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油畫藝術作為西方最主要的藝術創(chuàng)作形式和記錄方式,其內容的變遷必然會受到社會因素、人文因素等多種因素的影響。18世紀法國油畫藝術中的女性形象在政權更迭、啟蒙運動、贊助人的影響下大致經歷了從高貴典雅向樸素平凡變遷的過程。
關鍵詞:洛可可藝術;啟蒙運動;女性形象
英國人文主義學者貢布里希在1960年研究美第奇家族早期贊助中說道:“直至15世紀,藝術作品都是捐贈人的作品?!笨梢姰敃r藝術贊助者對藝術家創(chuàng)作題材和媒介的把控。贊助人不僅大量訂購藝術家的作品,他們的興趣偏好和創(chuàng)作要求也會對藝術家的具體創(chuàng)作產生影響。
17世紀法國社會的主導者是路易十四,路易十四統(tǒng)治下的法國政權高度集中。政治上路易十四開疆擴土,對外發(fā)動了一系列侵略戰(zhàn)爭,使得法國傲然于歐洲大陸。在文化上,路易十四大興學院建設,使得法國的文化與藝術得到了極大的發(fā)展。最能代表這一時期的藝術形式是巴洛克藝術,巴洛克藝術力求雄偉,以此來彰顯王權的偉大。因此,巴洛克風格也被稱為路易十四風格。在路易十四的統(tǒng)治下,法蘭西不僅樹立了歐洲中心的地位,而且在經濟上實行的重商主義為法蘭西留下了大量的物質財富。隨著路易十五繼位,曾經被推崇的巴洛克風格已不再流行,宮廷沉穩(wěn)莊嚴的美學習慣和生活方式已經不能滿足路易十五的需求,他開始追求更為奢華精致的生活。沙龍和舞會開始接連不斷,主流藝術家也開始投其所好,大量迎合上層審美的藝術開始爭奇斗艷。
18世紀法國藝術界中最有名的女性贊助人當屬蓬巴杜夫人。弗朗索瓦·布歇是夫人贊助的宮廷畫家之一。布歇早期以贊頌大自然的田園牧歌式作品為主,其繪畫風格的轉變是在蓬巴杜夫人成為他最有力的贊助者后。在蓬巴杜夫人的贊助下,布歇創(chuàng)作了大量洛可可藝術風格的作品,是洛可可藝術中最具代表性的畫家。
讓·西梅翁·夏爾丹的繪畫風格首先受到了當時現(xiàn)實主義思潮的影響,其次17世紀荷蘭現(xiàn)實主義的靜物畫和風俗畫也啟發(fā)了他的藝術創(chuàng)作。美國著名藝術史學家H.W.詹森在分析夏爾丹的藝術創(chuàng)作時這樣說道:“夏爾丹對靜物畫和風俗畫的興趣是由那時保存在法國的許多17世紀荷蘭和佛蘭德斯繪畫作品所激發(fā)的。大約在1550年之后,越來越多的荷蘭和佛蘭德斯藝術家定居法國,他們通過對法國拍賣行的荷蘭繪畫拍賣項目與故鄉(xiāng)保持密切聯(lián)系,他們激發(fā)了法國人對外來繪畫的強烈興趣,而事實上,夏爾丹的一些贊助人就是17世紀荷蘭和佛蘭德斯藝術品的重要收藏者?!庇纱丝梢姡澲藢λ囆g家創(chuàng)作題材和風格的影響。
18世紀的法國君主集權已不再像之前那樣牢固,貴族和資產階級的地位發(fā)生改變,再加上啟蒙運動的發(fā)展,科學和哲學的地位開始上升,宗教的地位開始動搖,這些原因都使得藝術的表現(xiàn)發(fā)生了變化。
首先,在18世紀初的法國社會中,女性的社會地位相對較低,她們在政治、教育和經濟領域的權利受到限制。然而,啟蒙運動的理念漸漸改變了人們對女性地位的認識,開始提倡女性應具備與男性平等的社會地位。這種社會氛圍下,女性開始追求獨立和自主,成為社會生活和文化創(chuàng)作中的重要參與者。
其次,隨著貿易的繁榮和新興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系的崛起,一部分富有的上層社會階級崛起并迅速發(fā)展。這些富裕的貴族和資產階級成員對于藝術的贊助和欣賞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他們追求奢華、享樂和優(yōu)雅的生活方式,注重社交交往和文化娛樂。對于上層社會來說,女性形象的呈現(xiàn)不僅是審美追求,更是展示其社會地位和社交身份的表征。
隨后盛行于18世紀法國中后期的啟蒙運動戳穿了宗教神學的虛偽,開啟了法國民眾的心智,他們開始回歸理性,不再一味地將希望寄托于宗教上。啟蒙運動對法國的藝術界更是有著深遠的影響,藝術家開始將目光轉向日常生活中的人民。這一藝術時期的主要代表是讓·西梅翁·夏爾丹。夏爾丹的美學思想深受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家狄德羅的思想的影響。狄德羅建立了科學的啟蒙主義思想,并且持辯證的態(tài)度來看待古典主義美學,同時還肯定了藝術的認識作用和教化作用。狄德羅藝術以表現(xiàn)現(xiàn)實生活為主,他肯定現(xiàn)實主義,反對洛可可藝術。狄德羅的美學思想對于夏爾丹扎根于普通人民之中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與此同時,法國的上層貴族對待平民階層創(chuàng)作題材的態(tài)度也開始發(fā)生改變,路易十五率先以高價買下了夏爾丹的兩幅作品,這兩幅作品分別是《餐前祈禱》和《集市歸來》,之后列支敦士登的王儲也購買了一幅《廚娘》,說明描繪平民階層女性的題材也開始被社會各階層廣泛接受。
(一)高貴典雅的女性形象
《蓬巴杜夫人》(圖1)是布歇創(chuàng)作于1756年的作品。在這幅作品中,可以看到典型的洛可可藝術風格。布歇以極其繁復的細節(jié)來刻畫蓬巴杜夫人,畫作中的光線柔和而明亮,照亮了夫人的面容和衣著。夫人身著一襲華貴的綠色長裙斜靠在沙發(fā)上,層層疊疊的衣裙如瀑布般散開,她的目光注視前方,深邃而自信。夫人右手拿著一本翻開的書籍,這暗示夫人喜愛讀書,地板上散落的蝕刻銅版畫的工具則表明她正在學習版畫技術。在畫面右角角落洛可可式的小茶幾上,可以看到夫人使用的鵝管筆、封信火漆和一封未發(fā)的信,這些元素暗示她有書信的往來和對藝術的熱愛。畫面的左下方畫著夫人的愛犬和兩朵散落的薔薇花,從衣裙和地上的薔薇可以看出夫人對其的喜愛。薔薇花在當時不僅是夫人的象征物,更被視為愛情和浪漫的象征,薔薇色絲帶則代表著華麗和女性的優(yōu)雅。這些象征物的運用進一步強調了貴族對于美的追崇和對高尚情感的追求。此外,畫面外的書籍和書櫥則代表了她學識的淵博,和夫人手中的書籍相呼應。蝕刻銅版畫的工具則反映了她對于藝術技術的熟練掌握和追求,反映了當時的貴族對于文化和藝術的賞識。
布歇通過《蓬巴杜夫人》不僅展示了其精湛的繪畫技巧和對于細節(jié)的關注,更展示了一位自信而迷人的女性形象,蓬巴杜夫人的形象具有一種傲慢和自我滿足的特質,符合當時貴族對于女性的理想化表達。
(二)樸素平凡的女性藝術形象
創(chuàng)作于1738年的《集市歸來》(圖2)是夏爾丹人物畫的主要代表作之一。這幅作品描繪了一位勤勞的家庭主婦從集市購物回來的場景。夏爾丹抓了主婦進門將購買的物品放在桌子上這一瞬間的動態(tài),她將面包放在桌上,正斜靠在桌子上稍作休息,右手抓著裝有雞肉的袋子,眼神向前方望去。主婦的神情沒有絲毫的疲憊,反而有種滿載而歸后的輕松感。室內的陳設擺放雖簡單,卻處處充滿著生活的氣息。在色彩運用上,夏爾丹以鮮亮的藍白色調來刻畫主婦的衣服,背景的櫥柜和墻面則用了溫暖的棕色調,前置明亮的冷色調與背景的暖色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這幅畫作在線條的運用上也是別出心裁,背景的櫥柜、墻面以及門框的直線與主婦圓潤的曲線和衣褶的弧形形成了強烈的對比關系,通過線條與色彩等各形式要素之間的對比突出了主婦的中心形象。在空間處理上,夏爾丹通過敞開的門加強了畫面的縱深感,深淺色調也加強了畫面的對比。通過敞開的大門,可以看到遠處的女傭和一些富有生活氣息的物品,如棕色的水箱和黃色的木桶。通過這幅作品,我們可以看到中下層家庭中淳樸寧靜的生活氛圍,畫面中的一切都是那么真實可信。女主人自然地靠在桌子上,提著重物的手臂充滿了力量感,與18世紀法國上層社會洛可可風格中所描繪的貴婦們完全不同。
我國學者李春這樣評價夏爾丹的作品:“看夏爾丹的風俗畫就像看狄德羅的流淚喜劇一樣,它們反映的主要是這個時代中產階級家庭的日常生活。”的確如此,夏爾丹的大多數(shù)作品都是在描繪普通人的生活日常,不管是靜物還是人物畫,都與普通民眾的生活息息相關。他畫中的女性形象大多處于日常的生活場景中,她們或是忙于家庭中繁忙的瑣事,或是身處喧鬧的集市采購。夏爾丹以旁觀者的角度,真實地記錄了18世紀法國中下層女性的日常生活,其創(chuàng)作方式和藝術風格與洛可可藝術截然不同。這也從側面反映了18世紀法國不同階層之間存在巨大的審美差異。
夏爾丹筆下的女性角色是令人尊重的,即使身處社會最底層,她們也對生活充滿熱情,從夏爾丹的作品中我們能夠看到女性這一角色對于家庭的重要性。他筆下的角色不同于洛可可藝術中那些雍容華貴的婦人,這些女性大多恬靜溫柔,讓人感到無比親切,充滿了慈愛與祥和。夏爾丹將自己的獨特情感賦予藝術創(chuàng)作中,使得這些平凡的生命個體也具有了古典主義般的莊嚴與永恒。正如諾曼·布列遜所言:“夏爾丹把所處時間流程中的視覺當作一般敘述來加以描述的方式,使他的作品進入了‘趨大的描繪’范疇?!?/p>
從布歇筆下高貴華美的貴族女性形象到夏爾丹筆下質樸平凡的普通女性,我們可以看到18世紀法國油畫藝術中女性形象的變遷。布歇筆下的女性是完美無缺的女神和貴婦人形象,她們是上流社會女性形象的主要代表,體現(xiàn)了洛可可藝術時期的審美情趣。夏爾丹筆下的女性不再是完美的神或是宮廷中的貴族,而是日常生活中真實的婦人。他筆下的市民階層,讓我們對18世紀法國的女性形象有了更完整的認知。由于18世紀法國對美的包容度不斷提升,女性形象得到重新審視,在這樣包容的環(huán)境下,油畫藝術中的女性形象才不斷發(fā)展變遷,從而擴展了審美的范圍。
作者簡介
申亞凡,女,漢族,山西長治人,碩士,研究方向為藝術批評。
通訊作者:張悅心,女,漢族,上海人,副教授,研究方向為藝術批評。
參考文獻
[1][美]H.W.詹森,A.F.詹森,J.E.戴維斯,等.詹森藝術史(插圖第7版)[M].藝術史組合翻譯實驗小組,譯.北京:世界圖書出版社公司,2013.
[2]林偉.從生活到藝術[D].西安:陜西師范大學,2020.
[3]滕淼.17—19世紀法國油畫藝術中女性形象演變的研究[D].無錫:江南大學,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