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生了這種病,心里一定很痛苦,可是在這里,他體面、有尊嚴地走完了最后的日子。”老張患癌去世后,家屬對臨終前照顧他的楊慧峰護士感謝道。
楊慧峰是上海市金山區(qū)金山衛(wèi)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的總護士長。從事護理工作29年,她堅守使命,積極組建“愛的港灣”志愿者團隊,把患者當成親人,提供全方位的志愿服務,讓他們在生命的最后時刻感受到人間的溫情和尊嚴。她獲得“第七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上海市先進工作者”等稱號……
愛的啟航組建“愛的港灣”
1995年,19歲的楊慧峰從衛(wèi)校畢業(yè),回到家鄉(xiāng)上海市金山區(qū)金山衛(wèi)鎮(zhèn)衛(wèi)生院(2006年11月,該衛(wèi)生院被更名為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工作。她從護士做起,一直干到護士長。盡管工作繁忙,但她從未放棄學習,不但取得了管理學學士學位,考取了國家二級心理咨詢師證書,還深入研究中醫(yī)知識。她說,自己懂的多一點,能幫到的人就多一些。
2014年春,由于上海市政府實事項目“舒緩療護”(后稱“安寧療護”)的進一步推進,金山衛(wèi)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被列為第二批試點建設單位,承擔臨終關懷工作。這對楊慧峰來說是巨大的挑戰(zhàn),此前在婦產(chǎn)科工作的她每天看到的是新生的希望、幸福的笑容,而在這個特殊的病區(qū),要面對的是生命的謝幕。從笑對希望到面對患者的離世,她該如何調整這巨大的反差呢?
楊慧峰想到父親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很多好心人來看望和關心他,讓他感受到溫暖和鼓舞,不由感慨道:“2006年和2007年,我的兩位至親家人罹患癌癥,尤其是父親,我在陪護他的時光里有許多感觸?!?/p>
這段陪伴親人離世的經(jīng)歷,讓楊慧峰明白了臨終關懷的重要性。每一個接近生命尾聲的人,都需要關懷,渴望有人走近自己。于是,她積極調整心態(tài),把這份體驗融合在工作里,從家庭到工作,對每一個身患重疾的人產(chǎn)生了同理心。
有了同理心,一切的付出就自然而然。由于該中心人手緊張,幾乎所有的工作都是楊慧峰在推進。她不懂就去學,借鑒其他地區(qū)醫(yī)院的經(jīng)驗。夜深人靜時,她在床上輾轉反側,思考如何更好地為患者點亮生命的最后一縷曙光……
2014年12月10日,金山衛(wèi)鎮(zhèn)社區(qū)衛(wèi)生服務中心安寧療護病區(qū)啟用。作為負責人,楊慧峰承諾“讓臨終患者有尊嚴地告別這個世界”,并在工作日記本寫下了一行字:“我希望,從今天起,真正能舒病人痛,緩家屬憂?!?/p>
基于對安寧療護的理解和陪護患病親人的經(jīng)歷,楊慧峰深知個人的時間、精力、能力有限,便第一時間向親友發(fā)出邀請,組建了只有6人的“愛的港灣”志愿者團隊。其中,有同樣和她從事護理工作的同學,有當藥師的同事,還有她的家人。
“很多人愿意迎接新生命的到來,卻很少人有直面患者死亡的勇氣。”帶著這樣的想法,楊慧峰在組建志愿者團隊時十分注重志愿者的主觀意愿和個人能力。她通過學習傳授、醫(yī)藥知識和心理培訓學習等方面的知識,不斷提升志愿者的服務能力,爭取讓患者在最后的時光感受到更多的關愛和溫暖。當藥師的周紅是“愛的港灣”團隊的第一名志愿者,她說:“是楊老師教會我如何陪伴患者,以及與患者溝通時的注意要點,讓我的工作做得越來越專業(yè)?!?/p>
愛的陪伴讓患者有尊嚴地告別
“舒病人痛,緩家屬憂”,楊慧峰不僅把這句話寫在了工作日記本,更是深深地刻進了心里。來到安寧療護病區(qū)的患者,都是即將邁向生命終點的人。她和團隊雖然無法阻止死神的腳步,但可以用愛心溫暖他們的最后一程,讓他們帶著尊嚴謝幕。
2015年1月,43歲的鼻咽癌晚期患者小高是安寧療護病區(qū)啟動后迎來的最年輕病患。他不配合任何治療,也不愿和家人交流。他前前后后到了10多家醫(yī)院治療,護工換了一個又一個,連家人也放棄了他。
當120救護車護送他到安寧療護病區(qū)時,沒有家人的陪同,甚至連最基本的生活用品也沒有一件。他看到楊慧峰面露疑惑,冷漠地說:“我是來這兒等死的,你不要問我病情,也不要打聽我的故事?!比朐汉螅那榫w波動很大,時而悲傷欲絕,時而勃然大怒,更多的時候是緊鎖門窗,安靜得可怕。
多次,楊慧峰靠近他、想和他聊聊天,但換來的不是他的一臉冷漠,就是一頓抱怨。對此,楊慧峰不氣不惱,而是給予他親人般的關心和陪伴。食堂的飯菜不合胃口,她給小高做湯圓、餛飩和餃子,天天換著花樣煮給他吃;他不經(jīng)意間說想吃兒時吃過的點心,楊慧峰坐公交,輾轉7個小時,才把“七寶糕”送到他手里……
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陽光般的溫暖終于慢慢把小高那顆冰凍的心捂熱了。護士節(jié)那天,楊慧峰收到了快遞送來的一束鮮花,小卡片上寫著“親人節(jié)日快樂”。雖然卡片沒有落款,但她一看字跡,就猜到是小高寫的。
在小高的內心,已經(jīng)把楊慧峰視為親人。后來,小高還把銀行卡和身后事都托付給了她??粗惶毂纫惶焯撊醯男「撸瑮罨鄯逡淮未握业剿募胰?,開導勸解,希望能幫助小高實現(xiàn)最后的心愿——向父母道歉,爭取和解的機會。
在楊慧峰的不懈努力下,小高彌留之際,終于如愿地握著父親的手,用顫抖的聲音懺悔:“爸爸,我錯了,我不該……請你們原諒我。”老高顧不得擦拭臉頰的淚水,把兒子的手握得更緊了,動情地說:“傻孩子,都過去了!”幾分鐘后,小高的手逐漸冰冷,嘴角帶著一絲笑容離開了。
5月13日,在同事的見證下,老高取走了兒子寄放在楊慧峰處的7700元、兩個玉鐲和一塊玉石。忍不住再次老淚縱橫的同時,老高真誠感謝楊慧峰對兒子的照顧:“楊老師對他的了解比我們多得多,都說父母的愛是無私的,我想說白衣天使的愛也是無私的、偉大的?!?/p>
“死亡是我們每個人都會經(jīng)歷的事。我認為‘安寧療護’這個理念特別好。我想把這件事做好,讓更多臨終患者減輕痛苦、無憾謝幕。”楊慧峰是這么說,也是這么做的。她不但照顧患者的身體,還撫慰他們的心靈。2016年10月,他們的安寧療護病區(qū)成功創(chuàng)建為全國臨終關懷示范基地。
愛的傳遞用心唱響生命贊歌
作為全國臨終關懷示范基地的負責人,楊慧峰每年多次接待參訪的人員,承擔了上海市安寧療護服務能力培訓教學的任務。她先后受邀赴云南、河南、海南等地,就金山區(qū)安寧療護工作進行經(jīng)驗交流。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愛心人士加入“愛的港灣”志愿者團隊。不到5年時間,團隊已從初創(chuàng)的6人發(fā)展到238人。他們來自各行各業(yè),有教師、心理咨詢師、社工、律師、理發(fā)師等,還有不少曾是病患家屬。他們都在用帶著溫度的心照亮每一名病患最后的人生路。
在大家的齊心協(xié)力下,一張張珍貴的照片布滿了志愿者活動室的墻壁,記錄了患者們最后一次過生日、最后一次理發(fā)、最后的笑容、最后的告別……溫暖的畫面,令家屬常含熱淚。2017年,“愛的港灣”志愿服務團隊被評為全國學雷鋒志愿服務“四個100”最佳志愿服務組織。
臨終關懷是一份沉甸甸的工作,任重而道遠。除了要有愛心外,還需要專業(yè)能力,楊慧峰不敢有絲毫懈怠,積極探索新技術、新方法。她開展音樂療法,給予不同的患者不同的音律;開展敘事護理,幫助患者重構對生命、疾病的理解;對患者家屬開展哀傷輔導,傾聽心聲,解答疑惑……她和團隊細致入微的服務,不僅讓病患、家屬和醫(yī)護人員之間的情感紐帶更牢固,也促進了志愿者之間的經(jīng)驗交流,彼此相處更親密融洽。
2019年9月,楊慧峰被授予“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愛出者愛返,福往者福來。楊慧峰和團隊的真心守護,讓這里不止一次誕生生命奇跡,也讓他們一次次收獲感動。
殷老伯不幸查出肺癌骨轉移,病情嚴重,被有關醫(yī)院回絕后,他經(jīng)人介紹住進了安寧療護病房。入院那段時間,他已經(jīng)無法坐立,只能作握握手、點點頭等簡單交流。
楊慧峰等人除了每天給殷老伯提供生命支持療法外,還貼心地陪他聊天、給他讀報紙、喂他吃飯。老人被真摯的關心所感動,郁結的心情得到了釋放。3個月后,他竟奇跡般地能站立、走動了。
當兒子來接他回家過年時,他特意叮囑:“這病房別退,年后我還要回來住?!闭鲁趿娴幕貋砹?。半個月后,他基本康復出院了。臨走的時候,殷老伯一步一回頭,許下承諾:“等我完全康復了,我要來這兒當志愿者,像你們一樣幫助他人?!?/p>
自啟動以來,安寧療護病區(qū)共收治了700余名患者,每名患者的平均住院時間約28.03天。他們總志愿者服務時長21000多小時,收到錦旗64面。2020年2月,安寧療護團隊榮獲“全國醫(yī)院人文品牌團隊”稱號。當年9月,安寧療護團隊獲得“上海市工人先鋒號”的殊榮。2023年,楊慧峰獲評“全國老齡系統(tǒng)先進工作者”“上海好護士”等稱號。面對這些榮譽,她始終保持謙遜,說:“這個事一個人是做不好的,是團隊的共同努力的結果?!?/p>
凡人微光,溫暖四方。今年10月9日晚,楊慧峰憑借愛和關懷登上了中央電視臺《中國好人》特別節(jié)目,她帶領團隊用心守望“生命之托”,幫臨終患者無憾謝幕的故事感動了許多觀眾。
從“單槍匹馬”到團隊作戰(zhàn),楊慧峰一直堅守“舒病人痛,緩家屬憂”的承諾,懷著愛心在特殊的病區(qū)做好“生命終點的守望者”,讓每一名患者都能以最體面的方式離去。未來,她將更加注重臨終關懷志愿者隊伍建設,陪伴患者不留遺憾地走完最后一段人生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