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家欣
摘? ?要:當今社會的農民工群體主要是以“80后”“90后”的新生代農民工為主,同時,他們對我國的社會和經濟發(fā)展也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城市化發(fā)展步伐的不斷加快,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對于社會融入情況的關注也會與日俱增。因此,探討這一問題的解決方式勢在必行?;诖耍ㄟ^對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進行分析,提出要對就業(yè)制度進行完善、對戶籍制度進行改革,要通過開展社區(qū)活動消除新生代農民工的心理隔閡,提升新生代農民工的個人素質,增加他們的留城自信心,從而解決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問題。
關鍵詞: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社會保障
中圖分類號:C913?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08-0019-05
國家2022年發(fā)布的《2021年全國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顯示,2021年全國農民工總量為29 251萬人,農民工群體以青壯年為主,40歲以下農民工占比為48.2%;外出農民工平均年齡為36.8歲,其中40歲及以下所占比重為65.8%。可見,新生代農民工在農民工總群體中占有顯著地位。農民工進城務工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增加收入,提高自身生活質量。在報告中可以看出,農民工的收入較上年有一定程度的提升,同時住房環(huán)境和隨遷兒童的受教育情況也有所改善,這進一步增加了農民工對于所在城市的歸屬感。41.5%的進城農民工認為自己是所居住城市的“本地人”。農民工自身的受教育程度也越來越高,大專及以上學歷農民工較上年占比有所提高。在全部農民工中,未上過學的占0.8%,小學文化程度的占13.7%,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6.0%,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7.0%,大專及以上的占12.6%。其中,大專及以上文化程度農民工所占比重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明顯提高的同時,經濟水平能一定程度上滿足生活需求之后,他們對高品質的生活環(huán)境需求也更加強烈,會更加渴望改善其生活狀態(tài)[1]。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相關概念及群體特征
(一)新生代農民工的相關概念
1.新生代農民工的概念界定
農民工又被稱為進城務工人員,是隨著我國改革開放以及城鎮(zhèn)化的進程加快而涌現的一批以從事經濟活動為目的、擁有農村戶籍的勞動力群體。新生代農民工準確來說是“第二代農民工”,其與第一代農民工的區(qū)分在20世紀80年代初是一個關鍵的時間點。受改革開放的影響,大量鄉(xiāng)鎮(zhèn)企業(yè)迅速發(fā)展,為進城務工人員提供了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同時,各種新潮的思想互相碰撞也逐漸改變著人們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而在這個環(huán)境下成長起來的進城務工人員自然比他們的父輩更容易接受新事物和新想法,由此劃分出“第二代農民工”,即新生代農民工。因此,本文中新生代農民工主要指的是1980年后出生的在城市從事非農勞動的農業(yè)戶籍人口。新生代農民工相較于老一代農民工而言更加年輕,受教育程度更高,擁有更少的務農經驗,也更渴望能擁有一份薪資豐厚的工作,以及希望能夠在大城市生活和定居。
2.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的概念界定
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不是指單一的某一方面的融入,而是一個動態(tài)的、漸進的、多維度的融入過程。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可以主要從經濟、社會和心理三個方面進行分析。經濟層面是指在城市生活的物質基礎,如收入情況、消費水平以及居住條件。社會層面是新生代農民工日常所需的社會交往、娛樂活動和城市居民的接納程度。心理層面則是當前對于城市生活的主觀感受以及對未來生活的預期。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情況可以通過以上三個層面來體現其難易程度。其中,經濟層面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基礎,也決定了他們會面對怎樣一個環(huán)境;社會層面則是代表著融入過程中是否會受到排外的情況,如果與新生代農民工接觸的城市居民無法接納他們,那么他們在融入時也會受到不少的阻礙;心理層面是關于新生代農民工的內心歸屬感,如果經濟和社會層面都讓新生代農民工感到融入困難就會導致他們內心的歸屬感很弱,如果是自身主觀排斥也就不會配合著進行社會融入。所以,當以上三個層面都有一定程度的融入時,才表示新生代農民工較好地融入了城市生活。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群體特征
1.職業(yè)選擇更加注重發(fā)展前景
如今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就業(yè)崗位的要求已經并不是僅僅提供高昂的薪資就可以滿足的,而是同時要能夠符合他們對于自身未來的發(fā)展規(guī)劃才行。因此,新生代農民工在選擇職業(yè)時不僅注重薪資水平,同時也看重企業(yè)提供的工作環(huán)境和就業(yè)前景。相對于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選擇體面、安全的工作。新生代農民工對于自我價值的追求讓他們不會把自身看作廉價的勞動力,而是會對比城里人以他們作為參照來要求自己的薪資待遇[2]。新生代農民工會通過學習新的知識等途徑來提高自身能力,他們明白,擁有知識和技術可以在職業(yè)選擇方面有更多優(yōu)勢,比起老一代農民工從事的體力勞動為主且危險性高的工作,新生代農民工更愿意選擇有更好發(fā)展前景的工作。
2.整體素質不斷提升
《2021年全國農民工檢測報告》顯示,現階段農民工接受教育程度較高,其中未上過學的占比不到1%,小學到高中文化的占比86.7%,大專及以上學歷占12.6%。其中,以新生代農民工為代表的高文化水平程度比例最高。較高的文化程度會使新生代農民工在社會融入方面比老一代農民工更有優(yōu)勢,他們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會更快。新生代農民工整體素質的提高不只在受教育情況上有所體現,在他們對于職業(yè)培訓的態(tài)度上也有所體現。當面臨或許會因為自身能力不足而錯失良機的可能時,新生代農民工會選擇主動參加相關的職業(yè)培訓來提升技能。因此可以看出,新生代農民工的整體素質在不斷提升。
3.融入城市的意愿更加強烈
相較于老一代農民工追求的“落葉歸根”,即在大城市打拼后的最終目的還是回到農村生活,新生代農民工進城務工是為了今后能夠更好地在城市生活。也就是說,新生代農民工的目的不僅是為了賺錢和在城市中謀生,而更多的是希望通過努力可以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并在城市中扎根,成為真正的城里人。新生代農民工在思想方面更加開放,對于外界環(huán)境的變化也適應得更快。他們想要更加主動地去融入社會,不管是物質方面還是精神方面,其社會生活的方式也正在不斷向城市化發(fā)展。因此,相比于老一代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有著更加強烈的留城意愿。
二、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面臨的問題
1.就業(yè)層次低,就業(yè)信息接收渠道有限
新生代農民工大多從事低技術含量或體力勞動類型的工作,如建筑工人、企業(yè)流水線作業(yè)工人、保安、保姆、司機等。這類工作通常對勞動力技能要求較低,就業(yè)門檻要求不高,符合新生代農民工的自身情況。但從另一方面來講,這正是就業(yè)層次低的表現,僅能滿足維持生計的需求,沒有余力支撐他們進行其他的社會活動。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yè)渠道有限且不規(guī)范。超過50%的新生代農民工都是通過親朋好友介紹得到工作機會的,近30%是通過參加招聘會,近20%是通過互聯網或報紙、雜志等方式了解招工信息,而通過基層政府組織勞務輸出和通過工會、共青團和婦聯等群團組織介紹就業(yè)的人數不到0.50%。就業(yè)渠道的不規(guī)范進一步導致了新生代農民工工作的不穩(wěn)定性,他們因為想要得到更加滿意的薪酬工資而變換工作[3]。
2.當前收入較低,住房條件較差
盡管新生代農民工相較于老一代農民工有了更多受教育的機會,但是并不能與老一代農民工的受教育整體情況拉開很大差距。與此同時,他們也沒有機會接受系統的就業(yè)培訓,所以無法提升相應的專業(yè)技能,這兩點都注定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他們的收入。收入的不富裕決定了新生代農民工無法在住房方面有過多支出。新生代農民工目前在城市住房的途徑主要有單位宿舍、工地工棚、與他人合租或獨立租賃住房等。其中最常見的主要是單位宿舍和租賃這兩種形式。對于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攢錢”是重中之重,這也就決定了他們住房上不會選擇昂貴的小區(qū)而會選擇價格相對較為低廉的城中村、棚戶區(qū)、工廠區(qū)等城市邊緣地區(qū)。這樣一來,雖然住房消費花銷較少,但居住環(huán)境的質量無法保證。
3.社交圈子狹窄,休閑方式單一
新生代農民工交往圈子較窄,主要局限于老鄉(xiāng)、親戚和熟人之間。盡管絕大多數新生代農民工和所在地人對于雙方接觸都持有積極態(tài)度,但是當新生代農民工遇到困難時仍然更加傾向于向自己的老鄉(xiāng)、朋友或親戚求助,而并不會把行政執(zhí)法部門以及村、居委會和當地社會的物業(yè)人員當成首要選擇[4]。新生代農民工的休閑娛樂方式雖然內容多樣但是形式相對單一,他們大多會選擇在房間內睡覺休息、看電視、刷手機或者與朋友聚餐。近年來,新生代農民工相比于上一代的老農民工更多人會選擇利用互聯網了解信息以及更注重與朋友聚餐,但是他們所能接觸的娛樂設施依然較為貧乏[5]。
4.新生代農民工自身認同感不高,城市歸屬感弱
相較于老一代的農民工,新生代農民工在心理上對所在城市有更強的歸屬感,但是由于戶籍和土地的限制讓他們的內心產生了動搖。老一代農民工心里只想著把錢掙夠了就回家過好日子[6]。同時,學歷較低和職業(yè)技能不足問題導致老一代農民工在經濟和社會地位上有很大的自卑感;而新生代農民工大多有初中學歷,一小部分人甚至讀完了大學本科,這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新生代農民工在心理上的弱勢。只不過多數新生代農民工的初中學歷依然屬于受教育程度較低的范疇,與之對應的收入也就較低。既然基本的經濟條件很難滿足,那么也就很難讓新生代農民工認為自己有留在城市生活的能力[7]。
(二)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的成因
1.就業(yè)制度不完善,就業(yè)狀態(tài)不穩(wěn)定
雖然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在城市建設中的比重越來越大,但是他們依然無法在主要勞動市場進行求職。由于就業(yè)制度的不完善,導致他們會面臨就業(yè)不公平的情況。在當前的市場經濟環(huán)境中,社會資源的多少對于就業(yè)有著決定性作用。新生代農民工的外來務工人員身份讓他們的社會資源相對貧乏,就業(yè)競爭也處于劣勢。不僅工資待遇低,崗位也存在著不穩(wěn)定性,隨時會面臨被雇主辭退或拖欠工資的情況。由于相關社會制度的不完善,當他們權益遭到侵犯時想要維權也變得十分艱難。當新生代農民工的合法權益遭受到侵害時,他們之中的很多人會選擇不進行申訴,因為他們并不能確定在自己耗費了大量的時間、精力之后會不會得到自己想要的結果。退一步講,就算維權成功,在維權期間自己停工造成的經濟損失也是一筆不小的費用。所以,就業(yè)制度、社會制度的不完善都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
2.新生代農民工住房及子女上學情況有待改善
新生代農民工把生活重心轉移到城市,也就意味著他們大都要在城市內解決住房問題和子女的教育問題。而現實情況是,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在面臨升學時會遇到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困難的問題。這其中戶籍問題占最主要原因。盡管國家規(guī)定進城農民工子女可以在公辦中小學接受義務教育,在繳費、教育教學以及評獎評優(yōu)方面應當與當地學生一視同仁。但是,我國長期形成的城鄉(xiāng)二元制結構讓城市的公共服務資源與當地人口信息捆綁,公辦教育資源配置更是以戶籍人口子女教育需求為依據,這就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子女就讀公辦學校變得十分困難。一方面面臨子女的教育難題,另一方面又要解決住房問題。住房是新生代農民工進入城市首要考慮的問題之一,若是想要在城市長期生產和生活,安身之所是必要的。但是,隨著涌入城市的新生代農民工數量的增多,住房制度的不合理性日益顯現。新生代農民工因為流動性較大或其他原因導致他們無法長期穩(wěn)定在某一公司任職,所以他們很難申請到住房公積金或住房補貼。除此之外,很多新生代農民工還擁有“若不是自己購房就不算徹底解決住房問題”的心理,從而比較傾向于將房子購入居住。但是由于房價過高而并不能實現這一訴求。
3.不適應城市生活,不肯打破現有社交圈
大多數城市居民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群體的態(tài)度是愿意去接納的,但是許多新生代農民工并不了解這一現狀。新生代農民工在對城市產生歸屬感之前內心會對周圍環(huán)境產生不安感和不信任感,所以,當遇到困難需要求助時,他們傾向于去尋求自己信任的老鄉(xiāng)或是工作介紹人的幫助。由于城市中的社區(qū)團體或是自己不了解的政府機關并不能帶給新生代農民工足夠的安全感,所以他們會本能地選擇盡量不與這些團體或是機構接觸。與此同時,所處工作環(huán)境也不利于培養(yǎng)他們對于城市的歸屬感。一些企業(yè)在為新生代農民工提供職位的時候,為了節(jié)省經營成本,只保證了基礎的安全措施,因此,即使新生代農民工有了休息時間,也會因為各種客觀條件的限制而選擇較為單一省事的放松方式。可見,不論是從主觀情緒還是客觀環(huán)境來講,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城市生活的不適應和封閉社交圈都會影響到他們的社會融入。
4.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心理障礙
一方面,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的留城意愿是影響他們進行社會融入的重要因素,而留城意愿本身又是由他們對于城市的歸屬感和自身能力素質來決定的。新生代農民工從事的工作多是高強度、高危性的,但是他們意識不到購買工傷保險和醫(yī)療保險的重要性,只想著多省下來一些錢貼補家用,這就導致了即使是一些輕微的突發(fā)情況也會讓他們苦不堪言。長此以往,他們會認為進城務工的生活是沒有保障的,這自然也會降低他們在城市生活的信心,從而影響其社會融入。另一方面,即使有些新生代農民工的留城意愿強烈,但是由于他們沒有接受過系統的職業(yè)培訓而只能從事一些易被取代的、工資待遇不高的工作,這讓他們在就業(yè)市場上沒有任何競爭優(yōu)勢,很可能會出現被動等待用人單位“淘汰”的現象,這也不利于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
三、促進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的對策建議
(一)完善就業(yè)政策,保障新生代農民工就業(yè)權益
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yè)時總會被各種不合理的歧視性規(guī)定限制,即使他們自身有心改變也會被外在環(huán)境所影響而停滯不前。因此,首先要盡可能避免新生代農民工在工作錄用時被不平等對待,流入地政府以及用人單位不能以戶籍、社會出身、文化程度等原因優(yōu)先錄用當地居民,而是應該擇優(yōu)錄用;用人單位同樣不應該以戶籍等原因為由錄用新生代農民工時添加附加條件。其次,新生代農民工的就業(yè)多采用親戚、朋友間互相介紹的方式,就業(yè)渠道有限且消息獲取相對閉塞,從而讓他們對當前就業(yè)形勢的認知變得狹隘,同時也更容易封閉自己。拓寬就業(yè)渠道,有效利用短視頻等平臺發(fā)布更多有效的就業(yè)信息,讓新生代農民工群體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社會資源。最后,關于新生代農民工仍存在著同工不同酬或工資拖欠的現象,這極大程度影響了新生代農民工的工作積極性。當前,我國為了保護包括新生代農民工在內的農民工群體的工資利益,制定了很多法律法規(guī),但仍有拖欠工資的現象發(fā)生,這就是政策落實不到位導致的。因此,要健全新生代農民工的工資保障制度,嚴格規(guī)范用人單位的工資支付行為并加強監(jiān)管。對于拖欠、克扣新生代農民工工資的單位要進行嚴厲懲罰,以保證農民工的工資按時發(fā)放;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最低工資和增長機制進行立法保護,推動新生代農民工與用人單位其他職工同工同酬。
(二)加強制度創(chuàng)新,推進戶籍制度改革
戶籍對于新生代農民工的限制不僅體現在隨遷子女能否順利接受義務教育,能否解決住房、醫(yī)療問題上,更是表現在新生代農民工在城市中的市民身份的賦予和認同上。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實行的城鄉(xiāng)二元制度使得新生代農民工備受歧視。相比較,對仍然留在農村務農的農民來說,到城市務工的農民似乎變得更加“高人一等”。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新生代農民工對于城市融入始終存在著幾分隔閡。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就要有試點、有重點的進行戶籍改革,讓農民覺得進城務工是一種“普通”的就業(yè)途徑,把在城市有固定工作和居住場所的新生代農民工按照城市常住人口對待,同時增加年均入戶指標降低新生代農民工的入戶難度,保障其子女接受義務教育的權利。應進行戶籍改革,一方面,可以有效改善新生代農民工在就業(yè)、住房、子女入學等方面遇到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促進社會更加穩(wěn)定的發(fā)展。當然,單純的戶籍改革制度并不足以完全改善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的現狀,要同時配合社會保險制度以及醫(yī)療保險制度等制度的改革才會有更好的效果。
(三)開展社區(qū)活動,增強企業(yè)人文關懷
社會融入是個體和個體之間、不同群體之間或不同文化之間互相配合、互相適應的過程。而要完成這個過程僅僅靠新生代農民工群體自身是做不到的。要完成這個過程,就社區(qū)而言,社區(qū)可以在組織共建活動時不以戶籍作為區(qū)分,而是以居住地為條件組織豐富的社區(qū)文化與精神生活,使新生代農民工有機會受到城市文化生活的影響。例如,一起觀看文化匯演或是一起舉行聯歡會等形式。讓新生代農民工與社區(qū)團體、社區(qū)居民相互了解,也可以利用這種形式為新生代農民工科普相關政策,使他們在面對不合理權益時要學會維護自己的權益。除此之外,對于新生代農民工而言,企業(yè)直接的就業(yè)機會比政府的推動宣講來的更有實際意義。新生代農民工更加迫切地想要獲得工作機會,因為這直接關乎他們能不能在當前這個城市繼續(xù)生存下去。企業(yè)應當提高社會責任感,給予新生代農民工相較于之前更多的就業(yè)機會,制定相關的人才規(guī)劃策略。同時,要注意在提供崗位的同時關注就職的新生代農民工的身心健康。比如,可以打造一間用于休息的娛樂室,使得新生代農民工與該單位其他員工都可以正常的享受,從而豐富新生代農民工的精神生活。這樣對于新生代農民工來說有更加實際的意義和可操作性,能幫助他們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對于企業(yè)本身而言也有著優(yōu)化企業(yè)運營成本、實現企業(yè)戰(zhàn)略轉移的重要作用。
(四)提高新生代農民工自身素質,注重自身權益維護
影響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融入的因素不僅僅在于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他們自身的認同感、歸屬感也是很重要的。盡管近些年來新生代農民工的受教育程度已經有了顯著提高,但是他們卻很少會得到系統的職業(yè)培訓,這不僅會讓他們在競爭就業(yè)機會時失去優(yōu)勢,同時也會造成他們的自卑心理?,F在新生代農民工面臨的工作選擇不僅僅只有簡單的體力勞動,但是工作的復雜程度越高對于應聘者的學歷要求和技能等級要求也會越高,當其余條件相同時,接受過職業(yè)培訓的新生代農民工就會有被優(yōu)先錄取的可能性。因此,鼓勵新生代農民工積極參加職業(yè)培訓,在加強其自身技能的同時也增加了他們留在城市生活的自信心。同時,要針對新生代農民工的現實情況,對他們進行城市生活知識、法律知識以及健康意識的普及,幫助他們樹立維權意識,加強他們的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意識等。對于從事高危性、高強度工作的新生代農民工要呼吁他們注重自身健康、安全,鼓勵他們參加各類保險,為自己的人身安全做最大程度的保障。
參考文獻:
[1]? ?2021年農民工監(jiān)測調查報告[N].中國信息報,2022-05-06(2).
[2]? ?張艷芳.新生代農民工城市融入問題研究[D].太原:山西大學,2012.
[3]? ?張傳慧.新生代農民工社會融入問題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yè)大學,2013.
[4]? ?湯兆云,張憬玄.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網絡和社會融入:基于2014年流動人口動態(tài)監(jiān)測調查江蘇省數據的分析[J].江蘇社會科學,2017(5):8-15.
[5]? ?周淼森,李紫玫,梁婉瑩.文化資本對新生代農民工心理融合的影響研究:以西安市為例[J].新西部,2019(10):69-72.
[6]? ?宋辰婷,王小平.新生代農民工的社會關系與自我認同[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41(5):47-52.
[7]? ?李秋博,王一帆.新生代農民工收入情況及影響因素[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33(1):86-88.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YIN Jiaxin
(Harb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 Harbin 150028, China)
Abstract: The main group of migrant workers in todays society i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born in the 1980s and 1990s. At the same time, they also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Chinas social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the continuous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the atten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towards social integration will also increase day by day. Therefore, it is imperative to explore solutions to this problem. Based on this,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ocial integration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employment system should be improved, the registered residence system should be reformed, the psychological barriers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eliminated through community activities, the personal quality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hould be improved, and their confidence in staying in cities should be increased, so as to solve the social integration problem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Key words: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Social integration; Social security
[責任編輯? ?彥?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