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邊的日常,是生活的詩與遠(yuǎn)方
走近太原汾河岸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幅生動鮮活的生活畫卷。大爺們或下棋打牌,或掄起流星球,動作嫻熟,力道十足,仿佛歲月從未在他們身上留下痕跡。放風(fēng)箏的大爺30年來風(fēng)雨無阻,只為了那份純粹的樂趣和消磨時間的愜意。更令人驚嘆的是,汾河邊還有一群跳水愛好者,他們冬泳夏跳,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生命不息,運動不止”的精神。
他們用自己的方式,讓我們看到了太原人生活的另一面——他們享受生活,熱愛生活,用最簡單的方式,詮釋著生活的真諦。這種切實的幸福感,正是大城市里難以尋覓的。
“每一個覺得生活有點不太開心或者是苦悶的年輕人,都應(yīng)該來太原的公園逛一逛。這些老年人對生活的認(rèn)真和純粹,會治愈你所有的不開心。
華義美發(fā)廳,舊時光的剪影
吃完早餐,第一站來到了華義美發(fā)廳,這里是老一輩人經(jīng)常來理發(fā)的地方,更是太原人記憶的縮影。
愛自稱“老太原人”的李力洋,是一位85后的太原人,如今雖已定居珠海,但對這座城市的思念卻從未減少。他介紹說,華義美發(fā)廳是太原最后一家國營美發(fā)廳,開了60多年了。老太原人的結(jié)婚三件套:華義理發(fā)刮臉,華泰厚做衣服,開明照相館拍照??梢娙A義美發(fā)廳在老太原人心中的地位,前些年五一路改造的時候,這家華義美發(fā)廳本來規(guī)劃要被拆掉,但老太原人都特別舍不得,一起聯(lián)名跟政府求情,最終得以保留了下來。他聽說華義保下來了之后,就一直在這理發(fā)。而正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記憶,構(gòu)成了太原人心中那份難以割舍的情結(jié)。
還有在這里干了幾十年的吳師傅,頂著一頭自己染的紅發(fā),74歲了仍然堅守在這里為鄰里鄉(xiāng)親們理發(fā)。在這個快速變化的時代,吳師傅的堅守,華義美發(fā)廳的存在,就像一座燈塔,照亮了那些被遺忘的舊時光。
鐘樓街,老太原的記憶長廊
離開美發(fā)廳,漫步于鐘樓街,仿佛瞬間走進(jìn)了太原的歷史長廊。
鐘樓街就是老太原人心中的宇宙中心,有一句話叫:“不逛柳巷鐘樓街,不算來了太原城。”
這條街從宋朝就有了,一直是太原城最熱鬧的商業(yè)中心。明朝建了鐘樓而得名,民國時期是最鼎盛的時候。這里有太原一直延續(xù)了1000年的的人間煙火氣,可以說老太原人生活的大事小情都和這條街有關(guān)。
老鼠窟元宵、青團(tuán)、驢打滾、涼粉……這些看似普通的小吃,卻藏著太原人獨有的味道與情懷。在這里,每一口食物都不僅僅是味蕾的享受,更是對過去歲月的回憶與致敬。
晉祠,晉人的根與魂
如果說太原是一座充滿溫情的城市,那么晉祠便是這座城市的靈魂所在。作為所有山西人的家廟,晉祠見證了晉地、晉人的興衰更替與血脈傳承。
走進(jìn)這座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古建筑群。從圣母殿到魚沼飛梁,從侍女像到難老泉,每一處都散發(fā)著古老而神秘的氣息。梁思成與林徽因的贊嘆、梅蘭芳的傾心,都證明了晉祠在中國古建筑史上的獨特地位。
晉祠不僅僅是一座廟宇,更是一個由母親打理的家,它默默守護(hù)著這片土地上的每一個人,讓他們的心靈得以安放。
思來處,卻望太原是故鄉(xiāng)
跟隨鏡頭,觀眾仿佛一同走過了太原的街頭巷尾,品嘗了獨特的美食,感受了古老的建筑,聆聽了動人的故事。這座城市用它的方式告訴我們:家不僅僅是一個地理位置的標(biāo)識,更是一種情感的寄托與歸宿。無論走到哪里,那份對家鄉(xiāng)的思念與眷戀都會如影隨形,成為我們內(nèi)心最深處的力量源泉。
太原這座充滿溫情的城市,讓人們很容易在這里找到屬于自己的根與魂。而這份溫情與力量,會推動著我們繼續(xù)前行,在人生的旅途中不斷追尋、不斷成長。
選自微信公眾號“鳳凰網(wǎng)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