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小伙伴都有被“命題作文”支配的恐懼,文字創(chuàng)作逃不開“命題”,大作家們也是如此。但在他們筆下,雖然是同主題的文章,可風格迥異,閱讀感受大為不同。今天就讓我們淺談一下這份獨特的閱讀體驗吧!
當我們翻開那些由不同作者的作品結合成的合集時,不妨先留意書籍的目錄,尤其是“半命題”式的書籍,初看標題便能窺見故事內(nèi)核。比如短篇集《第一次》,這是一本由日本直木賞獲獎作家們以“第一次什么什么的故事”為半命題創(chuàng)作的短篇故事集,4位作者不僅創(chuàng)作的故事類型不同,筆法敘事風格也帶著強烈的個人色彩。
舉個例子,書中第一篇故事,雖然題目叫作《第一次喜歡上別人的故事》,卻以第一人稱的信件形式呈現(xiàn)。主人公“我”是一個“仿生人”,“我”并不完全能理解人類情感,七篇信中也未曾提到題目中的“喜歡”,可島本理生細膩的筆觸讓人自然地體會到了她所要表達的那份帶著些賽博朋克式的奇妙感情,無法被傳統(tǒng)定義的強烈感情被作者表達得淋漓盡致。而翻開另一章,辻村深月明艷鮮活的筆法立刻把我們的目光引到了一個趁著月色離家出走的女孩身上,她和我們一般大的年紀,帶著苦惱,披著夜色逃離。在這樣一篇筆觸輕快的故事里,連空氣都是透明的。
在讀這樣的故事合集時,只讀一個故事可感受不到作者們的文風特點,最少要讀完兩個故事我們才能體會到“哦,原來這就是文風呀”。而比起去讀每一位作者的故事集,閱讀作家合集就像是“控制變量”一樣,這樣讀才不受主題的影響,真正在閱讀中去感受名作家的文風。
讀完一本書后,我們可以靜下心去比較一下,琢磨著一整本書中哪一個故事是最出色的。是因為故事內(nèi)容,還是你單純喜歡這個作家的寫作風格?如果把這兩個因素都考慮進去,你又會給每個故事打幾分呢?你的這份答案就是一份最簡單的書籍短評呢!
包含多個作者的著作非常吸引人,我們只是讀一本書,便能一口氣認識好幾個作者,讀起來也不容易感到疲憊,更不會翻開書后感覺“完了,踩雷了”,是一種性價比極高的閱讀體驗。如果讓作家們自己選代表作,那這本書必定是佳作啦!比如《這是我最好的作品》,書中集合了36位作家選擇的最能代表自己文風或思想的作品,其中還有13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如果諾獎作品不好讀,那不妨讀讀他們筆下的短篇吧!
書中不僅有經(jīng)典短篇,還配有這些篇章入選的原因,在我們閱讀正文時不妨先讀讀它們的“入圍理由”吧,不論是作者自評還是他評,帶著這個印象去讀正文,我們就可以邊讀邊思考,你是怎么看待那些評價的呢?
如果很在意某一篇的思想主題,我們還可以在閱讀后找出這個作者的其他作品來讀一讀,比較一下,為什么作者選擇了這一篇?是否還有同樣主題的文章?36篇作品,36位作者,每一個我們都可以進行橫向的比較和縱向的挖掘,很自然地開拓了我們的閱讀視野!
一個人的詩集是一個人的詩意,整本詩集都是一人的感觸,我們閱讀時能體會到作者的細膩和審美。那么,多個作者共同書寫的詩集呢?
比如《一個人,也要活成一個春天》這本詩集,其中收錄的詩并不是專業(yè)詩人們創(chuàng)作的,一首首平凡卻動人的詩出自各行各業(yè)的工作者,從一首首短詩中我們能看到不同的人生軌跡。在最平淡的柴米油鹽中也有璀璨的生活光彩,這便是這本書標題說的“一個人,也要活成一個春天”這一主題,最難能可貴的便是在普通中尋找非凡,始終蓬勃向上地去生活。
雖是相同主題,但與個人詩集不同,我們在閱讀時能夠感受到文字背后的不同背景,硬朗的文字可能是出自一位堅守崗位的普通工人,柔軟的文字可能是出自一位客觀冷靜的記者,正如“千人千面”一般,詩歌也能反映出詩人的風骨。在讀這本詩集時不妨先通讀詩歌,不看作者,試著猜一猜這位詩人的職業(yè)吧?盲猜詩人的背景與經(jīng)歷,不僅能給我們的閱讀增加樂趣,還能鍛煉我們閱讀時對作者思想感情和創(chuàng)作背景的把握,比如,我們在做閱讀題時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以作者背景為題干的題目,平時我們便可以試著鍛煉這種閱讀思維哦,說不定以后這種題目就難不倒你了哦!
多個作家與單一命題的作品就像書籍中的萬花筒,它們彼此各異,組合在一起又和諧迷人,更是難得的閱讀盛宴,強烈安利每一位書迷去嘗試!讓我們一起去讀作品合集的魅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