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冠中是二十世紀中國以至國際畫壇的著名畫家,許多人將他視為江南水鄉(xiāng)嫻靜之美的代言人。他也是一位善于發(fā)現(xiàn)美的散文名家,散文集《談美說畫》集結了四十八篇作品,分為“美學常識”“美話人生”“美學小札”三部分,借寫生經(jīng)歷講述自己的繪畫理念,既有在鄉(xiāng)間當“糞筐畫家”的經(jīng)歷,也有游歷歐洲的見聞。文字細膩,飽含哲理,可謂“詩中有畫”,用文字點亮了美的天空。
名山與名家
“黃山歸來不看岳?!毙煜伎屯ㄟ^實踐做出對名山的獨特評價。他是科學家,未染文藝評論中一味吹捧的習氣,敢于“貶”五岳。我到過泰山、華山和衡山,雖也覺得這些山的景色都不錯,但比之云、貴、川、藏地區(qū)崇山峻嶺的氣勢和風光,都不過是小巫見大巫。為什么五岳享有如此高的聲譽呢?那是由于它們盤踞了關津要道,在那交通閉塞、見聞不廣的時代,便以高山的姿態(tài)傲視丘陵。泰山上刻滿了歷代文士官員的頌詞,比之徐霞客,他們都顯得孤陋寡聞。
從五岳聯(lián)想到不久前有人對唐代四大書法家的討論。我前半輩子只知道唐代四大書法家,后半輩子才驚訝于懷素和張旭的才華,看來不應囿于別人規(guī)定的幾大家的說法。
文本賞讀
有名和無名,總是相對而言的,“曾經(jīng)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云?!毙煜伎透矣谫H“五岳”,是因為他的足跡遍及中國;作者敢于說“云、貴、川、藏地區(qū)崇山峻嶺的氣勢和風光”優(yōu)于五岳的景色,也是因為他既有眼光又有眼界。誰沒有“一葉障目不見泰山”的局限呢?我們的大腦,只是技藝有限的魔法師,它虬曲盤旋的溝回里,產(chǎn)生無窮的智慧,也產(chǎn)生有限的拘囿,需要大腦和心靈緊密配合,才能生出智慧。
父愛之舟
為了節(jié)省路費,父親又向姑爹借了他家的小小漁船,兩人搖船送我到無錫,為避免炎熱,夜晚便開船,父親和姑爹輪換搖櫓,讓我在小艙里睡覺。
送我去入學時,依舊是那只小船,依舊是姑爹和父親輪換搖船,不過父親不搖櫓的時候,便抓緊時間為我縫補棉被。我從艙里往外看,父親那彎腰低頭縫補的背影擋住了我的視線。后來我讀到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時,這個船艙里的背影便也就分外明顯,永難磨滅了!不僅是背影時時在我眼前顯現(xiàn),魯迅筆底的烏篷船對我也永遠是那么親切,雖然姑爹小船上蓋的只是破舊的篷,遠比不上紹興的烏篷船精致,但姑爹的小小漁船仍然是那么親切,那么難忘……我什么時候能夠用自己手中的筆,把那只載著父愛的小船畫出來就好了!
由于一些偶然的客觀原因,我接觸到了杭州藝專,瘋狂地愛上了美術,毅然沉浮于茫無邊際的藝術苦海,去掙扎吧,去喝一口一口失業(yè)和窮困的苦水吧!我不怕,只是不愿父親和母親看著兒子落魄潦倒。我羨慕過沒有父母、沒有人關懷的孤兒、浪子,自己只屬于自己,最自由,最勇敢。
醒來,枕邊一片濕。
文本賞讀
父親是我們生命之船,從懵懂少年將我們渡成成熟壯年。父愛聳起了責任的山巒,收斂了我們浮躁的碎影。從告別故鄉(xiāng)的那一刻起,那個青澀少年,拿起畫筆,開始了自己的尋夢之路,“在杭州藝專,瘋狂地愛上了美術”,他貧窮逼仄的人生中,因為父愛的呵護,擁有了一條寬闊的大路。
兒時那條烏篷小漁船,除了是交通工具,更是承載父愛的容器。我們分明看見波光斑斕的水面,水草豐盈;我們分明看見年少的作者,在那一刻正被厚重的父愛包圍著。
橋
我每到一地總要尋橋。橋,多么美!“小橋流水人家”,固然具詩境之美,其實更偏于繪畫的形式美:人家房屋,那是塊面;流水,那是長線、曲線,線與塊面組成了對比美。
茅盾故鄉(xiāng)烏鎮(zhèn)的小河兩岸都是密密的蘆葦,真是密不透風,每當其間顯現(xiàn)一座石橋時,仿佛發(fā)悶的葦叢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那拱橋的強勁的大弧線,或方橋的單純的直線,恰好與蘆葦叢構成鮮明的對照。早春天氣,江南鄉(xiāng)間石橋頭細柳飄絲,那纖細的游絲拂著橋身堅硬的石塊,即使碰不見曉風殘月,也令畫家銷魂!湖水蒼茫,水天一色,在一片單純明亮的背景前突然出現(xiàn)一座長橋,臥龍一般,它有生命,而且往往有幾百上千年的年齡。人們珍視長橋之美。頤和園里仿造的盧溝橋只17孔,蘇州的寶帶橋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橋緩緩看一遍,你會感到像讀了一篇史詩似的滿足。
一道孤立的線很難說有什么生命力,是險峻的環(huán)境孕育了橋之生命,是山巖、樹叢及急流的多種多樣的線的襯托,才使索橋獲得了具有獨特生命力的線的效果。
文本賞讀
兩邊都是擁擠的高樓,此時,一旦中間顯現(xiàn)出一片草地、一座石橋,就好像喧囂的城市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暢的氣。房屋是凝固的塊和面,它們穩(wěn)重而厚重,流水則是靈動的長線、曲線,它們輕盈而自由。
我們需要眼前的現(xiàn)實,同樣也需要心中的審美世界。對著月光祈福,對著露水神思,對著天地虔誠,就像作者,對著一座座橋,生出飛揚的情思,產(chǎn)生審美的思索。如此,你也能體味世間平凡的生活中所隱藏的不凡的美感。
菩提葉
我們這個公園長約數(shù)百米,寬約百米,布滿高大的垂柳、雪松、槐樹、泡桐及各種形態(tài)和色彩的叢叢灌木,到處纏繞著枝藤,點綴著花朵,既郁郁蔥蔥,又疏密掩映,頗有山間叢林的氛圍,四周的高樓因而被推向遙遠。林木花草引來老人,持手杖的、扶雙拐的、坐輪椅的、駝了背仍艱難地獨自邁步的。老太太們不愛走路,大都扎堆坐著聊天,各人的拐棍擱在一邊,歪歪斜斜,像放下的武器。
下午4點以后,各家的阿姨帶著各家的孩子,孩子蹦跳穿梭,像一簇簇流動的花朵。
夏末秋初,樹葉的顏色開始遞變,黛綠間疏黃,殘紅隱現(xiàn)。地面撒落著細長的柳葉、闊大的桐葉,以及像桂花似的不知名的黃色碎點……統(tǒng)統(tǒng)織入樹枝的網(wǎng)狀投影里。一年一度春秋,老人們依然在攀登他們的人生之路,雖然明知體質一年不如一年了,誰也違抗不了自然規(guī)律。十年樹木,這個公園的開辟不足十年,已森森然;百年樹人,嬰兒與老人間似乎遙遠,但今天相遇在小小的公園里,卻展現(xiàn)了人生的短促。在這個小小的公園里,釋迦牟尼看到了生、老、病、死,確乎,軀體必將消滅,但卻有永不消滅的思想。
我又想到釋迦牟尼成佛之菩提樹下。我在此尋找菩提樹,沒有。有,發(fā)現(xiàn)棵棵都是菩提樹,菩提樹的根,原來伸展在各人的心臟深處。
文本賞讀
一枚枚葉子從樹梢上掉落,成為大樹的遺棄之物。但這些葉子,是呵護花枝的春泥,于是,這些落葉,都成為我們心中的菩提葉?!罢l道人生無再少?門前流水尚能西!休將白發(fā)唱黃雞?!彪S著季節(jié)的更替,樹葉的顏色開始遞變,無聲地訴說著生命的輪回與變遷。而老人們,雖明知體質一年不如一年,卻依然堅持攀登他們的人生之路。這種堅韌與執(zhí)著,讓人不禁感嘆生命的頑強與偉大。
菩提樹并不局限于某一棵具體的樹,而是伸展在每個人的心臟深處。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內心深處找到生命的真諦與智慧,從而實現(xiàn)精神的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