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有關濃度對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實驗中,傳統實驗大多以相同時間內產生氣泡的多少作為定性判斷依據。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教學中,不同濃度的鹽酸與鎂片反應,鹽酸濃度越大,產生的氣泡越少。本實驗運用多種數字化傳感器從不同角度進行多重探究,得出科學嚴謹的結論,并對教材中的實驗提出了優(yōu)化建議。本實驗探究,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提升了學生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核心素養(yǎng),促使學生能從各個實驗現象中找出證據進行分析推理,揭示化學反應的本質和規(guī)律,提升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yǎng)。
關鍵詞:控制變量法 實驗 數字化傳感器 高中化學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是培養(yǎng)和發(fā)展學生“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核心素養(yǎng)的非常重要的教學手段?!翱茖W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可以理解為在實驗過程中,善于抓住實驗過程中的異?,F象,能提出有探究價值的問題,從問題和假設出發(fā),依據探究目的設計實驗方案,運用數字化等現代手段進行實驗探究。在實驗過程中,學生要敢于質疑、提出問題,不斷收集證據進行推理、論證,得出科學、嚴謹的實驗結論;建立數字化實驗模型,進行科學探究,從而發(fā)展“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核心素養(yǎng)。
一、提出假設
魯科版高中化學必修第二冊“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教材中出現的試劑有表面積大致相同的鎂條和鐵片、塊狀碳酸鈣、碳酸鈣粉末、二氧化錳粉末,3 mol/L鹽酸溶液、0.5 mol/L鹽酸溶液、H2O2溶液(3%)。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分析得出影響化學反應速率的因素有溫度、濃度、壓強、催化劑、接觸面積等,并分組討論和交流,總結出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的實驗方案和判斷依據。推斷出其判斷反應速率快慢的依據為:相同時間內產生的氣泡。
學生設計方案時,教師應提醒學生注意控制變量。
通過實驗,學生很容易得出溫度升高化學反應速率加快、使用催化劑化學反應速率加快、增大接觸面積化學反應速率加快。但是表面積大致相同的鎂片與等體積的0.5 mol/L鹽酸溶液、3 mol/L鹽酸溶液反應,前者產生的氣泡多。
設計意圖:在探究化學反應速率的影響因素中運用控制變量思想,學生能更容易理解和掌握知識。鎂片與不同濃度的鹽酸反應結果不同,這需要啟發(fā)學生分析原因,敢于質疑并進行后續(xù)的實驗推理論證。這是本實驗教學的問題來源,也是亮點。
二、分析問題
教師引導學生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角度,全面分析該反應的特點,總結出可以從溶液的溫度變化、產生氣體的壓力變化、離子濃度變化等角度來探究該反應的快慢。
實驗方案1:表面積大致相同的鎂條分別與等體積3 mol/L鹽酸溶液、0.5 mol/L鹽酸溶液反應,用溫度傳感器測反應液溫度變化。
師生共同探究實驗1:用溫度傳感器實測反應過程中溫度的變化(圖1):
結論:液體濃度越大,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設計意圖:由傳統實驗得出用氣泡的多少來判斷化學反應速度不嚴謹后,引入數字化實驗,通過實時采集、記錄數據形成曲線圖像,能直觀得出科學嚴謹的實驗結論,并建立數字化實驗裝置模型,對后續(xù)的數字化實驗方案的設計和實施有很好的啟示?;瘜W反應的實質是有新物質生成,同時伴隨能量變化。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用數字化實驗彌補了傳統實驗現象不明顯的缺陷,同時根據曲線得出,鎂與鹽酸反應產生放熱,且鹽酸濃度越大,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實驗方案2:表面積大致相同的鎂條分別與等體積3 mol/L鹽酸溶液、0.5 mol/L鹽酸溶液反應,用壓力傳感器實測密閉體系中壓力的變化。
師生共同探究實驗2:用壓力傳感器測壓強變化(圖2):
結論:液體濃度越大,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設計意圖:測壓力變化需要在一個封閉的空間內進行,教師引導學生設計一個封閉體系的實驗裝置,也是控制變量思想的落實。在分析過程中,學生比較容易關聯實驗1中的結論,得出“該反應發(fā)生放熱,氣體壓力增大”的結論,對實驗結果產生了干擾。教師從氧化還原反應的角度,引出氧化還原電勢傳感器的應用。
實驗方案3:表面積大致相同的鎂條分別與3 mol/L鹽酸溶液、0.5 mol/L鹽酸溶液反應,用氧化還原電勢傳感器測電勢變化。
師生共同探究實驗3:用氧化還原電勢傳感器測反應快慢(圖3):
結論:液體濃度越大,化學反應速率越快。
設計意圖:實驗方案層層遞進、邏輯結構清楚,根據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推理、論證,有助于學生從深層次理解和落實控制變量思想;引入氧化還原電勢差概念,為后續(xù)原電池的學習奠基礎,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高階思維。
經過教師的引導和啟發(fā),學生的思維得到拓展。此時,又有學生從控制變量的角度提出了“酸根離子是否會影響化學反應的速率”,從而設計出實驗方案4。
實驗方案4:表面積大致相同的鎂條分別與1.2 mol/L鹽酸溶液、0.6 mol/L鹽酸溶液反應,用壓力傳感器測壓強變化。
師生共同探究實驗4:H+濃度相同的等體積鹽酸和硫酸與鎂條反應的快慢(圖4):
結論:H+濃度相等時,硫酸與鎂條反應速率較快,SO2-4可能為該反應的催化劑。
設計意圖:進一步落實控制變量法在實驗探究中的應用,學生能多角度思考、分析、解決問題。
三、解決問題
教師再次播放之前觀察氣泡的實驗視頻,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分析傳統實驗的不足:由于濃度大的鹽酸溶液,鎂條浮在液面上,產生的氣泡不經過溶液直接溢出,所以造成濃度大的溶液產生氣泡少的假象。
從表1中可以分析得出濃度最大的鹽酸密度仍然小于鎂的密度,所以鎂條浮在液面上是由于濃度大的鹽酸反應速率快,產生的氫氣就多,同時放出的熱量也多,產生的水蒸氣也多,在共同作用下鎂片浮于液面。
那么,這種解釋是否科學合理呢?硫酸的濃度密度如下表:
從表2可以分析得出,常用硫酸密度也小于鎂條的密度,由于之前實驗用的是0.6 mol/L硫酸,根據公式c=1000 ρω/W,經過計算可得5.5%的硫酸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為0.58 mol/L,約為0.6 mol/L,密度為1.035,小于鎂的密度,實驗結果同樣是鎂條浮在5.5%的硫酸的液面上,從而驗證了猜想。筆者認為應該改鎂條為鐵片進行反應,后續(xù)驗證實驗也證明了鐵片是在溶液底部,避免了干擾。
四、結論及反思
本研究指出了教材實驗的不足之處:氣泡多少作為判斷速率快慢的依據并不嚴謹;提出了實驗優(yōu)化方案,即改鎂片為鐵片;硫酸濃度和密度對照表的搜索,能引導學生在平時學習中要善于從互聯網獲取有用的信息;通過分析傳統實驗中的不足,引導學生遇到問題時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培養(yǎng)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探究精神;運用數字化傳感器,加深學生對影響化學反應速率快慢因素的理解和掌握,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進行分析和探究問題。
通過本實驗探究,強化了“控制變量法”在實驗探究過程中的落實;通過發(fā)現、質疑、分析、推理等方法認識了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征,建立起了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認知模型。本研究培養(yǎng)了學生發(fā)現問題、敢于質疑的科學精神,發(fā)展了學生應用現代技術——數字化儀器進行科學探究的高階思維,提升了學生科學探究與創(chuàng)新意識的核心素養(yǎng)。學生能建立起數字化實驗模型,并從各個實驗現象中找出證據進行分析推理,揭示化學反應的本質和規(guī)律,提升了學生證據推理與模型認知的核心素養(yǎng)。
責任編輯:趙瀟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