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構建以“最近發(fā)展區(qū)理論、建構主義理論”為基礎,以“學生為中心”,以“教師為主導”的深度學習視域下古詩文支架式教學策略,對培育學生“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核心素養(yǎng),喚醒學習主動性,改進課堂教學,實現古詩文深度學習有著重要的實踐意義。
一、古詩文“支架式”教學設計
“支架”原指建筑行業(yè)的腳手架,引申在學習中是指對學生解決問題和建構意義具有提綱挈領作用的“概念框架”。“深度學習視域下古詩文支架式教學”,指教學中依據新課標要求,基于深度學習理論,以“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原則,設計指向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的學習任務群,搭建學習“支架”引導、幫助學生內化、建構知識技能,獨立進行有深度、高水平學習的教學流程。它從“教學評不一致”問題出發(fā),進而構建“基礎型—發(fā)展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并搭建若干學習支架,轉移管理學習任務給學生,最后撤去支架,教師隱身,讓學生站到臺前深度學習,最終實現以文化人、文化傳承。
二、古詩文教學支架搭建與運用
深度學習視域下古詩文“基礎型—發(fā)展型—拓展型”學習任務群構建中,依據古詩文的教學重難點等具體情況,搭建“背景、吟誦、詞句、問題、建議、范例”等教學支架,引導學生理解內容,鑒賞詩文,達成目標,生成知識,提高能力非常重要。
1.基礎型學習任務
(1)重繪時代背景,知人論世
“知人論世”是重要的詩歌鑒賞方式。下面以《陋室銘》為例,來搭建背景支架,在教學前,結合教材注釋中提及的《劉禹錫集》《論語·子罕》等著作,引導學生提煉作者生平信息,總結古文體裁相關內容,同時與學生一起查閱資料,重繪時代背景。
其一:貶謫人生。公元 772 年,劉禹錫出生,十九歲進士科考試及第,二十四歲任職太子校書。公元805年,其參與王叔文主導的“永貞革新”,整頓朝綱,以求振興國家。后因政治集團利益、社會階層矛盾、各方勢力打擊等多因素疊加,政治革新半年后就宣告失敗。結果王叔文被賜死,他開始了“巴山楚水凄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先后貶連州司馬,輾轉朗州、連州、和州等地,空有一腔才華而無施展平臺漫長的貶謫生涯。
其二:詩文助讀。選文一《白鷺兒》,寫出詩人對白鷺純潔自守、與眾不同的贊美,對眾禽喧呼叫噪、張揚自炫的鄙視,用隱喻手法表達寧靜自守、潔身自好、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繼續(xù)革新的心聲。選文二《秋詞二首》,一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痹娙速澢餁猓悦榔涓呱兄鞠?。二以“山明水凈夜來霜,數樹深紅出淺黃。”詩人詠秋色,以歌其清白情操?!扒餁狻眲钪?,“秋色”冶情,這兩首詩寫出秋之爽朗明快,詩人之積極樂觀。
可見,劉禹錫面對政治革新失敗,眼看宦官權貴趾高氣揚,而銳意革新有為之士卻竄伏遠方,他抑郁憤懣,卻不消沉。至此,在閱讀文本之前,學生了解作家作品,拉近了與陌生文本距離,進而消減對古詩文學習的恐懼。
(2)注釋習題支架,疏通文意
“字、詞、句”是疏通文意的基礎,學生借助注釋與課后習題,可以疏通文意。如此,作為課堂主導者的教師,就要依據課堂教學具體情況,適當點撥、適時歸納,對學生進行解讀重點字詞和關鍵句提供支撐引導。如:詞類的活用“名:出名,有名(名詞作動詞)”,古今異義“儒,大”,一詞多義“素,不加裝飾的”,賓語前置“何陋之有”。通過“注釋練習”助讀支架的搭建,完成文言字詞積累,文本內容感知,這樣古詩文學習離深度學習目標達成又近了一步。
2.發(fā)展型學習任務
(1)吟誦支架,感悟音韻
吟誦具有長讀和慢讀的特征。正如葉嘉瑩先生所言:吟誦的過程,就是“記憶——理解——再創(chuàng)造”的過程,這種與文本對話的方式就是解讀古詩文的最佳方式。
首先,“音、韻、虛、入”與音韻共舞。第一,韻字長讀。例如《陋室銘》“名、靈、馨、青、丁、經、形、亭”押“ing”韻,音調屬平聲,在古詩文中表達的是快樂、激昂;吟誦時自然聲音上揚,音調悠長,引人入勝。第二,虛字、入聲字要重讀、長讀,以“因聲求氣”尋找古文靈魂。文中“之、何”與“不、則、室、德、綠、色、入、白、素、閱、竹、牘、葛、蜀”等字就要重讀與長讀。否則,即使理解背誦了,也只是淺層學習,既讀不出情感,更讀不出文氣。具體來說,前四句要慢吟長讀,特別是“水不在深”“有龍則靈”中“深、靈”拖腔極具節(jié)奏。還有五言對仗句“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也要旋律平緩吟誦,這樣既吟出環(huán)境優(yōu)雅,又可誦出來客素養(yǎng)。
其次,“節(jié)奏、情感”與作者共情?!绊炄佟胰佟枞佟枞伲ā赌印す稀罚?,可見,吟誦是深度學習文言、認知文本、傳承文化的基礎。第一,吟誦是極具個性化的誦讀方式,語氣語調的長短高低、輕重緩急、抑揚頓挫、文氣流轉等都是個體的理解基礎之上的再創(chuàng)造,從而更容易解決古詩文音韻、格律問題,解決了文言學習重難點。第二,吟誦是補充作者“言不盡意”的內涵和情感擴展學生的理解的廣度與深度的有效手段,吟誦中還可依據個體認知,投放情感,與作者共鳴,與詩文共情。
因此,富有創(chuàng)造性吟誦支架搭建,可以明確“音、韻、虛、入”、重音節(jié)奏,讓學生在吟誦中體驗文本節(jié)奏抑揚頓挫之美,領會文本韻律之美;也可以激發(fā)和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文本理解能力,與作者共語,與詩文共情,為下一步深入學習奠定基礎。
(2)問題情境,感悟主旨
問題設定是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環(huán),教師層層設疑,學生層層答疑,知識步步生成。要根據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設定問題難度;要依據文章的重難點,設定問題的內容。
在問題支架搭建中,釋疑線索是問題支架建設的一個重要先決條件。例如,將該文的教學重難點設定為:厘清文意,整體感知,理清思路;學習托物言志的寫法;了解作者對保持高尚節(jié)操的渴望,不慕榮利、安貧樂道的情趣。我們不妨設置以“有何物—有何陋—何陋之有”為核心的一線串珠式情境問題。問題一,設計陋室。具體為“《陋室銘》在文中都描述了哪些物”,目的在于通過具體物象描寫,來引導學生厘清文意、理清思路。問題二,物象內涵。具體為“不同物品之間有何相似之處”,目的在于激發(fā)學生閱讀與思考興趣,帶著問題系統(tǒng)閱讀古文,分析“山、水、室、苔、琴、經”等物的特點與內涵,明白作者寄“情”于“陋室”。問題三,托物言志。具體為“圍繞‘惟吾德馨’‘何陋之有’感悟主旨”,目的在于通過引導學生分析相關圖文資料,依托問題與吟誦活動,讓學生深入體會古文中蘊含的情感元素,懂得“陋室”已經成為作者人格品質化身,從而對“托物言志”手法有深刻的了解。這種建立在鍛煉培育學生思維能力基礎上的問題支架,對引導學生由物及人,感受作者“不與世俗同流合污,潔身自好、不慕名利”生活態(tài)度,“高潔傲岸、安貧樂道”高尚情操作用不可小覷。
3.拓展型學習任務
(1)文本型評價:儒釋道三家合流
文本型評價支架,我們可以選擇文史小論文、作家作品素描等形式,并提供相應的文史資料支架,幫助學生讀懂劉禹錫復雜的精神文化?!八簧冀K堅持儒家的人生理想,追求道家的精神境界,并借佛家思想來寄托精神上的壓抑與安慰”?!笆罏槿宥恕保寮摇靶奚?、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貫穿著他的一生。如:尋仙山的道家文化,用“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呈現;研讀佛經的佛文化,用“可以調素琴,閱金經”呈現;往來的是大儒之士的“談笑有鴻儒”,結句引孔子原話的“何陋之有”,均是儒家根本的呈現。全文僅八十一字,就完成了儒釋道三家的思想文化合流、個人的復雜精神呈現。
(2)活動性評價:讀透劉禹錫
活動型評價支架,我們也可以開展“我眼中劉禹錫”辯論活動,可以設置以下幾組矛盾沖突情境,培育學生思維,引導其客觀辯證看問題,以傳承文化。具體如下:
沖突一:陋與不陋?反彈琵琶,逆向立意。全文不寫室之陋,大寫室不陋,從陋室環(huán)境、交往人物、日常生活來看,咋看“陋室”確是極其僻陋之地,但換個角度看陋室,我們又可以構建出一個情景高雅充滿自然樂趣,并不簡陋的陋室。這樣在“陋”與“不陋”這個矛盾沖突分析中,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極大提升。
沖突二:作者思想是否矛盾?本文是作者參加“永貞革新”失敗后,卻又不愿妥協(xié),與權貴同流合污托物言志之作。他本是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理想的積極踐行者,希望在政治上施展遠大抱負,然而他從“監(jiān)察御史”到“連州司馬”三遷陋室,自然是有苦難言。文中一說“閱金經,無案牘之勞形”,二來又將自己身居陋室同“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相比,自然看得出作者雖貶官卻仍不甘寂寞,其思想矛盾依稀可見。也就是說,在文中作者既表現出不羨慕富貴榮華、不與當時腐朽的權貴同流合污、重視自身思想修養(yǎng)的積極面,也流露出其自命不凡的消極面,我們在品讀時要引導學生客觀辯證的看問題。
綜上所述,初中語文古詩文學習是一個耗時而低效的教學難題,在以指向“文化自信、語言運用、思維能力、審美創(chuàng)造”的核心素養(yǎng)背景下,通過積極的語文實踐活動和構建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以古詩文深度學習為目的,老師主導、學生為中心的支架式教學模式,活化古詩文教育教學,提升學生課堂參與度、獲得感,實現古詩文學習自然有度。
責任編輯 龍建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