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軒
打開朋友圈,看到有很多朋友天天曬自己和某某朋友今天去聚會,明天又要一起出去玩。你有時候不自覺地會羨慕他們,他們應該不會有孤獨的時候,但是如果你有機會問問他們,他們的答案可能會讓你有點兒意外。
沒錯!如果要約個人吃飯,手機里可能有一打的人可以叫出來,但是他們還是會覺得很寂寞。朋友雖然多,但是想要找一個知心的人聊天卻沒有。你是不是覺得他們很矯情,明明很多朋友了,還在抱怨自己孤獨寂寞。
為什么朋友那么多,我們內心還是會寂寞呢?我們?yōu)槭裁丛谝黄疬€會寂寞呢?
你可能會覺得,或許我身邊的朋友都不是我想要的,或者說我們會用緣分的強弱,來判斷友誼的強弱。又或者說,我們會不會自己把陪伴的標準拉得太高,因此感到孤獨,這種孤獨不是身體或外在現(xiàn)實上的孤獨,而是內心認同與歸屬的孤獨?
雖然很難相信,但心理學家近年來終于對“寂寞”這個問題進行了認真研究,去討論孤獨的感覺與個人社交網(wǎng)絡的大小之間的關系。結果他們發(fā)現(xiàn),朋友的多寡,跟是否感到孤獨只有輕微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我們不一定會因為朋友很多而不會感到孤獨,也不一定因為常常孤獨就代表朋友很少。有時候朋友越多,認識的人越多,反而越容易感到孤獨。
在社交媒體的轟炸下,人變得越來越難以獨處。孤獨變成了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即使是幾秒鐘的孤獨,也會被無限放大,讓人轉而求助于更多的“聯(lián)系”,結果反而加深自己的焦慮,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huán)。也因為我們知道得越來越多,渴望也就越來越多,我們不再只是想要認識人或是有人陪,我們更想要有一個懂我們的人陪。但隨著我們的孤獨感受越來越強,再多的朋友也無法解決我們對于富有意義的關系的渴望。我們開始寧愿擁抱幾個摯友,也不想要一群玩伴。
那么,什么是摯友,什么是有意義的關系,才會讓我們不再孤獨呢?研究者發(fā)現(xiàn),最基礎的友誼因素,來自相互的自我表露,也就是真誠地對自己的狀態(tài)交流。如果我們在互動的機會中,都能嘗試去表露某些關乎自己的信息,我們也會有一種自己的需求被滿足的感覺,這種需求的滿足,也會讓孤獨感減弱。要獲得這種感覺其實不難,只要每一次互動,有機會多認識彼此一點兒就足夠了。有意義的互動,緣起于一種相互理解的嘗試,理解不是強求的,而是通過不斷的交互自我揭露去交換達成的。
所以如果你朋友很多,但大家都只是認識彼此一點點的生活,雖然玩在一起,并沒有進一步認識彼此的生活,認識彼此的喜好、個性的話,那孤獨很自然就會由心中而生。反過來說,就算你只有一個朋友,但你可以從頭到腳地講出他的近況,而且對方也對你有很深的理解,你也不太容易覺得孤獨。
或許在一起還孤獨的痛苦只有一種解法,那就是要不斷地提醒自己去了解別人,多問問別人的現(xiàn)況,以及努力分享自己的現(xiàn)況,減少自己想要隱藏的心態(tài),主動去創(chuàng)造有意義的互動。你要不寂寞、不孤獨,就要先敞開自己的心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