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滲透是學科教學中的重要一環(huán),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例,教師在傳授知識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品德、情感態(tài)度和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對“新課標”背景下小學語文教學中德育滲透的具體要求及實踐途徑進行了探究,現(xiàn)分享如下。
小學階段德育工作的重點在于引導學生樹立正確三觀、增強自信,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語文學科有一定的特殊性,而這種特殊性可轉化為開展德育工作的優(yōu)勢。
學科教學與德育內容深度融合。在開展小學語文教學時進行德育滲透,可將德育內容和語文教學內容進行融合,讓德育滲透到語文教學的各個方面。在寫作教學時,教師可設定一些有現(xiàn)實意義的主題,引導學生用文字表達其看法,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同時,教師可組織學生開展思辨性閱讀等活動,幫助學生提升批判性思維能力。
德育方法豐富多樣。日常語文教學中,教師可與學生共同賞析優(yōu)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與情節(jié),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培養(yǎng)學生的感悟能力。其次,教師應提供個性化德育輔導,有針對性地進行情感引導等,幫助學生解決在成長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此外,還可組織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加強學生對社會的了解與認知,培養(yǎng)其社會責任感和團隊合作意識。
課堂教學強化德育效果。依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應挑選出具有德育意義的課文,深度挖掘課文中的德育價值。首先,教師應選擇既有教育意義,又能引起學生深度思考的作品,如一年級下冊教材中編選了《三字經(jīng)》中的片段作為課文《人之初》。其次,當代優(yōu)秀兒童文學作品也是開展德育工作的重要載體。這類作品的風格通常生動形象,其內容也更加貼近學生日常生活,容易引起學生共鳴。此外,教師可在課堂上組織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討論,并鼓勵學生發(fā)表個人見解。在互動交流中,學生能夠從不同視角對道德問題進行考量,從而逐步提升獨立思考、判斷的能力。同時,在課堂上進行思想品德建構也至關重要。教師可引導學生對課文中的人物形象、事件情節(jié)等進行剖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
課外閱讀拓展德育途徑。只學習教材知識是不夠的,課外閱讀的必要性不言而喻。教師要根據(jù)學生年齡特點、興趣愛好、認知水平等,認真選擇既有教育意義,又能夠引起學生深思的課外讀物。另外,也可精選一些發(fā)人深省的傳記類作品或哲理故事。
實踐活動深化德育內涵。以朗誦比賽為例,通過朗誦優(yōu)秀文學作品,不僅可以鍛煉語言表達能力,還可以提升審美水平和道德素養(yǎng)。教師也可通過組織形式多樣的寫作活動,讓學生感受文字的魅力。此外,教師可設計具有思辨性、啟發(fā)性的實踐作業(yè),督促學生在實踐中積極思考,幫助學生提升思辨能力,潛移默化提升學生道德素養(yǎng),進而推動德育工作進程。
以小學語文教學為依托進行德育滲透是一項綜合性工程。教師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明確德育目標,整合德育內容,采取多種德育方法,將德育貫穿于語文教學的全過程,為學生全面發(fā)展奠定堅實基礎。
(作者單位:朔州市第五小學)
責任編輯栗樹林助理編輯蘆嘯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