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簡單的深邃:羅伯特·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逗留》

    2024-12-29 00:00:00黃宗英石文靜韓楊
    外國語文研究 2024年5期
    關(guān)鍵詞:弗羅斯特羅伯特

    內(nèi)容摘要:羅伯特·弗羅斯特認為“詩歌以喜悅開篇,以智慧作結(jié)”。當(dāng)喜悅在詩歌中遇見智慧時,詩人強烈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往往顯得貌似簡單,或許這就是弗羅斯特所謂“情感發(fā)現(xiàn)了思想而思想又找到了文字”的時候。弗羅斯特的《雪夜林邊逗留》一詩發(fā)表于1923年3月7日,一百多年來,它不僅膾炙人口,而且早已成為全世界英美詩歌教學(xué)與研究者所津津樂道的不朽詩篇。本文從這首弗羅斯特自己“最喜愛的詩”及其“隱秘性愉悅”、意象化遣詞造句、“一位提喻詩人”、“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躲避困惑的片刻清凈”等視角重讀此詩,進而闡釋弗羅斯特“簡單的深邃”這一詩歌創(chuàng)作特點。

    關(guān)鍵詞:羅伯特·弗羅斯特;《雪夜林邊逗留》;簡單的深邃

    Deceptive Simplicity: Robert Frost’s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Abstract: Robert Frost believes that “a poem begins in delight and ends in wisdom”. When delight meets wisdom in a poem, the strong feeling and profound thought of the poet often appear disarmingly simple. Perhaps this is what Frost calls “emotion has found thought and thought has found words”. Frost’s poem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as published over a hundred years ago in March 7, 1923, which has not only enjoyed its great popularity ever since but also has been interpreted and reinterpreted by teachers and scholars of British and American poetry around the world. It is attempted here in this paper to reread this poem in terms of its being Frost’s “favorite” poem, “the pleasure of ulteriority”, imagistic diction and syntax, “a synecdochist”,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and “a momentary stay against confusion”, so as to illustrate Frost’s way of deceptive simplicity in his poetic composition.

    Key words: Robert Frost;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 Evening”; deceptive simplicity

    1997年,當(dāng)代美國詩人、批評家、翻譯家羅伯特·平斯基(Robert Pinsky, 1940-)受任為美國桂冠詩人。在他三年任期(1997-2000)的第一年里,平斯基發(fā)起了一項主題為“誰是最受人們喜愛的美國詩人?”的民意調(diào)查。平斯基堅信詩歌在人們?nèi)粘I钪芯哂袠O為重要的地位,這項民調(diào)總共發(fā)出問卷18000份,參與民調(diào)測評對象的年齡從5歲到97歲不等,民調(diào)結(jié)果名列榜首的是20世紀美國詩人羅伯特·弗羅斯特(Robert Frost, 1874-1963)。問卷中涉及哪一首詩是人們最喜愛的詩篇時,得票最多的是弗羅斯特的《未走的路》(“The Road Not Taken”)一詩,其次是他的《雪夜林邊逗留》(“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堆┮沽诌叾毫簟芬辉娪?923年3月7日首次刊登在《新合眾國》(The New Republic)雜志上,同年11月收錄弗羅斯特第三部詩集《新罕布什爾》(New Hampshire),而這本詩集幫助弗羅斯特于1924年收獲了他的第一個普利策詩歌獎。弗羅斯特一生共四次獲得此項殊榮(1924、1931、1937、1943年),成為美國詩歌史上獲得此項殊榮次數(shù)最多的詩人。雖然在平斯基的民調(diào)中,《雪夜林邊逗留》排名第二,但是弗羅斯特本人曾多次在不同的場合承認,這首詩“是我最值得記憶”(“my best bid for remembrance”)(Thompson, Years of Triumph 598)的詩篇。

    一、“我最喜愛的詩”

    在《羅伯特·弗羅斯特喜愛的詩》(“Robert Frost’s Favorite Poem”)一文中,作者阿瑟·布利奧(N. Arthur Bleau)回憶起1947年秋天,在他的老家緬因州不倫瑞克(Brunswick)鎮(zhèn)的鮑登學(xué)院(Bowdoin College)聽過弗羅斯特的講座。在講座末尾的問答環(huán)節(jié)上,布利奧曾問過弗羅斯特,“哪一首是您自己最喜愛的詩歌?”弗羅斯特很快就回答說,“它們都是我最喜愛的詩篇,很難說哪一首比另外一首更好”(Tharpe 174)。然而,當(dāng)多數(shù)聽眾退席之后,弗羅斯特特意把布利奧叫到他的身邊,并且對他說,“你知道嗎?在我回答你的問題時,我腦子里已經(jīng)有一首詩,而且我覺得我得稱其為我最喜愛的詩(my favorite)。我得說《雪夜林邊逗留》就是那首詩。你還記得我在講座中提到過那首詩里‘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那一行重要詩行嗎?”(175)這首詩的原文如下: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Whose woods these are I think I know.

    His house is in the village though;

    He will not see me stopping here

    To watch his woods fill up with snow.

    My little horse must think it queer 5

    To stop without a farmhouse near

    Between the woods and frozen lake

    The darkest evening of the year.

    He gives his harness bells a shake

    To ask if there is some mistake. 10

    The only other sound’s 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

    The woods are lovely, dark and deep,

    But I have promises to keep,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15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 (Frost, Complete Poems 275-276)

    黃宗英譯文:

    雪夜林邊逗留

    誰家的林子我想我熟,

    雖然他遠在村子里住,

    不會想到我逗留此方,

    觀賞白雪素裹的樹木。

    我的小馬兒定感驚慌, 5

    停在不見農(nóng)舍的地方,

    在這封凍的林湖之畔,

    一年中最漆黑的夜晚。

    馬兒甩動頸上的鈴鐺,

    問該不是停錯了地方? 10

    另一聲音是風(fēng)兒撣飛,

    寒風(fēng)颼颼,絨雪飄芳。

    林子可愛、黝黑深邃,

    我卻不得不登程赴會;

    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 15

    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黃宗英,《雪夜林邊》 113)

    這首詩的背景充滿田園詩風(fēng)格:寒冬之夜、無月無星、寒風(fēng)吹拂著漫天飄落的雪花,雪絨芬芳。詩中人坐著小馬兒拉著的雪橇,路過一片樹林,停下觀賞夜色雪景。林邊湖水封凍,不見農(nóng)舍,夜色昏暗;馬兒詫異,抖動韁繩,鈴聲叮當(dāng),仿佛這匹馬兒都在懷疑它的主人“該不是停錯了地方?” 一時間,萬籟俱靜,唯有寒風(fēng)颼颼,瑞雪飄飄。詩中人眼前這片可愛的林子可謂大自然的饋贈,讓他找到了心靈慰藉,真可謂“能夠躲避困惑的片刻清凈”(a momentary stay against confusion)(Frost, Collected Prose 776);然而,這林子又顯得“黝黑”和“深邃”,詩中人還不得不“要登程赴會”,“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备チ_斯特這短短16行詩調(diào)動了讀者的各種感官,創(chuàng)造了一連串栩栩如生的意象,讓一幅風(fēng)雪夜游人圖躍然紙上。乍一看,詩人似乎是在謳歌大自然的美,然而詩人的旨趣遠不止此。

    二、“隱秘性愉悅”

    弗羅斯特采用象征手法抒發(fā)詩中人當(dāng)時內(nèi)心的矛盾心情。首先,我們需要考慮兩個問題:詩中人為何在這雪夜林邊逗留?又為何最終離去?詩中人說他在林邊逗留是要“觀賞白雪素裹的樹木”,而離去則是因為他“卻不得不登程赴會”。這一停一去似乎既點明了全詩主題,又暗示了詩中人的矛盾心理。誠然,人們在現(xiàn)實生活中經(jīng)常會感到疲倦、無助、無奈,甚至是絕望,會渴望休憩甚至死亡,但總是依依不舍,不肯停留,總是要拖著疲憊的腳步在人生道路上繼續(xù)前行,去兌現(xiàn)自己生命的承諾和責(zé)任,去實現(xiàn)自己的人生目標。其次,這首詩語言樸實無華,卻蘊含著豐富的象征意蘊,既表達了深邃的哲理,又構(gòu)成了一種奇特的對照。詩將象征與對照相糅合,給這首詩披上了一件貌似簡單的外衣。在《永恒的象征》(“The Constant Symbol”)一文中,弗羅斯特說,“詩就是暗喻……每一首詩都蘊含著一個新的暗喻,否則就不成其為詩……每一首寫得恰到好處的詩不能不是一個或大或小的象征”(Frost, Selected Prose 24)。

    《雪夜林邊逗留》一詩中最明顯的象征與對照糅合的例子當(dāng)推“林子”(woods)和“白雪”(snow)。正如白鴿象征和平,玫瑰象征愛情和美麗一樣,樹林在弗羅斯特詩歌中是神秘自然的象征,而白雪則象征著純潔、高尚等抽象觀念,兩者正好構(gòu)成了鮮明的對照。詩中“觀賞白雪素裹的樹木”一行,真可謂空靈入妙,仿佛詩中人在告訴我們神秘的大自然表面時常覆蓋著一層貌似單純、直接、自然的東西。乍一看,它是“可愛”(lovely)的,但是實際上卻是“黝黑”(dark)和“深邃”(deep)的,而詩中的“可愛”和“黝黑深邃”又是善與惡、單純與復(fù)雜的象征寫法,本身就是一個強烈的對照。可見,“弗羅斯特詩歌的魅力就在于它貌似簡單、直接和自然,而實際上根本就不像其表面上看得那么簡單、直接和自然”(黃宗英,《弗羅斯特研究》 1)。

    弗羅斯特常被認為是一位新英格蘭田園詩人,因為他的詩歌直接取材于新英格蘭現(xiàn)實生活。新英格蘭的巖石山丘、潺潺溪流、廣袤牧場、繁密林木、農(nóng)場鄉(xiāng)村以及新英格蘭堅強勇敢的勞動人民都是他詩歌創(chuàng)作不可或缺的源泉。從創(chuàng)作手法上看,弗羅斯特的詩歌與二十世紀多數(shù)美國主流詩人截然不同,他沒有隨波逐流,不像他同時代的艾略特(T. S. Eliot, 1888-1965)、龐德(Ezra Pound, 1885-1972)等現(xiàn)代派主流詩人那樣,讓詩歌“變得愈來愈無所不包,愈來愈隱晦,愈來愈間接”,甚至想方設(shè)法“迫使語言就范”,不惜“打亂語言的正常秩序來表達意義”(艾略特 21)。恰恰相反,弗羅斯特主動放棄了對詩歌傳統(tǒng)形式進行各種改革創(chuàng)新,不去探索如何用復(fù)雜多樣的詩歌形式去再現(xiàn)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后復(fù)雜多樣的現(xiàn)代西方社會生活,而是另辟蹊徑,致力于他所謂“意義聲音”(sound of sense)或稱“句子聲音”(sentence sound)的詩學(xué)理論與實踐探索,挖掘詩歌給人們帶來的“隱秘性愉悅”(the pleasure of ulteriority)(Frost, Selected Prose 24),“有意識地在形式開放的二十世紀詩歌創(chuàng)作情境中探索‘一條創(chuàng)新的老路’”(黃宗英,《弗羅斯特研究》 288)。他喜歡親近百姓,擁抱讀者。結(jié)果,在20世紀上半葉的美國詩壇上,弗羅斯特可謂獨樹一幟!他的詩仿佛信筆為之,樸實無華,淡而不奇,像一幅幅素凈的水墨畫,老少可解。只有反復(fù)誦讀,不斷體會,方可領(lǐng)悟其中的旨趣所在,并且感受到他那種取材凡近而寓意幽遠,將自然與哲理融為一體,每每讓讀者窺見一種人與自然息息相通、簡單深邃的“隱秘性愉悅”。

    三、意象化遣詞造句

    假如我們從意象化遣詞造句的視角來考察這首詩歌,我們也不得不承認弗羅斯特作詩的天才。勞倫斯·珀賴因(Laurence Perrine)在《聲音與意義:詩歌導(dǎo)論》(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一書中說,“詩歌是通過音樂和節(jié)奏直接作用于人們的感覺,然而詩歌又是通過形象化描寫間接地作用于我們的感覺,再現(xiàn)詩人想象中的感覺經(jīng)驗”(46)。在這首詩歌中,弗羅斯特調(diào)用了讀者多種感覺意象(sense imagery),其意象化遣詞造句意蘊深遠,讓人回味無窮。比如,詩中第11-12行,當(dāng)“馬兒甩動頸上的鈴鐺,/問該不是停錯了地方?”詩人給出的回答是:“答語唯有低聲的語碎——/寒風(fēng)颼颼,雪絨芬芳”。第一,原文中的“sweep”一詞可以說是聽覺意象(auditory imagery)和視覺意象(visual imagery)的奇妙結(jié)合。在誦讀“The only sound’s the sweep /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這兩行詩的時候,我們仿佛聽見了“寒風(fēng)颼颼”的聲音,又看到了一幅“絨雪飄芳”的畫面,并且聞到了大自然的芬芳氣息,真可謂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第二,下一行的“downy”一詞本義為潔白柔軟的“鴨絨”,此處可有兩解:一為“覆有絨羽”,一為“柔軟的、輕輕的”,它喚起了讀者的視覺意象和觸覺意象(tactile imagery),而之前的“easy”一詞給人以輕松、自然、柔美的美妙感覺。明明是寒冬臘月,“寒風(fēng)颼颼”,可是詩人把陣陣寒風(fēng)卷起的鵝毛大雪置于一個微風(fēng)(“easy wind”)撣起“絨雪飄芳”的優(yōu)美意象之中,烘托出一個翩翩起舞的歡快氛圍。第三,“sound”和“sweep”兩個詞前后相隨,其首字母“s”構(gòu)成重押頭韻(heavy alliteration);“sweep”和“easy”兩個詞中的長元音[ i: ],以及“sound”和“downy”兩詞中的雙元音[ au ],均是諧音(assonance),前后重復(fù)出現(xiàn)在兩行詩中,均獲得了一種可謂“內(nèi)韻”(internal rhyme)韻律效果,再加上詩人在這兩行中多次使用鼻音[ n ],也收到了較好的擬聲效果。

    然而,這兩行詩中最為精巧的感覺意象設(shè)計當(dāng)推詩人把“sweep”一詞放在前一行詩的行末,而緊接著第二行行首第二個單詞又是“easy”一詞,這兩個諧音詞前后相隨,讓讀者誦讀時的視線伴隨著“另一聲音”(the only other sound)找到了“寒風(fēng)颼颼”“絨雪飄芳”(“the sweep/ Of easy wind and downy flake”),將聽覺、視覺、觸覺、嗅覺等感覺意象融為一體,強化了這幅風(fēng)雪夜游人圖簡單深邃的藝術(shù)造像,不僅把擬聲法(Onomatopoeia)的藝術(shù)效應(yīng)挖掘到了極致,而且淋漓盡致地展示了詩人意象化遣詞造句的絕技!讓人觸景生情,仿佛置身于新英格蘭雪夜林邊那寧靜蕭瑟、風(fēng)雪交加、寒氣襲人,卻又靜美如畫,絨雪飄芳,讓人流連忘返的意象之中,真可謂“情感發(fā)現(xiàn)了思想而思想又找到了文字”,不僅韻味濃郁,而且魅力無限!

    四、“一位提喻詩人”

    簡單質(zhì)樸、自然流暢可謂這首詩的語言特色。弗羅斯特采用羅勃特·布朗寧(Robert Browning)倡導(dǎo)的戲劇獨白手法,或者說是弗羅斯特善用的對話體詩歌形式,再加上朗朗上口的新英格蘭口語節(jié)奏,使詩歌擺脫了英國后浪漫主義詩歌在修辭上好夸張、尚雕琢、求綺麗、甜得發(fā)膩的腔調(diào)。弗羅斯特喜歡英國浪漫主義詩人華茲華斯(William Wordsworth)所倡導(dǎo)的詩歌語言,“選擇日常生活里的事件和情節(jié),自始至終竭力采用人們真正使用的語言來加以敘述或描寫,同時在這些事件和情節(jié)上加上了一種想象的光輝,使日常的東西在不平常的狀態(tài)下呈現(xiàn)在心靈面前”(Wordsworth 434)。如果說英格蘭湖區(qū)的方言口語使華茲華斯的詩歌家喻戶曉,并給他帶來了桂冠詩人(1843)的美譽,那么,新英格蘭農(nóng)村鮮活的口語方言為弗羅斯特的詩歌注入了淳樸、清新、富有生命力的新鮮血液,使他成為擁有最廣泛讀者的美國現(xiàn)代詩人,也無愧于“非官方桂冠詩人”的美稱。

    弗羅斯特的詩歌從不給人以矯揉造作的感覺。他可謂一位新英格蘭農(nóng)民詩人或者是一位新英格蘭詩人農(nóng)民,能夠自如地運用一種詩人農(nóng)民或者農(nóng)民詩人的獨特聲音進行創(chuàng)作,把詩人敏銳的眼光、深邃的哲理與新英格蘭農(nóng)民清新淳樸的語言融為一體。從新英格蘭農(nóng)村那種質(zhì)樸無華的鄉(xiāng)音中,不但聽出了一種有如潺潺流水般的話語音樂,而且還悟出了一種清新純樸的詩的抑揚頓挫。路易斯·安特邁耶(Louis Untermeyer)曾經(jīng)說:“別的詩人是在寫人,而弗羅斯特的詩歌就是人?!保═hompson, Selected Letters 84)弗羅斯特筆下的人物就是一個個具有鮮活語言、思想和情感的人。他們一同勞動,一起散步,一道用共同的語言溝通交流。在《一束花》(“A Tuft of Flowers”)一詩的結(jié)尾,弗羅斯特寫過這么一對英雄偶句詩:“我老實說,‘人們的活總是一起干’,/ 無論他們是一起干,還是分開干”(‘Men work together,’ I told him from the heart,/ Whether they work together or apart.”)(Frost, Complete Poems 32)。盡管弗羅斯特的詩歌蘊涵著深邃的哲理和智慧,但是他的詩歌不像艾略特、龐德等現(xiàn)代派詩人筆下艱深難懂的一本本有字天書,而是一位新英格蘭普通農(nóng)民詩人或者詩人農(nóng)民的內(nèi)心獨白。

    字有限而意無窮可謂弗羅斯特詩歌語言的一大特點。這首詩歌英文原文共108個單詞,其中只有“promises”一個詞擁有三個音節(jié),另有18個為雙音節(jié)詞,其余89個單詞均為單音節(jié)詞,而且詩中最典型的句型是簡單句??v觀全詩,讀者絲毫感覺不到詩中有什么費解之處,也找不到任何艾略特、龐德式的晦澀的旁征博引。眾多批評家將其作為解讀弗羅斯特詩歌奧秘的突破口。比如,美國詩人、小說家、新批評派文藝批評家羅伯特·佩恩·華倫(Robert Penn Warren, 1905-1998)討論過這首詩中的一系列對照手法(Warren 114-116);雷恩·威勒克(Rene Wellek)和奧斯丁·華倫(Austin Warren)卻對該詩中的“自然象征主義”(natural symbolism)發(fā)生過興趣(Wellek 194-195);約翰·奧格利夫(John T. Oglivie)又發(fā)現(xiàn)了該詩中的“兩個世界”,一個是樹林的世界,另一個是人類世界,兩者相互平衡,相輔相成(Ogilvie 116-118);詹姆斯·考克斯(James M.Cox)卻興致勃勃地探究過該詩中耐人尋味的各種節(jié)奏(Cox 118-120)。

    然而,我們以為該詩之所以魅力無窮,其原因之一是因為詩人巧妙地運用提喻手法(synecdoche)創(chuàng)造了這首字有限而意無窮的佳作。1915年,弗羅斯特在給昂特邁耶的一封信中說:“假如我必須被劃歸某一流派的話,那么我也許可以被稱為一位提喻詩人(a synecdochist),因為我喜歡在詩歌創(chuàng)作中使用這種以部分代替全體的修辭手法”(Thompson, Years of Triumph 485)。在《雪夜林邊逗留》一詩中,鄉(xiāng)村景色是讀者注意力集中的焦點。然而,詩人不是著力刻畫這一景色,而是將其作為暗示現(xiàn)實的媒介。顯然,每位讀者都會感悟出該詩表面意義背后的深刻寓意,因為詩中所表現(xiàn)的一切都可以看成是一個提喻,一種暗喻。在這個昏暗、寒冷的風(fēng)雪傍晚,詩中人在樹林路邊逗留休憩;面對那片“可愛、黝黑深邃”的樹林,他思緒萬千,心中惦記著許多承諾還沒有兌現(xiàn)。此情此景以及詩中人的一舉一動在整個經(jīng)驗世界中都表現(xiàn)為一個個具體的、部分的、特殊的事件和事物。在最后一個詩節(jié)中,詩人以其非凡的筆力將瞬間的情境與記憶的責(zé)任融為一體,創(chuàng)造了一種提喻式共鳴:

    林子可愛、黝黑深邃,

    我卻不得不登程赴會;

    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 15

    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

    盡管表面上看,這首詩似乎只是講述了一個具體的故事,并未在整首詩歌中采用某個貫穿始終的象征或者暗喻,但是讀者對“赴會”(promises)、“奔走數(shù)里”(miles)和“安睡”(sleep)等詞語的多義性聯(lián)想一定會有所察覺。顯然,“赴會”不僅僅意味著對家人和朋友的承諾,而且也意味著對集體和社會的責(zé)任;“奔走數(shù)里” 象征著未走完的人生之路,同時也寓意著詩中人不斷求索的精神力量;而“安睡”則超越了“休息”“休憩”之意,暗示著“死亡”。詩人也許正是通過這些日常詞語的運用,自然而又微妙地喚起了讀者心中對生活中的小事及其所蘊含的內(nèi)涵之間的感性聯(lián)想。因此,在提喻手法的藝術(shù)關(guān)照下,詩中人這次雪夜林邊逗留的經(jīng)歷,象征著人們將人生經(jīng)歷比作一次飽含著酸甜苦辣和種種承諾與責(zé)任的人生旅程。這種貌似尋常的人生經(jīng)歷往往在讀者心目中會產(chǎn)生一種不言而喻的共鳴。

    五、“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

    那么,詩中人為什么會在這“可愛、黝黑深邃”的樹林邊逗留呢? 從字面上理解,新英格蘭地區(qū)的農(nóng)場樹林每每給人一個“深”(deep)的感覺,因為林子里樹木密度很大,往往難以穿越;說其“黑”(dark),是因為故事發(fā)生于“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即12月22日——恰逢圣誕節(jié)前夕——那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根據(jù)1947年弗羅斯特自己的回憶,這里的“黑”在其字面意義的背后,隱藏著一個寓意深遠的故事。對弗羅斯特來說,那天夜晚不僅意味著天氣寒冷,而且也意味著家庭經(jīng)濟上的嚴酷(Huang 30)。

    阿瑟·布利奧在《羅伯特·弗羅斯特最喜歡的詩》一文中敘述了弗羅斯特給他講過的一個故事:當(dāng)時他們一家住在新英格蘭地區(qū)的德瑞農(nóng)場里,他的農(nóng)場經(jīng)營得不好,歲月艱難。那年冬天,眼看圣誕節(jié)就要來臨,弗羅斯特套上馬車,拉著一些自家種的農(nóng)產(chǎn)品,到鎮(zhèn)上趕集去了。他趕著馬車,走了很長的路,希望能夠用這些農(nóng)產(chǎn)品給孩子們換回些圣誕禮物。然而,那是個寒冷的冬天,鎮(zhèn)上人家的生活也不富有,趕集的人很少,他的買賣沒有做成,只好空手而歸。當(dāng)他趕著馬車,沮喪地往回走時,大雪紛飛,夜幕降臨。他的心情變得越來越沉重,就連他的馬兒似乎也已感覺到主人的沮喪心情,因此在回家的路上,跑得特別緩慢。就在他們要看見自己的農(nóng)莊時,弗羅斯特突然想起他的家人可能正在焦急地等待著他的歸來。他自嘆無臉見自家老小,又想不出什么辦法去緩解家人對他的失望。馬兒逐漸放慢了腳步,最終在一個拐彎處停了下來,仿佛知道自己的主人會在這兒想做些什么。弗羅斯特一屁股就“坐在了地上,像個孩子似的,哇哇大哭(bawled like a baby)”(Tharpe 30-31)。1977年,弗羅斯特的大女兒萊斯莉·弗羅斯特(Lesley Frost)在布利奧文章后加了個長長的注釋,并說“布利奧先生說我父親哭得像個娃。他沒錯,因為我父親常用一些古英語詞匯,其中之一就是這個‘bawl’字”(Tharpe 177)。

    “研究傳記和歷史資料”是新批評派文藝批評家、詩人克林斯·布魯克斯(Cleanth Brooks)和華倫在他們合編的《理解詩歌》(Understanding Poetry)一書中提出的三種“最常見的”詩歌教學(xué)方法之一,其余兩種為:“轉(zhuǎn)述(paraphrase)邏輯和敘事內(nèi)容”和“進行充滿啟示和教育意義的文本釋讀(interpretation)(Brooks i)。簡言之,我們的詩歌教學(xué)應(yīng)該在結(jié)合傳記和史料研究的同時,轉(zhuǎn)述內(nèi)容和釋讀文本。雖然弗羅斯特并不認同艾略特的詩學(xué)理論與詩歌創(chuàng)作,但是《雪夜林邊逗留》一詩最后一節(jié)中出現(xiàn)的“登程赴會”(promises to keep)是歷史的承諾,指過去,似乎又讓我們感覺到艾略特認為詩歌創(chuàng)作中絕不可少的“歷史意識”(historical sense)(艾略特 2)。雖然弗羅斯特這里的“登程赴會”是詩中人的一種記憶的承諾,并非艾略特所謂包括“從荷馬開始的全部歐洲文學(xué),以及在這個范圍中他[作家]自己國家的全部文學(xué)”(2)的“歷史意識”,但是弗羅斯特筆下詩中人這種“登程赴會”和“奔走數(shù)里”的誠意和決心似乎又隱隱約約地暗示著艾略特所謂“一個作家最強烈地意識到他自己的歷史地位和他自己的當(dāng)代價值”(2)。由此可見,由于弗羅斯特詩歌中的過去、現(xiàn)在、將來是貫通的,這賦予了詩中具體時空中的人以普遍的象征意義,他的“登程赴會”“奔走數(shù)里、方可入睡”就是一種信守諾言的責(zé)任和美德,而我們詩歌教學(xué)中的文本釋讀就同時存在對“歷史意義”和“當(dāng)代價值”進行挖掘與融入的義務(wù)和責(zé)任。也許這就是布魯克斯和華倫提倡的“充滿啟示和教育意義的文本釋讀”。也許這就是我們潤物無聲地點化價值元素和思政主題的最佳時機!

    六、“躲避困惑的片刻清凈”

    詩境至此,詩人所描繪的雪夜林邊逗留這一簡單明了的農(nóng)莊軼事已經(jīng)增添了無限的深度。那樹林對這個雪夜林邊“游人”而言,有著奇妙的魅力。他突然發(fā)現(xiàn)自己孤身一人,處于大自然與人類社會這兩個似乎是相互對立的世界之間,甚至連自己的小馬兒也知道它的主人一般不會在自家農(nóng)莊前駐腳停歇,尤其是在這“一年中最黑暗的夜晚?!痹娭心恰昂L(fēng)颼颼,絨雪飄芳”的自然景色顯得格外迷人。那片樹林似乎成了一個夢幻的圣地,讓詩中人暫時擺脫世俗的煩惱,享受一個暫時“能夠躲避困惑的片刻清凈”(a momentary stay against confusion)(Frost, Collected Prose 776)。一時間,詩中人對社會、家庭所應(yīng)承擔(dān)的義務(wù),在這“可愛”的茫茫樹林面前,也仿佛蕩然無存。他開始從大自然中找到自己內(nèi)心的片刻安慰。然而,眼前美好的景色卻難以久留,“安睡”(sleep)一詞帶來的聯(lián)想?yún)s是死亡;“黑暗”(dark)與“白雪”(snow)的象征意義也是如此,因為它們讓人聯(lián)想起寒冬黑夜將給人們帶來的冷酷之感。無邊的樹林給人的印象同樣是一個迷人而又深不可測、危機四伏的意象;那樹林“黝黑深邃”,的確也讓人感到捉摸不透。樹林可以是神秘大自然的象征,人們必須學(xué)會既接受自然的饋贈又抵制自然的誘惑。于是,詩中這位雪夜游人最終還是拒絕大自然的神秘誘惑,而順從他對現(xiàn)實世界各種難以名狀的承諾和責(zé)任:“林子可愛、黝黑深邃,/ 我卻不得不登程赴會;/ 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 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

    在弗羅斯特的抒情詩中,大自然對人類的態(tài)度不僅常常顯得冷漠無情,而且總是危機四伏、不可預(yù)測,甚至是具有敵意?!堆┮沽诌叾毫簟芬辉姷脑娭腥耍诖笞匀幻媲笆枪铝o助的。然而,弗羅斯特那細膩幽默的擬人手法,賦予了那匹小馬以人的思想和情感,恰好有力地襯托了詩中人孤獨的心境:

    我的小馬兒定感驚慌, 5

    停在不見農(nóng)舍的地方,

    在這封凍的林湖之畔,

    一年中最漆黑的夜晚。

    馬兒甩動頸上的鈴鐺,

    問該不是停錯了地方? 10

    在這幾行詩歌中,詩人通過馬兒的眼睛和思想,大大拓寬了詩中的視覺意象和情感氛圍。這匹小馬被賦予了人性的元素:它使勁地甩了甩頸上的鈴兒,仿佛在提醒主人停錯了地方。這一擬人化的動作不僅可以看作是詩中一個幽默滑稽的旁白,還深化了心理描寫的層次。詩中人因其置身于風(fēng)雪交加的鄉(xiāng)間夜晚,與他人隔絕,因此,他自然希望自己的馬兒具有人性,以減輕內(nèi)心的孤獨之感。假如這么理解,我們會發(fā)現(xiàn)弗羅斯特的幽默又帶著幾分隱約可見的嚴肅,因為詩中人那種渴望與馬兒交流的愿望起源于他內(nèi)心的孤寂。在弗羅斯特的自然詩中,人們在變幻莫測的大自然面前,常常流露出束手無策、孤獨和絕望之感。由此可見,這首通過呈現(xiàn)一幅風(fēng)雪夜游人圖詩篇,旨在考驗讀者是否能夠抑制住那神秘樹林的循循誘惑,并且承擔(dān)起自己所應(yīng)許的各種承諾和所肩負的種種責(zé)任。我們眼前的這位詩中人顯然是一位深受矛盾心理困擾的人。他一方面身心疲憊,渴望這片“可愛”的樹林給他帶來片刻的安寧和慰藉;另一方面,他眼前這片“黝黑深邃”的林子又提醒得信守諾言,去“登程赴會”。因此,在“安睡之前”,他還“需要奔程數(shù)里”。

    結(jié)語

    弗羅斯特的詩常常這樣,字有限而無窮。他總是能夠非常巧妙地把讀者帶入一個貌似簡單的意義深淵。這么看來,《雪夜林邊逗留》不愧為一首弗羅斯特“最值得記憶”(Untermeyer 163)和“最喜愛的詩”。也難怪美國第35任總統(tǒng)(1961-1963)約翰·肯尼迪(John Kennedy, 1917-1963),作為弗羅斯特詩歌的一位癡迷粉絲,不僅在其競選總統(tǒng)的演講中經(jīng)常誦讀引用弗羅斯特這首詩的結(jié)尾三行:“我卻不得不登程赴會;/ 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 奔走數(shù)里,方能安睡”,而且肯尼迪還在自己的總統(tǒng)就職儀式上特邀弗羅斯特朗誦他的詩歌。弗羅斯特也成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在總統(tǒng)就職儀式上應(yīng)邀朗誦自己的詩歌的詩人。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Brooks, Cleanth and Robert Peen Warren. Understanding Poetry.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50.

    Cox, James M., ed. Robert Frost: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1962.

    艾略特:《艾略特文學(xué)論文集》。李賦寧譯。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19。

    [Eliot, T. S. A Collection of Critical Essays. Trans. Li Funing. Beijing: People’s Literature Publishing House, 2019.]

    Frost, Robert. “The Constant Symbol.” Selected Prose of Robert Frost. Eds. Hyde Cox and Edward Connery Lathem. New York: Macmillan, 1949.

    ---. Complete Poems of Robert Fros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58.

    ---. Collected Poems, Prose, amp; Plays. New York: Literary Classics of the United States, Inc., 1995.

    黃宗英:《讀羅伯特·弗羅斯特的lt;雪夜林邊逗留gt;》。《福建外語》1(1990):1672-4720。

    [Huang, Zongying. “A Reading of Robert Frost’s ‘Stopping by Woods on a Snowy Evening’.” Fujian Foreign Language 1 (1990): 1672-4720.]

    ---. A Road Less Traveled By—On the Deceptive Simplicity in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Beijing: Peking UP, 2000.

    ——:《弗羅斯特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1。

    [---. A Study of Robert Frost.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1.]

    Lathem, Edward Connery, ed. The Poetry of Robert Frost.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9.

    Ogilvie, John T. “From Woods to Stars: A Pattern of Imagery in Robert Frost’s Poetry.”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any, 1985.

    Perrine, Laurence. Sound and Sense: An Introduction to Poetry. Sixth Ed. New York: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1982.

    Tharpe, Jac. Frost: Centennial Essays III. Jackson: UP of Mississippi, 1978.

    Thompson, Lawrance, ed. Selected Letters of Robert Frost. New York amp; Chicago: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4.

    ---. Robert Frost: The Years of Triumph, 1915-1938. New York: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70.

    Untermeyer, Louis. The Letters of Robert Frost to Louis Untermeyer. New York, Chicago and San Francisco: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1963.

    Warren, Robert Penn. “The Themes of Robert Frost.” Contemporary Literary Criticism. Detroit: Gale Research Company, 1985.

    Wellek, Rene and Austin Warren. “Image, Metaphor, Symbol, Myth.” Theory of Literature. New York: Harcourt, 1949.

    Wordsworth, William. “Preface to the Second Edition of Lyrical Ballads.” Critical Theory Since Plato. Ed. Hazard Adams. San Diego: 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 Publishers, 1971.

    猜你喜歡
    弗羅斯特羅伯特
    一片云彩
    新老天王技術(shù)檔案“解密”之弗羅斯特:最善于把控“弧度”的天王
    羽毛球(2021年1期)2021-01-29 05:19:52
    虛張聲勢
    讀者(2020年12期)2020-06-19 08:54:25
    沒有鳥叫,關(guān)了窗吧
    “我離羅伯特·德尼羅很近,等了他十天!”
    電影(2018年11期)2018-11-24 09:30:36
    羅伯特的三次報復(fù)行動
    Autumn Fiers 秋火
    以介為主 零星散譯*——弗羅斯特詩歌在中國的譯介:1949年以前
    對羅伯特·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譯本的文體學(xué)淺析
    平凡世界里的“羅伯特”
    延吉市| 沂南县| 平定县| 南宫市| 石河子市| 轮台县| 无棣县| 馆陶县| 视频| 民乐县| 通辽市| 凯里市| 深水埗区| 南乐县| 阜新市| 盖州市| 新化县| 清河县| 兴化市| 四子王旗| 岱山县| 洛浦县| 留坝县| 红安县| 玉屏| 综艺| 林甸县| 乐昌市| 永安市| 修水县| 文水县| 武宁县| 芦山县| 大竹县| 闽清县| 南和县| 尼玛县| 乌兰察布市| 甘德县| 肇源县| 都匀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