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脫裂、生成與逃逸:《長日無盡》中游牧主體的身份建構

      2024-11-21 00:00:00林慧
      今古文創(chuàng) 2024年43期

      【摘要】愛爾蘭當代作家塞巴斯蒂安·巴里的《長日無盡》以男主人公托馬斯的流浪為主線,充分展現了因大饑荒逃逸到美國的愛爾蘭難民顛沛流離的生活。本文將以德勒茲的游牧理論為框架,通過塊莖結構、生成和逃逸線這三個重要概念探究主人公托馬斯·麥克納爾蒂的主體身份構建過程,發(fā)現小說寄寓著巴里在全球語境下對愛爾蘭流散人口的同情以及對多元游牧空間中愛與和平的向往。托馬斯曾經在饑荒和戰(zhàn)亂中追尋著身份認同和心靈自由,在塊莖結構中經歷了異質文化中“脫裂”的身份困境;通過“化身舞娘”“與土著民成為家人”的“生成-他者”模式去解構美國白人內部殖民統(tǒng)治下帝權與父權制度的同時,也實現了自己游牧主體的身份生成;從而當其從封閉的轄域中實現思想逃逸而進入了廣闊自由的游牧空間的時候,托馬斯也加深了對自己游牧主體的身份認同。

      【關鍵詞】《長日無盡》;塞巴斯蒂安·巴里;德勒茲;游牧主體;身份

      【中圖分類號】I5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43-0015-04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43.004

      “背井離鄉(xiāng)”與“流散海外”因經濟、政治之由成為扎根于愛爾蘭人歷史中的常態(tài),而“流散與放逐,返家與離家的旅程是愛爾蘭文化的脈動”[1]77,這意味著愛爾蘭流散文學對于研究愛爾蘭文化身份具有重大價值。

      塞巴斯蒂安·巴里(Sebastian Barry)作為愛爾蘭桂冠小說家,善于從自己的愛爾蘭家族譜系深處收集故事,在其作品《在迦南一邊》(On Canaan’s Side,2011)、《長日無盡》 (Days Without End,2016)、《新月》 (A Thousand Moon,2020)等中皆體現出愛爾蘭流散文化史中的身份問題。其中,《長日無盡》斬獲科斯塔文學獎、司各特歷史獎和布克文學獎三大獎項,講述了愛爾蘭饑荒幸存者約翰和托馬斯漂洋過海后流浪于美國,為生計奔波,而后又被迫卷入印第安人戰(zhàn)爭和南北戰(zhàn)爭,通過逃逸轄域最終迎來了大團圓結尾的流散故事。

      對于《長日無盡》的研究,目前學界的研究主要圍繞著小說中的殖民問題,國外研究里有學者分析《長日無盡》作為美國本土小說中的反抗敘事,也有學者研究其作為西部小說中酷兒性別政治[2]231。國內學者主要分別從兩個角度出發(fā)對其進行研究:第一是由心理角度出發(fā),“從復仇、物化和失德等方面探析巴里筆下德人性扭曲”[3]135;第二是由敘事角度出發(fā),“從他損性冷幽默、自損性冷幽默和黑色冷幽默的敘事策略探討巴里的冷幽默敘事”[4]87。由是,正如小說扉頁獻詞中引用美國詩人約翰·馬薩阿斯(John Mathias)一句“我看見長路迢迢,有浪游人,衣衫襤褸,滿身疲憊”奠定了小說顛沛流離的基調,塞巴斯蒂安·巴里在傾注于這部愛爾蘭流散人口歷史中的身份書寫細節(jié)卻有待廓清,運用德勒茲游牧理論探討小說主人公身份主體構建成為當前研究的新視點。

      由此,本文重要著眼于以德勒茲的游牧理論發(fā)掘主人公身份構建的過程,以期能為該作品的研究拓展新的解讀視角。筆者認為其身份構建過程中主人公亦如德勒茲所指的“回應、躲避和抵抗權力、組織或官僚體制對其進行控制、轄域和編碼的后現代主體”[5]80的游牧主體構建過程,從努力融入到陷入脫裂困境,接著不斷通過“生成-他者”的過程生成游牧主體,歷經抗爭美國白人帝權與父權的解轄域化逃逸線,最終進入可以自由流動、平緩廣闊的游牧空間,找尋到無盡長日中的寧靜和希望。

      一、饑荒之地到“迦南”之地:塊莖結構下托馬斯的身份“脫裂”困境

      “塊莖結構”是德勒茲游牧哲學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皦K莖”在德勒茲看來絕非僅僅指大自然中的植物狀態(tài),“與固定了一個點或一種秩序的樹或根不同”,相反,塊莖結構具有“異常多樣的形態(tài),從在各個方向上分叉的表面延展”,并且“任意兩點之間皆可連接,而且必須被連接”[6]7,這也就意味著塊莖結構能消解限制而自由蔓延,不斷衍生差異。德勒茲還指出“塊莖結構”運作中還具有連結、異質混合原則與無意指脫裂原則的特征,這恰巧也體現在《長日無盡》中主人公托馬斯·麥克納爾蒂一開始對“天國的面包”[7]13心生向往而逃離饑荒窘迫的愛爾蘭,混入異質的美國文化的過程卻被迫參與印第安屠殺和內戰(zhàn),幻想與現實的割裂導致自己陷入了“子體”與“母體”脫裂的身份困境中。

      愛爾蘭的歷史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創(chuàng)傷性的放逐事件,“蘊含濃厚政治色彩的‘放逐’支配了后饑荒時期愛爾蘭的文壇”[8]159,小說《長日無盡》的歷史背景便設定在因為馬鈴薯大饑荒愛爾蘭人被放逐于異國他鄉(xiāng)的年代。亦如愛爾蘭大饑荒,政治歷史學家肯尼利指出“饑荒成為了愛爾蘭人和那些被迫離家背井的僑民的共同記憶”[9]342,托馬斯在回憶起自己的愛爾蘭身世時說道:“我們雖然是人,卻跟老鼠沒什么兩樣。饑餓把人掏空毀了,那些本可以證明人是人的東西就漸漸沒了?!盵7]27在災情最嚴重的“黑色1847年”里愛爾蘭人餓死無數,托馬斯家里的農田里顆粒不收,“老爹也窮得一無所有。我妹妹死了,我媽也是,倒在斯萊戈鎮(zhèn)上我家房子的石頭地板上”[7]27。在這時候的托馬斯看來,語言、音樂、家鄉(xiāng)斯萊戈等能證明自己愛爾蘭身份的事物與饑腸轆轆的難受相比,一切都變得微不足道了起來。而后,在父親的小本生意倒閉,母親和妹妹也餓死的時候,餓得前胸貼后背的13歲的托馬斯懷著連結遠方的樂土的希冀,偷偷爬向了駛向美國的貨船。

      這種背井離鄉(xiāng)的情節(jié)與巴里另一本小說作品《在迦南的那一邊》中二戰(zhàn)時期愛爾蘭女主人公莉莉·鄧恩渴望到達“流淌著奶和蜜”的豐饒之地——具有圣經隱喻的“迦南”而去往美國的情節(jié)不謀而合?!按┰竭^寬闊的約旦河”[10]4和兩位主人公跨越大西洋的動作形成了互文,也就是說,去往美國對于托馬斯來說也是去往心中的“迦南”彼岸。當托馬斯抵達美國時,他也開始了自己“塊莖結構”里連接和異質混合,他將愛爾蘭的血脈在大洋彼岸的美國扎根生長,不再固守自己純粹的愛爾蘭身份,而是進入美國異質文化里“把完全異質的東西集合起來散亂地連結”[11]150,期望構建起新的“愛爾蘭人-美國人”身份,托馬斯真正實現了“向著非身的外部、異質的他者敞開,進一步實現根莖式的連撥”[12]40。

      但正如德勒茲所言,任何一種塊莖的連結都可以被脫裂、切斷或分開。托馬斯抵美后,他的美好幻想卻在殘酷的屠刀下被無情斬碎時,主體身份構建也陷入了困境。他為了微薄的軍餉投身軍隊,在無比殘酷的戰(zhàn)役中失去自我。與印第安土著人交戰(zhàn)時,看到印第安武士的尸體在熊熊大火里扭曲地劇烈燃燒的時候,托馬斯痛苦得頭腦一片空白,感到“我們不過是一群身心分離的游魂野鬼”[7]36;而在后來南北戰(zhàn)爭時,看到路邊樹上掛了三十具被奴隸主戲謔貼上了寫著“自由”兩字便條的黑人干尸時,托馬斯更是明白“迦南”之地只是自己泯滅的幻想,陷入了塊莖結構連結被脫裂、被切斷的身份困境,“不知道自己身在何處。那一刻,我們甚至都不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了”[7]36,失去對自我主體的掌控,期望著塊莖結構“母體”和“子體”脫裂后的再次“重新隨意連結”[11]150。

      由此可見,從饑荒之地到“迦南”之地漫長的探索體現出托馬斯如同塊莖結構的身份特征,一方面是,“塊莖結構”里連接和異質混合特征體現在托馬斯到心中的“迦南” ——美國,期望著在異質文化中連結和混合構建起新的身份;另一方面是,“塊莖結構”無意指脫裂原則的特征蘊含在扎根于大洋彼岸的美國生長的時候,因幻想破滅而陷入了脫裂的身份困境,由此也衍生出德勒茲提出的新的游牧身份的連結可能性。

      二、“舞娘”與“土著人”:托馬斯游牧主體的身份

      生成

      作為德勒茲思想的核心之一的“生成”,它對抗著西方傳統(tǒng)思維的存在和身份問題,在《千高原》中德勒茲指出“無論什么事物,哪怕是最出乎意料的、最無關緊要的事物都可以將我們投入一種生成之中”[6]413。這也意味著“生成”是千變萬化的,“物質不再是一個被動的、靜止的或不可變的存在,而是一個自我創(chuàng)造的、生成的和主動的成為”[13]38,人在“生成-女人”“生成-動物”等“生成-他者”的模式里自由穿梭,成為躲避和抵抗權威對其進行控制、轄域和編碼的游牧主體。在小說中,托馬斯也通過生成作為舞娘的女人、生成作為原住民的他者的模式挑戰(zhàn)與批判了強權,對帝國主義及父權社會進行解構的同時生成了永遠處于流動的多樣的游牧主體身份。

      “一切生成都是從生成女人開始,都會經過生成女人。它是所有其他生成的關鍵”[6]393,也就是說,“生成-女人”具有開端力量,它打開了通往“生成-他者”的欲望,而小說中托馬斯游牧主體的生成也正是以“生成-女人”為開端,初到美國的他和朋友約翰一開始的工作就是在西部邊疆地區(qū)的酒吧扮演女人給淘金工們跳舞。他化名為托瑪欣娜,扮演客人們的初戀女孩,“實事求是地說,我們已經成了很好的舞女,甚至能跳華爾茲,慢三快三都行”[7]12,然而,他從不覺得這樣有損他的男性氣質,不將舞娘的身份視為來自女性氣質的威脅、“需要不斷刻意遵守社會和文化對于男性行為的規(guī)范,把力量和尊嚴視為男性氣質的核心特質”[14]35,相反托馬斯將舞女生涯視為“曾經有過的最快樂的經歷之一”[7]14,并且對作為父權秩序下的“舞娘”弱者深感認同,這種“生成-舞娘”的模式意味著托馬斯從一開始就超越了美國內部殖民白人強者的身份。托馬斯向弱者一方的流動和傾斜,奠定了此后“生成-他者”的開端。

      德勒茲強調“生成-女人不是模仿、也不是裝扮出女人的形式,而是放射出粒子,這些粒子進入到一種微觀—女性(micro-feminite)的動與靜的關系或鄰近性之中”[6]390,托馬斯的“生成-女人”的過程也不僅僅是局限于模仿女人的裝扮,而是實現對臨近女性氣質“包容的母性”的收納。他與約翰收養(yǎng)了印第安女孩薇諾娜,為了保護她,選擇了像之前在酒吧當舞娘一樣喬裝成女人逃命,“我的監(jiān)護人角色,我的關懷顧慮,是內心深處某種奇異本能的產物,是從不公不義中奪回的一點愛的碎片”[7]274。奇異的母愛本能讓他想給印第安養(yǎng)女一個溫暖的家,于是他一氣呵成地“再將脂粉撲滿整個面龐”[7]268,逃到田納西,與約翰、薇諾娜組成了一個反叛父權傳統(tǒng)的三口之家?!吧膳司褪情_始解域性話語形成的菲勒斯邏各斯中心主義的身份”[14]97,對于托馬斯來說,“生成-女人”不僅是他對父權傳統(tǒng)進行挑戰(zhàn)的行為,同時也是他對美國強勢白人男性身份的解轄域化的開端,是逐漸擁有自己的游牧主體的起點。

      而后,托馬斯更是通過“生成-他者”與強勢的美國殖民白人割裂,在此過程中建構游牧主體,并且對游牧主體的身份產生歸屬感。塞巴斯蒂安·巴里在接受采訪時聲稱《長日無盡》其實講述的是“一個愛爾蘭人的歷史悲傷,他加入一支入侵軍去清除一個民族,但美洲原住民與他自己沒有什么不同”,與德勒茲的“生成-他者”概念志同道合。

      在親身經歷了美國士兵殘忍屠殺印第安土著人的時候,在唾棄暴行的同時托馬斯聯想到克倫威爾領導的愛爾蘭民族計劃清除,而現在自己卻也加入了一支殘暴的入侵軍隊,這樣的反省使他與這些“高尚正義的君子”劃清界限,生成了弱勢的他者。繼而,托馬斯在軍士長殺了印第安酋長全家之后,不顧自己生死地收養(yǎng)了酋長女兒的表姐妹薇諾娜。在上校說薇諾娜是印第安害人蟲的時候,他卻對峙權威說:“薇諾娜才八歲,她不是什么害人蟲,根本都無從談起?!盵7]112托馬斯選擇成為土著人的家人,這也就和“他者”站在一起,對“他者”的身份產生著認同感和歸屬感,亦如在故事的最后他也自嘲“我算是美國人嗎?我不知道……我和其他的底層賤民加在一起,只能構成第五等人口”[7]273。他感受到自己與美國白人殖民轄域下的印第安土著人和美國黑人沒有什么不同之時, 通過“對強勢存在的逃逸,不停地創(chuàng)造新的存在方式”[15]158的“生成-他者”模式真正逐漸對自己的游牧主體產生了身份認同。

      由是,與西方傳統(tǒng)思維中的身份劃分開,托馬斯的游牧主體身份首先由“生成-舞娘”作為開端,他不僅是模仿女人,還對臨近女性氣質進行了收納,從此開啟了通往“生成-他者”的欲望;緊接著,托馬斯選擇與土著人成為家人,在這種“生成-土著人”的生成模式里進行確認,以此在“生成-他者”模式里也實現了任意流動和轉化,不斷對強權和霸權進行著解轄域化運動。

      三、沿流密西西比河:托馬斯作為游牧主體的

      思想逃逸線

      所謂逃逸線就是一種絕對解轄域的運動軌跡線,它與“塊莖”和“生成”的概念密不可分。逃逸線是“生產真實,創(chuàng)造生命,找到武器”[16]49,也就是說逃逸線并不是逃避,而是更具游牧性質的運動路線,它在“塊莖”和“生成”的基礎上打破社會編碼,創(chuàng)造出更具顛覆意義的生命形式。對于游牧主體來說,“只有依靠這種生成性所形成的非此即彼的‘逃逸’逃脫權力對他們的操控”[17]40,他們在通過這種自身解轄域化的運動軌跡線而強化自己的身份認同,最終進入可以自由廣闊的游牧空間。

      小說中主人公托馬斯在被迫參與戰(zhàn)爭時受于殖民者身份的轄域化,在愧疚中殺了很多婦女和孩子,最后卻通過自己收養(yǎng)薇諾娜、反殺隊友、沿流密西西比逃役這三大動作實現了自身的解轄域化,從而實現思想逃逸,更加深化了對自己的游牧民身份認同。

      美國內部殖民統(tǒng)治下充斥了屠殺和壓榨,對印第安土著人、美國黑人甚至像主人公這樣的游牧民的欲望捕獲形成了一個轄域?!鞍兹酥趁裾邞{借軍事優(yōu)勢,對政府與印第安人相關部落所簽署的和平協(xié)議視而不見。一旦發(fā)生流血事件,白人殖民者通常把一切責任都推給印第安人?!盵3]130而在托馬斯經過孟菲斯的時候,他描述了這樣一個美國白人壓榨黑人苦力的場景:“乘客來了興致,高聲合唱起了歌,而那些打牌的人保持著沉默。船上所有的活計,都是黑人在忙碌,就仿佛他們要把這些得到豁免的白人靈魂送往樂土?!盵7]275身在美國內部殖民轄域里,托馬斯也被迫加入戰(zhàn)爭,甚至如果逃兵役就會被槍斃,他在愧疚中見證著美國白人的殖民暴行。

      但是,他卻沒有在殘暴的轄域中失去人性,而是生成游牧主體的身份,通過收養(yǎng)薇諾娜、反殺隊友、沿流密西西比逃役這三大動作實現了自身的解轄域化而實現思想逃逸,通過游牧去找到逃逸線。在不顧生死收養(yǎng)薇諾娜之后,托馬斯和約翰與仇視印第安人的隊友碰面,在薇諾娜的生命受到威脅的時候,他與約翰十分警覺,“該開槍的時候了!子彈穿透了上校的右手”[7]214,反殺暴戾的隊友等同于德勒茲認為的對抗著國家裝置統(tǒng)治和壓迫的工具的游牧主體,成為了以自身解轄域化反抗轄域化侵蝕的戰(zhàn)爭機器。

      此外,在反殺隊友之后,托馬斯還做了一個決定,面臨著死刑的可能性他也要化裝成女人的模樣逃兵役,讓薇諾娜遠離這充斥敵意與紛擾的地方,于是他帶著養(yǎng)女像《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里的白人男孩費恩和黑人吉姆逃脫不堪的世俗一樣沿流密西西比河來到了田納西。小說最后結語的“穿過密蘇里,走向田納西,途中的一切都是如此的明媚燦爛”[7]301,來自愛爾蘭的托馬斯、帶著四分之一印第安血統(tǒng)的約翰與印第安土著女孩薇諾娜組成了一個游牧共同體的三口之家,他們來到了靜謐的、沒有紛擾、生活似乎漫漫無盡頭的密西西比河邊的田納西鄉(xiāng)村,這也是托馬斯作為游牧主體實現自己的思想逃逸線進入了廣闊而自由的游牧天地的隱喻。

      一言蔽之,構建游牧主體的過程中,托馬斯需要實現思想逃逸線來找到自己對抗轄域的武器,加深自己的身份認同,最終進入到廣闊的游牧空間。于是,托馬斯愧疚中面對著充斥著屠殺的轄域,收養(yǎng)薇諾娜、反殺隊友、沿流密西西比逃兵役,化身為對抗國家裝置的戰(zhàn)爭機器,最終躲避了定居者的編碼,實現自身的轄域化,真正進入異質的平滑空間,如游牧民般自由奔馳。

      四、結語

      巴里的《長日無盡》是一部以愛爾蘭人跨越大西洋流散于美國的經歷為主線的歷史背景小說。這個故事與“身份”問題息息相關,本文便借助德勒茲的游牧理論中的塊莖結構、生成思想以及思想逃逸線的概念深化讀者對其游牧主體建構的認知以及對這部作品的整體把握。

      一開始,托馬斯曾因為饑荒窮困而去往心中的迦南之地,體現出如同德勒茲“塊莖結構”的身份特征,而在他試圖融入異文化的過程中卻陷入了流散人口脫裂的身份困境,期待任意連結的可能性;接著,由于厭惡美國內部殖民者壓迫,托馬斯通過德勒茲“生成-女人”“生成-他者”的生成模式生成了游牧主體,不斷打破強勢的壁壘;最后,托馬斯在殘暴的轄域下實現了思想逃逸線,一步步通過收養(yǎng)薇諾娜、反殺隊友、沿流密西西比逃兵役這三個動作實現了自身的解轄域化,加深了自己對游牧主體的身份認同。

      總而言之,亦如流散海外的小說主人公托馬斯通過游牧主體的身份建構抵抗著美國內部殖民的壓迫,弱勢群體可以通過一種后現代的游牧主體建構的方式回應強勢威權對其進行的控制、轄域和編碼,面對脫裂的困境,如同塊莖結構期待下一次的任意連結,實現思想逃逸線,駛向充滿愛與7fa055c2fae7adf11780cba1bad6f603ac97078096fc2148bce37792deb021cb和平的多元游牧空間,找尋到如書名中出現的“無盡長日”中的一絲光亮。

      參考文獻:

      [1]FINTAN O’TOOLE.The Ex-Isle of Erin[M]. Dublin:New Island Books,1996.

      [2]NEIL CAMPBELL.The Seam of Something Else Unnamed—Sebastian Barry’s Days Without End[J]. Western American Literature,2018,53:231-52.

      [3]龐好農.從《長日無盡》探析巴里筆下的人性扭曲[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2019,(42):129-135+160.

      [4]龐好農.從《無盡長日》看巴里筆下的冷幽默敘事[J].當代外國文學,2018,(39):82-88.

      [5]程黨根.游牧[J].外國文學,2005,(3):74-80.

      [6]德勒茲,加塔利.資本主義與精神分裂(卷二):千高原[M].姜輝宇譯.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10.

      [7]塞巴斯蒂安·巴里.長日無盡[M].楊凌峰譯.杭州: 浙江文藝出版社,2022.

      [8]王路晨.跨大西洋流散敘事中部分多元文化身份的建構[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科學版),2021,(6):158-169.

      [9]CHRISTINE KINEALY.This Great Calamity[M]. Dublin:Gill&Macmillan,1994.

      [10]塞巴斯蒂安·巴里.在迦南的那一邊[M].李育超 譯.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21.

      [11]程黨根.游牧思想與游牧政治試驗——德勒茲后現代哲學思想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9.

      [12]姜宇輝.身體、符號與意象:德勒茲視閾中的“情—調” [J].學術月刊,2010,(10):38-40.

      [13]葉瑋瑋. “塊莖性共生”:物質生態(tài)批評理論探析[J].外國文學研究,2023,(3):32-44.

      [14]NANCY CHODOROW.Feminism and Psychoanalytical Theory[M].New Haven:Yale UP,1989.

      [15]尹晶.西方文論關鍵詞:生成[J].外國文學,2013,

      (3):93-102.

      [16]葛躍.德勒茲生成文學思想研究[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4.

      [17]GILLES DELEUZE,PARNET CLAIRE.Dialogues[M].Paris:Flammarion,1996.

      [18]夏瑩.當代激進左派的哲學與政治——以德勒茲思想為例[J].世界哲學,2014,(05):33-42.

      作者簡介:

      林慧,上海大學外國語學院2022級碩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南川市| 观塘区| 永平县| 新巴尔虎右旗| 正镶白旗| 上思县| 长子县| 紫阳县| 和顺县| 铜山县| 聂拉木县| 长寿区| 武清区| 庆阳市| 涿鹿县| 邛崃市| 霍邱县| 合阳县| 宜都市| 新乡市| 马关县| 乐都县| 仙居县| 渝中区| 宁化县| 屯门区| 江都市| 孝昌县| 阳春市| 宁远县| 长汀县| 德清县| 巢湖市| 龙里县| 龙游县| 绥棱县| 稻城县| 万宁市| 崇左市| 莒南县| 巫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