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歐陽修、 梅堯臣、 謝絳三人交誼考述

    2024-11-21 00:00:00王斐然
    今古文創(chuàng) 2024年43期

    【摘要】歐陽修、梅堯臣、謝絳三人的關(guān)系兼具親戚、朋友、僚屬三重意義。他們的交往可以分為以洛陽為核心的建交與鞏固時期(1033年及以前)、以通信為主調(diào)的分離與流落時期(1034—1038年)和清風(fēng)鎮(zhèn)再會(1039年)三段。其中,洛陽時期最為他們所珍視和懷念。此后無論是分離還是重聚,洛陽回憶都是他們交往的重要主題。寶元二年(1039年)的清風(fēng)鎮(zhèn)再會是三人最后的共同回憶,也是對洛陽舊事的重演,寄托著他們始終如一(“交情宛如舊”)的情感。

    【關(guān)鍵詞】歐陽修;梅堯臣;謝絳;交游;生平;宋代文學(xué)

    【中圖分類號】I206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3-0051-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3.014

    歐陽修、梅堯臣、謝絳三人的關(guān)系兼具親戚、朋友、僚屬三重意義。他們的交往可以分為以洛陽為核心的建交與鞏固時期(1033年及以前)、以通信為主調(diào)的分離與流落時期(1034—1038年)和清風(fēng)鎮(zhèn)再會(1039年)三段。三個時期分別具有鮮明的情緒主調(diào),對三人的詩文創(chuàng)作及性格演變產(chǎn)生了很大影響。

    一、“憶昔識君初”:西京幕府(1033年)及之前的

    三人關(guān)系

    歐、梅、謝三人關(guān)系的形成都發(fā)生在明道二年(1033年),即梅堯臣、謝絳相繼離開西京洛陽以前。

    首先,歐、梅、謝三人的親戚關(guān)系是以謝絳為軸心展開的。其中,歐陽修與謝絳是天然的從表關(guān)系:他在《與謝舍人書二》中自稱“從表侄歐陽修頓首再拜”。二人應(yīng)于天圣八年(1030年)前就已熟悉,且當(dāng)時謝絳還作為中間人拓展了歐陽修的人脈,此事歐陽修曾于書跋中加以說明:“天圣中,公(王舉正)與謝絳希深、黃鑒唐卿修國史,余為進(jìn)士,初至京師,因希深始識公?!保ā栋嫌^文王尚書書》)

    天圣五年(1027年),二十六歲的梅堯臣迎娶了謝絳的妹妹,二人通過婚姻結(jié)成了郎舅關(guān)系。此時謝絳在京擔(dān)任太常博士,梅堯臣因從叔梅詢之蔭補太廟齋郎,而歐陽修于春日試禮部,不中,黯然離開京師。①三人雖以謝絳為中心結(jié)成親戚關(guān)系,但此時歐、梅二人并未會面。

    天圣八年(1030年)是對三人關(guān)系具有關(guān)鍵意義的一年:該年五月,歐陽修受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西京留守推官,并計劃于次年前往洛陽;謝絳因老父在河南,請求通判河南府,也將于次年前往洛陽;而此前擔(dān)任桐城主簿的梅堯臣此時已經(jīng)任滿,于此年前后擔(dān)任河南主簿。三個人的僚屬之誼、摯友之情即將在西京洛陽得以開展。

    天圣九年(1031年)三月三日,梅堯臣于洛陽長夏門外午橋上參加祓禊,而前往洛陽赴任的歐陽修也恰巧于此時來到這里,二人于伊水畔相逢,“一見開顏”。兩人對此次相識都倍感激動,以至于歐陽修甚至無暇拜見長官,便與梅堯臣相攜步于香山。(《書懷感事寄梅圣俞》)在離開洛河前,梅堯臣的隨從于急流中捉得雙鱖,梅堯臣遂寫下《上巳日午橋石瀨中得雙鱖魚》記錄此事。十九年后,梅堯臣在回宣城的途中遇到一位釣翁,贈予他一對鱖魚,雙魚的顏色亦與昔日相同。于是,他寫下《濄口得雙鱖魚懷永叔》回憶初見時的場景,其中“春風(fēng)午橋上,始迎歐陽公”等句依稀可見當(dāng)年的歡喜,而“是時三四友”正是對當(dāng)年梅堯臣核心交際圈的提煉——身為大舅哥的謝絳毋庸置疑地身在其中。據(jù)梅堯臣天圣九年(1031年)所作的《依韻和希深立春后祀風(fēng)伯雨師畢過午橋莊》及《寒食前一日陪希深遠(yuǎn)游大字院》,可知立春(1月6日)后謝絳應(yīng)已在洛陽,并且于三月四日與梅堯臣共游洛陽大字院。也就是說,是年春天,三人終于在西京洛陽得以聚齊。

    此時河南府的長官由李迪更換為錢惟演。謝絳作為通判,也是歐陽修的長官。據(jù)王辟之《澠水燕談錄》卷四,錢、謝二人皆待歐陽修頗為“優(yōu)異”。在這樣的僚屬關(guān)系下,他們自然有一些政事往來:當(dāng)時謝絳“修國子學(xué),教諸生”,學(xué)子常請學(xué)于歐陽修。歐、梅二人也曾輔助謝絳進(jìn)行秋試。邵伯溫《邵氏聞見錄》卷八稱:“有知名進(jìn)士十人,游希深、永叔之門,王復(fù)、王尚恭為稱首。時科舉法寬,秋試府園醮廳,希深監(jiān)試;永叔、圣俞為試官?!辈痪?,梅堯臣因為與謝絳的姻親關(guān)系移佐河陽,臨行時作《河南受代前一日希深示詩》。②不過正如歐陽修于明道元年(1032年)秋所作的《送梅圣俞歸河陽序》中所說,梅堯臣常常因事往來于洛陽、河陽間,期間與歐陽修游訪嵩洛,相互唱和。

    四處宴游是三人洛陽交游的重要內(nèi)容,正所謂“交游盛京洛,罇俎陪丞相”?!爱?dāng)年仕宦忘其卑,朝出飲酒夜賦詩。伊川嵩室恣游覽,爛熳徧歷焉有遺?!碑?dāng)時的宴飲活動除了以錢惟演、謝絳為發(fā)起者組織的文人聚會,還有與親友的踐行宴。而游玩的目的地有時與政事有關(guān),如會圣宮、府學(xué),有時則為純粹的私人愛好,如大字院、香山。以表格的形式排列如下:

    洛陽時期歐、梅、謝宴游及創(chuàng)作情況

    可以看到,登山、游園是他們最常進(jìn)行的游賞活動,而尋訪寺廟、古跡并作詩題詠體現(xiàn)了他們的文化選擇。當(dāng)然,對這群才華橫溢的精英來說,出游和宴飲并不是業(yè)余生活的全部,詩文創(chuàng)作和時談議論也是三人交往的重要內(nèi)容。歐陽修在《答梅圣俞寺丞見寄》中所說的:“詞章盡崔蔡,論議皆歆向?!闭菍Ξ?dāng)時情況的描繪。

    這一時期,三人創(chuàng)作的主要體裁為詩和文,而集體創(chuàng)作傾向則是“變古”。梅堯臣在《依韻和答王安之因石榴詩見贈》追憶當(dāng)時“謝公主盟文變古,歐陽才大何可涯。我于其間不量力,豈異鵬摶蒿鷃隨”。謝絳在年少時便深受楊億賞識,被譽為“文中虎”,在洛陽時期與歐、梅、尹洙等人倡作古文歌詩,常常閱讀歐陽修的作品,并能很快得其旨意。③而梅堯臣在詩歌領(lǐng)域更具風(fēng)騷:《宋史》本傳中記載:“錢惟演留守西京,特嗟賞之,為忘年交,引與酬倡,一府盡傾。歐陽修與為詩友,自以為不及。堯臣益刻厲,精思苦學(xué),由是知名于時?!倍嗄旰螅瑲W陽修在《哭圣俞》稱其“文章落筆動九州島”,又稱“我年最少力方優(yōu),明珠白璧相報投。詩成希深擁鼻謳,師魯卷舌藏戈矛”。雖有自謙之意,但亦能反映當(dāng)時的創(chuàng)作情況??疾飕F(xiàn)存的三人詩歌,除了同游所作,還有如下唱和作品:

    洛陽時期歐、梅、謝唱和情況(除上述同游之作外)

    需要注意的是,謝絳的長子謝景初繼承了謝絳的詩文才華,也是在這一時期與歐陽修、梅堯臣相識,為二人所大加贊賞。④

    在創(chuàng)作之外,以三人為代表的洛陽文人們還比拼學(xué)識,常為論議:

    天圣末,歐陽文忠公……為西京留守推官,府尹錢思公、通判謝希深皆當(dāng)世偉人,待公優(yōu)異。公與尹師魯、梅圣俞、楊子聰、張?zhí)?、張堯夫、王幾道為七友,以文章道義相切劘。率嘗賦詩飲酒,間以談戲,相得尤樂。(王辟之《澠水燕談錄》)

    可惜勝地不常,盛筵難再。明道二年(1033年)末,謝絳擔(dān)任河南府通判的任期已滿,即將回到開封。歐陽修作《送謝學(xué)士歸闕》為之送行。之后,梅堯臣赴京應(yīng)試,歐陽修也為之送別。⑤至此,三人的洛陽交往便告一段落。在這一時期里,他們完成了從相識到相交甚篤的轉(zhuǎn)變,建構(gòu)了親、友、同僚的三重身份,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盡情地施展才華,無所顧忌地展露著自己的鋒芒。洛陽時期的回憶將成為他們后續(xù)感情的基石,也是之后被屢屢回憶和提起的主題。

    二、“茲年五六歲”(1034—1038年):洛陽相別后的分離與回憶

    隨著謝絳、梅堯臣先后離開,歐陽修在洛陽常?;貞浧饛那暗木蹠r光。景祐元年(1034年),歐陽修獨自游賞伊川、香山,寫下《伊川獨游》《獨至香山憶謝學(xué)士》,深表落寞。不久,他又獨自來到從前常去的上林院后亭,想起當(dāng)日曾和梅堯臣唱和此地的櫻花,寫下《春日獨游上林院后亭,見櫻桃花,奉寄希深、圣俞,仍酬遞中見寄之什》寄給梅、謝二人。這段時間三人似乎都出現(xiàn)了戒斷反應(yīng),以書信頻繁追憶不久前的美好時光。歐陽修在《雜言答圣俞見寄兼簡東京諸友》中寫道:“昔君居洛陽,樂事無時有。竇府富文章,謝墅從親友。豐年政頗簡,命駕時為偶。不問竹林主,仍攜步兵酒。芬芳弄嘉月,翠綠相森茂?!?/p>

    可惜,這種親友相伴、處事無憂的情況并不能長久。景佑元年(1034年)梅堯臣舉進(jìn)士落第,以德興縣令知建德縣事。七月,三人在洛陽時的首官錢惟演去世。八月,梅堯臣告別了謝絳,南行赴任。對于梅堯臣的落第,歐陽修深感憤懣。他在與謝絳的書信中表達(dá)了不解和憤怒:

    春暄,尊候萬福。省榜至,獨遺圣俞,豈勝嗟惋……圣俞失此虛名,雖不害為才士,奈何平昔并游之間有以處下者,今反得之。睹此,何由不痛恨?。ā杜c謝舍人書一》)

    這種憤懣甚至讓他產(chǎn)生了對科舉是否真的能夠揀拔人才、及第者是否真的有才學(xué)產(chǎn)生了深深的質(zhì)疑。但是面對梅堯臣,他努力收斂起自己的消極情緒,轉(zhuǎn)而以飽含憐惜的心情加以安慰,為他描繪一個具有希望的未來:“黃鵠刷金衣,自言能遠(yuǎn)飛……徘徊且垂翼,會有秋風(fēng)時?!保ā顿浢肥ビ帷罚┰诿穲虺紝⑶巴ǖ赂叭螘r,他又寫下《聞梅二授德興令戲書》,一面追憶洛陽的快意往事,一面在世事改換的憂慮中盡力為其帶來寬慰,并以“離別古所難,更畏秋風(fēng)起”,直白地表達(dá)自己身為摯友的牽掛。

    在梅堯臣離開后,謝絳也接到了將要出使契丹的任命。歐陽修再一次作為送行者寫下《送謝希深學(xué)士北使》,希望他早日歸來。可是謝絳未及出使,其父謝濤便于十月二十九日去世。這一突發(fā)事件使得謝絳的出使之行被迫終止。歐陽修作為謝絳的親友,于次年為謝濤寫作《太子賓客分司西京謝公墓志銘》。

    距離洛陽分別僅僅一年,三人卻密集地經(jīng)歷了與親友的生離死別。歐陽修一改昔日的歡樂,在《書懷感事寄梅圣俞》中表達(dá)出對人生的茫然:“相別始一歲,幽憂有百端。乃知一世中,少樂多悲患……臘月相公去,君隨赴春官。送君白馬寺,獨入東上門?!矢l同在,新年獨未還?!?dāng)時作此語,聞?wù)咭岩廊?。”他似乎已?jīng)感受到洛陽的歡樂時光已不能再回來。

    景佑二年(1035年)五月,歐陽修在《與梅圣俞書六》中描述了自己的窘迫生活:

    仆來京師,已及歲矣……師侍親,窘衣食、欲飲酒,錢不可得,悶甚……??闭叻呛霉?,但士子得之,假以營進(jìn)爾。余既與世疏闊,人所能為皆不能,正賴閑曠以自適。若爾,奚所適?

    次年五月二十一日,他便因《與高司諫書》被貶夷陵縣令。梅堯臣在《聞歐陽永叔謫夷陵》中再次回憶起洛陽舊事,對好友的冤屈表達(dá)了同情和理解:“共在西都日,居常慷慨言。今嬰明主怒,直雪諫臣冤。謫向蠻荊去,行當(dāng)霧雨繁。黃牛三峽近,切莫聽愁猿?!睔W陽修在前往夷陵的途中,在富陽因父喪守制的謝絳也寄來書信,對歐陽修表達(dá)理解和勉勵。多年以后,歐陽修在寫給他的祭文中對這件事表達(dá)了感念:“景祐之初,修走于峽,而公在江東,寓書真州,哀其親老;而勉以自強?!保ā都乐x希深文》)

    寶元元年(1038年)九月,梅堯臣解建德知縣任,居京師,寄詩給歐陽修、尹洙,再次回憶起洛陽時的情況:

    陰風(fēng)中夜鳴,密雪逗曉積。誰言有蓬巷,但見鋪瑤席。忽憶在山中,開戶群峰白。當(dāng)時吟不厭,盡日坐巖石。徬徨懷故人,憔悴為遷客。欲泛剡溪船,路長安可適。(《九月都下對雪寄永叔師魯》)

    這年秋天,歐陽修也寫下《寄圣俞》,稱自己為“官閑憔悴一病叟”,并直言“材非世用自當(dāng)去,一舸聱牙揮釣車。君能先往勿自滯,行矣春洲生荻芽”。事實上,他在政事上的挫折確實很大地影響了這一時期的性格。在歐、梅二人的書信中,歐陽修自述:“某自作令,每日區(qū)區(qū),不敢似西都時放縱。”(《與梅圣俞書七》)

    在洛陽相別后的五年里(1034—1038年),歐陽修的岳父胥偃將女兒許嫁給謝景初,歐陽修與謝絳的長子成為連襟。三人間的親屬關(guān)系再次得到鞏固,是難得可稱欣喜的事。

    景祐二年(1035年)歐、梅、謝親屬關(guān)系示意圖

    三、“重開畫樓唱”:寶元二年(1039年)南陽再會

    寶元二年(1039年)二月,謝絳出守鄧州,梅堯臣將知襄城,兩人偕行赴任。此時歐陽修正擔(dān)任乾德縣令,聽聞此事便致書請見:

    前者見邸報,有襄城之命,乃知當(dāng)與謝公偕行……為別五六年,貶徙三年,水陸走一萬貳仟里,乃于此處得見故人,所以不避百余里,勞君子而坐邀也。(《與梅圣俞書八》)

    三人最后成功于南陽相見——就像多數(shù)的親友一樣,他們會面的首件事便是關(guān)心對方(“相見問無恙”)。此時距洛陽分別已經(jīng)六年,但三人并不因此感到隔閡。(“交情宛如舊,歡意獨能強?!保┰?jīng)“不敢似西都時放縱”的歐陽修似乎通過舊友找到了年少時“意氣曾誰讓”的感覺。

    此次三人聚會的內(nèi)容幾乎是對當(dāng)年洛陽生活的重溫:

    首先是游賞、唱和。從前熱愛泛舟伊川的三人沒有錯過芳洲上浮的好機會,他們駕一葉小舟同游水上,一如當(dāng)年般唱和。歐陽修在《祭謝希深文》中回顧此次相聚,稱:“清風(fēng)之館,覽秀之涼。坐竹林之修蔭,泛水芰之清香。”梅堯臣有《泛舟城隅呈永叔》,即此時所作。

    其次是宴飲、論議。據(jù)歐陽修描述,當(dāng)時的情景是:“清風(fēng)滿談席,明月臨歡舫。已見洛陽人,重聞畫樓唱?!保ā洞鹈肥ビ崴仑┮娂摹罚┰谇屣L(fēng)、明月、香花、摯友的見證下,他出示了自己在三人分別后所作的《詩本義》《春秋類》等著述用以討論,全面地重現(xiàn)著昔年洛陽城中“談精鋒欲出,飲劇歡無量”的盛況。與昔日“賈勇為無前,余光誰敢望”的年少鋒芒不同的是,經(jīng)過數(shù)年的人事凄愴,歐陽修的學(xué)問陶煉得更加精深。對此,梅堯臣記曰:“遂得窺顏色,重忻論簡編。聊咨別后著,大出篋中篇。問傳經(jīng)何學(xué),言詩詆鄭箋。飄流信窮厄,探討愈精專。道舊終忘倦,評文欲廢眠。”(《代書寄歐陽永叔四十韻》)

    可惜的是,這次的聚會只持續(xù)了旬日。不久,歐陽修便要回返乾德,梅堯臣與謝絳在西禪竹林為他踐行。梅堯臣還寫作了《送永叔歸乾德》,將歐陽修比作陶淵明,稱其“飲罷即言歸,胸中寧郁郁”。

    對于三人來說,這次相會是洛陽別后的第一次齊聚。他們努力地追憶洛陽時光,試圖創(chuàng)造出一份可與之比擬的歡樂記憶。事實上,在他們筆下,這確實是僅次于洛陽而被頻繁提及的美好回憶?;氐角潞蟛痪茫瑲W陽修向謝絳致書表達(dá)感謝和留戀:

    某昨走鈴下,久溷賓館,旱暑久作,晏陰方興,當(dāng)君子定心靜事休息之時,暑夕屢煩長者。其如乘余閑,奉樽俎,泛覽水竹,登臨高明,歡然之適,無異京洛之舊。其小別者,圣俞差老,而修為窮人,主人腰雖金魚而鬢亦白矣。其清興則皆未減也。臨別之跡,感戀何勝!西禪竹林,又辱踐送。(《與謝舍人書二》)

    這次分離不止給歐陽修一人帶來了戒斷反應(yīng)。不久后,梅堯臣作《代書寄歐陽永叔四十韻》,直言分別后的感傷:“會面辭何吐,離膺事已塡。空余郡樓望,野色際平煙?!睔W陽修以《答梅圣俞寺丞見寄》作答,邀請他于此年新秋來乾德一會,但最終未能實現(xiàn)。

    在歐陽修離開后,梅堯臣沒有急于赴任,他在謝絳處待到了中秋,二人常常泛舟同游。這段時間梅堯臣的詩歌幾乎都與謝絳有關(guān):他先后寫作了《漸嘉樓望雨陪謝守》《和謝舍人洊震》《和謝舍人新秋》《中秋新霽壕水初滿自城東隅泛舟回謝公命賦》《陪謝紫微晚泛》《奉陪覽秀亭拋堶》。中秋過后,梅堯臣前往襄城赴任,三人再次異地。這場重溫洛陽記憶的新聚首徹底落下帷幕,隨著三個月后謝絳的猝然離世,成為不可復(fù)制的三人回憶。

    注釋:

    ①見(宋)胡珂《廬陵歐陽文忠公年譜》。歐陽修于天圣五年(1027年)所作《舟中望京邑》:“東北歸川決決流,泛艎青渚暫夷猶。遙登灞岸空回首,不見長安但舉頭。揮手嵇琴空墮睫,開樽魯酒不忘憂。青門柳色春應(yīng)遍,猶自留連杜若洲?!奔从洿耸隆?/p>

    ②朱東潤認(rèn)為梅堯臣調(diào)任河陽縣主簿應(yīng)在此年秋后。據(jù)梅堯臣《涂中遇雪寄希深》:“方為郡邑吏,日與故人違。極目千山碧,馳心一鳥飛。岸傍村杳杳,波上雪霏霏。欲寄洛陽信, 泝流行客稀?!笨芍湟延诖四甓涨吧先巍?/p>

    ③見歐陽修《集古錄目序》:“昔在洛陽,與余游者皆一時豪雋之士也,而陳郡謝希深善評文章,河南尹師魯辨論精博。余每有所作,二人者必申紙疾讀,便得余深意?!?/p>

    ④四川大學(xué)古籍研究所:《宋集珍本叢刊》第十五冊,《范忠宣公文集》,線裝書局2004年版,第468頁:“少奇俊,七歲能屬文,十三從師受禮,通其義,講解,無滯。陳留公(謝濤)語陽夏公(謝絳)曰:‘此兒必大吾門。’時陽夏公通判河南,歐陽文忠公、梅堯臣見公所為文,相顧而驚,持以示留守錢文僖公。文僖公嘆曰:‘真奇童也!’”(《朝散大夫謝公(景初)墓志銘》)

    ⑤見歐陽修《書懷感事寄梅圣俞》:“臘月相公去,君隨赴春官。送君白馬寺,獨入東上門?!矢l同在,新年獨未還’。當(dāng)時作此語,聞?wù)咭岩廊弧!?/p>

    參考文獻(xiàn):

    [1]李之亮.歐陽修集編年箋注(第八冊)[M].成都:巴蜀書社,2007.

    [2]洪本健.歐陽修詩文集校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

    [3]李一飛.梅堯臣早期事跡考[J].文學(xué)遺產(chǎn),2002,(02):73-81+143-144.

    [4]朱東潤.梅堯臣集編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

    [5]王辟之撰,呂友仁點校.澠水燕談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1:40.

    [6]邵伯溫.邵氏聞見錄[M].北京:中華書局,1983:82.

    [7](元)脫脫等.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77:13091.

    [8]劉德清.歐陽修紀(jì)年錄[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77.

    作者簡介:

    王斐然,女,安徽淮北人,四川大學(xué)中國古代文學(xué)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宋元文學(xué)。

    齐齐哈尔市| 静宁县| 石河子市| 旌德县| 胶州市| 蒙山县| 新泰市| 虹口区| 津市市| 龙川县| 上林县| 兴文县| 襄汾县| 秀山| 鄂托克旗| 长治市| 黑河市| 霍林郭勒市| 蕲春县| 岳普湖县| 青岛市| 阿图什市| 甘肃省| 营山县| 遂昌县| 沿河| 娄底市| 双辽市| 昌平区| 苏尼特右旗| 察隅县| 漳州市| 新宾| 天长市| 谢通门县| 林口县| 新津县| 鲜城| 修水县| 鹿邑县| 白银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