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間十分鐘雖然短暫,但是對學校的安全管理來說卻至關重要。然而,正是因為課間十分鐘的短暫性和突發(fā)性,使其成為了學生人身傷害事故的“高發(fā)時段”,學校管理者往往很難進行有效的管理和預防,使得課間十分鐘成為學校安全管理的一大難題。這就導致很多學校管理者將課間十分鐘視為管理的禁區(qū),采取了諸如把課間活動改為室內(nèi)看書、室內(nèi)游戲等,將課間活動改為課間休息,以避免在這個時間段內(nèi)發(fā)生安全事故。然而,這些措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學生的自由和活動空間,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課間十分鐘的安全管理問題。因此,如何在保障學生安全的前提下,適當放松管理,讓學生在課間十分鐘內(nèi)能夠自由地進行休息、交流、活動,是學校管理者需要深入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對校園內(nèi)體育器材、設施進行定期的安全排查及責任分管,以保障安全工作的落實。首先,學校要隨時對校園內(nèi)體育設施及學生活動場地進行安全排查,特別是對籃球架、單杠、雙杠等大型體育設備進行定期檢查和維護,以保證學生使用時的安全。其次,學校要加強對事故高發(fā)的空間、區(qū)域、設備等方面的安全管理,設置相應的安全提示標識,提醒學生注意安全,并在相關設備上增設保護措施,防止安全事故的發(fā)生。比如樓梯口、轉(zhuǎn)角處、開水房等都應該設有安全標識,以提醒學生加強安全防范。另外,在“天眼”遍布的今天,學校要做到公共攝錄設備無死角,以此更好地保障學生的安全和權益。對于這些區(qū)域,我們需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是攝錄內(nèi)容不能侵犯師生的隱私權,對于涉及個人信息和隱私的部分要妥善處理,確保不會造成不良影響。第二是對于攝錄設備的安裝和使用,需要做好專業(yè)的指導和管理,確保設備能夠有效地運行,發(fā)揮應有的作用。這樣,學生正常玩耍、活動時如果有意外發(fā)生,可以作為校園安全事故責任認定的重要依據(jù),真正保障學生的安全和權益。
課間十分鐘雖然短暫卻是學生“大腦的休息站”“體力的加油站”。因此,為了保證學生充足的活動,必須“鬧”而不“過”,既不能“大撒把”,任學生盡情“瘋鬧”,也不能“管、卡、壓”,把學生“拘”在教室,以紀律管理代替安全管理。
針對這種情況,學校應該設立一個由值周教師、安全管理員和校園監(jiān)控組成的“安全護衛(wèi)隊”,對過度打鬧、追跑和存在安全隱患的行為及時提醒。此外,學校還可以利用校園廣播播放一些輕松的音樂、講述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或者組織學生做做眼保健操等,這樣可以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更加輕松愉快的活動氛圍。其次,要對學生加強安全教育,利用晨午檢、班隊會讓學生明確哪些行為不能做,什么地方不能去,如何防范安全事故等。學??闪谐稣n間活動正面清單,引導學生做好“規(guī)定動作”,如飲水、上廁所、遠眺等。同時,學校還要引導學生恰當選擇“自選動作”,如跳繩、踢毽子等,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得到休息。
學校管理層要針對性做好總體設計,比如,可以推出學期或季度的校園主題活動,營造與此對應的校園氛圍,同時可建議學生的課間活動圍繞該主題開展。而教師則要把學校的建議落實到班級,積極呼應主題,引導學生自主設計出安全有益又有趣的課間活動。
游戲是學生玩耍的主要方式,有序地組織課間游戲,不僅可以讓學生得到很好的休息與放松,還是變風險為有序活動的好辦法。因此,為學生創(chuàng)設內(nèi)容廣泛、有趣的游戲活動,讓學生走出教室的禁錮,放飛天性,是筆者想看到的,相信也是各位家長和學校的愿景。下面這些游戲都很適合學校開展。
1.游戲名稱:套環(huán)。學生甲需運用肢體構成“環(huán)”的形狀來套住伙伴乙,盡可能地使乙難以逃脫。游戲過程中,套住伙伴的“環(huán)”需保持不動,被套住的一方需在不觸碰“環(huán)”的情況下逃脫。乙成功逃脫之后,甲仍須保持姿勢不動。然后角色互換,乙來運用肢體構成環(huán)套住甲,如此循環(huán)。
2.游戲名稱:小小動物園。一個魔法師(老師或?qū)W生)帶領其他學生排成一隊。一個學生說:“動物園里有什么?”魔法師回應一種動物名稱,比如兔子,那么其他學生就要模仿小兔子跳,邊跳邊跟魔法師走,繼續(xù)問“動物園里有什么?”每次魔法師說完動物名稱后會立即轉(zhuǎn)身,看到動作不正確的學生時,該學生就被淘汰。
3.游戲名稱:毛毛蟲賽跑。四個學生站成一條線,前一個學生的后背和后一個學生的胸前夾住一個籃球。每四個學生和三個籃球一起組成一只“毛毛蟲”,要求不能用手碰球,如中途掉球,整只“毛毛蟲”需退至起始位置再繼續(xù)比賽,直至終點,率先到達終點的“毛毛蟲”獲得勝利。
此外,跳格子、沙包、毽子、跳繩、皮筋等老式游戲也可以加入課間十分鐘。筆者相信,有了適合學生的游戲項目,學校安全管理將不再是雷區(qū),學生也能在課間十分鐘盡情撒歡兒。
(作者單位:太原市迎澤區(qū)第一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郭維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