橋,既是交通的媒介,也是開放的意象。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發(fā)展,橋日益深入人們的生活,以其優(yōu)美形態(tài)和地標性特征融入了文化,給人無限遐想。在貴州,“橋”的字面本義正在被超越,勤勞樸實、敢于創(chuàng)新的貴州人用行動賦予其更多的內涵。黨的十八大以來,貴州搶抓機遇、乘勢而為,保持跨越天塹、擁抱世界的夢想與熱忱,構筑起一座接一座上千米跨度的橋梁。
天工開物
“連峰際天兮,飛鳥不通。”500多年前,王陽明面對黔道之艱發(fā)出嘆息。出山,是被群山阻隔的人們千百年來的夢想所在!
素材呈現(xiàn)
出山,意味著要與幾億年的天地造化相爭,在被地殼運動揉碎的峽谷深邃間開路搭橋!夢想遠大,現(xiàn)實卻很殘酷。貴州可用河砂少,而且沒有開采條件。如按普遍建橋經(jīng)驗使用高標準河砂,貴州需從重慶、湖南甚至馬來西亞等地購買,運輸成本高昂。建設者們在絕地中思考,一個辦法應運而生:橋梁的修建過程就要開山炸石,何不就地取材?經(jīng)過長達20年的技術攻堅,貴州研究出獨特的機制砂生產(chǎn)工藝,工程師們反復試驗將山石研磨改性,能夠達到與河砂相媲美的細膩與堅韌,大幅降低建造成本并推動形成新的行業(yè)標準,阻隔貴州數(shù)千年的茫茫石山,變成建橋鋪路的不竭原料。
運用示例:橋是貴州的地標,是一張名片,是跨越、是改變、是創(chuàng)造,是奮斗也是抗爭。一代代的中國人發(fā)揮著愚公移山的精神,扎根大山,面對地質構造、氣候等諸多復雜因素以及建造時的工藝困難,因地制宜、迎難而上,在摸索中不斷突破和創(chuàng)新,建出了一座又一座不同工藝的高橋。貴州被譽為書寫在高山大地的“橋梁博物館”,美稱的背后,是匠心、創(chuàng)新和奉獻,是面對挑戰(zhàn)不斷攀登的精神。
萬橋飛架
我國自古就有“橋的國度”之稱,建筑、藝術與科技和諧相融,留下一段段傳奇。古今延展,一座座橫空出世的貴州橋,在提供出行便利的同時,更給人們帶來了獨特的審美體驗。
素材呈現(xiàn)
壩陵河大橋,首次在國內使用“全回轉橋面吊機懸臂拼裝機”進行懸索橋安裝,自主創(chuàng)新15項技術,6項世界領先,成就了同類型橋國內第一、世界第六的高水平橋梁;“世界最高鋼筋混凝土橋塔”平塘特大橋,建筑中取得C50混凝土320米高塔“一泵到頂”的歷史性突破;花魚洞大橋,在重建中實現(xiàn)“水源零污染、景區(qū)零干擾、廢料再利用、景觀新地標”的目標,一舉斬獲古斯塔夫斯·林德撒爾國際大獎;料石加工場高效除塵系統(tǒng)、拌合站砂石分離系統(tǒng)和智能片冰機、基于工業(yè)相機的主纜安裝調整技術工法、群樁基礎預埋電線管道工藝……一項項新技術、新工藝、新設備,共同傾注于在建的六安高速花江峽谷大橋,建成后,將刷新世界第一高橋的紀錄……在“交通先行”的引領下,貴州的橋梁“飛速”建設,10年來,全省新增橋梁1.6萬余座,僅“十三五”期間,建成世界級橋梁就達18座,發(fā)布技術指南20部、地方標準7部,申請專利13項,填補了多項國內技術空白,創(chuàng)造了數(shù)十個世界第一。
運用示例:靠著橋梁建設者的不斷攻關,當前,貴州橋梁的數(shù)量、規(guī)模、造型、結構、用材、建筑工藝豐富程度匯聚成為一個罕見“集群現(xiàn)象”,共同鑄造了這座“大而全”“小而精”的世界級“橋梁博物館”。每一項建筑奇跡的背后,都折射出一種民族的氣質、民族的精神,這其中所展現(xiàn)出來的團結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等精神氣質,正是國家精神力量的體現(xiàn)。這一座座大橋不僅帶給我視覺上的震撼,更是從精神上讓我受到洗禮。每一座橋梁都是有“靈魂”的,都深藏著一代代橋梁人的愛國情懷、報國之志。
天塹通途
從前,山里的貴州人只在生活的低處抬頭眺望,大山是穿越不過的屏障。如今,雄踞崇山峻嶺中的萬座橋梁,讓天塹變通途。
素材呈現(xiàn)
位于滇黔交界處的畢節(jié)市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海拉鎮(zhèn)海元村,此前被牛欄江死死鎖在烏蒙山脈深處,沿岸群眾祖祖輩輩生活在幾乎與山外隔絕的“孤島”之上,溜索曾經(jīng)是當?shù)卮迕衽c外界聯(lián)系最為重要的交通工具,農(nóng)產(chǎn)品賣不出去,外面的東西也難以運進來。
2017年,一座連接兩岸的車行橋——鉛廠大橋建成通車,改變了當?shù)厝罕娺M出大山的交通方式。貴州省推進“溜索改橋”工程以來,威寧自治縣修建大型“溜索改橋”8座,牛欄江沿岸的20余個村、10余萬群眾的出行難題得到解決。2020年11月,曾是貴州貧困人口最多、貧困程度最深、貧困發(fā)生率最高的深度貧困縣——威寧自治縣宣布脫貧摘帽。
運用示例:一座座橋,一條條路,破除了山區(qū)物資流通和經(jīng)濟發(fā)展的梗阻,黔貴大地被交通激起了“一池春水”,封閉落后的山村升起了希望,外出務工的游子踏上了歸途,橋和路連接起了億萬大山群眾的遠方與歸途。開山、越峰、跨水,在崇山峻嶺之間寫滿了中國人的自強與不屈,在萬橋之間鋪滿了中國人的信念與執(zhí)著。
聯(lián)通世界
橋梁是一個個文化符號,讓人們了解貴州的人文歷史和時代精神,橋梁也是貴州高質量發(fā)展的密碼,聯(lián)通世界,連接未來。
素材呈現(xiàn)
壩陵河大橋位于貴州安順黃果樹旅游區(qū),是滇黔黃金旅游走廊的必經(jīng)地。它是國內少有的,貴州唯一可以進入橋體內部旅游觀光的世界級大橋,以“旅游觀光黃果樹,極限運動壩陵河”的定位,融入大黃果樹旅游整體布局,重點打造高橋觀光、極限運動、研學旅行、峽谷民宿等成為新旅游項目聚集地,是橋旅融合的新亮點、旅游投資的新熱土。更值得一提的是,壩陵河大橋是世界級極限運動基地,自2012年以來,已連續(xù)舉辦7屆“中國·黃果樹壩陵河大橋低空跳傘國際邀請賽”,每屆都會有大批來自全球的低空跳傘高手聚集于此。除了高空蹦極外,大橋極限運動區(qū)還有空中秋千、降落傘、滑翔傘、玻璃棧道等項目,儼然成為極限運動愛好者朝圣之地。
運用示例:宋代詩人趙希邁來到貴州,寫下了“涉歷長亭復短亭,兼旬方抵貴州城”的詩句。作為中國唯一一個沒有平原的省份,貴州大山連綿起伏、層巒疊嶂,青山綠水之間,一條蜿蜒的河、一條深切的峽谷,就可以將兩岸的人阻隔開來。然而崇山峻嶺擋不住貴州人對外界世界的向往、對幸福生活的渴望,一座座橋梁拔地而起,橫跨山谷溝壑,溝通五洲四海,連接此岸彼岸,讓昔日“山與宿云兼”的山區(qū)省份,成為四通八達的高速平原,為貴州的騰飛插上翅膀。
主題思考
角度一:橋“見”超越。莽莽高原,萬橋飛架。交通的滄桑巨變,讓貴州實現(xiàn)了從西南“地理樞紐”到“陸路交通樞紐”的歷史性跨越。一座橋梁就是一個后發(fā)趕超的路標,一座橋梁就是一段攻堅克難的征程。
角度二:橋“見”希望。從秦開“五尺道”到漢通“西南夷”,再到明代奢香夫人建驛道,貴州因路而生,也注定由路而興。如今,這里跨江跨河大橋屢屢變?yōu)楝F(xiàn)實,在“無橋不成路”的貴州,交通建設熨平了大山的褶皺。10年間,貴州高鐵從無到有,先后在西部地區(qū)率先實現(xiàn)縣縣通高速、村村通硬化路、村村通客運,交通條件實現(xiàn)從瓶頸制約、初步緩解到基本適應、適度超前的歷史性跨越。
角度三:橋“見”奮斗。貴州從“跬步皆山”變成“高速平原”,靠的就是“逢山開路、遇水架橋”的開拓精神。一座座跨越天塹的奮斗之橋、開放之橋、民生之橋、風景之橋,是架在民心上最詩意的風景。貴州人以團結奮進、拼搏創(chuàng)新、苦干實干,走出了一條有別于東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交通發(fā)展新路。
角度四:橋“見”融合。黔中大地因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地區(qū),各族先民在這里“大雜居、小聚居”,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和特征。一座座橋梁的架設開通,解決了當?shù)乩习傩辗竭^河的難題,拓寬了民族之間相互溝通共同進步的通道,促進了民族地區(qū)經(jīng)濟社會加快發(fā)展。這不僅是一座座物質之橋,更是一座座推動多元一體、融合發(fā)展的民族團結之橋。
角度五:橋“見”精神。萬橋飛架的偉大奇跡,時時刻刻都在無聲地詮釋著“貴州縮影”“貴州樣板”“貴州新路”的豐富內涵,也生動地刻畫著貴州兒女感恩思進、攻堅克難的精神群像。
(編輯:關曉星 王冠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