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r id="yyy80"></tr>
  • <sup id="yyy80"></sup>
  • <tfoot id="yyy80"><noscript id="yyy80"></noscript></tfoot>
  •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唐代文學制度研究述略

    2024-07-29 00:00:00盧潔
    唐都學刊 2024年3期
    關鍵詞:唐代研究現(xiàn)狀意義

    摘 要:唐代“制度與文學”研究起于20世紀80年代,歷經三十余年的學術研究和積累,至今已發(fā)展成為一種研究范式。就理論發(fā)展而言,其理論經歷了從“文學制度本體論”到“文學制度層位論”的動態(tài)發(fā)展過程,調正了“制度與文學”單向的研究范式,為古典文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就研究現(xiàn)狀而言,唐代文學制度各層位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中外層研究重在關注文學的制度環(huán)境,缺乏對文學文體性和自身規(guī)制的討論,內層研究重在挖掘文學的內在體制,缺乏外部制度環(huán)境的分析。

    關鍵詞:唐代;文學制度;研究現(xiàn)狀;不平衡性;意義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10300(2024)03005305

    在古典文學研究領域,唐代文學研究一度占據(jù)著最顯赫的位置,并取得了極其豐碩和繁榮的成果。隨著研究的開拓和深入,研究者在保持文學本體獨立性的同時,適度開放了文學本體邊界,接受外界異質文學元素的皴染與滲透。跨領域研究為唐代文學的研究注入了一股強勁的新風力,興起了“制度與文學”研究的學術風尚。當今學者在“制度與文學”研究理論和研究方法上呈現(xiàn)出了很大的進展和多元性,但少有學者對唐代“制度與文學”研究狀況做系統(tǒng)梳理,因此對其理論發(fā)展和學術現(xiàn)狀作一概要論述,很有必要。

    一、“文學制度”理論構建與發(fā)展

    唐代文學制度是唐代文學領域研究之重鎮(zhèn),“某某與文學”是當下最流行的命題體制,起于20世紀80年代初的“制度與文學”研究,歷經三十余年的學術研究和積累,至今已發(fā)展成為一種研究范式,為“制度與文學”相關理論的構建提供了成熟時機。關于這種研究范式的基本涵義,吳夏平先生在《“制度與文學”研究范式的形成與發(fā)展》一文中概括:“是指研究者從社會制度這個角度考察制度與文學之間的關聯(lián)性,并以此為基礎來闡釋文學的生成和演變?!保?]這是“制度與文學”研究的基本傳統(tǒng)和理路,重在研討某項制度與文學之關系。然而從目前學術實踐的維度看,“制度與文學”論已經無法滿足界內研究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新局面。

    從唐代制度與文學的研究來看,在延續(xù)學術傳統(tǒng)的同時,出現(xiàn)了不少探討“制度文學”的著述,都是直接對應某種制度,但重點在“制度文學”本身。如尹占華先生在《律賦論稿》分上下兩編,分別討論律賦與科舉的關系和律賦的發(fā)展史,其中上編著重從題目、內容、形式探討了律賦的創(chuàng)作規(guī)制[2];陳飛先生《唐代試策考述》指出“試策”具有兩種義指,既是科舉取士中的一項政治制度,又是考試活動中所使用的一種“文體”,對試策與唐代文學發(fā)展關系有所探討[3];王兆鵬先生在《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從音韻學的角度對科舉考試詩賦用韻進行了嚴格的論述[4];薛亞軍《唐代試律研究》對唐代試律的源頭、體性、套式及影響進行了初探性研究[5];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從試賦的科目、層次、形式特征、內容特征、文化精神等多方面,討論其制作規(guī)律,并提出試賦是唐代文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應試文學體式中,是文學性最強的一種文體[6]。張超《初唐詔敕文研究》對初唐代詔敕文學的藝術特色進行了深入細致的論述[7]。此外,相關著述甚多。綜觀可發(fā)現(xiàn),這類著述與徑以“制度與文學”為題的論著所不同的是,由宏觀泛論文學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轉入具體而微地研討文學自身體性與規(guī)制。

    所謂的“制度與文學”范式在某種程度上顯示了它的“化約性”,而這種“化約性”反過來會造就范式研究的局限性。事實上,制度與文學研究包含著豐富、雜糅的層次,因此當其理論發(fā)展滯后于學術實踐時,勢必會引發(fā)對固有理論的再認識和再建構的過程。21世紀初以來,“制度與文學”論經歷了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過程,這個過程大致分為兩個階段。

    (一)文學制度本體論

    “制度與文學”論,是將制度作為文學生成和傳播的一種背景機制和外部環(huán)境,屬于文學外圍的事態(tài),二者是相互關聯(lián)但相對獨立的關系。21世紀初以來,不少學者開疆拓土,先后開辟了文學與文化、文學與教育、文學與軍事、文學與群體、文學與生活以及文學本體等多領域、多層面的研究,并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究其內容,主要是沿著兩個方向發(fā)展:一是論“制度與文學”,制度與文學是并列關系,制度是作為文學現(xiàn)象的制度背景呈示;二是論“文學的制度”,制度從屬于文學,制度是文學存在規(guī)制和形式的呈現(xiàn)。第一個方向仍以早年的路徑為主,屬于“制度與文學”論的范疇,第二方向已經逸出固有的范式,回歸到文學本體研究,“文學制度”的理論便順勢而生。

    饒龍隼先生在這方面的拓辟之力尤巨,他在《上古文學制度論》中提出了“文學制度”的概念:“文學制度是指文學活動在制度層面的形質表征,有觀念形態(tài)和物質形制兩個層面,包括創(chuàng)制精神、用象形制、概念范疇、文用形態(tài)、篇章體式、傳寫形式等具體內容,也就是說,文學制度是文學自身的規(guī)定性。”[8]這種自身規(guī)定性是由文學自身生成的,而非外在的“制度”強加的。隨后在《中國文學制度論》一文做出了全面性探索,引申出“文學制度”的三大命題,分別為文學節(jié)止論、文學節(jié)度論、文學節(jié)制論,正是由于文學活動的思理結構的穩(wěn)定性,才得以確立文學自身的規(guī)定性。[9]

    這一階段,“制度與文學”與“文學制度”二者的關系如圖1所示。

    “制度與文學”之“制度”與“文學制度”之“制度”是不同層面上的概念。前者與文學是互有關聯(lián)又相對獨立的兩大領域,后者是“文學”的一種屬性。“制度與文學”研究是屬于交叉性的跨學科研究,“文學制度”研究則屬于文學本體研究?!拔膶W制度”理論的提出,彌補了“制度與文學”命題的缺陷和不足,為相關研究打開了新視角。

    (二)文學制度層位論

    隨著這一領域研究的橫向拓展和縱向深入,涉及的制度漸趨繁復,“制度與文學”論和“文學制度”本體論缺乏巨大的包容性,學界試圖構建更加適宜的理論以適應新的研究狀況,在“前理論”(包括“制度與文學”論和“文學制度”本體論)的基礎上提出了“文學制度”層位論。

    饒龍隼先生在《文學制度層位論———兼述“制度與文學”命題的設立及缺陷》和《中國古代文學制度論綱》兩文中提出了獨到的“文學制度”層位理論。按照文學制度的結構層次,將其分為三個層次,即外層、中層和內層。“外層制度,是指間接作用于文學的社會建置,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宗法制度、禮樂制度、選官制度、文官制度、科舉制度、薦舉制度、御史制度、樂籍制度、音樂制度、藏書制度、民間秩序、書院教育、科技推廣等等,這些大都是外在于文學的規(guī)約體制;中層制度,是指直接作用于文學的制度設施,館閣制度、翰院制度、侍御制度、出版制度、稿費制度、簽約制度、組織制度、審查制度、獎懲制度、英模制度、文學傳媒、文學社團、文學評獎、文學管制、意識形態(tài)等等,這些大都是中介于文學的動力機制;內層制度,是指恒常穩(wěn)定的文學自身規(guī)定性,本源流別、本體邊界、創(chuàng)制精神、用象形制、文用形態(tài)、觀念范疇、功能作用、審美意識、生產消費、批評鑒賞、篇章體式、傳寫形式、傳播交流、撰集收藏、藝術承載等等,這些大都是內在于文學的自身規(guī)制。”[10]68其中,中外層邊界不甚分明,一些制度處于“變層”之中。新階段的“文學制度”層位論如表1所示。

    文學制度層位論體現(xiàn)出了一定的獨特性和優(yōu)越性。其一,包羅制度與文學之萬象。文學制度層位論涉及制度與文學研究諸層面,包含了“制度與文學”“文學制度”本體研究的兩大方向。對三十多年來流行的“制度與文學”命題和理論進行了補充和完善,具有強大的包容性。其二,體現(xiàn)制度與文學的關系。層位論是以文學與制度的親疏遠近,依序排列為內層、中層和外層。根據(jù)所處的層位,可以判斷二者遠近之關系。其三,提供新的研究理論和方法。根據(jù)層位論,可以進行單層位研究,可以進行多層位研究,甚至可以進行綜合研究,調正了“制度與文學”單向度的研究范式,為古典文學領域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二、唐代文學制度研究的不平衡性

    21世紀初,傅璇琮先生《唐代文學研究:社會—文化—文學》中說道:“應將文學的研究拓展到政治制度、傳統(tǒng)思想、社會思潮、社會群體(家族、流派、作家群、社團等)、科舉、幕府、音樂、繪畫、民俗、交通等文化層面,注意在文史哲相關學科和其他交叉學科的聯(lián)系中探索知識分子的生活道路、思維方式、心靈狀態(tài)和社會處境。對復雜的文化背景的綜合研究將有助于人們更真實而深入地解讀文學,厘清文學與社會文化的多重互動關系,從而總體把握文學史的復雜流變和演進規(guī)律。”[11]近些年來,與文學相關的制度得到了很大程度的發(fā)掘,尤其是唐代這一時段,取得了非常豐富的成果,也對其他時段產生了很大影響。

    在文學與制度關系的問題上,研究力量主要集中于中外部研究,即文學生成的制度環(huán)境,為文學的發(fā)展找到了根本原因和社會基礎。在制度環(huán)境研究的內部,文學自身屬性的探索已經退居其次。如王勛成先生的《唐代銓選與文學》主要是沿著傅先生的理路,采用描述式、“竹簡式”的方法,逐一厘清守選、科目選、制舉與銓選的關系[12],具體論述重在“詩(文)史互證”,對銓選制度影響下的文學特質缺少一定的關注。戴偉華先生《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首先探討唐代方鎮(zhèn)和使府制度,接著論析使府中的文化氛圍和文人,繼而縱橫論述了使府文學的地域性和時代性,最后討論文人入幕與各種文學體裁(詩歌、小說、散文)的關系。[13]其重心仍在外部研究上。王佺先生《唐代干謁與文學》分析了干謁風氣產生的制度背景,探討了干謁的手段及特點以及文人干謁的心態(tài),最后重點討論干謁與文學傳播、文學新變和文風的關系,以及對唐代文學發(fā)展的影響。[14]文中引用大量詩文,闡發(fā)干謁與文學的關系,但對干謁文學的內部探索稍有不足。

    除以上著述外,眾學者在其他中外層的制度上亦有所創(chuàng)獲。如傅紹良《唐代諫議制度與文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3年版)、李德輝《唐代文館制度及其與政治和文學關系》(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吳在慶《唐代文士的生活心態(tài)與文學》(黃山書社2006年版)、吳夏平《唐代中央文館制度與文學研究》(齊魯書社2007年版)、于俊利《唐代禮制文化與文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年版)、霍志軍《唐代御史制度與文人》(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年版)與《唐代御史與文學》(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15年版)、劉萬川《唐代中書舍人與文學》(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和李紅霞《唐代隱逸與文學》(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等等,可謂是這方面的力作,影響力不容忽視。

    當然,文學制度的內部研究亦不乏學人關注。饒龍隼《上古文學制度述考》站在理論的高度,揭示了文學內部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15]此外,則較多地集中于對一些制度性文體的具體研究。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分源流篇、本體篇、人物篇三編,其中本體篇對科舉詩的主題、藝術表現(xiàn)和美學成就及其對中國詩歌發(fā)展歷程中的開拓意義進行了初步探討。[16]彭紅衛(wèi)《唐代律賦考》在對唐代律賦文本進行全面清理的基礎上,對律賦的演進和文體性進行多維描述,并對其中相關問題展開深入考辨,推進了唐代律賦研究,有助于賦史和唐代文學史研究的深化。[17]楊向奎《唐代墓志義例研究》以傳世和近年出土的大量唐代墓志為研究對象,以其制作的義例為切入點,分章對墓志首題、撰者、志文、銘辭、撰文過程與義例生成進行了論述,全面系統(tǒng)地總結了墓志文創(chuàng)作在唐代發(fā)展演變的規(guī)律,總結出了一些為前人所未備的墓志文創(chuàng)作規(guī)律。[18]湯燕君《唐代試詩制度研究》在廣義的科舉范圍內,探索唐代試詩的起源,勾勒出了試詩制度的總體面貌,構建起完整的試詩體系;重要的是,在文德政治視域下,探討了試律詩的命題用意、體制規(guī)范和制度特點,確立科舉文體的獨立評價體系;最后,以文人心態(tài)為中介,揭示試詩制度與唐代社會、政治、文學間的關系。[19]此外,還有大量的博士論文選擇某一制度文學為題,如譚淑娟《唐代判文研究》(西北師范大學2009年)、劉小明《唐宋判文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陳勤娜《唐代試判研究》(鄭州大學2013年)、熊碧《唐代奏議的文學研究》(上海大學2014年)、孟慶陽《唐代奏議文研究》(黑龍江大學2015年)、王娟《唐代試詩研究與文本整理》(上海師范大學2017年)、黃慶豐《〈全唐文〉公文研究》(南京師范大學2017年)等等,可謂各有千秋。

    通過以上羅列可見,制度與文學研究在各層位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在開闊研究視野的同時,為進一步深化、擴展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中外層研究重在關注文學賴以產生和傳播的“外部環(huán)境”,其局限性主要在于缺乏對制度文學文體性和自身規(guī)制的討論。雖然文學的外部制度研究骨骼清晰,而其內在卻顯得血肉不豐,整體而言功在宏觀,弊在微觀。內層研究重在挖掘特定制度文學的“內在屬性”,其缺陷是不能在外部制度研究的視野下進行實事求是的微觀研究,總結起來是功在微觀,弊在宏觀。

    文學制度內中外層研究,并不是不相容對峙的,而是可以相輔相濟,綜合發(fā)展,“理想的文學制度研究須照應三層位,并最終要落實在文學的內在規(guī)制上:既拓充于外層文學制度,又據(jù)實于中層文學制度,終歸趣于內層文學制度,臻至文學制度整體研究?!保?0]73隨著“文學制度”理論和實踐的發(fā)展,文學制度多層位研究應予以高度關注。

    三、唐代文學制度研究的重要意義

    唐代文學制度研究具有重要意義,要而言之,表現(xiàn)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唐代文學制度研究是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的重要領域。傅璇琮先生在《唐代科舉與文學》序言中說道:“我在研究唐朝文學時,每每有一種意趣,很想從不同的角度,探討有唐一代知識分子的狀況,并由此研究唐代社會特有的文化面貌?!保?0]傅先生此言不僅為我們提供了研究范式和理路,更是開示了后學不少法門,“某某與文學”成為近些年來最引人注目的學術生長點。在這種大氣候中,唐代制度與文學更是獲得了廣闊的發(fā)展空間,但從研究的結構層次來看,仍然需要大力開掘?!皬闹袊糯膶W制度研究已有的學術積累,以及文學制度的結構層次和理論構建來看,文學制度研究是一個有待深化提升的學術領域,可望成為未來中國古代文學研究新的增長平臺。”[21]唐代文學制度研究是整個古典文學研究長河中的一個支流,推進和深化唐代文學制度的研究,將有益于推進整個古代文學制度的進程。

    其二,文學制度層位研究分工明確且相輔相濟,使文學制度整體研究臻于完善。前文說過,文學制度中外層研究功在宏觀,弊在微觀;內層研究功在微觀,弊在宏觀。如何相互協(xié)調,臻于完善,需要一個探索和實踐的過程。

    “理想的文學制度研究須照應三層位,并最終要落實在文學的內在規(guī)制上:既拓充于外層文學制度,又據(jù)實于中層文學制度,終歸趣于內層文學制度,臻至文學制度整體研究。”[10]最大限度地照應多層位,既要求注重文學中的外部制度,又能顧全和瞄準文學內部制度。

    其三,從文學層位研究的維度來看,文學內層制度即本體,是文學制度研究的重點。據(jù)目前研究著述可見,學界對唐代文學內部制度研究尤為不足?!叭魶]有內層文學制度的深入研討,文學自身規(guī)定性未得到應有認證;中外層文學制度研究就沒有著落,定會流為庸俗社會學而荒亡失位”[10]71。揭示了文學內層研究的重要性。早年學人多重于中外層制度研究,忽視了文學內部規(guī)制的探討;或多層研究結合,但對內層有所偏廢。新近幾年,學術界逐漸將目光投注到文學內部研究,這一層位的研究勢必會不斷升溫,彌補層位研究失衡的現(xiàn)象。

    其四,“文學制度”的相關理論在逐漸發(fā)展和不斷修正,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學人對文學與制度關系的不同認識和理解,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的轉變。唐代文學制度涉及多層位研究,勢必會產生多維度的研究理論和方法,為該領域的研究打開更加寬闊的視角。

    總之,唐代文學制度研究在唐代文學的研究中一直占有相當大的比重,成績顯著,雖然在文學觀念和研究方法上呈現(xiàn)出了很大的進展和多元性,但也呈現(xiàn)出了層位研究的不平衡性。因此,唐代文學制度仍有相當大的研究空間,值得我們去開掘去探索。

    參考文獻:

    [1] 吳夏平.“制度與文學”研究范式的形成與發(fā)展[J].貴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6):122.

    [2] 尹占華.律賦論稿[M].成都:巴蜀書社,2001.

    [3] 陳飛.唐代試策考述[M].北京:中華書局,2002.

    [4] 王兆鵬.唐代科舉考試詩賦用韻研究[M].濟南:齊魯書社,2004.

    [5] 薛亞軍.唐代試律研究[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0.

    [6] 王士祥.唐代試賦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7] 張超.初唐詔敕文研究[M].鄭州:鄭州大學出版社,2017.

    [8] 饒龍隼.上古文學制度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133.

    [9] 饒龍隼.中國文學制度論[J].文學評論,2010(4):10.

    [10]饒龍隼.文學制度層位論——兼述“制度與文學”命題的設立及缺陷[J].文史哲,2019(1).

    [11]傅璇琮.唐代文學研究:社會—文化—文學[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2):45.

    [12]王勛成.唐代銓選與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01.

    [13]戴偉華.唐代使府與文學研究[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1998.

    [14]王佺.唐代干謁與文學[M].北京:中華書局,2011.

    [15]饒龍隼.上古文學制度述考[M].北京:中華書局,2009.

    [16]鄭曉霞.唐代科舉詩研究[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17]彭紅衛(wèi).唐代律賦考[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9.

    [18]楊向奎.唐代墓志義例研究[M].長沙:岳麓書社,2013.

    [19]湯燕君.唐代試詩制度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4.

    [20]傅璇琮.唐代科舉與文學[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86:6.

    [21]饒龍隼.中國古代文學制度論綱[J].學術研究,2019(4):48.

    A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Tang Dynasty Literary System

    Abstract: The study of “System and Literature” in the Tang Dynasty began in the 1980s and has developed into a research paradigm after more than thirty years of academic research and accumulation. In terms of theoretical development, it has gone through a dynamic development process from “l(fā)iterary system ontology” to “hierarchical theory of literary system”, adjusting the unidirectional research paradigm of “system and literature” and providing important ideas and methods for the study of classical literature. In terms of research status, certain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at various levels of the Tang Dynasty literary system. Studies of the external level focus on the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of Tang literature, but lacking discussion on the literary form and its own regulations. While studies of the internal level focus on exploring the internal system of literature, they lack analysis of the externa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Given the imbalance in the studies of the literary system of the Tang Dynast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strengthen research in this regard.Key words: Tang Dynasty; literary system; current research status; imbalance; significance

    猜你喜歡
    唐代研究現(xiàn)狀意義
    一件有意義的事
    新少年(2022年9期)2022-09-17 07:10:54
    有意義的一天
    唐代女性服飾考略
    藝術科技(2016年9期)2016-11-18 16:44:53
    唐代銅鏡中的設計美學初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8:37:36
    唐代前期的文學理論初探
    人間(2016年26期)2016-11-03 16:49:26
    唐代皖南詩歌探究
    我國環(huán)境會計研究回顧與展望
    新形勢下公立醫(yī)院成本管理研究現(xiàn)狀與展望
    淺析電力系統(tǒng)諧波及其研究現(xiàn)狀
    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理論研究現(xiàn)狀及未來研究方向
    成才之路(2016年25期)2016-10-08 09:46:28
    九江市| 沛县| 海原县| 平乡县| 枝江市| 诸城市| 开阳县| 南陵县| 尉犁县| 昌图县| 通江县| 阜康市| 赤城县| 瑞安市| 蒲江县| 古丈县| 满城县| 德州市| 彭州市| 天祝| 萍乡市| 云阳县| 丰都县| 讷河市| 当涂县| 江油市| 恩平市| 井研县| 昆明市| 诸暨市| 石嘴山市| 湾仔区| 大化| 尤溪县| 乡城县| 平阳县| 嘉义县| 卢龙县| 赞皇县| 开封县| 肇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