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利兵
近年來,每逢五四青年節(jié),我都會邀幾位好友一起聊一聊五四一代先進青年知識分子這個話題,形式雖自由一些,卻總能深刻感受到他們對于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偉大五四精神所產(chǎn)生的重要歷史影響和時代意義。
今年的五四之際,我又特別地想起了高君宇。原因主要有兩方面 ,一是目前學界對高君宇的研究很不夠,而他在五四青年運動史上則占有比較重要的位置,這種反差是我念茲在茲的;另一就是恰逢中共太原支部成立100周年,作為山西建黨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在這一時刻討論高君宇更有著特殊的紀念意義。那么,我們又該如何走進高君宇短暫而非凡的紅色人生史,又該如何學習他身上表現(xiàn)出來的偉大五四精神,從而為當代青年提供思想資源、正確方向和政治引領呢?
在我看來,學習和討論高君宇的意義,或許最重要的就體現(xiàn)在他自題像片上那句“我是寶劍,我是火花,我愿生如閃電之耀亮,我愿死如彗星之迅忽”。這一話語可謂是高君宇在如何面對“青年”與“時代”這一關系時給出的自我解答,其中蘊含的勇于擔當、敢于犧牲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仍是新時代廣大青年繼承和弘揚五四精神、賡續(xù)紅色血脈的內(nèi)在構(gòu)成部分。就像賀其穎在高君宇病逝后所寫的《悼我們的戰(zhàn)士——高君宇同志》悼文中所指出的,“在五四運動中,是一個強有力的健將”“對于中國革命問題和中國的政治經(jīng)濟狀況,均有深切明確的見解”“在《向?qū)А放c《政治生活》等刊物中,做了不少的理論上的指導”“他對于中國的青年運動,有極大的努力”“現(xiàn)在,君宇同志沒有了!但他那熱烈的革命精神,仍徘徊于吾人之前!”
所以,又想起了高君宇,不簡單只是一種紀念,而是想通過不斷深入其“寶劍”與“火花”的紅色人生史當中,探索其革命實踐和思想能量中的紅色基因,并將它們轉(zhuǎn)化為青年們“在黨的領導下,勇做走在時代前列的奮進者、開拓者和奉獻者”的精神力量。正是基于這樣的問題思考和現(xiàn)實關懷,我對高君宇的研究,尤為注重闡發(fā)他在“青年”和“時代”相互關系上的問題感、實踐感、社會感,從而為當代青年運動的深入發(fā)展提供歷史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