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9日上午,由安徽師范大學、安慶師范大學共同主辦的第七屆“安徽地方音樂研究論壇”在安慶師范大學菱湖校區(qū)學術報告廳隆重召開。安慶師范大學副校長申傳勝、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院長汪海元、安慶師范大學音樂學院書記張銘分別發(fā)表開幕式致辭,祝賀會議的召開并回顧了歷屆“論壇”舉辦歷程,肯定其對安徽音樂文化研究發(fā)揮的引領作用。在隨后兩天的9場研討中,省內外43位發(fā)言學者交流了對安徽地方音樂研究的新成果,以下按發(fā)言內容分別綜述。
一、安徽音樂史
(一)安徽古代音樂史
本次論壇上,有5位學者圍繞安徽新見考古材料與地方音樂文獻的挖掘展開研討。杭州師范大學朱國偉《從音樂考古材料看安徽地區(qū)先秦音樂文化的多元與互通》總結了安徽地區(qū)出土樂器的類別、形制與特點,提出新石器時代安徽地區(qū)樂器種類較少,商與西周時期多種形態(tài)的鐃則顯示出長江流域青銅文化東進的過程性。安徽地區(qū)出土了大量東周時期編鐘、編磬及鉦、鐸、錞于、句鑃等多種類金石重器,以種類和形制、紋飾的差異,顯示出中原、楚、越文化的交匯共存,安徽地區(qū)在先秦時期不僅承擔有中國南北方文化過渡區(qū)的樞紐作用,同時也顯露出長江中游和長江下游文化交接帶的多元特征。安徽師范大學史凱敏《漢承黍律,樂用楚聲——從淮南武王墩楚墓編鐘說起》由累黍實驗得出漢代黃鐘律長與律高的浮動區(qū)間,進而檢視先秦楚樂懸至兩漢四王墓的樂懸編列,通過文獻、文物、實驗的互證,提出楚漢皆沿用上古累黍之法定律,漢代禮樂與楚樂之間具有密切承襲關系。蚌埠學院高一寒、郭蕊《以周代樂舞〈大夏〉為途徑探究安徽大禹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認為《大夏》具有傳播大禹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等功能,探討其應用于地方文旅活動的可能。地方志(簡稱方志)是研究歷史文化發(fā)展的重要資料。清代乃徽州修志的高峰期,使此地的人文風俗與社會活動被大量記載于志書之中,合肥工業(yè)大學王艷《清代徽州方志中的音樂史料述要》關注節(jié)慶儀禮中音樂的參與性,根據徽州地方志文獻中的音樂史料,從地方志的風俗、祭祀、人文等篇章中挖掘音樂史料,梳理了清代徽州的音樂文化生活。亳州學院徐濤《禰衡所擊為何鼓:亳州花戲樓〈禰衡擊鼓〉圖像研究》結合漢魏時期畫像石上鼓的形制與《世說新語》等文獻記載,認為禰衡所擊之鼓為建鼓,據木雕故事闡釋圖像中體現出對禮樂文化的尊崇。
(二)安徽近代音樂史
安徽近代音樂史研究3篇,聚焦于具象性的人、事、物、象。武漢音樂學院田可文《區(qū)域音樂史著作撰寫的某些問題兼及〈安徽音樂文化的歷史闡釋〉〈近現代武漢的音樂生活〉與〈湖北音樂文化史〉的撰寫體會》[1]認為:一個完整國家的音樂文化,應包括著不同區(qū)域的社會形態(tài)、不同地域經濟和文化狀況、不同語言環(huán)境中的音樂文化,總結了區(qū)域音樂史研究與寫作的前提條件、史料運用與存在的問題,指出區(qū)域音樂史研究的困難在于編年史史料缺乏、口述史客觀性成疑、可資借鑒的前期研究成果較為缺乏等,鼓勵在地學者多做在地性選題,積累成果,匯流成河,并強調安徽音樂史的研究要注意安徽文化不等于徽文化,應區(qū)分好自然與文化區(qū)域。東夷書院周文臣與首都師范大學劉樹勇發(fā)表《胡適的音樂哲學觀及其當代意義》提出:胡適將音樂作為新文化運動精神內涵的表達媒介之一,超越了傳統(tǒng)的儒家音樂哲學的禮樂思想,把音樂的政治功能和教化功能轉型為文化功能,使音樂以新文化的內涵為靈魂,代表共同生活的精神世界和個體的精神世界,宣揚批判精神、冒險進取精神、社會協(xié)進觀念和個人主義的人生觀;他與趙元任長期的“詞曲配”合作,由他的詩歌“希望”改編而成的現代歌曲《蘭花草》成為當代流行音樂個體主義敘事與表達的典范,可以說既是胡適個人主義人生觀的現代余脈,更是現代文明關注個體的尊嚴與價值的生動體現,這對當下實踐仍具指引性。中國藝術研究院李睿博士《〈安徽音樂〉辦刊始末鉤沉》指出《安徽音樂》是安徽地區(qū)第一個且唯一正式發(fā)行的綜合性音樂期刊,保存了安徽音樂發(fā)展的歷史痕跡,通過梳理《安徽音樂》創(chuàng)刊、停刊、復刊的歷程與辦刊宗旨,提出《安徽音樂》的個性、包容性、先進性和地區(qū)性正是安徽音樂界特性的映射,反映了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安徽音樂界對于社會的影響力。
二、安徽民歌研究
對安徽民歌的研討共11篇,圍繞教學、唱腔、唱詞、曲調規(guī)律及其文化源流展開。南京師范大學施詠《對“中國民族器樂音樂分析”教材、教法的幾點思考與探索》分享了教材編寫經驗,介紹民歌在流行樂、器樂曲等其他體裁中的運用,建議橫向上將民族器樂與各民間樂種貫通,縱向上關注民族器樂曲在其他樂器中的改編、移植,由此提高教學成效。淮南師范學院寧萌《徽文化視角下徽州民歌中女性音樂形象的探究》通過對徽州民歌歌詞的分析,詮釋“勤、儉、孝、貞”的徽州女性形象。徽州民歌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操明花《徽州民歌“滾聲哈哈腔”的演唱特色》展現了“哈哈腔”具有襯詞首尾鑲嵌、翻倍延長,融自然勞作、動物鳴叫之聲于一體的聲腔特色。亳州學院戴蒙利《時空視域下皖北民歌的歷史淵源考試》從考古發(fā)現與文獻記載中檢索皖北民歌的歷史發(fā)展線索。南京師范大學張語嫣《母題學視域下的安徽嬉游歌研究》指出嬉游歌以嬉戲逗趣為主,圍繞“月令體”“花兒體”等母題探析其借物喻人、以花傳情等內涵。曾參加安徽戲曲與曲藝音樂集成編著的沈義龍就《皖西大別山民歌初析》探討了“二嗓子”唱法、源于方言的襯詞襯腔等特點,強調站在本土立場守正創(chuàng)新,擴大民歌的群眾認知度。
池州學院檀新建《貴池民歌與池州儺戲交融互滲關系研究》通過多段錄音展現兩者唱詞、聲腔互相浸潤等特點,強調關注其文化共生現象。湖北師范大學張宇《“剽學”民間音樂的特殊傳承方式——以安徽民歌為例》肯定“剽學”依賴于旁聽與偷學的靈活性,關注到“被剽學者”由唾棄到坦然接受的觀念轉變,認為“剽學”行為觀念的轉變?yōu)槊窀鑲鞒凶⑷肓诵禄盍ΑM┏菐煼陡叩葘?茖W校孫禺慧《現代傳媒語境中桐城歌審美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嬗變研究》[2]指出桐城歌借鑒數字新媒體在傳播、傳承、展示方面的變革與優(yōu)勢。安慶師范大學鄭光智《解歌入樂,情化于中:以〈戲·花鼓〉為例略論當代絲竹室內樂創(chuàng)作的新思路》分享了將安徽民歌素材進行“旋律解構、變奏加花”融入絲竹室內樂的新思路。安慶市非遺保護中心的陳國金《安慶民歌音樂與黃梅戲唱腔親緣研究之一——共同的基因技法:曲調“開放式終止”》分析了曲調“開放終止式”的概念與布局特征,認為二者音樂內涵的共同技法是其共有基因元素。
三、安徽地方戲曲
(一)黃梅戲音樂研究
本場5位學者圍繞黃梅戲的唱腔特色、理論著述、創(chuàng)作方式展開研討。西安音樂學院王安潮《黃梅戲聲腔、線條塑造研究——基于中國戲曲聲樂藝術的實踐》對黃梅戲聲腔、韻律、線條的特點予以技術與理論詮釋,通過比較多部名家作品,對黃梅戲音樂的發(fā)展進行了“新文科”視野下的學理辨析。安徽藝術學院潘捷《伏櫪樂韻、薪火相傳——再讀時白林〈黃梅戲音樂概論〉》比較“時著”不同版本中譜例與框架的變動,強調其具有黃梅戲音樂基因庫、資料庫的重要意義。武漢音樂學院趙偉、安慶師范大學田家敏《基于人機協(xié)作(HRC)技術的黃梅戲應用研究》從黃梅戲劇本創(chuàng)作、音樂創(chuàng)作、舞臺設計、表演排練、傳播平臺五個角度,分析運用人工智能、算法模型、虛擬現實等技術人機協(xié)作(HRC,Human-robot collaboration)引起的主要嬗變,提出在HRC技術下黃梅戲創(chuàng)新發(fā)展的實踐路徑。南京藝術學院吳涵《后現代主義視角下香港黃梅調電影音樂研究》探討后現代主義思潮如何影響上世紀五十至七十年代香港黃梅調電影音樂的創(chuàng)作與表現,分析黃梅調電影音樂中的解構主義和多元主義特征,發(fā)現黃梅調電影音樂不僅是商業(yè)與時代文化交融的產物,更是對傳統(tǒng)戲曲進行現代性重塑的嘗試,在文化意義上也具有重要的時代價值。安慶師范大學吳夢雅博士《是外殼也是土壤——從黃梅調電影的國語化實驗談起》認為戲曲語言可用以區(qū)別地方戲,辨別地方戲的地域、風格、藝術特征等,是戲曲的“外殼”與生長的“土壤”。香港黃梅調電影以黃梅戲聲腔為唱腔底本,開啟了一條去念白、國語化的戲曲語言實驗的路子,在獲得商業(yè)成功的同時,也犧牲了方言(安慶官話)對聲腔的潤腔作用、道白對新腔創(chuàng)作的價值,以及聲腔規(guī)范背后的審美效應。雖然喪失了戲曲語言的土壤,但黃梅調電影的唱詞書寫雅致,契合黃梅戲藝術旨趣,并與安慶黃梅戲在價值觀上形成了時代呼應,已經盡力寓變化于程式之內了。
(二)地方稀有劇種研究
安徽貴池儺戲、岳西高腔、徽州目連戲、亳州二夾弦等稀有劇種歷史悠久,均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5位學者就音樂形態(tài)特征、歷史流變、文化闡釋等方面進行了報告。浙江音樂學院孟凡玉《從曲牌〈駐云飛〉〈新水令〉看安徽貴池蕩里姚儺戲唱腔的傳承與變遷問題》[3]對比蕩里姚村與當地其他村落的儺戲唱腔音樂,發(fā)現多數村子以儺腔為主,少數村落以高腔為主;有的村子只有一種曲調,多數村莊是兩種以上的腔調混合使用。提出貴池儺戲中使用最多的是儺腔,其次是高腔,此外,還有民歌、吟誦調、誦經調穿插其間。文章以蕩里姚村儺儀式唱腔音樂為基本對象,從高腔曲牌《駐云飛》《新水令》的音樂形態(tài)分析,探討其傳承與變遷問題。安慶師范大學唐彥春《皖西南地方劇種喜曲類?。ㄇ┠垦芯俊逢P注都屬高腔腔系的岳西高腔與太湖曲子戲中,常用于節(jié)慶場合與禮俗的喜慶類劇(曲)目,通過對其演出場合、地方信仰、審美、文化和儀式的功能的分析,認為喜曲劇情簡單,場面熱鬧,卻能祈神謝神,溝通人神,延續(xù)民間文化傳統(tǒng)、參與社會公共事務,進而分析喜曲演出場合、地方信仰、審美、文化和儀式功能的現實價值。合肥師范學院韓凌《徽州目連戲與佛教中國化的路徑》認為目連戲是佛教中國化的見證,吸收了中土儒家孝道文化與道家齋教儀式,融于民俗,闡述了徽州人鄭之珍對目連戲的整理、改編和出版,對徽文化起到了保存、凝聚、整理、再創(chuàng)作的文化功能。亳州學院劉紅洲《亳州二夾弦戲曲調式特征及旋律走向》[4]總結其具有旋律下行級進、上行跳進以及常用宮、徵、羽調式等特征。滁州學院韓雨《再談洪山戲的歷史與形態(tài)》認為洪山戲源自儺戲,據留存樂譜與音響分析了當下洪山戲唱腔、伴奏的變化。
四、地方樂種的研究
5位學者的研究涉及地方樂種的音樂創(chuàng)作手法、族屬界定、源流變化、表演倫理等方面。中國藝術研究院陳瑜《風格、技術、歷史:樂種斷代方法新探索——兼論弦管作曲技術理論》認為弦管創(chuàng)作技術理論至少包含“創(chuàng)作原則以滾門為核心,音樂體制以過支聯(lián)套為特色,創(chuàng)作方法以依聲填辭、依辭填腔為主,創(chuàng)作基本特征以大韻為特色”四個方面,提出可據此分析判斷樂種族屬與時代屬性。湖北師范大學李海萌《安徽雅集型樂種的分布與相關思考》研究雅集型樂種的地理分布、構成因素及相互間的關系,聚焦于雅集型樂種的主體——玩友,提出安徽樂種雅俗分化的關鍵在于人。湖北師范大學宇濤《從曲牌音樂來看亳州清音與河南大調曲子之間的關系——以“鼓子頭”、“鼓子尾”為切入》認為二者皆受北方曲牌音樂熏陶,探討了兩者曲體結構、演唱形式相似等特點。安徽大學張慶輝《倫理視域下太和縣墳臺嗩吶班研究》對此樂班的生存?zhèn)惱怼⒔煌鶄惱?、儀式倫理、失范行為及應對策略等方面進行多維透視,肯定其在維系道德民風、建構鄉(xiāng)村秩序等方面的多重現實價值,指出當下班社存在惡性競爭、媚俗表演等倫理失范行為,提出提質、嚴管等對策。上海音樂學院于琪玥《從“琴書”到“潁上琴書”——潁上琴書地方性表現與成因探究》分析了潁上琴書表演形式、書目等方面的地方性表現,認為其在藝人自覺、政府支持下發(fā)展為較成熟的潁上琴書。
五、安徽音樂教育與傳承
如何在當代社會文化環(huán)境中,保留地方性知識,傳承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本場7位學者討論的熱點。安徽師范大學朱玉江、韋琳娜《地方性知識與民間音樂學校傳承》[5]指出地方性知識作為一種新型知識觀,給了民間音樂傳承一個新的理論參照。民間音樂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在傳承中的實踐性表現為傳承中的知行相須、具身認知、口傳心授;緘默性則表現為即興、口傳心授、詩性思維等。地方性知識在學校傳承中存在現代性規(guī)訓、文化主體性缺失的困境,提出以運用母語演唱、強化文化理解為目標,構建地方音樂記譜法習得等方略。阜陽師范大學戎龔?!栋不盏胤揭魳方逃齻鞒械睦Ь撑c機遇》剖析了音樂教育中政策認知“教條化”、師資“偽國粹”等困境,建議抓住數字化傳媒與國內外文旅需求等機遇,從大歷史觀、大民族觀出發(fā)更新教育理念,發(fā)揚傳統(tǒng)音樂文化。安慶師范大學陳相《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6]認為高校應結合地方優(yōu)勢發(fā)揚民族音樂,建議提升民族音樂教育所占比例。銅陵學院許海燕《皖北鄉(xiāng)村振興與“非遺”保護融合發(fā)展研究》以泗州戲為例分析了“非遺”文化在鄉(xiāng)村振興中存在“年輕人市場萎縮、資金不足”等問題,探討了“社區(qū)參與、經典復拍”等策略。安徽師范大學陸娟《明清時期宣城地區(qū)的舞蹈藝術》梳理宣城舞蹈史料,建議開發(fā)宣城民間歌舞藝術為當代文化建設服務。“本真性”是音樂學術界論及音樂類非遺保護與傳承時常使用的衡量標準。在極速變化的時代中,如何接納與認識音樂類非遺的當代變遷卻又是擺在音樂學者面前的一道難題,中國礦業(yè)大學郝苗苗《順勢而變的鳳陽花鼓:雙條鼓鳳陽花鼓的舞姿制造與當代傳承》[7]基于史料剖析了鳳陽花鼓從一種側重于曲藝表演形式到更多呈現為舞蹈形式的雙條鼓鳳陽花鼓之表演形式的流變,基于“家門口的田野”考察當代雙條鼓鳳陽花鼓之典型舞蹈姿態(tài)的制造活動、文化意涵的賦予過程與傳承方式的不斷變遷,進而闡釋鳳陽花鼓的“順勢而變”。
六、問題與建議
在9場報告的評議交流環(huán)節(jié),評議專家們?yōu)槟壳鞍不盏胤揭魳费芯恐械膯栴}提供了寶貴建議。研究方法上,陳瑜強調民族音樂學研究除關注文化闡釋外,仍應重視音樂本體的分析;陳儒天指出黃梅戲研究更需要基于體驗的實踐性研究。研究視角上,王安潮指出具象性研究對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要緊抓安徽音樂個案,深入辨析;施詠建議民歌研究在資料搜集與分析的基礎上,多“小題大做”,從“局內、局外”的雙重視角,既要看到地方音樂的個性,也要看到與其他地區(qū)音樂特征的共性。孟凡玉希望學者們能克服地方戲曲資料匱乏的難題,結合傳播學、倫理學等視野挖掘新材料;田可文鼓勵在地學者要勇?lián)鸢不找魳肥费芯颗c撰寫的重任;朱玉江指出音樂教育中文化主體性與話語體系的構建問題,仍需學者們齊心摸索。
結語
自2018年在安徽師范大學召開第一屆“安徽地方音樂研究論壇”會議迄今,論壇已成為國內舉辦時間最久、次數最多的區(qū)域音樂會議,新成果不斷涌現。與會者以中青年高校教師為主體,不乏業(yè)界名家引領帶動;國家級非遺傳承人、職業(yè)音樂人的參與形成了理論與實踐的互鑒;研究者代有才人,最年長者已逾八旬,還有多位碩博士生展示青春銳意。本次會議的報告中既有對地方文獻的挖掘,也有對新見音樂考古材料的分析,還有對智能技術賦能傳統(tǒng)音樂傳承與創(chuàng)新的展示,體現了研究者對研究材料、方法、視角的創(chuàng)新追求。期待有志學者繼續(xù)攜手,共同關注并推動安徽地方音樂研究的不斷發(fā)展。
本文系2022年安徽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漢代鐘律制度下的黃鐘律高研究”(AHSKY2022D202)的階段性成果。
注釋:
[1]田可文:《歷史分期與音樂斷代史研究——〈近現代武漢的音樂生活〉撰寫的前提思考》,《中國音樂》2021年第6期,第110—118+147頁。
[2]孫禺慧、許海燕:《現代傳媒語境中桐城歌審美形態(tài)的發(fā)展與嬗變研究》,《內蒙古藝術學院學報》2023年第4期,第162—167頁。
[3]孟凡玉:《兩腔三調:蕩里姚儺儀式音樂唱腔的原生分類概念及其文化內涵解析》,《中國音樂學》2008年第1期,第16—27頁。
[4]劉紅洲:《論國家級“非遺”亳州二夾弦戲曲音樂的唱腔形式與結構體系》,《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6年第9期,第189—190頁。
[5]朱玉江:《論知識轉型與地方音樂課程構建》,《新疆藝術學院學報》2015年第4期,第82—86頁。
[6]陳相:《高等師范院校音樂教育中的民族音樂教育》,《大眾文藝》2015年第14期,第209頁。
[7]郝苗苗、劉婷婷:《雙條鼓鳳陽花鼓的舞蹈姿態(tài)及當代傳承研究》,《百花》2023年第12期,第80—82頁。
史凱敏 博士,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教授
謝 儀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3級碩士研究生
(責任編輯 李欣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