數(shù)量轉(zhuǎn)向教育教學質(zhì)量。”那么,從“教”到“教會”有何不同?對體育教師的評價導向“從教師教了多少轉(zhuǎn)向教會了多少”,這又意味著什么?這是對體育教師的教學質(zhì)量要求,同時也反映出體育教師需要有真本事,要能夠把學生教會。如果為有真本事的體育教師畫像,應該是什么樣的?
一、心中有學生:把學生放在操場正中央
無論任何時候,只要談及體育課堂教學,就離不開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否則就無法稱其為教學,教學中有師生的雙邊活動,因此,任何一節(jié)體育課都離不開教育教學的對象——學生,而且還需要密切關注學生、關心學生、關愛學生。然而,在一些課堂上,教師的關注點并沒有集中在學生身上,也幾乎看不出教師把學生放在了心中,如,當學生練習活動出現(xiàn)錯誤或反復失敗,有的教師視而不見,或許是沒有關注到,或許是關注到了沒有停下來去指導糾正;當學生在學習中向教師提出疑惑,未能引起教師的重視,甚至有的教師認為是學生在搗亂;當學生面對教師布置的學習任務難以完成時,其原因或許是因為恐懼而不敢參與,或許是由于體能素質(zhì)某方面無法滿足完成練習任務的需要,有的教師始終未能對不同的學生提出有難度區(qū)分的練習要求。以上種種現(xiàn)象和問題,究其原因可歸結(jié)為一些教師并沒有完全把學生放在心中。教師可能僅僅在單純地走教學流程,單純在把備課中安排的一個個教學活動讓學生被動接受式地完成,沒有充分預設是否所有的學生都能完成。
假如教師把學生放在心中,把學生放在操場的正中央,那應該是什么樣的?從教學設計開始就會充分考慮學情,考慮學生的基礎、愛好、需求等。在備教材時也會站在學生的立場上,確定要教什么、怎么教和教到什么程度。在課堂上更是關注學情,關注學生的差異、感受、安全與健康、變化和成長,與學生的溝通是暢通的、互動是自然的、關系是融洽的,不是高高在上地發(fā)號施令,不是不假思索地嚴厲批評。體育課堂,因為讓學生站在了操場的正中央,成了有溫度的課堂、有高度的課堂、有遠度的課堂和有深度的課堂。學生所感受到的是愛的溫暖、是好的教導、是激發(fā)潛能的受教。
二、一專又多能:勝任多等級專項化教學
體育教師在課程教學改革過程中起著關鍵性作用,體育教師的能力和發(fā)展水平都不容忽視。無論是過去還是當下,提及“一專多能”大家都會想到它的含義:精通一項運動技能,掌握多項其他運動技能。現(xiàn)如今,體育教師的真本事,如果說要有一定的技能基礎,那可以定格在“一專多能”上。有人形容體育教師如同“萬金油”,在中小學無論教師的該項目運動水平高低都可能要教,學籃球的需要教田徑,學體操的需要教武術,學足球的也可能需要教廣播體操……如果體育教師只有“一?!保鞘请y以勝任的。
一名體育教師,無論是在小學,還是在初高中,都要面對不同興趣愛好、不同需求、不同運動水平的學生。在場地器材方面,有可能學校的體育場地器材資源與體育教師的專項運動特長不一致,但體育教師要能夠主動去適應,適應工作環(huán)境、適應時代變化、適應多元需求。假如小學畢業(yè)要求學生至少有一項運動達到運動能力二級水平,初中至少一項運動達到四級水平,那么,體育教師就要有“一專多能”去適應,一專的水平能夠勝任至少達到四級水平學生的專項化教學,還要有多能,滿足達到二級水平的學生的學習要求。尤其是2024年5月28日正式發(fā)布22項學生運動能力國家標準以后,每名教師所擁有的“一專多能”更富有時代意義,“一?!笔且軌騽偃我筮_到較高運動水平的學生學習所需,“多能”是要能夠滿足有一定興趣愛好,但并非要求作為特長發(fā)展的學生學習,或僅僅達到運動能力二級水平的學生的體育學習需求。但總體來講,體育教師“一?!钡膶m椷\動水平要高于學生所期望達到的水平,“多能”的專項運動水平要能夠滿足不同學生興趣愛好或達到運動能力二級水平的要求。因此,體育教師至少有一項運動專長能夠完成精教、深教的任務,還要有多項運動技能可滿足簡教、淺教或滿足有著較低運動水平等級要求的學生學習需求。
三、學理能分清:知其然又能知其所以然
體育教師進行體育教育教學不是只帶著學生跑跑步、打打球,也不是做個游戲、組織個比賽這么簡單,而是要明白為什么要跑步、跑什么步、怎么跑步,即便是做游戲,也要懂得為何要選擇做這個游戲,這個游戲能給學生帶來什么,是單純讓學生開心娛樂,還是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在其中??傊?,體育教師只有對教育教學活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意義上的有效教學活動才能發(fā)生。因此,在組織開展任何體育教育教學活動時,教師要能夠明原理、懂學理。需要學生學的內(nèi)容、需要學生參與的活動,學理都隱含其中,就是要明確它是什么、為什么、怎么辦?分析清楚為什么要讓學生學,學了對學生有哪些促進作用,是能激發(fā)興趣、增強體質(zhì),還是能發(fā)展技能,要減少讓學生被動參與沒有明確目標導向的組織活動,要能夠給學生指明學習方向,教師自己理解和懂得的也要讓學生了如指掌,否則教與學就難以發(fā)生真正的互動。
體育課上的一切活動都要有其目的性,否則容易出現(xiàn)盲目施教的現(xiàn)象,即便是課一開始的準備活動,也要充分考慮其與基本部分主教材學習的關系和發(fā)揮的作用?;静糠指黜椈顒拥陌才拧⒏黜椌毩暦绞降慕M織,包括比賽內(nèi)容與方式等都應該是有目的的。如,有的活動可能能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有的練習可能能幫助學生強化記憶,還有的比賽可能是一種巧妙的激勵等。放松活動也不能過于隨意,在音樂的伴奏下充分做好靜力拉伸,效果可能會更加突出等。厘清每一項活動開展的目的和價值,讓學生明明白白地學、清清楚楚地練、輕輕松松地賽,才能達到理想的學習效果。為此,分清學理,不只是對教師,而應該學生,師生都懂得,才能共同完成教與學的活動,高質(zhì)量課堂也才會因此發(fā)生。
四、教學策略明:帶領學生達到學以致用
落實“教會、勤練、常賽”中的“教會”,這不僅是一個目標要求,而且更需要一定的教學策略把學生從不會教到會,對教師的要求固然就是從“教”到“教會”的體現(xiàn)。就學生而言,教師把學生教會的結(jié)果概括來講,就是理解了、掌握了、會用了。也就是說,要教會學生,首先要讓他們理解,理解要學的內(nèi)容是什么、為什么學、怎么學,進而通過學習掌握。如果是學習某項運動,要有熟練掌握的過程,但熟練掌握只是真正意義上的教會的其中一個階段,學到會用才是真的學會。因此,教師帶領學生從不會到會的最終狀態(tài)就體現(xiàn)在達到了學以致用的水平。然而,如何才能達到這種水平?
體育教師對從“教”到“教會”教學策略的把握至關重要,有效的教學策略大致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一是基于學情為學生準確設定目標,全班學生的目標可以有層次之分,言外之意,目標難易、高低可以有不同,只有有了適合于每一名學生的目標才能確立好教學的起點,因此,教學開始要明目標。二是基于目標和重難點要確立好強化重點、突破難點的具體學習活動,每一項學、練、賽的活動都應有目的性、針對性、適宜性,總體來看,每項活動都是有價值的,且價值體現(xiàn)是清晰的,否則,教學活動可能看起來熱熱鬧鬧,做起來跑跑跳跳,但價值感卻少之又少,因此,一切活動要明價值。三是教學過程需要“以學定教”,基于課堂學情,不斷調(diào)整和完善教,體育課堂教學過程是動態(tài)的,是基于學情方式方法可變的,要體現(xiàn)其靈活性,學生怎么學,教師就應該怎么教,教是為了不教;還需要“因材施教”,基于學生差異,組織活動方式要有區(qū)分,一個哨子吹響,學生可以練的不一樣,不僅允許有不同的練習難度、練習數(shù)量,還可以有練習內(nèi)容的區(qū)分,“一刀切”的學練是不切實際的;更需要“循序漸進”,基于學生基礎和學習規(guī)律,組織活動要由易到難,或由難到更難,要從簡到繁,或從繁到更繁,讓學生的體育學習形成進階的規(guī)律,如動作技術做對了,就要想著如何練熟,練熟了以后再組織更切實際的練習或以賽代練,最終達到學以致用的水平。
讓每一名體育教師都有真本事,當下最具挑戰(zhàn)性的就是把學生由不會教到會,能否“教會”學生,反映的是教師的教育教學能力。要把學生教會,教師要“心中有學生、一專又多能、學理能分清、教學策略明”,且缺一不可,否則難“教會”,可能一直會是低水平重復地“教”,學生學不會自然就沒有興趣,養(yǎng)不成習慣,也難以促進健康。
于素梅
2025年1月1日
作者簡介:于素梅,教育學博士,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中國學校體育》雜志編委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