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詩經》植物信息可視化應用研究

    2024-11-21 00:00:00陳艷
    今古文創(chuàng) 2024年43期

    【摘要】《詩經》是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蘊含著豐富的歷史、地理與文化信息,是中華民族在文化創(chuàng)生期綻放的精神花朵。但由于詩歌年代久遠,文本晦澀難懂,使人們進入《詩經》的意義世界非常困難,更難以立體地感知其中生活世界之精彩。本文以《詩經》植物為線索,從出現頻次、地域分布、生長時令及情感詩意四個維度,形成《詩經》植物多維度的知識圖譜,對《詩經》進行再敘事,重構起人們對經典的感性認知,并進一步連接自然與人文、傳統(tǒng)與現代、文學與藝術。

    【關鍵詞】《詩經》植物;信息可視化;應用研究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3-0114-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3.030

    一、概述

    (一)《詩經》現狀分析

    《詩經》是周王朝由盛而衰五百年間中國社會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蘊含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價值。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到來,信息科技的不斷發(fā)展使得人們能夠更加便捷地獲取來自世界各地的信息。但是,由于信息過于龐雜,也給人們帶來了焦慮和困擾,要快速準確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不容易。因此,為了解決這個問題,信息可視化設計得到了發(fā)展。通過精美而簡潔的視覺圖形設計,人們能夠更加容易地發(fā)現隱藏在信息背后的規(guī)律和奧秘?!对娊洝肪嘟褚延袃汕Ф嗄甑臍v史,其中記載的植物種類豐富多樣,可以說是一部“草木魚蟲之志”,但詩歌里面的生僻詞眾多,相較于唐詩宋詞,《詩經》的閱讀推廣略顯遜色,讀者對于《詩經》植物了解較少。因此,《詩經》植物文化亟需用新的技術手段和工具加以詮釋。通過信息可視化設計解讀《詩經》植物信息,能夠有效推動詩歌中植物的傳播和學習,讓更多人了解《詩經》文化,為這一傳統(tǒng)文學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二)植物文化內涵的形成

    《詩經》植物文化內涵的形成主要體現在生命崇拜和生殖崇拜兩方面。在生命崇拜方面,《詩經》文化背景形成于農業(yè)社會,植物種類豐富,在歷代詩詞及文學作品中出現頻率高。古代先民在低水平農耕生產條件下依賴大自然,強化了“天人合一”觀念,與植物相互依存。植物為祖先提供食物延續(xù)生命,使他們產生強烈的生命意識,體現對生命的重要性和崇拜。從精神層面看,古人因壽命短,采集植物體現對個體生命的珍惜和對生命延續(xù)的渴望。從神農嘗百草到周代用五種藥物治病,體現對植物藥用價值的重視,用草藥治病是延長壽命和繁衍后代的方式。《詩經》中描繪了許多女子在山澗草地漫步的場景,她們采集益母草、車前草等植物來治療婦科疾病,也采集艾蒿、川貝母等植物治療其他疾病,這些都體現了先民對植物和生命的崇拜。在生殖崇拜方面,原始先民認為植物與生殖有聯系。植物可果腹?jié)M足食物欲望,又有強大的繁殖能力,因此形成原始生殖崇拜。趙國華在《生殖崇拜文化略論》中指出,在遠古人類的原始思維中,人類、植物和動物的繁衍都被視為同等重要的事情。在外觀上,植物的葉子、花朵和果實都與女性生殖器官相似,因此被視為象征女性生殖器官的物品。在內涵上,植物年年生長茂盛,有無盡繁衍的能力,古人崇拜植物同時祈求自身生殖繁衍。如《周南·關雎》中“參差荇菜”,李時珍《本草綱目》描述荇菜形狀與女性生殖器官相似,可能是古人求子時的祭祀植物。“蓮”也是典型例子,古人以“蓮”起興象征男女情愛,因其多子寓意子孫繁衍,至今人類仍有這種生殖崇拜,新婚時準備蓮子祝愿早生貴子?!对娊洝分写罅恐参矬w現先民對生殖文化的崇拜,具有重要的象征意義。

    二、《詩經》中植物信息數據維度

    植物是《詩經》的重要組成部分,可以說《詩經》中離不開對植物的描寫。《詩經》總共305篇詩歌,共有135首詩歌中出現植物,留下了眾多植物信息并承載著獨特的象征意義。本文從《國風》植物入手,對其植物出現頻次、生長時令、地域分布、情感類型四個維度進行整理歸納,深入探究十五國風中植物在不同維度之間的關聯性。在統(tǒng)計時發(fā)現,有部分植物在不同篇章中多次出現,經過篩選重復植物,十五國風中出現植物種類共84種,出現植物篇章共有82篇,占國風總篇章51.3%,這也顯示出植物在《詩經》中出現的頻率極高,幾乎占十五國風總篇章的二分之一。通過對植物所在篇章信息的數據整理,展開對其他維度的信息呈現,分析先民在古代農耕社會中的自然生存狀態(tài)和先人在當時的生產生活方式。

    (一)《詩經》植物出現頻次

    植物出現的頻次與古人的生產生活狀態(tài)息息相關,頻次分析更能反映出植物在當時的使用價值和作用,通過對《國風》植物出現的頻次統(tǒng)計分析,進一步揭示植物在先人生活中的重要性。經統(tǒng)計,對十五國風中出現的84種植物進行高頻植物提取,本文將出現五次以上的植物列為高頻植物,這些植物分別為桑、酸棗、葛藤、大麻、黍、小麥、黃荊、蘆葦,發(fā)現出現次數最高的植物是“?!?,有13篇詩歌出現過對“?!钡拿枋?,可見在當時農業(yè)生產社會,桑與人類生產生活有著密切聯系。在中國歷史上,桑樹、蠶絲、麻、葛和棉花是四種重要的紡織原材料。孟子曾經說過:“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边@句話表明了蠶絲和桑樹的重要性,因為它們可以提供高質量的紡織材料,對人們的穿衣需求有著重要價值和作用。其次是“棗”,棗乃是果實類植物,在農業(yè)時代,家家院子里都會種上幾棵棗樹,在棗子成熟的時候用棍子打下來吃,有著充饑止渴的作用。再者是“葛藤”,“桑、葛藤、苧麻、大麻、榖”這些植物都是《詩經》時代主要的紡織織物,葛藤可以為衣、為履、為冠,是當時絕佳的布衣材料?!笆颉焙汀靶←湣保潜夭豢缮俚募Z食作物,供應人們的一日三餐,“黃荊”和“蘆葦”都是一些非木材類的材料,通常用來編織和搭建,黃荊又經常用于中藥材,有著去除疾病的作用。因此,通過對這些高頻植物進行分析得出,高頻植物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息息相關,都是農業(yè)社會必不可少的植物,在生產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中頻植物多為樹木類植物,這些植物對先人生活也有極大幫助,如桃樹、板栗、梅樹、棠梨等果實類樹木,通常在婚戀詩歌中出現,比喻多子多孫,有繁衍后代的象征寓意,同時這些植物也為人們提供觀賞價值,并解決飲食和用材方面的需求。而低頻植物多為野菜類植物,如苦菜、薺菜、蒺藜等,用途較為狹隘,象征寓意不夠美好,在先人詩歌中出現次數也較少。通過研究植物在詩歌中的出現頻次,可以感受到不同地區(qū)先人的生活需求。

    (二)《詩經》植物生長時令

    由于植物具有強烈的時間性和季節(jié)性,《詩經》中對植物的情境描述亦體現了詩人當時所處的環(huán)境和時令,對植物生長時令的分析有助于讀者對詩人情境的理解感受。如《豳風·七月》,作者根據一年的時間順序,詳細敘述了各個月份需采集的植物和需從事的農事活動,“六月食郁及薁,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剝棗,十月獲稻。為此春酒,以介眉壽”。其中描寫了七八月里打棗、割葫蘆,十月里收稻谷等采集活動,可見先人對植物的生長時令了解得十分清楚,在每個植物生長時節(jié)都有相應的采集活動。所以從植物生長時令的角度,可以把植物按照春、夏、秋、冬四個季節(jié)進行歸類,探討植物在詩詞中出現的情感特征。

    (三)《詩經》植物地域分布

    《詩經》中的《國風》共收錄了160首詩歌,這些“國”不僅僅是指國家,也包括方圓和地區(qū)?!对娊洝分械氖鍑L,由于發(fā)源地生態(tài)環(huán)境的不同、風土人情的差異以及政治經濟發(fā)展的差異,構成了多種地域性的風格。不同的國風有不同的地域色彩,通過植物在不同地區(qū)的分布,挖掘不同地域的風土人情,也能通過這些窺見古代生活的興衰。

    從十五國風地理位置分析,其中,周南、召南分別分布在河南省西南部洛陽到湖北省西北部一帶。這些詩歌的內容主要反映了詩人的日常生活和情感狀況,植物在詩詞中多用于襯托詩人內心的情感,如“參差荇菜”表達了男子對心愛女子的相思心情。同時,還有一些反映了民族共同習俗和愿望的詩歌,例如賀婚詩和祝福詩等,植物在詩詞中象征著多子多孫、美好祝福等寓意,如葛藤、野葡萄、桃等多出現在婚姻詩中,寓意著新郎新娘婚姻幸福、互相幫扶、繁衍后代?!靶l(wèi)”詩是指產生于今天河南湯陰、新鄉(xiāng)、淇縣一帶的詩歌,其中包括了鄴、鄘、衛(wèi)三個國家的詩歌。后來,邶、鄘被并入衛(wèi),統(tǒng)稱為“衛(wèi)詩”。衛(wèi)詩中“情動于中”的內容較多,人們能看到纏綿悱惻的愛戀,如《邶風·靜女》中男女青年的愛情,《衛(wèi)風·氓》中婦人付出了青春與愛的代價等。王風位于今河南洛陽一帶,是周朝東遷后的王城所在地。王風的詩歌主題大多帶有亂離悲涼的情感,反映了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的狀態(tài)。如《王風·黍離》中的“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表達了詩人的亡國之痛。鄭風位于今河南省新鄭一帶,以描寫婚姻、戀愛生活的詩篇居多?!墩撜Z》也說:“鄭聲淫?!编嶏L女子創(chuàng)作的情詩比例很高,表現了鄭人以歌傳情、戀愛自由的民風特點。陳風位于今河南省開封以東淮陽縣地區(qū),婚戀詩居多,帶著濃烈的神秘夢幻色彩,這或許與當地巫風民俗是分不開的。檜風,檜地在今河南省密縣東北,后來檜風為鄭風所并,均是亂離之際的悲傷之作。齊國是周武王封賜給周朝開國元勛姜太公的封地,現主要位于山東淄博一帶,齊風地域廣博,展現的是一個泱泱大國的富貴華麗色彩和舒緩的詩風,物質生產力較為先進。魏風,魏地原是虞舜、夏禹建都的地方,位于山西省芮城縣東北附近,地方政治形勢和自然條件較為惡劣,因此是“怨怒”“哀思”的代表性詩歌。唐國的疆土原本在山西太原、晉陽一帶,這里是堯最初居住的地方又遷到河東平陽。唐風地寒土薄,所以詩歌中多表達憂思之情。秦風位于甘肅東南部到陜西中部的廣大地區(qū),秦人好戰(zhàn)勁悍、慷慨激昂,因此秦風多豪邁奔放殺伐之音。曹風在今山東菏澤、定陶、曹縣一帶,曹風詩風比較雜亂,沒有明顯的特色。豳風領地包括今陜西省邠縣、栒邑縣,其中《七月》是此風中最長的敘事詩,其中植物描述極為豐富,具有豐富的研究價值。

    (四)《詩經》植物情感詩意

    《詩經》總共305篇,雖然篇幅不是太大,但是里面的生詞句比較多,在閱讀的時候晦澀難懂,仔細研究會發(fā)現詩歌情感豐富細膩,所謂“詩達情”,可見詩本身就是用來表達情感的,蔣勛說過:“如果大家想感受《詩經》的情感,不僅要閱讀《詩經》,還要把《詩經》當成一種在當代延續(xù)的美學來?!薄对娊洝分斜磉_的情感寄托具有永恒的特點,因為自然界的存在是永恒不變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說過“詩的本質專在抒情”,這也進一步證明了《詩經》中情感表達的重要性。《詩經》是中國古代的第一部詩歌集,其中不僅包含了大量的愛情、家庭、友情等人情故事,還包含了大量關于自然界的描寫,尤其是植物居多。植物在《詩經》中經常被用來象征各種情感和人生境遇,因此對《詩經》中植物情感分析具有一定的研究價值。

    對于《詩經》中的情感分類,中國傳統(tǒng)將情感歸為“七情”,即喜、怒、憂、思、悲、恐、驚七種不同的情感體驗,將《國風》中詩歌主題分為婚戀詩、農事詩、勸諫詩、自傷詩、田獵詩、祭祀詩、征役詩、怨刺詩、戰(zhàn)爭詩、其他詩十個主題,并探究不同主題所對應的情感類別。其中,“喜”是心情愉悅的表現,如《周南·樛木》中“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在眾人反復的吟唱和喝彩中,表達出新婚夫婦幸福和喜悅的心情,《詩經》中表達喜悅的詩歌主題多為婚戀詩;“怒”是指人事不順遂,遇到不合理的事而表現出的氣憤不平、怒氣勃發(fā),如《陳風·墓門》中“墓門有梅,有鸮萃止”,是人們以自己的方式在發(fā)泄心中的怨氣,《詩經》中表達怒的詩歌主題多為怨刺詩;“憂”是指憂愁、憂慮,比如婚戀詩中《周南·漢廣》將年輕樵夫苦戀的惆悵心情表達得淋漓盡致;“思”是指思考、思念等,《詩經》中的征役詩、婚戀詩等表達這種情感的居多,如《周南·關雎》中男子對愛慕的姑娘采摘荇菜的場景難以忘記,經受不住這相思之苦,所以下定決心去求婚,活脫脫一個溫婉美麗的情思故事;“悲”可以被理解為情感上更深的“憂”,它表達的是悲傷和痛苦的情感狀態(tài)的進一步發(fā)展,如《唐風·葛生》作者去看望逝去的人,不禁勾起無限情思,頓時百感交集,倍感傷心;“恐”是指擔心、懼怕、恐懼等,如《鄭風·將仲子》中“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這是女子害怕自己和心愛之人相見,被父母看見,兩人都小心翼翼,很想念彼此但又不敢大膽張揚地表現出來,害怕流言蜚語的恐懼之心;“驚”這個詞通常用來形容突發(fā)事件帶來的驚嚇和震驚,這種情感狀態(tài)往往會影響到人的精神狀態(tài)?!对娊洝分泻苌偕婕斑@種情感的表現,因此在情感分類中也沒有單獨列出來。

    當然,大部分詩歌中表達的情感都不是單一的,而是涉及多種情感的交織和表達。在信息可視化中通過以上情感劃分對植物進行情感可視化分析,讓讀者了解到《詩經》植物在詩詞中不僅僅是作為植物存在,還具有豐富的情感色彩,能夠更深層次地領悟詩歌所傳遞的情感。

    三、《詩經》植物信息可視化設計應用

    (一)《詩經》植物可視化視覺元素提取

    圖形和色彩是構成信息可視化設計的重要視覺元素,通過對可視化視覺元素的提取,將其合理地應用在信息可視化設計中,增強可視化視圖的豐富性和易讀性。將繁瑣的文字通過圖形圖像的形式表現出來,快速吸引讀者的眼球,色彩可以幫助人們區(qū)分事物的類別,通過色彩信息,人們會自動從大腦里捕捉相同色彩的事物,具有較強的聯想性和共識性。設計中關鍵就是在《詩經》植物的信息表現方式和設計原則的基礎上靈活運用圖形元素,除了圖形的審美效果外,同時還需要注意色彩的應用和變化,色彩要具有識別性和情感性,達到與主題相呼應的效果。

    1.《詩經》植物圖形轉化

    圖形是視覺表現的主要形式,與文字信息相比更加具有辨識度和象征性,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不同文化背景或者不同年齡層次的人都可以辨別圖形信息,跨越任何國際、地理、語言的障礙,所要傳遞的內容可以輕松地被理解和傳達。在信息可視化設計過程中,根據植物原本的形態(tài)進行插畫設計,如荇菜莖多分枝,沉入水中,葉近圓形,花數朵聚合成傘形花序;芍藥根粗壯,花數朵簇生于頂端或葉腋,花瓣顏色有多種等植物形態(tài)特征,將植物與詩詞相結合,在圖形設計時注重對詩歌情境的體會和領悟,形成植物的圖形轉換。同時,追求視覺呈現的美學性,通過這樣的圖形轉換,增加信息可視化設計的美觀性和易讀性,讓讀者快速了解到植物的信息,激發(fā)讀者對詩歌詩詞的閱讀和思考。

    2.《詩經》植物色彩提取

    人們在瀏覽圖形信息時,首先感受到的是色彩,其次才是圖形、文字等信息,因此,色彩的提取在可視化設計中也是關鍵的部分,它決定著可視化設計整體的協調和統(tǒng)一。在文化背景和生活環(huán)境的影響下,不同的色彩蘊含著不同的情感色彩和象征,顏色不僅僅是外在客觀事物所擁有的自然屬性,也是古代勞動人民“觀物取象”的重要標識,先民開始有意識地把色彩當作象征符號并加以使用,提及不同物象時,顏色是重要的描述特征?!对娊洝分械闹参锉旧砭哂凶约邯毺氐纳?,結合詩詞中的情境和文化象征,從色彩上賦予植物敘事和情感的表達。

    (二)《詩經》植物信息可視化設計

    1.《詩經》植物信息圖譜設計

    信息可視化設計有利于《詩經》植物的信息普及和利用,根據《詩經》國風植物的信息整理和歸納,對信息內容進行排版設計,形成信息可視化設計的完整效果?!对娊洝穱L植物共有84種,每種植物都有許多信息可以制作植物信息圖譜,所以在設計實踐中可以選取具有代表性的高頻植物進行植物信息圖譜設計,對植物信息從出現頻次、地域分布、生長時令和情感詩意四個方面進行信息可視化設計,從不同維度出發(fā)了解《詩經》中的植物信息。

    植物信息圖譜設計中主要展示了國風中的植物相關信息,通過插圖類信息可視化表現形式,繪畫出《詩經》植物插圖,并結合視覺呈現美學性原則,對植物的相關信息,如植物的屬性信息、植物葉子和花形特征、生長月份、植物在詩詞中的表達和情感寓意等進行可視化設計。在植物信息圖譜設計時,采用偏寫實的插畫風格,將植物的特征描繪出來,色彩層次飽滿,突出植物的色彩特征。讀者在閱讀植物信息圖譜時,通過對植物插畫局部的放大,進一步了解植物的花形和葉形等特征。通過半圓弧形展示植物一年之間的生長月份,并通過在詩歌中的表達呈現植物的情感象征,桑、荇菜、芍藥、葛藤都表達了青年男女的相愛之詞,象征的情感都歸屬于愛情,在插畫表現上伴隨著喜悅美好的色彩特征。

    2.衍生品推廣設計

    衍生品設計對所設計內容的推廣和使用價值重大。以《詩經》中的植物為例,其衍生品設計通過常見生活用品展示相關信息和詩詞表達,具備良好的學習與傳播價值。常見的衍生品載體有書簽、團扇、鑰匙扣及卡片等。在設計這些衍生品時,提取《詩經》國風植物的主要信息進行傳達,使大眾既能簡潔直觀地理解植物信息,又能從中學習《詩經》文化。這種以輕松方式呈現的衍生品,能夠進入大眾的生活視角,具有良好的傳播價值和應用價值。通過將《詩經》中的植物信息融入日常用品,一方面,讓人們在使用這些衍生品時,隨時接觸到植物信息和《詩經》文化,潛移默化地進行學習;另一方面,這些衍生品作為傳播載體,能夠擴大《詩經》國風植物的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和關注。不同的衍生品載體可以滿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和喜好,增加傳播的廣度和深度。總之,《詩經》國風植物衍生品設計是一種有效的推廣方式,能夠為傳承和弘揚《詩經》文化開辟新途徑。

    (三)《詩經》植物信息可視化設計價值

    《詩經》植物信息可視化設計具有多重價值。

    美學價值方面,美學思想影響信息可視化設計,《詩經》以賦、比、興等手法體現民族特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可視化設計可加深對《詩經》文學作品的視覺感受,創(chuàng)新植物插畫設計,展現植物外在形態(tài)與內在美感。

    人文價值方面,滿足當代學者對《詩經》深層次研究需求,從植物角度挖掘分析,探究人文、數字化、藝術的關聯性,展現植物與先人的聯系及人類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應用價值方面,對《詩經》植物分類梳理并以信息可視化呈現,可讓人們迅速了解植物內容,其插畫設計增加美觀趣味性,衍生文創(chuàng)產品應用于各類活動,還可應用于微信小程序,增強用戶體驗感,展現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魅力。

    四、結語

    本文以《詩經》植物為對象,運用信息可視化理論展開多維度探索。圍繞植物出現頻次、地域分布、生長時令及情感詩意四個方面,對《詩經》國風植物信息進行整理分類。通過信息可視化的方式,為《詩經》植物科普推廣和詩歌文化傳承提供了新的傳播方式。一方面,信息可視化有助于大眾更直觀地了解《詩經》植物在詩歌中的信息;另一方面,將其與衍生品設計結合應用,為《詩經》植物文化傳播注入新活力。

    參考文獻:

    [1]潘富俊.詩經植物圖鑒[M].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

    2003.

    [2]蘇昕.《詩經》植物母題的文化人類學闡釋[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05):75-78.

    [3]蔣勛.蔣勛說文學:從《詩經》到陶淵明[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

    [4]劉曉丹.從《詩經》中的植物采集看先秦生活習俗[J].蘭臺世界,2012,356(06):44-45.

    [5]劉毓慶,李蹊譯注.詩經[M].北京:中華書局,2011.

    [6]寧以安.草木有本心:詩經植物札記[M].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4.

    [7]陳圣鋆.設計學語境下的《詩經》解讀[D].南京藝術學院,2020.

    [8]顧翠嘉.基于《詩經》中植物的科普交互作品設計與研究[D].北京林業(yè)大學,2020.

    [9]利普頓.信息化平面設計[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3:11-14.

    [10]龍心如,周姜杉.信息可視化的藝術:信息可視化在英國[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14:23.

    [11]覃京燕.文化遺產保護中的信息可視化設計方法研究[D].清華大學,2006.

    [12]李欣哲.面向認知效率的《詩經》情感可視化設計及其評測研究[D].哈爾濱工業(yè)大學,2016.

    [13]鮑鵬山,王驍.美麗詩經[M].合肥:黃山書社,2011.

    [14]于沁可.《詩經》草木起興的文化發(fā)生[J].東岳論叢,2019,40(09):54-60.

    [15]王曼璐.《山海經》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燕山大學,2022.

    [16]顏菊.數字化背景下綜合類博物館信息可視化設計研究[D].吉林建筑大學,2021.

    沈丘县| 准格尔旗| 建瓯市| 大埔区| 蒙阴县| 武汉市| 宾川县| 青神县| 正宁县| 合水县| 达拉特旗| 大城县| 九寨沟县| 石嘴山市| 柘荣县| 洱源县| 南昌县| 阿尔山市| 岚皋县| 四川省| 陕西省| 嘉定区| 铜陵市| 梓潼县| 加查县| 威宁| 石林| 云龙县| 盖州市| 望城县| 商河县| 罗江县| 临沧市| 家居| 夏邑县| 宜川县| 静乐县| 佛冈县| 沁源县| 淅川县| 咸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