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1世紀是移動互聯(lián)時代,互聯(lián)網打破了地域的限制,通過網絡交流,世界各國的人可以認識和了解到不同的、多樣的文化。社交媒體在網絡交往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為跨國流動群體理解多元文化、建立新的社交關系帶來了機遇和挑戰(zhàn)。在全球化浪潮中,我國對外開放程度越來越深入,國際交流越來越頻繁,人口的流動打破了國家界限,跨文化交際成為普遍現(xiàn)象。中國教育領域的迅猛發(fā)展,吸引了大量外國學生來華留學,也為國內學子赴海外深造提供了機遇。留學生群體只有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才能在跨國交際中快速適應。互聯(lián)網已滲透人們的社會生活,社交媒體對跨文化交際產生了重要影響。深入了解互聯(lián)網時代社交媒體的特點和作用,比較中外社交媒體中的網絡語言、表情符號和價值觀表達的差異,探究如何利用互聯(lián)網社交媒體更好地培養(yǎng)留學生群體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十分重要。文章在搜集、整理和分析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采用文獻研究法和比較研究法,從分析網絡跨文化交際的特點入手,探究中外社交媒體的體系、網絡語言、emoji和價值觀差異,探究如何利用其進行良性對話,以有效提高交往主體的網絡空間跨文化交際能力。
關鍵詞:網絡空間;跨文化交際;社交媒體;網絡語言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08-0073-03
基金項目:本論文為2021年度重慶郵電大學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共產黨國際宣傳工作經驗研究”階段性成 果項目編號:21VSZ015
網絡空間為人們的交往提供了便捷平臺。過去人們的交往是單一的線下交往,而今天人們的交往從線下拓展到了線上,交往的范圍、交往的內容、交往的方式等都發(fā)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人們的網絡空間交往已突破特定的文化邊界,出現(xiàn)了跨文化交際。今天,網絡空間跨文化交際突破了時空限制,具有虛擬性和不穩(wěn)固性,同時也加劇了不同文化的價值觀沖突。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分析中外社交媒體在體系、網絡語言、網絡emoji、網絡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對人們更好地開展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意義。
(一)網絡空間的跨文化交際突破了時空限制,空前廣泛
在網絡空間進行交際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交際主體可以根據(jù)交際意愿選擇在任何時間進行交際,可以進行即時的交際,也可以進行非即時的交際。網絡交際跨越了時空障礙,只要有互聯(lián)網,不管人們來自哪里,是什么身份,在任何時間都可以自由地使用社交媒體和他人進行互動,所以跨文化交際的規(guī)??涨皬V泛,不再僅僅停留在現(xiàn)實交際層面,不斷向網絡空間延展[1]。
(二)網絡空間的跨文化交際具有虛擬性和不穩(wěn)固性
網絡交際從面對面的傳統(tǒng)交際擴展到了虛擬網絡空間交際,交際雙方通過社交媒體,利用文字、表情等符號傳遞信息,信息能否正確解碼依賴于交際雙方的共享信息。從表面來看,網絡空間的跨文化交際方便快捷,但受虛擬網絡的保護,發(fā)表言論的成本很低,交際的信息可能是不真實的,所建立的跨文化交際關系也不穩(wěn)固,極容易受其他因素的影響而中斷,無法達到面對面交流的效果[2]。
(三)網絡空間的跨文化交際加劇了不同文化的價值觀沖突
為了使交際順利進行,交際雙方不可避免地要使用較為強勢的一方的語言進行交流,因此處于弱勢或者使用不多的語言在網絡空間的交際中無法取得優(yōu)勢地位。目前,英語成為一種全球性語言,改變了語言勢力的平衡。此外,交際雙方來自不同的國家,文化風俗上存在差異,有不同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準則,在交際中如果難以達成一致,就會造成誤會,從而導致交際失敗,加劇不同文化價值觀之間的沖突[3]。
(一)中外社交媒體體系差異
信息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帶來了層出不窮的社交媒體軟件,中外擁有不同的社交媒體體系。國外常見的社交媒體有Twitter、Facebook、Youtube、Instagram、Tiktok以及 Snapchat等;國內擁有一套較為獨立的社交媒體體系,網民主要使用微信、微博、知乎、豆瓣、小紅書、B站、抖音等。這兩套社交媒體體系看起來大同小異,都是通過平臺瀏覽、互動和分享交流信息,但是在實際使用中,增強了跨文化交際者們使用社交媒體的復雜性。留學生群體“往往需要面對兩套截然不同的社交媒體——一面是以微信為代表的中國本土社交媒體,另一面則是以Facebook為代表的當?shù)厣缃幻襟w,這造就了中國留學生群體在社交媒體空間中獨特的‘雙面人生’”[4]。
(二)中外網絡語言差異
語言學家David Crystal(2001)認為,“因特網成為第三交際媒介,從根本上改變了全球的語言生態(tài)”[5]。本文所討論的網絡語言指狹義的網絡語言,即“網民在聊天室和網絡論壇上的交際用語,屬于一種新的社會方言”[6]。本文選擇英語網絡語言與漢語網絡語言進行比較。網絡語言作為一種特殊的語言變體,同樣具有語音、詞匯和語法三要素,下文從這三方面探究漢英網絡語言的差異[7]。
語音方面,為了盡可能在網絡上表達感情,大量擬聲詞被運用到交際中,如漢語中的“嚶嚶嚶”(表示撒嬌)、“嗚嗚嗚/555”(表示傷心哭泣),英語中的“Aha”(表示開心)、“boom”(形容巨響,爆炸性消息)。因為漢語多同音字、近音字,漢語網絡諧音詞特別多,利用輸入法打字,可供選擇的詞較多,一些錯誤的詞反而成了網絡上的固定表達。而英語是音素文字,用字母直接拼寫,只有一些特殊的詞與字母讀音相近,才能用諧音法表示。最后,漢語中還有因連讀變音出現(xiàn)的一些新詞語,如“醬紫”(這樣子)、“釀紫”(那樣子)、“表”(不要),因為其表達新奇獨特,所以受網民追捧[8]。
詞匯是語言中最活躍的因素,網絡語言的詞匯變化速度快,出現(xiàn)了大量的新詞。“打工人”“工具人”“剁手黨”“內卷”“社死”“雙標”等新詞跟現(xiàn)實生活中的現(xiàn)象緊密相關,經由網絡發(fā)酵而產生。英語中也有“retweet”(轉發(fā)推文、對推文觀點表示贊同)、“sis”(相當于bro,用來稱呼兄弟)、“swole”(肌肉發(fā)達或健美)等網絡流行語。在網絡交際中,還出現(xiàn)了大量的縮略詞,最為常見的是漢語拼音縮略形式和英語縮略形式,如漢語里的yyds(永遠的神)、zqsg(真情實感),英語里的pls(please), btw(by the way)??s略詞在網絡上的接受程度高,使用范圍廣,使用縮略詞能提高打字速度,使交際更省時、省事。
為了節(jié)省時間、突出重點,網友們還傾向于使用省略句、不完整或不規(guī)則的句子,如“媽見打”(指一些被媽媽看見之后會挨打的行為)、“no zuo no die”(不作就不會死)。省略句不受語法規(guī)則的約束,隨意性很強,大量使用省略句,具有明顯的口語化特征。短句和簡單句也隨處可見,如“幾歲—18”,“how much--five”,長句比較復雜,不利于理解,短句和簡單句清晰明了,能提高交際效率。
語言是特定文化思維方式的產物,植根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受不同文化價值觀念的影響,因此英漢網絡語言在很多方面存在差異[9]。但是隨著跨文化交際程度的不斷加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xiàn)漢語和英語相互接觸、相互影響的現(xiàn)象。漢語網絡語言中有大量的英語外來語,如“freestyle”(自由發(fā)揮)、“cp”(couple的縮寫),漢語也影響了英語網絡語言,如“l(fā)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見)、“gelivable”(給力)。這些語言可能在網絡交際過程中發(fā)生變化,所以通過特定語言進行交際,并不一定能取得成功。
(三)中外網絡emoji差異
國外學者研究表明,“面對面的口語交際中,只有35%的信息是靠語言行為傳遞的,其余65%的信息是由非語言行為傳遞的”[10]。為了彌補文字表達的不足,人們設計了很多emoji表情來增強表達效果。emoji的出現(xiàn)給跨文化交際帶來了極大的便利,直觀、淺顯易懂的表情符號可以減少交際障礙,拓寬信息傳遞的渠道,成為網絡用戶表情達意的重要工具,豐富人們的表達方式和表達內容。不同國家的人在emoji的選擇上呈現(xiàn)出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由于文化差異,也存在一定的獨特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同一個表情的情感體驗存在差異[11]。
2016年,輸入法公司Kika發(fā)布了《Emoji,新世界語的崛起——Kika輸入法全球用戶Emoji使用行為大數(shù)據(jù)報告》[12]。報告顯示,海外用戶使用最多的表情是“笑哭”,而中國網民使用最多的是“齜牙笑”,生性浪漫的法國人使用率最高的emoji是“愛心”。不同的文化會影響emoji的使用,在較為傳統(tǒng)的國家,如西班牙、墨西哥、巴西等,“捂臉猴”有“非禮勿視”和“害羞”的雙重含義。
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emoji有不同的理解,如何把握符號背后的語義、語用差別需要使用者多加注意。例如,中國人使用“雙手合十”表達對事件的關心和祈禱,而外國人將其看作“high five”,所以外國人不能理解中國人碰到天災人禍時使用“慶?!钡谋砬?。肢體豐富的阿根廷人經常使用“ok”的手勢進行交流,但是這個手勢在巴西是侮辱性手勢,如果在巴西使用會招致誤解甚至引發(fā)沖突。
(四)中外網絡文化價值觀差異
中外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tǒng)不同,自然有著不同的價值觀。西方文化體現(xiàn)出個體文化特征,崇尚以個人為中心,竭力發(fā)展自己、表現(xiàn)自我,強調個人價值,所以西方網民在網絡上暢所欲言、不受拘束,不在乎別人的看法,在社交媒體上曬的照片不會過度掩飾缺陷[13]。而中國文化提倡集體主義,追求和諧,言談舉止要謙虛,反對過分地顯露自己、表現(xiàn)自我,體現(xiàn)出群體性的文化特征。大多數(shù)人都習慣遵循主流觀點,不愿意與他人在網絡上產生沖突,符合儒家“中庸之道”的行為準則。中國人在網絡交際中喜歡通過詢問對方的基本信息來拉近距離,甚至把網絡交際對象當作現(xiàn)實生活中的朋友看待,而西方人對此比較反感。在西方文化中,個人信息是極為重要的隱私,除了主動公開的信息之外,很多人不愿意在交際過程中談論隱私話題。中西方人在思維方式方面也存在較大的差異,在網絡跨國交際中,中國人謙虛、含蓄、重感情,首先考慮的是道德倫理上的問題,而西方人開放、大膽、邏輯思維較強,習慣通過法律來解決問題[14]。如果不能理解語言文化背后的深層價值觀,在網絡上進行跨文化交際必然面臨誤解或交際失敗[15]。
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各種網絡社交平臺的搭建,人們的交往形式從線下拓展到了線上,交往范圍不斷擴大,跨文化交際隨之出現(xiàn)并不斷發(fā)展。網絡空間的跨文化交際屬于特殊的跨文化交際,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通過社交媒體的特定語言進行信息的傳遞、思想的交流、情感的互動。但網絡語言不同于生活語言,在語音、詞匯和語法方面都有其特點。網絡語言與生活語言的差異,不利于網絡空間跨文化交際的順利開展。應把握中外社交媒體在體系、網絡語言、網絡emoji、網絡文化價值觀等方面的差異,有效避免誤解與沖突,以便更好地利用社交媒體進行良性對話。
參考文獻:
[1] 武黎.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立體培養(yǎng)[J].高等財經教育研究,2019(4):55-58.
[2] 何金.談信息化網絡輔助教學下英美文學課程中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yǎng)[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5):30-31.
[3] 范俊玲.跨文化交際中中美文化價值觀的差異[J].鄂州大學學報,2022(1):61-62.
[4] 趙瑜佩.“世紀潮一代”的網絡社會資本重構:對比在英流寓華人Facebook和微信的數(shù)字化融入[J].國際新聞界,2018(3):40-62.
[5] 丁信善.關于21世紀語言生態(tài)和語言主題的思考:Crystal“語言革命說”綜述[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6(11):8-12.
[6] 施春宏.網絡語言的語言價值和語言學價值[J].語言文字應用,2010 (3):70-80.
[7] 張瓊鵬.中外網絡語言調查分析及對比研究[J].經貿實踐,2016(7):204.
[8] 陳雨馨,龍璐.從中西文化差異的角度看英漢網絡語言的翻譯[J].海外英語,2021(22):36-38.
[9] 張脈賢.語言是中外交流的橋梁[J].語言戰(zhàn)略研究,2017(2):9-10.
[10] 秦秀白.網語和網話[J].外語電化教學,2003(6):1-6.
[11] 吳凌云,沈瑩.力動態(tài)視域下中英文表情符號語用對比研究[J].湖北文理學院學報,2019(6):63-68.
[12] 劉學文.“原來外國人這樣用Emoji,這家輸入法公司做了份全球報告”[EB/OL].傳媒內參-傳媒獨家,(2016-12-06)[2024-02-01]. https://mp.weixin.qq.com/s/7wQzm6skCCK7G8GmL1Df3A.
[13] 吳為善.跨文化交際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8.
[14] 陳忠.跨文化傳播的中外認知方式調適與對接[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1):147-156.
[15] 高藝.從中外花木蘭的改編看跨文化傳播中的一次編碼[J].新聞研究導刊,2020(15):81-82.
作者簡介 蔡暢,研究方向:民族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