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討分析多烯磷脂酰膽堿聯(lián)合谷胱甘肽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效果。方法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78例藥物性肝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對照組采用谷胱甘肽治療,觀察組采用多烯磷脂酰膽堿聯(lián)合谷胱甘肽治療,2組患者均治療2周,對比2組患者的治療效果,并比較治療前后2組患者的肝功能和炎癥反應指標的改善情況。結果 治療后,觀察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肝功能水平均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治療后,觀察組肝損傷癥狀存在率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健康調查問卷(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治療前,2組患者的炎癥反應指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的炎癥反應指標均降低,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結論 對于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提供多烯磷脂酰膽堿聯(lián)合谷胱甘肽治療,能夠緩解患者肝損傷的癥狀,有效促進患者肝功能恢復,減輕炎癥反應,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進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關鍵詞】 多烯磷脂酰膽堿;谷胱甘肽;藥物性肝損傷
文章編號:1672-1721(2025)03-0049-04" " 文獻標志碼:A" " "中國圖書分類號:R575
藥物性肝損傷是指臨床上因為服用各種處方藥或非處方藥所出現(xiàn)的肝臟損傷現(xiàn)象。調查顯示,藥物性肝損傷的發(fā)生率達到了1.4%~8.1%,并且該情況的發(fā)生還呈上升趨勢[1]。對于病情表現(xiàn)較輕的患者,停止用藥后肝功能能夠自行恢復,而癥狀嚴重的患者可能會出現(xiàn)肝衰竭、肝細胞壞死等嚴重情況,如果臨床治療不及時、有效,會對患者的生命健康產(chǎn)生不良影響[2]?,F(xiàn)階段,臨床上常用的治療藥物為多烯磷脂酰膽堿、谷胱甘肽等,而研究表明,單獨使用這2種藥物,患者的肝功能改善情況并未達到最理想狀態(tài),因此臨床開始聯(lián)合應用這2種藥物開展對患者的肝功能損傷修復工作[3],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22年1月—2023年2月北京市昌平區(qū)中西醫(yī)結合醫(yī)院收治的78例藥物性肝損傷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jù)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39例。2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可比性,見表1。
納入標準:確診為藥物性肝損傷;存在明確的肝損傷性藥物服用史,并且患者在使用藥物前不存在肝損傷;治療依從性較高。
排除標準:對藥物有成癮性、酗酒成癮;病毒性、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其他原因所導致的肝臟損傷;依從性差;合并其他感染性疾病;存在嚴重免疫功能缺陷或惡性腫瘤。
1.2 方法
參與本研究的所有患者在確診為藥物性肝損傷之后,立即停用導致肝損傷的相關藥物。
對照組給予注射用谷胱甘肽(上海復旦復華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450)1.8 g加入250 mL質量分數(shù)為0.9%的氯化鈉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2周。
觀察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聯(lián)合多烯磷脂酰膽堿注射液(成都天臺山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7684)465 mg加入250 mL質量分數(shù)為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靜脈滴注,1次/d,治療2周。
1.3 觀察指標
(1)臨床療效?;颊咚幬镄愿螕p傷的臨床癥狀已經(jīng)完全不再出現(xiàn),肝功能恢復正常,即顯效;各種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并且其肝功能的各項指標功能都得到了一定水平的改善,即有效;癥狀、肝功能指標沒有發(fā)生改善,即無效??傆行?(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2)肝功能。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使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完成對2組患者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anine amino 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partateamino transferase,AST)、血清總膽紅素(total bili-rubin,TBiL)、堿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谷氨酰轉肽酶(γ-glutamyl transferase,GGT)、總膽汁酸(total bile acids,TBA)的檢測。(3)治療后肝損傷臨床癥狀存在率。記錄治療后2組患者乏力、尿黃、納差和皮膚鞏膜黃染癥狀的存在率。(4)生活質量?;赟F-36,對患者的生理、情感、社會和精神等開展調查,滿分100分,評分越高代表患者的生活質量越高。(5)炎癥反應指標。治療前及治療2周后,使用酶聯(lián)免疫法完成對2組患者C-反應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細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細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的檢測。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臨床療效
治療2周后,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2 肝功能對比
治療前,2組患者的肝功能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2組患者的肝功能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3。
2.3 肝損傷癥狀存在率
治療2周后,2組患者的肝損傷癥狀存在率比較,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4。
2.4 生活質量
治療前,2組患者的生活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觀察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5。
2.5 炎癥反應指標
治療前,2組患者的炎癥反應指標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2周后,2組患者各炎癥指標水平均較前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見表6。
3 討論
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通常為急性發(fā)病,在臨床上根據(jù)患者的實際特征分為特異質型和固有型,其中固有型的發(fā)生與藥物使用量有關,在臨床上有著較高的預測性[4]。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主要表現(xiàn)出尿黃、納差和乏力等癥狀,而這一系列癥狀的發(fā)生將會嚴重降低患者藥物使用的依從性,并且對于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較大的影響[5]。在臨床上患者所使用的化療、抗抑郁、抗結核和解熱鎮(zhèn)痛等藥物都有可能會導致肝損傷,在使用相應藥物后,肝臟是人體中對于藥物代謝與分解的一個重要部位,通過機體作用后,藥物依舊有小部分含量會殘留在體內,并于肝臟中儲存[6-7]。若患者長時間使用一種藥物,導致大量的藥物殘留,出現(xiàn)免疫應答以及炎癥反應的概率相當高,對肝細胞造成的損傷非常顯著[8]。臨床上針對出現(xiàn)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首先讓患者停止使用該類藥物,給予保肝治療[9]。
多烯磷脂酰膽堿屬于臨床上常見的一種保肝藥物,所擁有的分子結構與機體內源性磷脂非常類似,經(jīng)過與細胞器膜、肝細胞膜的結合之后能夠修補受損的肝細胞膜,患者也能夠擁有更加穩(wěn)定的肝臟內代謝系統(tǒng),從而有效促進肝功能的恢復和酶活性增加[10];同時該藥物對于肝臟能量平衡也具有一定的調整作用,并阻礙機體內膠原合成,降低自由基含量,產(chǎn)生更為顯著的保肝效果[11]。為了提升患者的最終治療效果,臨床上通常會聯(lián)合谷胱甘肽治療。谷胱甘肽是細胞質自然產(chǎn)生的一種常見肽結構,其中包含了谷氨酸、半胱氨酸等物質。機體谷胱甘肽含量最高的器官為肝臟[12],一旦機體出現(xiàn)了藥物性肝損傷,肝細胞自我修復將會消耗大量的谷胱甘肽,從而降低該物質的水平。而該情形下,谷胱甘肽的含量減少會導致肝細胞的壞死癥狀更嚴重,無法獲得理想的細胞生物功能[13]。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2組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均降低,且觀察組比對照組更低(P<0.05)。這一結果說明,多烯磷脂酰膽堿聯(lián)合谷胱甘肽治療能夠顯著改善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的肝功能。究其原因,谷胱甘肽能夠通過谷氨酰胺循環(huán)有效促進膽酸代謝工作,而該過程的產(chǎn)生是因為肝臟中含有的蛋氨酸含量增加,肝臟細胞與系統(tǒng)均擁有正常的活性和功能,能修復受損的肝細胞,并參與到氧化還原過程中,阻斷或減輕組織細胞所出現(xiàn)的損傷,對患者肝功能的改善起到顯著促進作用;多烯磷脂酰膽堿通過修復肝細胞膜,減少體內自由基,會產(chǎn)生更為顯著的保肝效果,因此,二者聯(lián)合用藥可發(fā)揮協(xié)同效應。本研究結果還表明,治療后,2組患者的各炎癥指標均較前降低,更低的為觀察組(P<0.05)。由此說明,2種藥物聯(lián)合使用能夠明顯抑制炎癥因子表達,改善患者的炎癥反應,繼而減輕肝臟損傷。
綜上所述,為藥物性肝損傷的患者提供多烯磷脂酰膽堿聯(lián)合谷胱甘肽治療,能夠緩解患者的肝損傷癥狀,有效促進肝功能恢復,減輕炎癥反應,獲得理想的治療效果,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參考文獻
[1] 焦艷光.還原型谷胱甘肽聯(lián)合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急性藥物性肝損害的療效[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24,24(1):20-23.
[2] 尚明巖.多烯磷脂酰膽堿聯(lián)合谷胱甘肽治療藥物性肝炎患者的效果[J].中國民康醫(yī)學,2023,35(1):34-37.
[3] 莫俊俏,林景,羊莉.水飛薊賓膠囊聯(lián)合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抗結核藥物所致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療效研究[J].實用肝臟病雜志,2023,26(5):666-669.
[4] 趙丹,牛煥,于婷婷,等.地塞米松醋酸潑尼松片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高膽紅素血癥合并急性藥物性肝損傷的療效評價[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2,22(3):252-254.
[5] 肖露,胡弦,蔡穎珂,等.腺苷蛋氨酸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藥物性肝損傷患者療效研究[J].實用肝臟病雜志,2022,25(1):66-69.
[6] 赫琰,王景春.還原型谷胱甘肽聯(lián)合復方甘草酸苷治療急性藥物性肝病的效果觀察[J].中國實用醫(yī)刊,2022,49(16):94-97.
[7] 蔣范黎,劉永軍,邱玉,等.五種保肝藥物治療藥物性肝損傷的成本-效果分析[J].世界臨床藥物,2023,44(8):832-840.
[8] 陳序,楊濤鏵,陳觀源,等.多烯磷脂酰膽堿聯(lián)合還原型谷胱甘肽治療酒精性肝病療效的Meta分析[J].牡丹江醫(yī)學院學報,2023,44(5):117-123.
[9] 馮克娜,曹磊,張淼,等.乙酰半胱氨酸聯(lián)合多烯磷脂酰膽堿對甲狀腺功能亢進性肝損傷患者氧化應激產(chǎn)物、血清轉化生長因子-β1及游離脂肪酸水平的影響[J].世界臨床藥物,2023,44(3):252-257,274.
[10] 鐘閩銘.多烯磷脂酰膽堿治療抗結核藥物所致肝損傷患者療效及其對血清抗氧化應激指標的影響[J].臨床合理用藥雜志,2022,15(9):93-96.
[11] 徐昌.甘草酸單銨半胱氨酸聯(lián)合谷胱甘肽治療抗結核藥性肝損傷的療效觀察[J].四川生理科學雜志,2023,45(11):2138-2141.
[12] 肖敏敏,王玉梅,姚碧波,等.還原型谷胱甘肽聯(lián)合雙環(huán)醇對抗結核藥物導致肝損傷患者肝功能和氧化應激反應的影響[J].中國醫(yī)院用藥評價與分析,2023,23(3):287-289,294.
[13] 袁陳婷,孫錦秀,郭晶晶,等.還原型谷胱甘肽聯(lián)合甘草酸二銨治療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臨床研究[J].現(xiàn)代藥物與臨床,2023,38(2):359-362.
(編輯:張興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