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生活來源于藝術,藝術豐富了生活,生活與藝術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貫徹整合教育,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可幫助學生理解所學知識,激發(fā)其學習興趣,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鑒于此,本文以小學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第10課為切入點,闡述整合教學的概念,并提出小學語文整合教學的實踐策略,希望能夠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小學教育" 語文教育" 整合教學" 藝術與生活融合視角" 部編版語文
《牛肚子里的旅行》是部編版三年級上冊的一篇童話,部分教師在教授此課時,并未巧妙地將藝術與生活相結合,從而導致學生編寫的童話千篇一律,語言枯燥乏味,缺乏生活氣息,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因此,圍繞該課進行藝術與生活融合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整合教學的分析與研究,具有一定的現(xiàn)實意義。
一、整合教學概述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教基〔2001〕17號)強調,要改變傳統(tǒng)課程結構中過于強調學科本位、科目過多以及缺乏整合的現(xiàn)狀,要整體規(guī)劃課程,體現(xiàn)課程結構的綜合性、均衡性和選擇性;同時改變過于注重書本知識傳授的現(xiàn)象,加強課程內容與社會生活的聯(lián)系,培養(yǎng)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解決問題等能力?;诖?,整合教學指的是以提高學生綜合素養(yǎng)為目的,將各類知識、素養(yǎng)加以整合的一種教學手段。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整合教學更加注重學習的實用性,與新課標“讓核心素養(yǎng)落地,為實際應用賦能”的目標極為契合,因此受到學界廣泛的青睞與關注。
具體到語文教育,進行整合教學的方式大致可分為兩類,即素養(yǎng)整合、活動整合。素養(yǎng)整合指的是在語文課堂中,融入其他學科的知識,滲透其他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引導學生熟悉跨學科間的知識融合,使學生學會應用跨學科學習方法。該方式側重于理論灌輸?;顒诱现傅氖窃谑谡n過程中,進行各類學習活動,并在此類活動中,積極融入各類發(fā)展工具,例如生活意識、審美方式、語言符號、數(shù)學思維、信息意識等,旨在鍛煉學生的綜合素質。該方式側重于實踐鍛煉。在語文課堂中,將兩種教學方式融合滲透,可使學生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提高其核心素養(yǎng),為其之后的學習與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藝術與生活融合教學的意義
(一)助力學生理解所學知識
蘇聯(lián)文藝理論家車爾尼雪夫斯基指出:“藝術來源于生活?!庇纱丝梢?,要想理解藝術,首先要深入地認識生活。但小學生生活較為單調,每日兩點一線,生活體驗匱乏。同時,部分教師在進行語文教育時,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影響相對較大,一味地讓學生背誦、記憶知識點,且并未在教學活動中融入生活元素。因此,學生對文本內容很難有深入的理解,其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能力也難以得到長足的發(fā)展。
而將藝術與生活相融合后,教師在引導學生鑒賞課文內容時,通過語言指導、數(shù)字化展現(xiàn)等方式,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其從文本中感受到共鳴,理解文本內容。
(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指出:“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湍壳岸裕覈糠终Z文老師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學方式缺乏變化,內容枯燥,不但難以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而且使部分學生產(chǎn)生厭學心理,嚴重影響教學效果。
在教學時,如將藝術與生活融合,則可以拉近學生與文本間的距離,使學生體驗到文章的風格特征、思想內涵,進而滋生學習興趣,從傳統(tǒng)的“要我學”轉變?yōu)椤拔乙獙W”。
(三)喚醒學生對生活的熱愛
近年來,學生競爭極為激烈,學業(yè)壓力大,部分學生對生活產(chǎn)生厭倦心理,學生抑郁、孤僻等心理問題屢見不鮮。而將藝術與生活相融合,可以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處處皆有動人的藝術,從而掃清學生內心中的陰霾,喚醒其對生活的熱愛,使其能夠以樂觀、積極、從容的態(tài)度面對學習與生活。
三、藝術與生活融合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整合教學的實踐
《在牛肚子里旅行》是部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的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作者為我國童話家張之路。文章講述的是兩只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叫“紅頭”的蟋蟀不幸誤入牛肚子,在牛肚子里有了一次驚險的“旅行”,最后僥幸逃脫的危險經(jīng)歷,使學生懂得一個科學小知識:牛有四個胃,吃食時具有反芻現(xiàn)象。本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是情節(jié)生動有趣,語言活潑,內容充滿童趣,紅頭在牛肚子里旅行的過程為學生提供了很好的發(fā)散思維的空間和表達的機會,極具藝術價值。同時,作為我國童話大師,張之路的文字處處蘊含著極為強烈的生活氣息,因此,該課文適合進行生活與藝術的融合教學。
(一)分析課程內容,明確教學目標
在正式進行教學前,筆者從新課標的角度,對該課文本內容進行深入的分析與探索,最終確定如下教學目標:
語言運用目標:①在本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能夠認識并書寫“旅、咱、偷、答、應”等生字,并理解“貯藏”等生詞的含義;②學生能夠流暢地閱讀課文中青頭與紅頭的對話;③學生能夠掌握文章的寫作技巧,并將其運用到日常寫作中。
思維發(fā)展目標:①在本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能夠圍繞紅頭的表現(xiàn),分析他心情變化的過程,鍛煉邏輯思維能力與口頭表達能力;②學生能夠圍繞文本內容,繪制出思維導圖,嫻熟地掌握這一學習工具。
審美鑒賞目標:①在本節(jié)課結束后,學生明晰童話這一文體的定義;②學生能夠精準地分析《在牛肚子里旅行》的撰文方式以及藝術特點。
文化理解目標:①學生培養(yǎng)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興趣;②學生提高面對苦難與挫折的勇氣。
(二)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提升學習興趣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應當以生活為切入點,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對文本進行分析、思考。這一方式,不但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中的藝術內涵,提高其面對逆境的勇氣,同時,還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與文本分析水平。值得重視的是,在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的過程當中,教師必須明確提問的目的,選擇合適的提問方式。在提問時,應語句簡潔明了、用詞準確、邏輯清晰,避免過于復雜或過于模糊的表述,減輕學生的學習壓力。此外,在學生回答時,教師應當尊重其觀點,并不時對其進行肯定,避免學生產(chǎn)生挫敗的心理。
在本節(jié)課中,問題情境的首次創(chuàng)設應在課堂導入階段。課始,教師向學生提問:“同學們,你們喜歡旅游嗎?”生:“喜歡?!睅煟骸澳銈兌既ミ^哪里?”生:“……”師:“看來同學們的旅行經(jīng)驗都很豐富,但是老師敢保證,你們去過的地方,都沒有本文主人公青頭、紅頭奇怪?!彪S后,教師板書課文題目“在牛肚子里旅行”,并借助希沃白板展現(xiàn)課文插圖。
上述教學過程,不但在課堂上營造了濃郁的學習氛圍,而且也讓學生產(chǎn)生疑問:故事的主人公是誰?為何會在牛肚子里旅行?這激發(fā)了學生的興趣,使其能夠集中注意力,為之后的教學活動夯實基礎。
第二次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初讀課文后。教師可向學生提出以下幾個問題:紅頭為什么會進入到牛肚子里旅行?紅頭的旅行過程是怎么樣的?牛胃的構造是怎樣的?旅行過程中,紅頭的心情有什么變化?青頭是如何幫助紅頭脫險的?該教學環(huán)節(jié)旨在提升學生的文本分析能力與藝術感知力。
第三次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精讀階段?!霸谕捁适吕铮磺惺挛锒伎梢杂凶约旱纳?,它們會說,會想,會動……充滿了奇妙的想象。本文就通過重點描寫紅頭和青頭兩只小蟋蟀的言行表現(xiàn),讓讀者感受到了真摯的友誼。請問,在本故事中,哪些段落能夠展現(xiàn)兩只小蟋蟀的友誼?哪些文字最為栩栩如生?”在提出問題后,教師給予學生5分鐘的思考時間,隨后,隨機挑選一名學生朗讀自己認為最能表現(xiàn)友誼、描述最為栩栩如生的片段,并闡述自己的原因。通過這一方式,學生就能讀懂青頭的言行,深入了解他到底是如何奮不顧身地指導、鼓勵紅頭脫險的,從而感受到童話中人物情感的美好。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還掌握了如何把課文中人物的關鍵言行語句轉化成自己的語言,這也為學生后面用自己的話講故事打下了基礎。
第四次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在作業(yè)布置階段。此時,教師可以做如下引導:“同學們,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青頭和紅頭這樣的好朋友?在你們的生活中有沒有發(fā)生過和本文一樣有趣的故事?在課后,請你們任意說出三個故事,并嘗試模仿張之路爺爺?shù)膶懽黠L格進行闡述?!?/p>
學生在完成該作業(yè)的時候,會反復閱讀《在牛肚子里旅行》一文,并分析其創(chuàng)作思路與藝術特征,從而提高藝術鑒賞能力與創(chuàng)作能力。與此同時,在完成作業(yè)的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回憶自身的日常生活,并以其為素材,進行作文創(chuàng)作。這一過程不但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文學創(chuàng)作能力,同時也可以讓其發(fā)現(xiàn)日常生活中的美,使其更加熱愛生活。
(三)運用信息技術,加強整合質量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教育數(shù)字化是我國開辟教育發(fā)展新賽道和塑造教育發(fā)展新形勢的重要突破口,進一步推進數(shù)字教育,為個性化學習、終身學習、擴大優(yōu)質教育資源覆蓋面和教育現(xiàn)代化提供有效支撐?!痹凇盎ヂ?lián)網(wǎng)+”時代,信息化技術已經(jīng)成為教學活動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相比于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其簡單直觀、富有趣味性,可有效提高教學質量,因此在融合藝術與生活時,教師必須將信息技術滲透其中,提高整合質量。例如,教師在解釋牛反芻現(xiàn)象的時候,如采用語言敘述的方式則過于抽象,不利于學生理解。因此,教師可通過希沃白板,為學生播放一段關于牛的反芻現(xiàn)象的科普影片。值得注意的是,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可結合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語言進行引導,這樣可使學生集中注意力,提高教學效果。例如,教師可以在影片開頭處提出問題:“同學們,牛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家畜,無論是牛肉還是牛奶,都富含營養(yǎng),食用有益于身體健康。但你們知道嗎?牛有一種特殊的生理現(xiàn)象——反芻?!?/p>
另外,在完成“紅頭的旅行真是驚險,畫出它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路線”任務的時候,教師可以將學生所畫的路線圖與文本的思維導圖通過希沃白板或VR視頻的方式呈現(xiàn)。這種方式不但更加生動有趣,而且可以讓學生更直觀地理解知識,從而提高學習效率與質量。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利用希沃白板的動畫功能,為每個學生設計動畫人物形象,在學生回答問題的時候,利用該功能對學生進行肯定和鼓勵,激發(fā)學生的競爭心理與個人榮譽心理,從而在班級內部塑造“后進追先進,先進更先進”的良好氛圍。這種直觀的反饋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自信心和參與感,進一步增強學生的學習效果。
(四)布置故事作業(yè),提高寫作能力
在“雙減”背景之下,語文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無紙化的講故事作業(yè),在減輕學生課業(yè)負擔的同時,鍛煉其寫作能力。具體到《在牛肚子里的旅行》一課中,學生既可以通過自己的語言重述該故事,也可以分享自己與友人在日常相處時發(fā)生的點點滴滴。在講故事時,以敘事生動流暢、語言簡明扼要、故事脈絡清晰為宜。
此類作業(yè)符合學生表達欲望強的特征,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其語言表達能力和想象力,并且使其回憶與友人相處的點點滴滴,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為了確保該作業(yè)的完成效果,語文教師可以讓家長幫助學生拍攝短視頻,并將其上傳到班級微信群中。這一方式不但可以實現(xiàn)家校共育,而且能提高教學質量。同時,教師可以用較短的時間瀏覽、分析學生的作業(yè)內容,并對其進行準確、全面的評價。通過教師的評價,學生能夠及時地發(fā)現(xiàn)自身的薄弱點,并對薄弱點進行重點攻克,做到學有目標、改有方向。評價學生的講故事作業(yè)時,教師的評價標準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幾個方面:敘事方式是否體現(xiàn)故事的三要素;敘事風格是否簡練準確;是否富有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是否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是否展現(xiàn)了友誼這一主題。對于學生客觀存在的問題,教師應當通過平等的方式進行幫助與引導,從而拉近師生之間的距離,避免學生對語文學習產(chǎn)生畏難心理。
本研究表明,藝術與生活融合視角下的小學語文整合教學不但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而且還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語文知識,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為其之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因此,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應該注重藝術與生活的融合,閱讀相關學術論文,汲取國內外先進經(jīng)驗,并結合本班級的實際情況,對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予以全面、系統(tǒng)的創(chuàng)新與改革,從而為學生提供更加優(yōu)質的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王靜麗.學習任務群視域下前置性學習任務單的設計——以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例[J].遼寧教育,2023(9):8385.
[2]周潔瓊.核心素養(yǎng)視域下的信息化教學實踐——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三年級上冊課文《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例[J].課堂內外(初中版),2023(28):6769.
[3]劉涵婧.“任務分析”理論下的小學語文學習任務群設計——以《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C刊,2022(9):4647.
責任編輯:黃大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