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秀春 田在軍 王安梁
(1. 上?;莺头N業(yè)有限公司,上海 嘉定 201899;2. 上海蔬菜研究所,上海 嘉定 201899)
筍玉米是玉米(Zea maysL.)花絲未吐出或剛吐出1~3 cm 時未受精的幼小果穗,總糖(以還原糖、葡萄糖和果糖為主)含量為20~30 mg/g,含有賴氨酸等9 種人體必需氨基酸[1-2]。筍玉米可加工成罐頭或直接炒食,口感酥脆,風味獨特,深受消費者喜愛。新鮮上市或用于加工的筍玉米要求穗長4~9 cm,直徑1.0~1.5 cm,果穗黃色,子房排列順直,籽粒未受精、未破碎[3-4]。另外,筍玉米果穗收獲后,殘余秸稈(占植株總質量的83%~86%)可加工成粗飼料或青貯飼料供應肉牛、奶牛養(yǎng)殖場。因此,筍玉米的附加值較高,種植效益較好。由于大田玉米的雜種優(yōu)勢不適于筍玉米育種,可用于筍玉米育種的玉米種質資源不多,加上筍玉米生產(chǎn)耗時、費力,育種人員對筍玉米育種的積極性不高,導致筍玉米育種研究進展遲緩,影響了筍玉米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我們從種質選擇、育種方法等方面總結了筍玉米育種的應用現(xiàn)狀和育種要點,并對筍玉米育種的發(fā)展前景作了展望。
筍玉米育種的目標是培育優(yōu)良、穩(wěn)定、高產(chǎn)的雜交種(單交種和三交種等),育種工作者通常以玉米和甜玉米為父母本,通過培育半多穗或多穗的自交系選育多穗的玉米雜交種。玉米自交系選育一般采用系譜育種法篩選繁殖力強、抗倒伏的品種。與開放授粉玉米雜交種相比,筍玉米雜交種具有植株矮小、穗位低、穗軸均勻、生育期短、產(chǎn)量高等特點,受到市場歡迎并迅速取代開放授粉品種(OPV)。
玉米去雄雖然具有防止串粉、縮短生長期、增加單株穗數(shù)、提高產(chǎn)量的作用,但去雄成本高,且去雄后玉米產(chǎn)量不穩(wěn)定,因此最好利用細胞質雄性不育改良筍玉米雜交種。栽培密度較高時,玉米雄性不育單交種的產(chǎn)量高于其對應雄性可育品種。雄性可育品種雄穗中的氮含量明顯高于雄性不育品種,花粉飄落后,可育雄穗和不育雄穗的氮含量差異不顯著。穗原基和花粉之間對氮的競爭導致可育品種每株產(chǎn)生的穗數(shù)相對較少??捎仓旰筒挥仓甑娜~片、莖部氮含量差異不大。
食用或飼用甜玉米、大田玉米、爆粒玉米、青貯玉米等均可作為筍玉米育種的種質資源??甚r食、加工的筍玉米一般應符合以下標準:商品果穗產(chǎn)量高,穗軸黃色,外形美觀,子房小、排列直;早熟,根系發(fā)達,莖稈粗壯,適合密植;抗病蟲害,耐氮肥。
筍玉米育種主要有自交系選育、雜交種選育和群體改良3種方式。
2.2.1 自交系選育
系譜法是利用OPV、合成品種、單交種、三交種、雙交種和具有高繁殖潛力的大田玉米或甜玉米相關品系(雜交種)進行自交系選育最常用的方法,自交系選育需在種植密度較高的種群中進行選擇。逆境下近親交配時,根和莖的長勢、吐絲早晚、果穗數(shù)量及株高等是初級篩選的關鍵性狀,其他性狀如苗期活力、植株和果穗性狀、抗病蟲害能力等也需兼顧。后代之間和后代內部選擇的有效性取決于所選擇性狀的相對遺傳性,如選育抗病蟲害的品種(系)可以采用常規(guī)回交法對系譜選擇進行修改,以增加或恢復優(yōu)良性狀,如豐產(chǎn)性等。大田玉米的繁殖特性可用于筍玉米育種,目前尚不清楚繁殖能力是否由部分或全部顯性基因控制,果穗數(shù)量性狀是否由多基因控制也意見不一,但大多數(shù)學者認為作物的繁殖性狀受基因加性效應影響。
2.2.2 雜交種選育
與大田玉米育種一樣,筍玉米自交系應在S3 或S4 代中選擇。然而,筍玉米自交系在測驗種、雜種優(yōu)勢和雜種優(yōu)勢組合等方面的種質資源有限。測驗種的選擇取決于育種目標,如果最終的雜交品種是單交種和三交種,那么測驗種應該分別是自交系和單交種。與大田玉米不同的是,筍玉米的雜種優(yōu)勢篩選應重點考慮繁殖能力等性狀,如果穗快速發(fā)育是大田玉米的優(yōu)良性狀,那么該性狀對筍玉米來說為不良性狀。
2.2.3 群體改良
利用循環(huán)選擇法進行群體改良已廣泛應用于大田玉米。根據(jù)育種目標和育種計劃,改良群體可作為常規(guī)種供農(nóng)民使用或作為自交系改良的潛在種質資源。增加單株穗數(shù)是提高玉米果穗產(chǎn)量的關鍵,可作為筍玉米育種的目標之一。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鮮穗質量、單株穗數(shù)、穗軸率等,一般最高施氮量為160 kg/hm2,高密度種植條件下應選擇對增施氮肥有響應的雜交種。
筍玉米育種的目標為篩選高產(chǎn),抗倒伏,生育期短,穗軸大小、顏色、風味等商品性狀高度統(tǒng)一的單交種,以滿足種植戶和消費市場需求。自交系育種和雜交育種可選育出性狀優(yōu)良的玉米品種,通過自交系選育或循環(huán)利用將其改良為培育筍玉米單交種的母本。未來需進一步開發(fā)核雄性不育或細胞質雄性不育、無花絲等種質資源,培育單交種筍玉米,以降低人工收獲、剝皮和去花絲等用工成本。分子標記技術可用于鑒定、篩選雜種優(yōu)勢群體,為育種工作者選擇抗病蟲害(如抗玉米螟蟲等)基因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