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笑梅
摘要:本文簡要闡釋了大運河文化傳承的意義,結合本校所處大運河核心地段的區(qū)位特性與優(yōu)勢,以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與大運河(蘇州段)相關的文化素材為例,充分挖掘課內外生態(tài)教育資源,探究大運河(蘇州段)文化的切入與傳承策略,以期達成大運河文化傳承、跨學科融合教學的目標與意義,為初中語文教學提供新的視角與路徑。
關鍵詞:初中語文教學;大運河文化;傳承策略
大運河文化作為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發(fā)揮著聯(lián)通南北漕運的作用,也留下了璀璨的歷史文化遺產。2014年,大運河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2017年,習近平總書記對建設大運河文化帶作出重要指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tǒng)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019年,《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guī)劃綱要》《長城、大運河、長征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等文件相繼出臺,使大運河文化的傳承與弘揚不僅備受矚目,而且有了制度保障。作為受大運河滋養(yǎng)最多、影響最深的江蘇語文老師,不僅要充分挖掘教材的生態(tài)資源,更要積極探究大運河文化及其傳承的有效策略,將義務教育倡導的“情境性、實踐性、綜合性”[1]認真落到實處,將語文核心素養(yǎng)、教學的創(chuàng)新變革進行到底。
我校語文組全體成員,充分利用大運河周邊的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以蘇州市教科院“十四五”立項課題“基于大運河文化傳承的適應性寫作教學研究”,以及校級課題“基于棹歌文化傳承的跨學科融合教學實踐研究”為依托,運用新的教育理念和技術,開展與大運河文化傳承相關的、寓教于樂的系列教育教學活動,成效顯著。
一、蘇城尋芳
葉圣陶是土生土長的蘇州人,在學習他的《蘇州園林》時,除了讓學生知曉其生平經歷,講解說明文的基本知識及蘇州園林“務必使游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特點外,還要指導學生圍繞“擁抱大千世界”“家鄉(xiāng)文化探究”等主題,“開展閱讀探究活動,引導學生關注社會,表達和交流自己在生活中的發(fā)現(xiàn)和感受”[2]。利用周末或社會實踐活動,實地踏訪蘇州園林,身臨其境感受大運河的風貌,觸摸蘇州獨特的城市文化底蘊。
學生在研讀課文基礎上,通過小組合作,先搜集整理大運河(蘇州段)沿岸的主要園林:盤門、閶門、山塘街、網師園、虎丘風景區(qū)、楓橋景區(qū)。再設計線路,投票表決選出最佳路線組。選中的組,要負責補充資料,解說沿途景點、人文、歷史等。返校后,或繪制出圖文并茂的手抄報,或制作出精美的PPT、音頻、視頻作為成果,由美術、歷史、地理、信息等任課教師做評委,給予物質獎勵,并在學?!拔幕?jié)”和家長會上展示。
本次優(yōu)勝組的設計思路如下:從學校出發(fā),沿學士街向南,進入干將西路輔路,沿外城河及健身步道,一路向北,穿過景德橋,抵達閶門,往西,在西中市與閶胥路交界口往北,過渡僧橋,到七里山塘,參觀白公(白居易)祠。然后,沿西中市折返,參觀泰伯廟,往南進入?yún)勤叿?,行至景德路,進入施林巷,回到學校。全程約3公里,行走約2小時。
在“蘇城尋芳”的走讀研學中,打通了歷史與現(xiàn)實,理論與實踐,世界與江南,蘇州與運河,解鎖了“最運河”“最江南”的姑蘇文化,讓運河文化以可視、可聽、可觸摸的直觀方式,深入人心。
二、詩詞吟唱
蘇州自古山美水美,景美人美。浩渺的太湖,蜿蜒的大運河,像母親一樣,哺育了勤勞聰慧的蘇州人民。享譽全國的蘇州籍名人雅士數(shù)不勝數(shù):唐寅、范仲淹、范成大、文征明、顧炎武、金圣嘆、葉天士、沈周、陸龜蒙、馮夢龍、潘祖蔭、費孝通、俞平伯、何澤慧、吳湖帆、葉圣陶等,幾乎囊括了各個學科領域。
外地人對蘇州的念想,之所以大多源于張繼《楓橋夜泊》,是因為詩歌短小精悍,語言凝練精美,節(jié)奏明快鏗鏘,托物言志,借景抒情,以小見大反映生活,流傳得更快更廣。如今,楓橋景區(qū)就是大運河(蘇州段)的著名景點之一。
一首優(yōu)秀的詩歌,是情、思、理、聲、色諧美的結晶,其節(jié)奏韻律能夠傳情感人,所以詩歌被稱為“有聲的畫”。因其“有聲”,誦讀就成了詩歌教學最基本、最重要的方法之一。通過誦讀,讓詩句入眼、入口、入耳、入心,從而做到眼到、口到、耳到、心到?!霸娮x百遍,其義自見”即是此意。在初中語文課堂,指導學生把握準確的情感基調,講究恰當?shù)墓?jié)奏停頓,處理好詩句之間的停連、語氣、語調、語速、重音等,可激發(fā)閱讀興趣,加深內容理解。無論默讀、聲讀,個人讀、小組讀、集體讀,還是教師范讀、學生自由讀、競賽讀等,都是為了鼓勵學生在反復誦讀中,創(chuàng)新處理與設計誦讀的節(jié)奏、重音、情感基調等。
例如,《題破山寺后禪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余鐘磬音?!泵鑼懙氖翘K州常熟虞山興福寺。在“進與退”“仕與隱”矛盾中徘徊的詩人,在山水與佛地合一的靈光里,得到審美的愉悅和慰藉。詩句末尾的“林”“性”“心”“音”,都押“in”韻,朗朗上口,音韻和諧。節(jié)奏劃分可2-1-2,也可2-3,只要表意明確,可自由選擇。
還可以鼓勵學生用方言(蘇州話、無錫話、常州話、泰州話、揚州話等)誦讀。尤其是蘇州話,屬于吳語太湖片蘇滬嘉小片,是歷史最悠久的吳語代表方言之一,保留了很多中古漢語要素。例如中古漢語的濁音、平上去入的平仄音韻、尖團音分化、古漢語用字用詞,能與古代韻書《切韻》《廣韻》等基本匹配。沉浸在抑揚頓挫的吳儂軟語中,學生既感受方言的魅力,也感受運河文化的活力。
還可以鼓勵愛好唱歌的學生,請音樂教師指導,在誦讀基礎上,用各種曲調,吟唱同一首詩歌,或用同一種唱法,吟唱不同的詩歌,妙趣無限。在蘇州市的“三話”(普通話、蘇州話、英語)比賽中、在校園“雙語文化節(jié)”及運動會開幕式上,學生穿上漢服,做好妝造,配上絲竹,氛圍拉滿。
古老的大運河文化,對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學生而言,確實久遠而抽象,但是通過自主自覺,“情動于中而發(fā)于外”的“詩詞吟唱”,以具體形象的形式,被重新演繹在用腳步丈量的行走中,鮮活在精彩紛呈的語文課堂里,靈動在別出心裁的舞臺上。
三、話劇表演
九年級下冊第五單元是話劇。學習中,指導學生閱讀優(yōu)秀劇本選段,品味戲劇臺詞,把握戲劇沖突,理解人物形象。在此基礎上,“自主選擇合適的劇本,分配角色,合作排練,嘗試戲劇演出,給初中生活留下美好的回憶”[3]。除了本單元的《屈原》(郭沫若)、《天下第一樓》(何冀平)、《棗兒》(孫鴻)之外,鼓勵學生將課內外與運河文化有關的優(yōu)秀小說、詩歌、散文等改編成話劇,并舉薦編劇、導演、演員、劇務等,明確任務和要求,分工準備。
2500年來,江南物阜民豐、文脈悠悠,蘇州小橋流水、人杰地靈。人教版初中語文教材中,江蘇籍作家的作品有21篇,蘇州籍作家的作品有6篇。其中,范仲淹和葉圣陶的作品各選錄了兩篇(范仲淹《岳陽樓記》《漁家傲·秋思》;葉圣陶《蘇州園林》《驅遣我們的想象》),可見兩人在蘇州文學和歷史上的江湖地位。還有一篇張中行《葉圣陶先生二三事》,作者回憶了葉圣陶先生的主要事跡,可作為前者的補充和佐證。在教學前,引導學生全面了解范仲淹與葉圣陶的生平事跡,對編演話劇起到很好的指引作用。
初中生思維活躍、好學善思,求知欲旺、行動力強,他們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根據(jù)《范進中舉》《孔乙己》等小說改編的話劇,精妙絕倫自不必說,即便是根據(jù)《詩經》《論語》或《小石潭記》《記承天寺夜游》《湖心亭看雪》等改編的話劇同樣精彩。印象深刻的是學生改編的《岳陽樓記》,分為開端、發(fā)展、高潮、結局四部分。第一部分以旁白的形式,交代滕子京被貶洞庭湖的原因,以及范仲淹寫文的緣起;第二部分是“遷客騷人”在陰天晴天登上岳陽樓的不同感受;第三部分是范仲淹和“遷客騷人”的對白,是“以物喜,以己悲”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兩種人生態(tài)度的激辯;第四部分是范仲淹與滕子京的對話,抒發(fā)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襟懷與抱負,以及彼此共勉的決心。學生還用幻燈片在白板上投影了范仲淹斷齏畫粥的成語故事,以及興建府學(蘇州中學的前身)的史料,還有《江上漁者》《蘇慕遮·懷舊》等詩句和圖片。通過編排表演一場話劇,不僅掌握了話劇知識,豐富了話劇內容,而且在編排話劇過程中,提升了搜集、占有、遴選、整合資料的能力,事半功倍。以運河文化為圓心,擴展到整個大語文教學,使教學從小范圍走向更大的邊界天地。
“舞臺小天地,天地大舞臺?!睂W生用動作、語言、場景,再現(xiàn)歷史人物的生平事跡、豐功偉績。至情至性的朗讀,入情入景的對白,慷慨激昂的獨白,舉手投足間,是對蘇州鄉(xiāng)賢名流的景仰,對大運河文化融合農業(yè)、商業(yè)、歷史、地理、文化等特點的完美詮釋,對優(yōu)美漢語言文字的精美演繹,讓人記憶猶新。
四、創(chuàng)意仿寫
大運河蘇州段,湖泊星羅棋布。在阡陌縱橫的水道間,在千帆競渡的波濤里,在小橋人家的水鄉(xiāng)澤國里,在槳櫓輕搖的碧練微瀾中,以兩座湖(石湖、鶯脰湖)命名的棹歌詩集(石湖棹歌、鶯脰湖棹歌),成為大運河蘇州段寶貴的文化財富之一,藝術再現(xiàn)了兩岸人民的日常生活,是大運河文化的“活化石”。
起源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棹歌,本是鄉(xiāng)野之曲,是行船時所思、所想、所見、所聞之有感而發(fā)。初期,南北方皆有棹歌,隨著南北交融和歷史變遷,棹歌逐漸成為江南水鄉(xiāng)的標志性文化產物。從明清開始,經文人創(chuàng)作日漸發(fā)揚光大。
語文閱讀課上,棹歌是校本教材之一。文化即生活,文化來源于生活又回歸生活。有了生活的滋養(yǎng),文化之樹才會常青。離開生活的土壤,任何文化都將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江南文化,自古以來與運河、與城市、與生活、與民眾精準融合,才擁有愈來愈強的承載力和生命力。
指導學生以讀促品、捕捉意象,通過想象和聯(lián)想深入感知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思想感情。鼓勵運用已有審美經驗,用獨特的表達方式,開啟匠心獨具的審美創(chuàng)造(續(xù)寫、改寫、擴寫等)。學生提交的作業(yè),亮點紛呈,可圈可點。例如《石湖棹歌》第48首:“新月如眉出樹頭,蘆簾一幅卷雙鉤。與郎共向湖中宿,風露滿天看斗牛?!?021級2班林依珊、蘭煦、陳思瑤、王懿婧同學,合作改寫如:“蘆花飄下,蕩起點點漣漪,月亮隱隱綽綽看不真切。她盯著湖面,有些出神。那天的月亮也這么亮,這么美,灑在兩人身上,磨平了所有棱角。仿佛從來沒有那五年。那時候,他也是這般望著她,從此再不回頭。她看得有些沉醉。月光太溫柔,產生了幻覺,恍惚間,又到那座公園。熟悉又陌生的背影,無數(shù)次夢境中的主角。那天的風也這般溫柔么?不記得了……一旁的身影突然搖動,水面漣漪向外擴散,身形交錯。她的呼吸停滯了一瞬,跌入更溫柔的世界。濃重的夜色,遮不住北斗星。小船搖晃,微風吹拂,蘆葦發(fā)出沙沙聲。他們醉在月光下,融進夜色里。相擁的剎那,她想,今晚月色真好?!?/p>
在日積月累的閱讀和創(chuàng)意表達訓練中,點燃靈感火花,拓寬思維空間,提升語文素養(yǎng)。學生逐步做到“由詩到文”再“由文到詩”的切換。洋洋灑灑近千字的習作,無論是鮮活靈動的場景描寫,惟妙惟肖的人物描寫,還是真摯濃烈的情感,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jié),都是切實感受棹歌之美后,進行的獨特表達。通過文字的讀寫,學生覺察山水、自我、世界,從而得到精神的滋養(yǎng)、凈化和成長,日益“成長為主動的閱讀者、積極的分享者和有創(chuàng)意的表達者”[4]。
“教是為了不教”,教學探索是無止境的,語文教師要扎根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土壤,不斷提高思想水平和業(yè)務能力,深入研究傳統(tǒng)文化的價值,盤活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活力,發(fā)揮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育人功能,通過多學科融合,讓傳統(tǒng)文化逐漸走向大眾化、科學化、藝術化的軌道。這,既是學?!罢蠀^(qū)域和地方特色資源,設計具有學校特色、區(qū)域特色的語文實踐活動”[5]的有效方式之一,也是蘇州打造江南文化品牌,“爭當表率,做好示范,走在前列”的重要路徑之一,對提升地方文脈的現(xiàn)實意義和促進作用亦毋庸置疑。有了這些探索,對語文教學變革也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注釋:
[1][2][4]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3:25,28,55.
[3]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九年級下冊)[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21:97.
[5]蔣亞倫.大運河江蘇段歷史文化名鎮(zhèn)名村保護傳承研究[J].美與時代(城市版),2023(12):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