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無人機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其在農業(yè)監(jiān)測、交通管理、自然災害監(jiān)測與救援以及環(huán)境保護等領域的廣泛應用日益顯著。在這些應用中,準確的目標識別技術是無人機執(zhí)行任務的關鍵能力之一。本文深入探討了無人機應用中的目標識別方法,包括傳統圖像處理和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識別技術。通過詳細分析不同方法的原理、技術特點以及應用案例,揭示了目標識別在提升無人機自動化水平、支持數據驅動決策方面的重要作用,旨在為無人機目標識別技術的進一步研究和應用提供理論與實踐的指導。
【關鍵詞】無人機|目標識別|圖像處理|深度學習
隨著無人機技術的迅速發(fā)展,其在各個領域的應用不斷擴展,包括農業(yè)監(jiān)測、環(huán)境保護、交通管理和公共安全等。在這些應用中,目標識別技術是無人機執(zhí)行任務的核心能力之一。準確的目標識別不僅能夠提高無人機的自動化水平,還能有效地支持數據分析與決策制定。隨著技術的進步,無人機在執(zhí)行復雜任務時對目標識別的要求也越來越高[1]。因此,深入研究無人機應用中的目標識別方法顯得尤為重要。本文將詳細探討無人機應用中的目標識別方法,包括其基本原理、主要技術、應用案例、當前面臨的挑戰(zhàn)及未來發(fā)展方向。
一、目標識別的基本概念
目標識別是計算機視覺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旨在從圖像或視頻中檢測和識別特定的物體[2]。針對無人機應用,目標識別通常需要滿足實時性、準確性和魯棒性等要求。根據應用場景的不同,目標識別可以分為靜態(tài)目標識別和動態(tài)目標識別兩類。靜態(tài)目標識別主要針對固定物體,如建筑物、道路和農作物,而動態(tài)目標識別則側重于運動物體,如車輛、人員和動物[3]。
目標識別的基本工作流程包括以下幾個步驟:
1.數據采集:無人機通過搭載高清攝像頭或其他傳感器,獲取目標區(qū)域的圖像或視頻數據。這些數據可以來自可見光傳感器、紅外傳感器或激光雷達等。
2.數據預處理:對采集到的數據進行去噪、增強和歸一化等處理,以提高后續(xù)分析的準確性。此步驟還可能包括圖像的裁剪和縮放,以便于模型的輸入。
3.特征提?。簭念A處理后的數據中提取出有意義的特征,例如顏色、形狀、紋理等。傳統方法通常使用HOG(方向梯度直方圖)或LBP(局部二值模式)等算法,而深度學習則自動進行特征學習。
4.目標檢測:利用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模型,對特征進行分析,確定目標的類別和位置。此階段通常采用目標檢測框架,如YOLO或Faster R-CNN。
5.目標識別:將檢測到的目標與已有的目標庫進行比對,最終識別出具體的目標。這一過程可能涉及目標的進一步分類和屬性識別。
二、主要目標識別技術
在無人機應用中,目標識別技術主要包括傳統圖像處理方法和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識別方法。
(一)傳統圖像處理方法
傳統的目標識別方法通常依賴于人工設計的特征提取算法[4]。以下是幾種常見的傳統方法:
邊緣檢測:通過檢測圖像中的邊緣,提取出物體的輪廓信息。常用的邊緣檢測算法包括Canny算法和Sobel算子,邊緣檢測能夠有效突出物體的輪廓,幫助后續(xù)處理。
顏色空間轉換:將圖像從RGB顏色空間轉換為HSV或Lab顏色空間,以便更好地分離不同顏色的目標。這種轉換能夠提高目標識別的精度,尤其在多色場景中表現突出。
模板匹配:通過與已知目標模板進行匹配,識別圖像中的目標。這種方法在目標形狀變化較小的情況下效果較好,適合識別重復出現的特定目標。
特征點匹配:利用SIFT(尺度不變特征變換)或SURF(加速穩(wěn)健特征)等算法提取圖像中的特征點,并進行匹配。特征點匹配對于旋轉和尺度變化有較好的魯棒性。
盡管傳統方法在某些場景中表現良好,但其對光照變化、噪聲干擾和目標變形的魯棒性較差,難以滿足無人機應用中的高實時性和高準確性要求。
(二)深度學習目標識別方法
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發(fā)展,基于卷積神經網絡(CNN)的目標識別方法逐漸成為主流。以下是幾種常見的深度學習模型:
如圖1所示,YOLO是一種實時目標檢測系統,將目標檢測問題轉化為回歸問題,能夠在單次前向傳播中同時完成目標的檢測與識別。其高速和高精度的特點使其廣泛應用于無人機目標識別,尤其在動態(tài)場景中。
如圖2所示,Faster R-CNN是改進的R-CNN模型,采用區(qū)域建議網絡(RPN)生成候選框,結合CNN進行特征提取,實現高效的目標檢測。Faster R-CNN在準確性方面表現出色,適用于對精度要求較高的任務[5]。
SSD(Single Shot Multibox Detector)是一種先進的目標檢測算法,其獨特之處在于將目標檢測與特征圖金字塔結合,通過多尺度特征進行有效的目標識別,模型結構如圖3所示。相比傳統方法,SSD能夠在單次前向傳播中同時完成目標檢測與識別,從而大幅提高了處理速度,適應了實時性要求。這種方法通過在不同層級的特征圖上應用不同尺度的卷積窗口,能夠有效地檢測和定位各種大小和比例的目標物體,使其在復雜場景中表現出色。SSD的設計理念和優(yōu)化策略使其在處理小目標和遮擋目標時同樣表現出色,這些特性使得SSD成為當前無人機目標識別任務中的一種首選算法[6]。
RetinaNet是一種先進的目標檢測算法,其創(chuàng)新之處在于引入了焦點損失(Focal Loss),這一損失函數能夠有效應對目標檢測中的類別不平衡問題。在無人機應用中,特別是在復雜場景下,RetinaNet通過焦點損失顯著提升了對小目標的檢測效果。焦點損失的設計使得算法在面對大量背景類別和相對少量目標類別時能夠更加精準地定位和識別目標,從而提高了整體的目標識別精度。如圖4所示,RetinaNet利用特征金字塔網絡(Feature Pyramid Network,FPN)來生成多尺度的特征圖,通過不同層級的特征圖提取和融合,實現了對各種大小和比例目標的高效檢測[7]。因此,RetinaNet在無人機應用中具有重要的實用價值,尤其是在需要精準、快速響應的場景中表現突出。
三、基于無人機輔助下目標識別技術應用
無人機的目標識別技術在多個領域的應用層出不窮,以下是幾個典型的應用場景。
(一)農業(yè)監(jiān)測
在農業(yè)領域,無人機可通過目標識別技術監(jiān)測作物生長情況和病蟲害情況。通過分析無人機拍攝的高清圖像,可以識別出作物的健康狀況,及時發(fā)現病蟲害并采取相應措施,提高農業(yè)生產效率。例如,利用深度學習模型對作物葉片進行分類,檢測出病害葉片并進行定位。此外,無人機還可用于監(jiān)測土壤濕度和養(yǎng)分含量,幫助農民合理施肥和灌溉。
(二)交通管理
無人機在交通管理中的應用越來越廣泛。通過實時監(jiān)測交通狀況,識別道路上的車輛和行人,能夠有效緩解交通擁堵和提高安全性。例如,利用YOLO模型對道路監(jiān)控視頻進行目標檢測,快速識別出違規(guī)停車、交通事故等情況,及時反饋給交管部門。同時,無人機可用于監(jiān)測城市交通流量,為交通規(guī)劃提供數據支持。
(三)自然災害監(jiān)測與救援
無人機在自然災害監(jiān)測與救援中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通過實時監(jiān)測災后情況,識別被困人員和受災區(qū)域,可以為救援工作提供及時信息。例如,在地震災后,無人機可以通過紅外熱成像儀識別熱源,找到被困人員的準確位置。此外,無人機還可以進行災后評估,幫助決策者制定恢復計劃。
(四)環(huán)境保護
無人機也被廣泛應用于環(huán)境保護領域,通過目標識別技術監(jiān)測生態(tài)環(huán)境變化,識別非法捕獵和污染行為。例如,利用多光譜無人機識別水體中的污染源和生態(tài)環(huán)境的變化,為環(huán)境保護提供依據。此外,無人機可用于監(jiān)測森林火災、瀕危物種的棲息地和海洋環(huán)境變化,支持生態(tài)保護和可持續(xù)發(fā)展。
四、結語
本文全面探討了無人機應用中的目標識別技術,從傳統圖像處理方法到基于深度學習的智能識別方法,展示了其在多個領域的實際應用及其優(yōu)勢。傳統方法如邊緣檢測和顏色空間轉換在特定場景下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但隨著深度學習技術的進步,模型如YOLO、Faster R-CNN、SSD和RetinaNet等的出現使得目標識別在復雜環(huán)境中更加高效和精確。未來,隨著硬件技術和算法優(yōu)化的不斷推進,無人機目標識別技術將迎來更加廣泛和深入的應用,為各行業(yè)的智能化和信息化進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中國軍轉民
參考文獻
[1]陳小龍,陳唯實,饒云華,等.飛鳥與無人機目標雷達探測與識別技術進展與展望[J].雷達學報,2020,9(05):803-827.
[2]于凱洋.低慢小飛行物實時檢測識別關鍵技術研究[D].中國科學技術大學,2023.
[3]吳丹丹.基于深度學習的無人機航拍圖像目標識別技術研究[D].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2023.
[4]邱鵬瑞.四旋翼無人機視覺目標檢測研究[J].信息與電腦(理論版),2020,32(15):54-55.
[5]梅禮坤,陳智利,李棟琦.基于改進YOLOv7的反無人機目標識別技術的研究[J].激光雜志,2024,45(02):63-71.
[6]于坤林.基于計算機視覺的無人機目標識別技術研究[J].長沙航空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8(04):47-50.
[7]韓鵬,耿增顯,劉宏,等.無人機視覺識別與移動追蹤技術綜述[J].飛航導彈,2018(10):24-28.
(作者單位:武警士官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