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晚清域外游記對域外現(xiàn)代城市的體驗方式

      2024-07-31 00:00:00蔣述卓唐迎欣
      南方文壇 2024年4期

      城市是人類現(xiàn)代文明的產(chǎn)物,通常關(guān)聯(lián)著光明進步、自由民主、知識水平、高等教育、現(xiàn)代民族國家、啟蒙和現(xiàn)代科學技術(shù)等幾乎所有的先進觀念。城市也是城市自然景觀、人文景觀、物質(zhì)生活、思想觀念、審美風尚、制度禮儀等層面的復雜凝聚體,而只有經(jīng)過文學中種種個體感受的積淀,才會形成炫麗多樣的城市經(jīng)驗和記憶。古今中外從來不乏有關(guān)城市書寫的文學作品,但只有近代以來的工業(yè)化和城市化進程,才使得城市經(jīng)驗進入文學領(lǐng)域的腳步邁得更大。

      在晚清之前,雖然國人對異域世界是充滿好奇的,但由于輿地認知的匱乏,國人的游歷足跡都只能囿限于本土疆域內(nèi),鮮有跨出國門的可能,更別說獲得現(xiàn)代域外城市的親歷體驗。到了晚清,情況發(fā)生巨變。隨著域外文明進入中國,由傳教士、商人、西洋書籍而傳入的西方科學知識,使得國人有了初步的“全球”概念,撬動了國人幾千年來“天下中心”的認知,沖擊著“夷夏之辨”的觀念。時局使然,救國強國思潮的觸動,晚清國人獲得了走出國門、踏足域外的機會,擁有了體驗域外現(xiàn)代城市的可能,他們?yōu)橛蛲獬鞘械默F(xiàn)代文明所震撼,筆下的城市書寫也有了不同于傳統(tǒng)城市游歷作品的奇光異色。相較于外國城市的“本土”居民,他們可以用“文化他者”的不同眼光觀察外國城市,從自我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域外城市,賦予它們以不同的經(jīng)驗解讀,對城市形象進行著各異的表述和傳達。從這個角度來說,如果城市是一種文本,“文化他者”讓他們對域外城市的“閱讀”具有別樣的意涵。也許在時間系統(tǒng)中“文化他者”關(guān)于城市的認知只具有短暫性,從深度和廣度上還不能與城市的真實體驗完全吻合,但不能否認的是,“文化他者”給他們提供了考察城市、認知城市的新視角,也是晚清國人對現(xiàn)代性的早期理解和啟蒙。

      一、震驚體驗:與現(xiàn)代城市奇觀化的初遇

      之所以將那些最初走向世界的晚清域外游歷者稱為“空白人”,原因在于他們處在一種對西方經(jīng)驗相對匱乏的時空場域中。19世紀以來的晚清國人,在面對以英國為首的世界列強時,在接觸以堅船利炮為代表的眾多西方文明時,他們同樣也面臨著中國歷史上的一次最重大的經(jīng)歷,即李鴻章所說的“三千年未有之變局,三千年未有之強敵”。面對完全陌生的西方世界和西方城市文明,晚清從上到下都陷入了嚴重的經(jīng)驗貧乏之中。當然,像有著口岸城市中西文化撞擊背景的王韜、袁祖志這些滬上洋場才子除外,但即便如此,我們在王韜的《漫游隨錄》中依然能夠感受到他對倫敦繁盛的贊嘆:“萬家燈火,密若繁星,洵五大洲中一盛集也?!?sup>①王一川認為,王韜的體驗是對現(xiàn)代性的震驚式發(fā)現(xiàn),王韜的個人生存體驗是現(xiàn)代知識分子體驗現(xiàn)代性的一個縮影。

      在晚清域外游記關(guān)于城市的書寫中,城市建筑、街道、居室、咖啡館、博覽會、博物館、學校、現(xiàn)代器物和人——這些流動的城市要素和現(xiàn)代景觀成為游記書寫者筆下不斷跳動的符號,為我們展示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晚清域外游歷者所拜訪的城市:紐約、馬賽、里昂、倫敦、巴黎、柏林、馬德里、斯德哥爾摩、莫斯科……開始睜眼看世界、踏入異域城市的晚清域外游歷者,迎面而來的帶有新異性的聲光化電、奇巧淫技讓他們應(yīng)接不暇。的確,彼時的晚清帝國風雨飄搖、強敵環(huán)伺,出于各種目的而游歷域外的晚清游歷者在與異域城市遭遇時,對域外文明的陌生、交流語言的匱乏、游歷的倉促成為促使晚清域外游記采用奇觀化的觀察與體認方式的因素。與現(xiàn)代城市異樣景觀的初遇,過去被貶抑的“奇技淫巧”卻顯露出魅力的震驚。

      晚清域外游記中對域外現(xiàn)代城市物質(zhì)景觀的書寫,“述奇”是震驚體驗的突出表現(xiàn):“……宮闕嵯峨現(xiàn),桅檣錯雜隨;激波掀火舶,載貨運牲騎;巧驛傳千里,公私刻共知。泉橋承遠溜,利用濟居夷?!?sup>③如果不細加說明,你無法想象這是清朝道光年間晚清游歷者筆下的紐約都市風貌,這段文字出自1847年林的游記作品《西海紀游草》中的《西海紀游詩》。作為晚清最早將西方城市納入中國文化視野進行敘述的作品,林在自己的游記中發(fā)出了“足跡半天下,聞觀景頗奇”的感嘆。在晚清國人對域外現(xiàn)代城市的觀看中,我們接收到的是對城市物質(zhì)景觀幻燈式的展示,獵奇心態(tài)頗為顯明。

      游記將旅途中的所見所聞訴諸文字書寫,最能表現(xiàn)外在客體對行旅者的影響與刺激。與素未謀面的異質(zhì)文化的相遇總能引發(fā)好奇心。不光是林,當時初次見識西方城市文明的國人都無一例外有此感受。1866年隨同斌椿出訪歐洲的翻譯張德彝,用“述奇”作為游記系列的題目,以表達域外現(xiàn)代城市文明給自己帶來的前所未有的沖擊性感受。就連見多識廣的梁啟超也在考察美國的《新大陸游記》中寫到:“……今欲語其(紐約)龐大其壯麗其繁盛,則目眩于視察,耳疲于聽聞,口吃于演述,手窮于摹寫,吾亦不知從何處說起?!?sup>⑤可見,晚清域外游歷者對域外現(xiàn)代城市的書寫無一例外地呈現(xiàn)為一種集體式震驚的敘述。當然,這樣的書寫頗有些走馬觀花的敷衍,給人一種淺嘗即止的感覺。

      晚清國人在第一次鴉片戰(zhàn)爭后初次接觸真正的域外城市文明,自持“天朝上國”心態(tài)的他們對于西方的林林總總,不過只是“耳聞奇怪多端”罷了,就像林的《西海紀游詩》,有令人目不暇接的輪船、電報、自來水、溫度計、織布機、幻燈片、照相機等現(xiàn)代城市文明物件,有關(guān)于市民、宗教信仰、市場狀況的介紹,也涉及政治結(jié)構(gòu)、選舉制度和福利保障制度等城市現(xiàn)象的概括。1847年的留美學生容閎在1909年成書的《西學東漸記》中也僅僅是用簡約筆法描繪紐約景觀:“……今則已成極大之都會,危樓摩天,華屋林立,教堂塔尖高聳云表,人煙之稠密,商業(yè)之繁盛,與倫敦相頡頏矣?!?sup>⑧總的來說,就是一個好奇的城市游覽者對現(xiàn)代大都會紐約的簡單觀察和記錄。

      無論是官派出訪還是私人游歷,對城市規(guī)模與繁華程度的震驚是晚清域外游記書寫者建構(gòu)域外城市印象的常規(guī)形態(tài)。1866年,斌椿身負朝廷重任,出洋考察,在倫敦逗留期間,斌椿著力對倫敦的城市風貌作如實描繪。倫敦在他的筆下呈現(xiàn)一種令其驚嘆、強大繁榮的形象:“高峻閎敞”的公議廳,壯觀綺麗的水晶宮與溫莎堡(原譯“文思爾喀什爾”)等。斌椿還以“勝境”與“勝景”來形容倫敦,看似客套禮儀用語的背后,道出的實則是斌椿對倫敦城市的絕佳印象。與斌椿同行的張德彝在《航海述奇》的《英國日記》中也留下了關(guān)于倫敦的記錄,而且張德彝也以獵奇的角度去書寫倫敦的繁華,關(guān)注點在城市的新鮮事物上。他事無巨細地記錄了地標建筑(如倫敦塔、溫莎堡)、機構(gòu)設(shè)施(如圖書館、醫(yī)院、教堂、海關(guān)、監(jiān)獄、議事廳、兵工廠、印造新聞紙?zhí)幍龋?、公共娛樂活動(如看戲、賽馬、戲法、化裝舞會、女王誕辰、國慶等),儼然將倫敦變成一個奇異事物的薈萃之所。

      1867年,因太平天國稟帖事件避禍香港的文人王韜,在其所寫《漫游隨錄》中對倫敦生活的記錄集中于卷二、卷三,王韜眼中的倫敦“萬家燈火,密若繁星,洵五大洲中一盛集也”,這與斌椿、張德彝等人的觀感一致。驚奇于倫敦繁盛氣象的王韜,將這種感受延續(xù)到了對水晶宮(文中稱之為玻璃巨室)、保羅圣堂、宮殿、集議院等城市因素的書寫,感嘆水晶宮“繁華之淵藪”,驚訝于宮殿的氣象肅穆、保羅圣堂的建制宏偉以及集議院的“棟宇寬宏”。

      1877年,本來就對西方文明抱有好感的郭嵩燾也如實地記錄下了倫敦“盛”“美”的帝國風貌:“所過燈燭輝煌,光明如晝,近倫敦處尤盛……街市燈如明星萬點,車馬滔滔,氣成煙霧。阛阓之盛,宮室之美,殆無復加矣?!蹦呐率桥c郭嵩燾政見相左,力持保守主義,被清政府用來掣肘郭嵩燾,一同被派遣出使的劉錫鴻,在初臨倫敦時,也不得不對其繁華大加贊賞:“乘便周游街市。衢路之寬潔,第宅之崇閎,店肆之繁麗,真覺生平得未曾見也,……入夜,各街燈燭攢光,火山星海,殆無以過?!?/p>

      此外,域外游記書寫者所述關(guān)涉東洋與南洋的異域風光、民俗風情等,也注重對異域之“新”“異”的贊嘆,晚清域外游記中的日本城市,“房屋巍煥,街衢寬廣,貨物殷闐”,街道不僅寬廣而且干凈:“街衢均砌以石,時時掃滌”,“官道凈無瑕”,“經(jīng)過處無纖毫穢物也”;有“往返殊捷”的鐵道交通;公園里“芍藥正開,色極燦爛,矮屋四五所,陳設(shè)幽雅。花以白邊瑞香、松、蘭、梅、竹為多,月季亦盛。有洋花十余種,不知其名”。城市商業(yè)繁榮,在馬關(guān):“須臾,數(shù)舟載貨而來,首尾銜接,累累捆載者皆米也”;在大坂府“商賈云集,街道縱橫,長者計二里”;橫濱的夜市繁華熱喧鬧:“街衢燈燭輝煌,地攤陳設(shè)百貨,士女摩肩,皆于此時購物,逐日如是。”對外貿(mào)易也很發(fā)達,神戶的外貿(mào)“榷稅歲約四五十萬”之多,長崎互市更是“東頭呂宋來番舶,西面波斯鬧市場。中有南京生善賈,左堆棉雪右糖霜”。商品琳瑯滿目,商業(yè)景象繁華,一改十余年前的產(chǎn)品匱乏,市場蕭索的情形,正如王韜所慨嘆的:“嗚呼僅十許年耳,而滄桑更易,人事變遷,可勝嘆哉。”

      張德彝對新加坡的胡公園(又名黃浦園,指胡璇澤花園)頗感興趣,原因是“所儲珍禽怪獸頗多”;但也不諱言一些地區(qū)令人不快的特點,他描寫了蘇伊士的糟糕環(huán)境:“街道泥濘,土屋鄙陋,樓房亦不雅潔。”而王韜筆下的新加坡印象則是:“雖居處已二百余年,而仍服我衣冠,守我正朔,歲時祭祀,仍用漢臘,亦足見我中朝帝德之長涵、皇威之遠播矣?!弊鳛椤皸l約口岸知識分子”代表的王韜,依然覺得東南亞區(qū)域是中華“帝德”“皇威”遠播的所在,試圖彰顯對本土傳統(tǒng)文化的自豪。

      對晚清域外游歷者而言,域外城市文明帶來的震驚是他們游歷過程中最初也是印象最深刻的體驗。因為“現(xiàn)代城市的醒目的物質(zhì)景觀,是以現(xiàn)代工業(yè)技術(shù)為依托的,它完全是工業(yè)技術(shù)的直接產(chǎn)物”,因此,對剛從農(nóng)耕社會脫身,踏入域外現(xiàn)代城市的國人來說,他們對現(xiàn)代城市最初的經(jīng)驗首先是視線范圍內(nèi)的物質(zhì)景觀——建筑、街道、住宅等物質(zhì)文明統(tǒng)統(tǒng)都被游記書寫者以奇觀的視角攝入筆端。

      二、沉溺體驗:對城市豐盛器物的驚羨式書寫

      晚清時期,踏出國門的游歷者面對的是紛繁多樣的城市器物,這些帶有現(xiàn)代意味的城市風物在晚清域外游記中被反復書寫,火車(火輪車)、戰(zhàn)艦、鐵路、電燈(煤氣燈)、傳聲筒、電梯(自動升降機或自行屋)、自行車、槍炮、自來水、手箱(手提箱)、縫紉機(鐵裁縫)、風鏡等充塞游記文本,對中國傳統(tǒng)的器物觀念形成沖擊,因為這是當時的晚清中國聞所未聞、見所未見的新鮮事物。

      城市器物表征著新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體驗,就文化心理而言,對它們的描摹更是對一種新的器物、新的文化、新的世界的羨慕?!靶缕魑锏氖褂帽厝煌碌默F(xiàn)代性體驗聯(lián)系在一起,或者說從日常生活的平凡層面激起新的現(xiàn)代性體驗?!币宰詠硭疄槔覀儊砜纯戳?img height="11"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05/9v5onMQ8m3jNBx4UFPJGn7.webp" width="15"/>在《西海紀游草》中對它的描繪:“初患無水,故沿開至百里外,用大鐵管為水筒,藏于地中,以承河溜。兼筑石室以蓄水,高與樓齊,且積水可供四億人民四月之需。各家樓臺暗藏銅管于壁上,以承放清濁之水,極工盡巧?!绷?img height="11" src="https://cimg.fx361.com/images/2024/1205/jYC7h5scXxxGB95XJiaKGE.webp" width="15"/>觀察到西方的自來水設(shè)施會對清濁之水作出區(qū)分,而過濾凈化后的自來水也有益于民眾的身體健康。對于以井水與河水為日常飲用水的傳統(tǒng)中國來說,自來水的確是一個新鮮事物,林的關(guān)注是發(fā)現(xiàn)了自來水與民眾衛(wèi)生健康的關(guān)聯(lián)。

      對域外城市器物的細致描摹是晚清域外游記的敘述策略。張德彝寫過“其光倍于油蠟,其色白于霜雪”的煤氣燈,“如不點時,必以螺螄塞住,否則其氣流于滿屋,見火皆著,實為險事”。讓張德彝興味盎然的還有旅館里召喚人的“銅鈴”(即“傳聲筒”),能夠自上自下的“自行屋”(電梯),以及“一轉(zhuǎn)則熱水涌出,一轉(zhuǎn)有涼水自來”的自來水龍頭。他在自己的游記里不厭其煩地展示了蔚為大觀的西方城市器物如冰激凌、焰火、“電氣線”等,細致地描繪它們的制作工藝、功用效能。出洋使臣中雖年逾花甲但最喜游玩的斌椿,也對那些從未接觸過卻讓人匪夷所思的城市器物興趣十足,比如可以免除“登降苦勞”的“小屋”(電梯),喚人傳語的“暗消息”,“機關(guān)自動,即馳行不已”的“自行車”等。就連一向認為“奇技淫巧”無益于國計民生的志剛,對著“晃如白晝”的煤氣燈也發(fā)出了感嘆,而且他還很喜歡觀看燈下玩戲法(燈影戲法)以及萬獸園中數(shù)不勝數(shù)的“珍禽奇獸”。郭嵩燾的《倫敦與巴黎日記》、康有為的《歐洲十一國游記二種》多次寫到參觀博物館的過程,并且用工筆的方式對其中的展品進行細致描述;薛福成參觀德國的煙炮廠,寫成了一篇上千字的槍炮規(guī)模、規(guī)格、制造原理、使用方法說明書。徐建寅的《歐游雜錄》中幾乎都是對他參觀過的科技機構(gòu)、工廠以及相關(guān)制造工藝的記錄,書寫者對器物的精確化描繪也透露出一種驚中帶羨的心理。

      可以看出,晚清國人所關(guān)注的城市器物,內(nèi)里皆有“科學”因素的支撐,這與傳統(tǒng)“重義理、輕技藝”的觀念形成對比。究其原因,中國在近代中西交往與沖突中往往處于劣勢,因而國人相信西方的“物質(zhì)”力量的重要性。同時,與他國相比,軍事力量等的懸殊是導致晚清中國動蕩不安的直接原因,被刻上了恥辱烙印的民族意識是晚清國人對“現(xiàn)代性”的最初體驗。1904年康有為汗漫四海時,意識到中國“文明之本皆具,自由平等之實久得,但于物質(zhì)、民權(quán)二者少缺耳。但知所缺在物質(zhì)、民權(quán),則急急補此二者可也”,他接著說道:“方今國爭,吾中國最遜人者,最在物質(zhì)。儒生高蹈空談,皆拱手雅步而恥工作,乃以匠事付之粗人。豈知今日物質(zhì)競爭,雖至淺之薄物末技,皆經(jīng)化光、電、重、圖、算諸學而來,非不學之所能預,而乃一切薄之不為,故全國皆無制作之精品,何況有創(chuàng)出之新奇哉!”而“19世紀得以具體化的現(xiàn)代性,特征之一便是機械與機器工具等在日常生活中處于最顯眼的位置”。

      當晚清游歷者直面現(xiàn)代城市的繁華富裕時,物質(zhì)在日常生活中展現(xiàn)的誘惑力讓人獲得了強烈的快感體驗?;疖?、電燈、電話、電報等等帶來的是生活滿足的愉悅感,反映了晚清時期國人對域外城市物質(zhì)生活最直接的感受,是對日常美好生活的羨慕與向往。因此,晚清域外游記充斥著對域外城市景觀和器物的精細描摹,其驚嘆之情溢于言表。王一川先生把初次見到西方而產(chǎn)生的艷羨稱之為“驚羨”,而驚羨導致沉溺。所以不難理解,晚清游歷者特別是官派使臣,為何會重點考察具有嘉年華性質(zhì)的世界博覽會,為何他們會選擇參觀英國水晶宮、巴黎博物院以及日本大阪的商品陳列所這些能夠引發(fā)清一色艷羨體驗的文化設(shè)施,因為這里匯聚了全球之物,像水晶宮“奇幻不測,能令觀者目眩神迷”,而日本大阪商品陳列所則是“織品、陶器、服飾、金類、角類、紙類,不可殫述”。晚清域外游記對域外城市豐盛器物所做的沉溺式體驗描寫,是傳統(tǒng)農(nóng)耕社會遭遇現(xiàn)代工業(yè)社會的心理裂變的反映。

      三、反思體驗:探究城市風物興盛背后的文明原因

      1894年甲午戰(zhàn)爭爆發(fā),中國戰(zhàn)敗,繁榮強盛的愿望落空,一部分覺醒的國人深感借鑒西方文明的器物經(jīng)驗的不足,他們迫切想要了解西方國力強盛的根本原因,試圖從城市文明層面去尋求強國之路徑。這種愿望促成晚清域外游記中的城市經(jīng)驗書寫聚焦點的變化,即由對表層的城市風物的細致描繪轉(zhuǎn)向?qū)ΜF(xiàn)代城市文明的探究與思考。

      城市包含人類的生產(chǎn)、生活和文化設(shè)施,文學藝術(shù)是城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現(xiàn)實迫切的政治目的,晚清域外游記的城市經(jīng)驗書寫側(cè)重于器物層面的呈現(xiàn),游歷者對城市中的眾多文化活動均以浮光掠影的方式完成,但在他們的記錄中也見出由淺入深的變化,透露出超越自身知識的努力。

      面對西方社會中眾多的文學藝術(shù)活動,晚清游歷者的評價各異,但也有一種趨同性。張蔭桓認為“航海遠行,張旃異域,本非談藝著書之時,雕蟲小技,壯夫不為,況執(zhí)事哉?”游歷者觀看西方戲劇表演,關(guān)注的只是舞美效果;在欣賞繪畫作品時,也會出現(xiàn)大而化之的評價方式,就像王韜說的,“英國以天文、地理、電學、火學、重學為實學,弗尚詩賦詞章”,認為西方?jīng)]有好的文學。王韜雖然指出西方繪畫“貴形似而不貴神似”,但也只是用模糊籠統(tǒng)的“清奇濃淡,罔拘一格。山水花鳥、人物樓臺,無不各擅其長,精妙入神”來給所觀看畫作定性,而關(guān)于畫作本身的具體信息則會被忽略。這是一種源自游歷者直觀體驗而來的知識,包含著自身知識的限制,自然無法對西方文化作出深度理解。

      晚清域外游記的書寫者大多公務(wù)纏身,基本無暇顧及文學藝術(shù)話題,就算是郭嵩燾也不會主動對西方文學藝術(shù)做深入研究,只是當他完成出使英國的任務(wù)準備回國前,獲一位英國女學者贈書一冊,他才從中得知荷馬史詩《伊利亞特》與維吉爾史詩《埃涅阿斯紀》。當然,還是有書寫者對文學藝術(shù)發(fā)表自己的見解,如康有為對拉斐爾繪畫作品也極為傾倒,以“生氣遠出,神妙迫真”作出評價,他也是從中國繪畫理論的角度去對西方繪畫所作出的“格義”式評價。

      1910年7月中國司法改良先行者金紹城被派往美國華盛頓參加第八屆萬國刑律監(jiān)獄改良會議。因自幼喜愛繪畫,在對十八國的司法制度進行調(diào)查之余,金紹城也對中西詩畫之異作了分析。在評價西方現(xiàn)代派繪畫“淡遠”的特點之后,金紹城也比較了中西畫家的用筆風格的不同,讓讀者能夠循著脈絡(luò)尋覓到中西繪畫的一些演化規(guī)律。值得一提的是,晚清女游的代表、隨夫錢恂出使的錢單士厘對西方古典文學藝術(shù)有比較深刻的認知,在觀看了拉奧孔雕像后,她提出:“夫詩與文,所以縱寫時間,而為敘述之美術(shù);雕與畫,所以橫描瞬秒,而為造型之美術(shù)。詩與文直而長,雕與畫廣而促,二者目的雖同,而方向各異,不必相符合也?!钡聡缹W家萊辛曾在《拉奧孔》中對詩歌與造型藝術(shù)不同的特點進行了論述,從錢單士厘的文章中可看出,她不僅熟知這段藝術(shù)公案史,而且對西方美學理論也是不陌生的。

      隨著對域外現(xiàn)代城市觀察程度的深入,游記書寫者進而以思考者的角度對城市先進繁華的景觀背后所反映的工業(yè)文明及其對城市生活的影響進行思考,從器物的震驚沉溺呈現(xiàn)、對文學藝術(shù)的比較開始了向思考制度文明的轉(zhuǎn)變。

      黃遵憲到達倫敦后寫了《今離別》組詩,分別以火車、輪船、電報、照相為描寫對象,展現(xiàn)這些事物背后城市的真實力量實則是工業(yè)文明:“相去三萬里,晝夜相背馳”,“別腸轉(zhuǎn)如輪”,這種對工業(yè)文明的贊賞是中國傳統(tǒng)詩文中沒有的,也是古人無法體驗到的。康有為在《錫蘭乘孖摩拉巨艦往歐洲,新睹巨制,目為聳然》和《自柏林汽車過薩遜及來因河旁諸邦》中歌頌了輪船、汽車等現(xiàn)代交通工具的科技偉力。

      在感嘆贊美之余,游記書寫者也對城市工業(yè)文明帶來的弊端進行了反思。19世紀歐洲的工業(yè)革命加快了歐洲的城市化進程,在給民眾以便利生活享受的同時也引發(fā)了環(huán)境污染等新的問題。這些環(huán)境污染、噪聲擾民的現(xiàn)象在晚清域外游記中不斷被提及。以倫敦的霧霾和噪音為例,張德彝的《六述奇》提到倫敦有霧的天氣多達18次,“霧”“大霧”“陰霧”等詞反復出現(xiàn)。劉錫鴻在《英軺私記》中寫到了火車的噪音:“臥百尺樓,時聞其上雷轟隱隱不斷,則火車過也。”李圭到達英國后,倫敦“霧都”的天氣狀況給他留下了深刻印象:“有時數(shù)尺外人不相見?!彼€留意到街邊的房屋門框都被熏成黝黑或黃色:“居人既眾,室皆爐火,煤煙云霧,合而為一,都作黃色。雖建新屋,不數(shù)年已黝然?!倍侵械脑胍粢擦钊藷o法忍受:“馬車日以數(shù)十萬計,東馳西驟,徹夜不息。街道多砌小石塊,輪石相擊,聲若雷鳴,夜間尤覺擾人清夢。”1887年出訪英國的王詠霓也觀察到倫敦屋舍“無新舊皆黧黑”的現(xiàn)象,認為這是由于“煤突太多,煙灰熏染,或以天時多霧,每年不過百日略見太陽”導致的。

      黃遵憲的《倫敦大霧行》描繪了“霧重城如漆”的景象:“九十月之交,倫敦每有大霧,咫尺不辨……白晝?nèi)紵?,凡二十三日,車馬非鈴鐸不敢行。”他以“阿鼻獄”“羅剎國”等為喻,用“芒芒蕩蕩國昏荒,冥冥蒙蒙黑甜鄉(xiāng)”,“時不辨朝夕,地不識南北”來摹寫倫敦城中大霧遮天蔽日的景象?!俺鲩T寸步不能行,九衢徧地鈴鐸聲。車馬雞棲匿不出,樓臺蜃氣中含腥”的情形,迫使詩人只能于室內(nèi)蝸居,“我坐斗室?guī)自言拢姹谖┌轃艄馔酢?,并且指出了倫敦大霧的成因:“此邦本以水為家,況有灶煙十萬戶?!睆堊嬉韯t在《倫敦竹枝詞》中寫道:“黃霧迷漫雜黑煙,滿城難得見青天。最憐九月重陽后,一直昏昏到過年。”游記作品的內(nèi)容源自書寫者的真實體驗,大霧給城中之人的生存與生活帶來了不小的麻煩,環(huán)境污染威脅著人們的健康與出行。游記書寫者不斷深挖這些現(xiàn)象背后的原因,意識到城市的發(fā)展是以犧牲環(huán)境作為前提的。他們對霧霾情景的描寫,點出污染源頭來自近代工業(yè)污染,不失為一種朦朧的環(huán)保意識。如張德彝就對比了法國和英國的情況:“法國燒木,其煙清輕而上騰;英國燒煤,其煙重濁而下注,故樓房易于黑暗?!?/p>

      現(xiàn)代城市的快速發(fā)展,也導致了普通民眾的安全健康問題頻發(fā)。戴鴻慈到歐洲考察采礦業(yè),聽到了“法國礦中大火,死千余人”的消息。黎庶昌則發(fā)現(xiàn)歐洲許多工人“吹玻璃極傷氣,廠中工匠久役者,多病肺”。此外,游記書寫者也寫到了西方城市嚴重的貧富差距現(xiàn)象,以工商業(yè)代表身份出洋的李圭看到了倫敦城內(nèi)的貧富差異:“富紳住宅、最大店鋪,皆在城西。工匠、貧民,多居東城。城之正中,所謂‘城內(nèi)’者,銀行萃焉?!彪m然李圭在游記里指出了西方資本主義城市中存在的貧富差距問題,但他對造成這一現(xiàn)象的制度并未作出進一步的論述。還有張德彝筆下的巴黎貧民區(qū):“貧民有以浣衣為業(yè)。陋室數(shù)間,四面羅列木盆,中橫木案,后燃放大火盆,放大小烙鐵數(shù)個。凡衣襪浣畢,或曬或烤,俟干按式烙平,包妥,以小車送之。所浣之衣,以色線縫為暗識?!滗絻r,汗衫褻衣每件四素,襪每雙二素,手巾手套等每付各一素。通城衣服自浣者少,故業(yè)此者得以獲其利也?!必毭窠?jīng)濟來源單一,生活極度困苦。這些記述表明游記的書寫者已經(jīng)察覺在歐洲城市繁榮的背后潛藏的弊病。

      域外游記對工業(yè)文明輔助海外擴張的影響也有描繪及思考。余思詒是1885年被清廷委派前往英國接艦的隨員,他在《樓船日記》中對直布羅陀半島被英國控制的現(xiàn)狀作了記錄:“英人沿山麓建炮堡,平山坡設(shè)炮臺,鑿山腹成炮穴,就山高下回環(huán),筑堅石成炮堤。遍列巨炮,鐵彈成叢,如臨大敵狀”,“舉目則峰頭炮窟如蜂窩,堤上炮車如鳥集,咄咄逼人,不可向邇”,“堤外,船廠一,在山之西麓;軍火廠一,在北峰之下?!庇晒I(yè)偉力成就的強大軍事實力在余思詒的描述中顯露無遺,以至于他從國勢盛衰的角度發(fā)出了“西班牙有地不能守,既失不能復,坐視地中海形勢為英人所據(jù)”的喟嘆,以此提醒自己和國人,認為這是“寓目而警心”的。

      對西方城市文明作出比較超前與深刻反思的當屬1877年出使歐洲的郭嵩燾。郭嵩燾不僅關(guān)注西方的技術(shù)文明,更重視對西方社會制度文明的整體考察。在游歷英法等國的過程中,對西方的教育制度進行細致考察后,郭嵩燾感嘆“中國師儒之失教,有愧多矣,為之慨然”,點明自己國家學校制度的缺失,同時他也意識到應(yīng)以教育為急務(wù),在給沈葆楨的信中寫道:“人才、國勢關(guān)系本原大計,莫急于學?!撂┪鞫娙鷮W校之制猶有一二存者,大抵規(guī)模整肅,討論精詳,而一皆致之實用,不為虛文。宜先就通口商岸開設(shè)學館,求為征實致用之學。……此實今時之要務(wù),而未可一日視為緩圖者也?!彼岢筠k學校,大規(guī)模向西方學習,就是看到了教育的重要作用。

      出國前的郭嵩燾已經(jīng)意識到“西洋立國以政教為本”,對歐洲城市以議會和民選市長為特征的民主政治的親歷考察,給郭嵩燾帶來了直觀、強烈的思想震動,強化了他“西洋立國有本有末,其本在朝廷政教,其末在商賈,造船、制器,相輔以益其強”的觀點,這表明他清楚地意識到國家富強的根本原因不在“船堅炮利”,而是政治制度。同時,他還進一步比較了中西政治制度的差異得失,認為資本主義國家的“法治”政體是遠勝于封建專制國家的“德治”政體的:“圣人以其一身為天下任勞,而西洋以公之臣庶。一身之圣德不能常也,文、武、成、康四圣,相承不及百年;而臣庶之推衍無窮,愈久而人文愈盛……法者,人己兼治者也,故推其法以繩之諸國,其責望常迫。其法日修,即中國在之受患亦日棘,殆將有窮于自立之勢矣。”這一思考切中封建專制制度的要害,比之其他只會震驚于“泰西富甲天下”的游歷者要高明得多,也更具先導性,康有為也要到兩年之后才發(fā)出“始知西人治國有法度,不得以古舊之夷狄視之”的類似慨嘆。

      這種向制度文明考察與思考的轉(zhuǎn)變,表明游記書寫者希望能從中找到為中國的政治變革提供參考的新思路,這是晚清域外游記城市經(jīng)驗書寫在內(nèi)容上的一次重要變化。

      作為一種跨文化文本,晚清域外游記通過對域外現(xiàn)代城市建筑、街道、公共設(shè)施、制度文明等的書寫,向受眾傳播著有關(guān)現(xiàn)代城市的信息。正如尹德翔指出:“游記是旅行者離開本屬于自己的文化空間體驗另一種文化空間的記錄,是旅行者主體文化與所達地客體文化互相比較和交流的產(chǎn)物,它不只講述了旅行者私人的事實,同時也講述了他的社會性的文化反應(yīng)。”作為國家意識形態(tài)和現(xiàn)代性文明奇異交會的域外城市景觀,它與晚清域外游歷者生成的文化敘述(文學的、影像的或者歷史的)緊密相連。晚清中國域外旅人與現(xiàn)代性的相遇,是在中國被迫融入世界的過程中展開的,他們走出國門,用“文化他者”的眼光觀察域外城市,從自我的文化背景去理解它們,以不同的經(jīng)驗解讀它們,對域外現(xiàn)代城市形象進行著各異的表述和傳達。奇觀化的震驚體驗,驚羨式的沉溺體驗,探究原因的反思體驗,構(gòu)成晚清國人對現(xiàn)代性的早期理解和文明啟蒙。晚清國人在這一特殊場所中的游歷因而具有了特殊的文化意義。

      【注釋】

      ①王韜:《漫游隨錄》,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岳麓書社,2008,第96、96、99、111、71、99、116、90頁。

      ②王一川:《中國現(xiàn)代性體驗的發(fā)生:清末民初文化轉(zhuǎn)型與文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第134、194頁。

      ③④⑥⑦林:《西海紀游草》,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岳麓書社,2008,第43、43、39、43-44、37頁。

      ⑤梁啟超:《新大陸游記及其他》,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Ⅹ》,岳麓書社,2008,第438頁。

      ⑧容閎:《西學東漸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Ⅱ》,岳麓書社,2008,第52頁。

      ⑨⑩斌椿:《乘槎筆記·詩二種》,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岳麓書社,2008,第114-115、117-118、107-108頁。

      王韜關(guān)于倫敦的書寫集中在《漫游隨錄》卷二與卷三,包括《倫敦小憩》《玻璃巨室》《博物大院》《保羅圣堂》《風俗類志》《制度略述》《游覽瑣陳》《出游小志》《制造精奇》《重至英倫》《重游英京》《再覽名勝》《屢開盛宴》等篇。

      郭嵩燾:《倫敦與巴黎日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IV》,岳麓書社,2008,第95、31、627頁。

      劉錫鴻:《英軺私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Ⅶ》,岳麓書社,2008,第70、76-77頁。

      蔡鈞:《出洋瑣記》,岳麓書社,2016,第8頁。

      何如璋等:《甲午以前日本游記五種》,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Ⅲ》,岳麓書社,2008,第91、143、100、170、166、170、97、111頁。

      李圭:《環(huán)游地球新錄》,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岳麓書社,2008,第323、279、279、279、280頁。

      王韜:《扶桑游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Ⅲ》,岳麓書社,2008,第395、482頁。

      張德彝:《隨使英俄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Ⅶ》,岳麓書社,2008,第286、298頁。

      蔣述卓、王斌、張康莊等:《城市的想象與呈現(xiàn)——城市文學的文化審視》,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第10頁。

      王一川:《探索中國現(xiàn)代性的特征》,載何香凝美術(shù)館、北京大學文化資源研究中心編《反思二十世紀中國:文化與藝術(shù):紀念何香凝誕辰一百三十周年國際學術(shù)研討會文集》,嶺南美術(shù)出版社,2009,第72頁。

      張德彝:《航海述奇·歐美環(huán)游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岳麓書社,2008,第480、480、480、501、748頁。

      志剛:《初使泰西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Ⅰ》,岳麓書社,2008,第306頁。

      康有為:《歐洲十一國游記二種》,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X》,岳麓書社,2008,第340、98頁。

      康有為:《德意志等國游記》,岳麓書社,2016,第241頁。

      沃爾夫?qū)は8柌际骸惰F道之旅:19世紀空間與時間的工業(yè)化》,金毅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8,第4頁。

      嚴修:《東游日記》,岳麓書社,2016,第18頁。

      張蔭桓:《三洲日記》上冊,岳麓書社,2016,第177頁。

      郭嵩燾在《倫敦與巴黎日記》中將荷馬寫作“何滿”,將維吉爾寫做“費爾頡爾”,并簡要介紹了兩部史詩的基本情節(jié):“泰西詩人以希臘何滿(荷馬)為最,羅馬費爾頡爾(維吉爾)次之。兩人各著書言羅馬原始。何滿書曰《伊里亞得》(《伊利亞特》),紀伊里恩王掠得鄰國一公主,美艷絕倫,公主拒不從。希臘因興問罪之師,圍攻伊里恩,經(jīng)年始克之。蓋紀事詩也。其時泰西尚無記載,以何滿詩詳其事,泰西相與傳誦,遂據(jù)以為史錄。其后費爾頡爾著書曰《意擬亞斯》(《伊尼特》)者,則敘希臘攻克伊里恩,其國人名意擬亞斯者,負其父安開色斯以逃至西舍里,又轉(zhuǎn)至羅馬。其后生二子,一曰洛莫勒斯,一曰里麥里斯。洛莫勒斯始開羅馬城。羅馬原始,得兩詩人記載而始詳?!眳㈤喒誀c:《倫敦與巴黎日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Ⅳ》,岳麓書社,2008,第869頁。

      金紹城提到:“大抵西人之畫,以兼收并蓄見長。如輪舟在海中遭風遇火,皆能繪其情狀。馴至頑童踞地而吸雪茄,老媼憑幾而挦雞毛,以及死尸枯骸之屬,一經(jīng)摹繪,便入妙境。中國詩畫家長于別擇,西人詩畫家長于包容。惟別擇嚴,故出筆簡潔,而意象或失諸狹小;惟包容廣,故取徑寬博,而蘊蓄反覺宏深?!眳㈤喗鸾B城:《十八國游記》,岳麓書社,2016,第92頁。

      錢單士厘:《癸卯旅行記·歸潛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Ⅹ》,岳麓書社,2008,第825頁。

      黃遵憲:《人境廬詩草》,文化學社,1933,第140-142、137、240、138-139頁。

      比如“昔稱萬斛船,北人信不敢。今乃廿倍過,后者應(yīng)難勘”,參閱康有為《歐洲十一國游記二種》,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X》,岳麓書社,2008,第60頁。而《自柏林汽車過薩遜及來因河旁諸邦》中的“過都越國汽車飛,薩遜來因瞬息移”等詩句,參閱康有為《康有為全集(增訂本)》第12集,姜義華、張榮華編校,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0,第247頁。

      張德彝:《六述奇 附七述奇未成稿》下冊,岳麓書社,2016,第333-378頁。

      王詠霓、張元濟:《道西齋日記·環(huán)游談薈》,岳麓書社,2016,第25頁。

      張祖翼、王以宣、潘飛聲:《倫敦竹枝詞·法京紀事詩·西海紀行卷·柏林竹枝詞·天外歸槎錄》,岳麓書社,2016,第3頁。

      戴鴻慈:《出使九國日記》,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Ⅸ》,岳麓書社,2008,第412頁。

      黎庶昌:《西洋雜志》,載鐘叔河編《走向世界叢書Ⅵ》,岳麓書社,2008,第470頁。

      余思詒:《樓船日記》,岳麓書社,2016,第35、34-35頁。

      郭嵩燾:《郭嵩燾全集13》,岳麓書社,2018,第351-352頁。

      郭嵩燾:《郭嵩燾奏稿》,岳麓書社,1983,第345頁。

      中國史學會主編《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戊戌變法)》第四冊,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第115頁。

      尹德翔:《跨文化旅行研究對游記文學研究的啟迪》,《中國圖書評論》2005第11期。

      (蔣述卓,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唐迎欣,暨南大學文學院中文系、廣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廣西高校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桂學研究院)

      福州市| 新津县| 乌拉特中旗| 桃园市| 阿拉尔市| 丰都县| 当阳市| 常德市| 莫力| 昭通市| 西乌珠穆沁旗| 冕宁县| 莆田市| 大荔县| 青阳县| 黄大仙区| 昌邑市| 岚皋县| 二连浩特市| 元谋县| 洪洞县| 永城市| 平顶山市| 梓潼县| 沧源| 洪湖市| 建阳市| 钟山县| 河南省| 新建县| 盈江县| 大洼县| 富顺县| 建德市| 衡山县| 布拖县| 张家界市| 大足县| 治县。| 凤冈县| 南陵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