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洛陽市考古研究院多年的考古發(fā)掘中,出土的3件唐代陶(瓷)器非常具有特色,且?guī)в挟愑蚪z路風情,現介紹如下:
青白釉貼花雙龍瓶(圖1)
雙龍(耳)瓶,亦稱雙龍尊,從發(fā)掘資料看,雙龍瓶是唐代流行的瓶式,初創(chuàng)于隋代,盛行于初唐,主要在東都洛陽一帶流行,其他地區(qū)發(fā)現較少。
2014年1月在洛陽農業(yè)經濟學校編號為C10M997:7的唐墓中出土了一件唐代青白釉貼花雙龍瓶。整器通高50厘米,腹徑28厘米,口徑10.5厘米,底徑12.5厘米。盤口,細頸,頸部突起4道旋紋,罐狀身,豐肩,鼓腹,腹部以下漸收,平底。頸肩連接處飾一周寬弦紋。雙龍曲柄連接于肩與盤口之間,尖唇、龍口緊銜盤沿,雙耳直立,頭頂各塑一雙卷曲冠狀物,雙龍背部各貼塑距離相間的3個圓珠。龍尾緊接肩部,雙龍呈耳狀立于瓶口兩側。整個龍身均系手工捏制而成,造型奇特,身形遒勁,神韻十足。雙龍瓶肩部一周均勻排列4組貼塑花紋,分別位于雙龍尾處的左、右兩側及前后。左、右兩側各貼塑寶相花紋,前、后兩處則在寶相花紋飾的上方又分別貼塑佛教力士浮雕紋飾。該瓶釉色呈青白釉,流釉但不及底,腹下部釉色與細白胎自然銜接,器形規(guī)整,工藝嫻熟。
寶相花紋是古代社會圣潔、端莊、美觀的理想花形,是唐代文物中常見的紋飾。既具有富貴、健康、莊重、團圓的意味,也包含有高貴、圣潔、吉祥、美滿的宗教特質及意蘊,更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產物。在唐代,人們把頂禮膜拜的菩薩、力士與寶相花圖案融入社會生活的各種器具中,并逐漸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寶相花符號藝術。寶相花圖案雖然具有濃郁的佛教氣息,但它也隨著佛教的世俗化走了出來,并融入了當代人們生活的愿景中,成為民間大眾喜愛的裝飾紋樣。這種裝飾有寶相花與佛教力士紋樣的雙龍瓶,具有團圓、吉祥如意的宗教意蘊,能使信徒們在心理上得到慰藉,又體現了人們崇尚榮華富貴的世俗心理。
洛陽出土的這件唐代青白釉貼花雙龍瓶造型古樸、線條流暢,特別是手工貼塑的龍、寶相花、力士等紋樣與器物交匯融合,更透出一種清新脫俗的雅致,且保存完整實屬罕見。從裝飾上看,也明顯具有波斯薩珊式器具塑造風格,應當是在接受了西方文化要素影響后,逐漸發(fā)展演變出的特殊品種。它吸取了波斯薩珊王朝(226—642年)金銀器造型的特點,又融入了我國傳統(tǒng)的龍鳳裝飾藝術,集刻花、劃花、塑貼、模印等裝飾技法于一身,體現了唐代制瓷工匠的高超技藝。
雙龍瓶作為明器,僅在世上存在了幾十年,其流行時間雖短,卻成了隋唐更替之際中原與西域、波斯等地區(qū)廣泛交流的證據,是中國早期古陶瓷發(fā)展史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見證了唐朝盛世與古代絲綢之路的興衰。這種巧妙地把西方文化與傳統(tǒng)民族藝術相結合的裝飾手法,堪稱唐代釉陶器造型上的創(chuàng)新。
鷹首白瓷執(zhí)壺(圖2)
2009年洛陽市關林鎮(zhèn)皂角樹龍康小區(qū)編號為C7M1404的唐墓中出土了一件鷹首白瓷執(zhí)壺,壺蓋與壺嘴緊密貼合做鷹首狀,尖鉤喙,雙目炯視前方。上有鷹冠、雙立耳,下有榫插于壺口內。壺口向一側呈曲線上翹,流口向前伸展形成鷹的下顎,與壺蓋鷹的下顎緊密銜接??谘仨樇缍滦纬梢换⌒伪?。束頸,平滑斜溜肩,呈自上而下逐漸圓鼓的下垂腹,腹緩收,喇叭形圈足,通體施白釉??趶?厘米,腹徑18厘米,足徑13厘米,通高40.5厘米。因執(zhí)壺極具胡瓶特征,所以我們也可稱為胡瓶。
胡瓶,是西方傳入中國瓶類中的一種別稱,起初材質為金銀做的盛貯器(貯酒或貯水),傳入我國后,陶藝師們用陶瓷開始進行仿制。由于胡瓶來自西域,大多為胡人所擁有、使用,所以也稱胡瓶。美國著名的漢語言學家謝弗認為,“胡”在中國古代是專指稱呼“中原王朝為北方邊境地區(qū)”的鄰國居民,而唐代人們卻認為,“胡”主要指西方人,主要有大食人、波斯人、天竺人以及羅馬人等。盛唐時期由于絲路貿易及文化使者交往頻繁,使得大批西域的友好使節(jié)、商販穿梭往來于東西方的絲綢之路通道上,而胡瓶也在同時期傳入了中國。大量考古發(fā)現證實,在希臘和羅馬時代胡瓶就已出現,后隨羅馬帝國的東征及絲綢之路貿易的繁榮,逐步傳播到中亞、埃及等,且在南俄羅斯草原一帶也出現了不少胡瓶。胡瓶更是隨著大量的外國器具經中國的長安、洛陽及周邊地區(qū)向東一直流傳到日本和朝鮮等國。
洛陽出土的這件鷹首白瓷執(zhí)壺(鷹首胡瓶),從視覺看壺蓋和尖嘴流的合成渾然一體,自然與壺身結合,整體形成一只亭亭玉立的鳳鳥形象,壺體美觀、線條流暢,簡捷明快的造型繼承并發(fā)揚了我國傳統(tǒng)的陶塑工藝與美學設計,整體看上去饒有神韻、匠心獨具。
胡瓶是唐代貴族階層的日常生活用品。據記載,天寶九年(750年),安祿山向唐玄宗進獻的金銀器物中就有胡瓶2件。由于胡瓶在貴族中普遍使用,所以平民百姓也紛紛用陶瓷和三彩效仿以趕時代潮流。文獻記載,唐時來我國學習的日本人就曾將胡瓶及其名稱一并帶回日本,并一直沿用至今。胡瓶能在唐朝盛極一時,與當時的飲酒風氣有很大關系,當時上自王公貴族下自平民百姓,都非常喜歡飲酒,在唐書中有關文人、武士嗜酒飲酒的記載就有很多。
胡瓶的仿制品絕大多數銷往了中東及西亞北非地區(qū)。由于它的造型與傳統(tǒng)中國造型差異很大,很難被國人接受,所以,除在極少量唐墓中有所發(fā)現外,市場上很難尋覓到它的蹤跡。胡瓶作為外來西方文化的器物代表,對于中外文化交流領域的研究有重要意義。
胡人舞獸紋三彩扁壺(圖3)
1996年6月,在洛陽市邙山南麓楊文村北的一座唐墓中,考古人員發(fā)現了胡人舞獸紋三彩扁壺。平口,寬沿,厚圓唇。直立頸微內收,肩部有鳥嘴形雙系。腹為扁圓狀,正中雕刻有三彩圖案。圖案正中左側為一胡人馴獅者,著赭黃色上衣,披帛,袒右肩,腰束帶,左手握拳于腰間,右臂握拳上揚,腿側弓,側面凝視舞動的雄獅。右側為一肥壯的雄獅,怒目圓睜,做撲咬狀。足為喇叭狀圈底。壺通高19.7厘米,口徑5.4厘米,最長腹徑14厘米,現藏于洛陽博物館。
這件唐代三彩扁壺的紋飾流暢典雅、層次分明,造型規(guī)整別致,圖案主要表現的是人獸戲舞、互斗、馴獸表演的場面,主體紋飾以魚子紋為底紋,中間勾勒了忍冬卷草紋,在扁壺雙肩系口處還有若隱若現的一組連珠紋裝飾,這些特征都表明了此件器物來自西域。壺的腹部基本上近圓形,略外鼓,正背兩面皆有模印紋飾。釉色主要由黃、綠、白三色構成,彩度適中,其釉料熔點低,燒制時若稍有疏忽,則極易出現流釉漏釉現象,難以形成斑斕色彩。
三彩扁壺通常用作隨葬品,造型豐富,器型主要涵蓋人物、生活器具、動物、禽獸等,全方位地囊括了唐朝的社會生活,也體現了逝者生前的奢華生活。除此之外,三彩扁壺還反映了唐代與西方文化的交融與習俗的融合,雙耳扁壺的造型最初是源自波斯地區(qū)的陶制品與金銀器,它傳入中土后又融入了中原文化的特征,成為東西方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三彩扁壺的出現不僅豐富了洛陽出土唐三彩的題材和內容,也充分證明了洛陽在中西文化交流中的重要地位。
總之,以上3件唐代瓷瓶不論從器型、用途、胎質還是特色來看,皆釉色溫潤、胎質細膩,具有一種古樸敦厚的質感,是印證唐代絲綢之路繁榮、中西文化交流融合的產物,為研究中國絲路文化提供了有力的實物依據,皆為唐代陶瓷器中的珍品。
作者單位:洛陽市考古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