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支持作為一種有效的心理輔助手段,對個體心理健康具有緩沖和調節(jié)作用,有助于揭示心理健康問題的內在規(guī)律,為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預提供科學依據(jù)。從名校青年教師的角度來看,其面對的心理挑戰(zhàn)呈現(xiàn)出多元化特征。在承擔教學和科研任務的同時,青年教師往往還要面對職稱評定、業(yè)績考核等,導致工作壓力過大,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當前,由于教育對象的多樣化,以及社會對教育質量的期望不斷提高,名校青年教師被要求具備更強的心理素質和專業(yè)能力,這進一步加劇了他們的心理負擔。因此,需要從社會支持的層面出發(fā),給予名校青年教師緩解之策,以促進其心理健康發(fā)展。
▎名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況
相較于普通學校青年教師,名校青年教師有著高學歷、高要求等特征,教育理念、教學方法更為先進;他們在學術研究上有著深厚功底,更容易獲得研究項目和資金支持,并具有團隊協(xié)作能力、領導力、創(chuàng)新思維等優(yōu)勢。然而,即便如此,名校青年教師在實踐中,仍然難以避免出現(xiàn)心理健康問題,且與普通青年教師相比,因其心理及思維更加活躍,所呈現(xiàn)的問題也更為復雜。因此,加強對名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的關注,是十分有必要的。名校青年教師的心理特點往往表現(xiàn)出以下幾個方面。
(一)自我意識較為突出
自我意識是個體心理發(fā)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涉及個體對自己內在狀態(tài)的感知,對自己、他人、環(huán)境三者關系的理解,以及對自己在世界上所處位置的感知。目前,市域層面名校青年教師對自己的個性、能力、興趣和價值觀有清晰的認識,能夠準確地描述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這種清晰的自我認知,使他們在教育實踐中能夠更好地根據(jù)自己的特點進行職業(yè)規(guī)劃。同時,他們重視自己的價值和成就,有強烈的自我實現(xiàn)欲望,熱衷于追求個人的成功和群體的認可,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教育事業(yè)中。當然,作為引進的人才,他們也更加關注自己的付出能否得到應有的回報,如職稱晉升、獎金待遇等,以此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二)情感豐富且復雜
隨著社會文化的多元化和開放性,名校青年教師接觸到了更多的信息和觀念,使他們的情感體驗更加豐富,也呈現(xiàn)出一定的復雜性。例如,他們對于傳統(tǒng)的教育現(xiàn)象、教學理念敢于說“不”,對于學生的個性化需求更加“包容”。此外,他們認為教師作為一種職業(yè),需要處理復雜的人際關系,這讓他們在情感上有著高度的敏感性,也使其情感表現(xiàn)更加豐富和復雜。一方面,大部分名校青年教師更側重于自我生活,對于群體化的生活狀態(tài)并不“感冒”;另一方面,他們內心深處仍渴望獲得外界的關注和認可,現(xiàn)實生活中的不如意,會讓他們難以消化,最終演化為復雜的心理狀態(tài)。
(三)獨立意識相對強烈
相較于前輩教師,名校青年教師擁有更多的資源和信息,有機會接觸并學習各種新穎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形成自己獨特的見解和教學風格。在“立德樹人”的教育任務中,他們更加強調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這也逐步成為其獨立意識的“動力之源”,力求尋找最適合學生的教學策略;加之他們在求學過程中受到了創(chuàng)新教育的熏陶,盡管在傳統(tǒng)教育理念看來,創(chuàng)新教育是“油鹽不進”一般的固執(zhí),但其實則是較強獨立意識的集中呈現(xiàn),更是對滯后觀念的顛覆。
(四)樂于包容,敢于擔當
名校青年教師成長于一個更加開放和包容的環(huán)境中,通過接受多元化的教育,接觸不同的文化和思想,他們在教育教學中,更加傾向于包容不同的觀點和學生之間的差異。除此之外,他們有著較高的責任感和使命感,能夠認識到教育對個人和社會的重要性,也更傾向于強調合作、共享和奉獻。因此,樂于包容、敢于擔當亦逐步成為其重要底色。
▎教師社會支持研究的現(xiàn)狀
社交支持理論由科布·西德尼于1976年所提出,該理論認為社交支持可以通過提供情感、信息和工具性支持來幫助個體應對壓力和逆境,減少個體的焦慮、抑郁和身體癥狀。社會支持可以分為工具性支持和表達性支持。其中,工具性支持涉及具體的幫助行為,如幫助解決問題、提供經濟援助或建議;而表達性支持更多關注情感上的支持和認可,如提供情感上的安慰、鼓勵和贊美。社會支持不僅有助于個體應對壓力,還能增強其自尊心和自我效能感,提供安全感和歸屬感,幫助個體保持積極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
教師的社會支持是心理學、教育學和社會學等領域的重要研究方向。有研究表明,教師的社會支持對其職業(yè)適應、工作滿意度和留職意愿有積極影響,且良好的社會支持可以幫助教師應對工作壓力,提高工作效率。通常而言,教師的社會支持來自多個渠道,包括家庭成員、朋友、同事、學生和家長等。
國外的研究通常采用社會支持理論來探討教師的社會支持需求和提供方式,如羅伯特·波特尤斯指出,由于教師的社會支持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特質、學校環(huán)境、社會網(wǎng)絡和外部政策等,所以社會支持對教師幸福感和抗壓能力至關重要,建立健康的職業(yè)社交網(wǎng)絡可以幫助教師獲得情感和實質性支持,這對提高教師的工作滿意度和應對問題的能力具有積極影響。
國內的研究主要聚焦于教師的社會支持與其工作滿意度、職業(yè)倦怠和身心健康之間的關聯(lián)。其中,普遍認為獲得情感和實質性支持,將有助于教師改善工作體驗,減少職業(yè)壓力和倦怠感。例如,熊培榮在對教師的社會支持研究中,回顧了國內教師相關社會支持研究的理論、測量和影響,認為教師的社會支持對其工作滿意度、職業(yè)倦怠和身心健康具有重要影響,并探討了教育干預和支持策略的潛在途徑,提出了教育干預和支持策略,以提升教師在心理健康方面的能力。
▎社會支持對名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的影響
(一)融洽的人際關系能夠減少心理壓力
融洽的人際關系為名校青年教師提供了一個支持性的社會環(huán)境,提供了社會比較的基準,使他們能夠在社會互動中,得到情緒上的支持和認同,幫助他們更好地應對工作和生活中的壓力,減少孤獨感和無助感。例如,他們愿意分享自己的資源和經驗,同時也更容易獲得他人的幫助。這種互助合作的關系,為他們提供了表達情緒的空間,避免情緒積壓,從而減輕工作負擔和減少心理壓力,更有助于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二)和諧的情感聯(lián)絡能夠彌補心理失衡
情感需求是人類心理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個體來說至關重要。和諧的情感聯(lián)絡意味著與他人之間建立了深厚的情感聯(lián)系,可幫助名校青年教師感受到被接納和被理解,減少內心的孤獨感,以保持平衡的心理狀態(tài)。同時,通過與他人進行和諧的情感交流,他們可以找到釋放情緒的出口,向他人傾訴自己的憂慮,緩解心理壓力,避免情緒積累。和諧的情感聯(lián)絡伴隨著積極的社交互動,能夠提供愉悅和滿足感,改善情緒狀態(tài),提升心理福祉,減少心理失衡。例如,當名校青年教師在人際關系中得到肯定和尊重時,將大幅提升自我價值感。
(三)社會認同氛圍能夠增強心理信念
社會認同氛圍涉及個體對自己所屬社會群體的歸屬感和認同感,以及群體對個體的接納和肯定。當他們感受到自己屬于一個積極、支持性的社會群體時,他們會獲得一種歸屬感和安全感,可以讓他們減少焦慮和恐懼,增強對未來的積極預期和信心。在此環(huán)境中,名校青年教師更容易獲得他人的認可和鼓勵,獲得正面的社會反饋,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即鞏固成功完成任務的信心和信念。因此,在一個積極的社會認同氛圍中,他們可以建立起一個強大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并在面對挑戰(zhàn)和壓力時獲得幫助和資源,增強他們的心理韌性。
▎社會支持對青年教師心理健康的促進
(一)突出“心有所享”,激發(fā)名校青年教師自我意識
所謂“心有所享”,側重于表現(xiàn)名校青年教師對社會支持與關懷的感知力,通過對社會支持優(yōu)勢的挖掘與利用,他們認識到社會支持的存在,并意識到自己正處于強大的社會支持網(wǎng)絡。其中,自我意識是“基石”,是推動意識、能力、行為發(fā)展的關鍵所在,應借助其中所蘊含的強大力量,與社會支持維度的優(yōu)勢相契合,給予名校青年教師更多鼓勵與支持,幫助他們承受工作、生活等場景下的復雜壓力,及時釋放心中的不良情緒因子,并在積極的心理引導之下,走出潛在的心理問題“陰霾”,達成“陽光化”成長的目標。
基于社會支持視角的考量,要充分發(fā)揮其中的“引力”作用,以更加完整的方式,提升社會支持網(wǎng)絡的構建質效。一方面,創(chuàng)造一個包容和尊重的環(huán)境,鼓勵名校青年教師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無論是通過藝術、寫作還是其他形式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表達和釋放他們的內在情感。另一方面,通過心理咨詢、自我反思等方式,幫助他們認識到自己的情感需求,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明確自己的目標和愿望,從而增強自我意識,保持心理健康的狀態(tài)。
(二)堅持“順勢而為”,優(yōu)化校園良好心理氛圍
校園氛圍不只服務于學生成長,還與名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狀態(tài)有關。尤其是面對日益提高的教學要求,必須提前幫助名校青年教師構筑強有力的心理防線,順應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潮流。特別是要營造一個支持性和關愛的校園環(huán)境,為教師提供必要的社會支持,幫助他們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和積極的教學態(tài)度,提高工作滿意度、提升教育質量,從而促進他們的長期發(fā)展。
具體而言,一是順“教育需求”之勢。在校園環(huán)境優(yōu)化的目標任務中,良好的校園氛圍是促進師生成長的關鍵。為緩解傳統(tǒng)校園的沉悶氛圍,減少師生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需要從根本著手,圍繞現(xiàn)階段教育發(fā)展的要求,構建和諧安全的校園環(huán)境,防范外部干擾所產生的影響。因此,在維持名校青年教師心理健康方面,也要順應時代發(fā)展的特點與要求,給予他們多維度的社會支持。二是順“專業(yè)成長”之勢。教師在專業(yè)成長的過程中,應專注于“系好第一顆扣子”。學校要培育和維護積極的校園文化,強調教師的重要性和價值,如利用半日教研、項目式研討、區(qū)域聯(lián)動主題活動等契機,表達社會對教師職業(yè)的關注與認同。同時,通過團隊建設活動增強教師之間的凝聚力和默契感,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是學校的一部分。三是順“心理發(fā)展”之勢。目前,維護教師心理健康已經成為重點內容,應在培養(yǎng)名校青年教師專業(yè)能力的同時,積極緩解其潛在或已有的心理壓力,通過靈活的工作安排,合理解決教師工作、學習、生活三者之間的矛盾,滿足教師個體的生活需求,以保證其心理能夠健康、穩(wěn)定發(fā)展。
(三)解除“后顧之憂”,幫助教師家庭解難紓困
對名校青年教師而言,除了要面對工作挑戰(zhàn),還面臨著來自家庭方面的難題。例如,名校青年教師由于剛剛步入教育行業(yè),需要投入大量時間從事教研和教學,將與他們希望花更多時間陪伴家人和照顧孩子的愿望產生沖突;加上職業(yè)地位、薪酬收入的現(xiàn)狀與實際需求之間存在落差,特別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中,家庭經濟壓力更為明顯,容易影響他們的心理健康。
對此,要建立健全教師家庭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包括親朋好友、同事、社區(qū)等方面的支持。通過組織定期的家庭聚會、社區(qū)活動等,增進教師家庭之間的情感交流,提高教師家庭的情感滿足度,并增強教師家庭的社會責任感,提升教師家庭的社會地位。除此之外,適當提高工資待遇,并設置豐富的職業(yè)補貼,如住房補貼、子女教育補貼等,力求在減輕教師家庭的經濟負擔的同時,能夠提升青年教師的職業(yè)認同感,使其在工作中得到一定的精神撫慰。同時,積極優(yōu)化教學資源,更新教學設備,減輕教師的教學負擔,讓教師能夠在一個支持和尊重的環(huán)境中工作。
(四)秉承“價值認同”,積極引導社會資源支持
不可否認,價值認同是名校青年教師內心的渴望,也是構建其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依據(jù)。在此環(huán)節(jié),引導價值認同的核心,在于積極引導社會資源的支持與協(xié)助,通過全過程、多維度、深層次的干預,形成優(yōu)質的成長與發(fā)展氛圍,從根本上突破名校青年教師的心理健康困惑。
一是由政府牽引,通過制定相關政策,為名校青年教師提供更好的工作環(huán)境和待遇,減輕他們的工作壓力和經濟負擔,并為他們提供更多的職業(yè)發(fā)展機會,如培訓、學術交流等,以提升他們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職業(yè)競爭力。二是充分動員和發(fā)動家庭成員的情感支持,尤其是做好家庭成員的引導和宣傳,為名校青年教師提供心理疏導的家庭渠道。三是鼓勵名校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社交活動,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以提高他們的社交技能和人際關系質量,如組織部門聯(lián)誼活動、戶外團建等,切實為他們提供全方位的支持,提高他們的工作滿意度和幸福感,最終凝聚為職業(yè)發(fā)展和心理健康的動力。
綜上所述,社會支持作為心理學研究的內容之一,應用于名校青年教師群體能夠體現(xiàn)其應有之義。在不同的生活階段和工作環(huán)境中,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可能會有所不同,尤其是名校青年教師心理具有多元化的特點,應考慮到個體差異和環(huán)境因素,以更準確地評估社會支持對心理健康的影響。同時,在實際工作中應重視社會支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