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面積提高學生正確運用語言文字表達能力是小學語文教學的迫切任務(wù)。掌握一定數(shù)量的詞匯是運用語言的先決條件。可見,重視語言的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筆者在教學中重視語言的積累,教給學生積累方法,讓學生從多方面積累語言,從而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收到良好的效果。
關(guān)鍵詞:語言積累;閱讀;寫作能力
新課標多次提及“語言積累”這個問題。詞匯的積累是語文教學的基礎(chǔ)和重要環(huán)節(jié)。博林格指出:“詞匯中的信息量大大超過了語言其他任何部分的信息量。”威爾斯也指出:“沒有詞匯則什么也傳達不了。”由此可見詞匯是語言的建筑材料,沒有了詞匯就沒有了語言,如同沒有建筑材料就沒有房子。學生掌握豐富的詞匯,就能確切地表達思想,就能把自己的見聞、感受和想象寫出來,做到內(nèi)容具體、感情真實?!盾髯觿駥W》:“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生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備焉?!币虼?,筆者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
一、語文教學中要注重語言的積累
(一)理解中促進積累
在語文教學中,讀是重要環(huán)節(jié),讀多、讀熟,才能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而且在理解課文的基礎(chǔ)上去讀,就能讀有所值、讀有所得。平時課堂教學時,筆者做到閱讀和理解兩不誤,從而使得學生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得到平衡發(fā)展,達成有效積累語言的目的。例如:學習《火燒云》這一篇文章,在學生熟讀的基礎(chǔ)上,提出不理解的詞語,分小組討論、查資料,共同突破難點,加深學生理解記憶。然后用收集本收集自己最喜歡的詞語。因為課文中優(yōu)美詞語比較多,并且容易理解,所以學生收集興趣特別濃。最后挑選幾個收集到的詞語寫一段通順的話,與同學們一起分享。這樣既訓練學生閱讀理解的深刻性,又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學會運用。
(二)誦讀中促積累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弊寣W生充分地讀,反復誦讀,熟讀成誦,讀出滋味,讀出情趣。學習三年級下冊《荷花》這一課時,第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點。當學生一起誦讀第四自然段時,配上了悠揚舒暢的音樂渲染氣氛,同時展示課文圖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在這樣基礎(chǔ)上,引導學生想:看的時間很長,看得特別專心,看得神情專注的詞語有哪些?學生紛紛回答:“(默默地)看”“(入神地)看”“(目不轉(zhuǎn)睛地)看”“我(專注地)看”“我(深情地)看”……然后請學生閉上雙眼再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學生紛紛地說:“我仿佛看到荷花在跳舞?!薄拔曳路鹂吹胶苫ㄔ谡f話?!薄拔曳路鹂吹胶苫阃莆覕D。”……接著我們一起讀一讀、背一背,看誰最聰明,背得最快。很多學生舉手,并且能有感情、流利地背出來。誦讀也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
(三)品讀分析中深化積累
引導學生在品讀分析中積累語言,在鑒賞中不斷深化,學會融會貫通,從而把范文中的語句化為自己所有。如《秋天的雨》一文中:“它把黃色給了銀杏樹,黃黃的葉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日的炎熱?!闭n上先讓學生品讀句子,接著從句子中描繪景物運用比喻、擬人的修辭手法入手,引導學生去想象,品詞析句。體會秋天的色彩美,秋雨的溫柔與善解人意!又如“金黃色是給田野的,看,田野像金色的海洋。橙紅色是給果樹的,橘子、柿子你擠我碰,爭著要人們?nèi)フ兀 薄澳銛D我碰”這個詞表明柿子、橘子等水果都非常多,說明果園一派豐收的景象。“頻頻點頭”用的是擬人的修辭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菊花的喜愛之情。抓住景物特點描寫的寫作方法,學生在一邊品詞、一邊賞句的過程中深化積累。
(四)復述課文實現(xiàn)有效積累
運用口頭語言或書面語言把說話或事情重新表達出來,以便更好地理解或傳達就是復述。復述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記憶信息,訓練學生系統(tǒng)連貫的表述能力。如果在平時學習課文時進行復述,不但能夠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還能規(guī)范學生口頭語言,提高他們的概括能力、記憶能力、理解能力。所以,凡是重點的課文,筆者都要組織學生,通過各種的方法進行復述,例如:把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舉行復述大賽,等等,并在復述中得到檢驗,有效地提高口語表達能力。
二、課外閱讀、拓寬視野、積累語言
新課標提出除了學好書本知識外,還要大力開發(fā)課外資源,拓寬學生的視野。如何能使學生在課外閱讀中積累豐富的語言呢?筆者要把“學得”與“習得”緊密地結(jié)合起來。所謂“學得”是有意的行為,強調(diào)有意學習,可以促進學習取得成效?!傲暤谩倍檬占~匯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根據(jù)課文內(nèi)容要求,有意讓學生進行課后的延伸。引導學生多看新聞、多讀報紙,多到圖書館、網(wǎng)上查資料。例如:學完《手術(shù)臺就是陣地》這一課,讓學生查有關(guān)白求恩其他故事的資料,把資料整理好在收集本里,四人小組互相交流、分享。同時在班上建立了圖書閣,根據(jù)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課外閱讀。三年級的學生對趣味性較強的寓言故事、成語故事、朗朗上口的古詩和科普讀物很感興趣。筆者一直為他們提供這類型的書籍。利用每天15分鐘靜讀時光進行閱讀,并把好詞好句做好標記,然后利用每周的周二、周四的語文午讀時間,四人小組合作,互相閱讀,互相分享,把好的字詞句摘錄下來,到寫作的時候可以在收集本中找合適的詞語加以運用。久而久之,學生掌握收集信息的方法,養(yǎng)成了習慣,在收集中積累了語言。
三、從社會實踐中積累語言
“惟有從生活中多方面去體驗,把社會所得一點一點地積累起來,積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見深切。”這說明了生活實踐對語言積累有深刻的影響。因此,在生活教育中,特意引導學生平時要善于觀察生活,養(yǎng)成記錄生活的好習慣,鼓勵他們做生活中的有心人。如留意周圍的廣告、標語,利用休息時間去觀光、旅游開闊眼界,使語言的素材得到永久的儲存。
總之,重視語言的積累是當前語文教學中不可忽視的一個重要問題。教給學生積累的方法,讓學生從多方面積累語言,必將大大提高寫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