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東晉著名田園詩人陶淵明筆下描繪了眾多自然樸素的田園風光,其中《歸園田居》組詩五首細致展現(xiàn)出田園生活的寧靜美好,極盡彰顯陶淵明卸下朝堂枷鎖、歸隱避世后縱情田間山水、感悟農(nóng)閑恣意的生活狀態(tài)。而美國超驗主義作家梭羅的作品《瓦爾登湖》也表現(xiàn)出其追尋簡樸自然之風以及倡導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倫理思想。二者雖身處不同時代,擁有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與人生經(jīng)歷,但以“崇尚自然”為主導的思想?yún)s使其“歸隱”透露出諸多相似點。借以梳理中西兩位文人歸隱全貌,分析對比“自然觀”指導下的中西“隱士”思想及追求的異同。
[關(guān)? 鍵? 詞] 梭羅;陶淵明;隱逸思想;《歸園田居》;《瓦爾登湖》
東晉著名詩人陶淵明以其豁達悠然、高風亮節(jié)的傲骨被后人推崇備至。后世皆贊其淡泊名利,寄情于田園草木蟲魚之樂的肆意與自在;感懷其清新淡雅、不事雕琢的詩風辭賦。但究其歸隱卻是茫茫輾轉(zhuǎn),少年郎壯志難酬后,終是掙脫朝堂官場之束縛歸隱于田園山野之中。在回歸鄉(xiāng)野后,陶淵明作組詩《歸園田居》五首,借以抒發(fā)其徹底擺脫出仕念想與廟堂俗世后的“自然之道”。美國著名超驗主義作家亨利· 大衛(wèi)·梭羅(Henry David Thoreau)在厭倦了拜金主義與奢靡之風裹挾下疲態(tài)的生活后,同樣選擇隱逸于碧水湖畔,與自然萬物為伴體悟生命之源。傳世之作《瓦爾登湖》同樣昭示出其認為自然萬物應與人類和諧共生的自然觀,也反映出梭羅對于工業(yè)時代背景下人類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的“人本”論調(diào)的厭惡與抵抗。中西兩位文人都傲其風骨矗立于時代漩渦之中,都曾在面對現(xiàn)世的黑暗與不堪后,選擇用歸隱自然來跳脫出“現(xiàn)實牢籠”去感念萬物之源,尋找生命之道。然而,雖有同質(zhì)化的自然觀作以指導,中西思想文化差異還是使得其“隱士”之途大有不同。
一、歸隱之源
(一)壯志難酬愁英雄
陶淵明生于東晉末年,正處時局動蕩、朝代更替的黑暗時期。彼時雖有短暫太平卻終究難逃戰(zhàn)亂頻繁之苦,國家政治腐敗,仕途與官場受到貪污腐壞之風的裹挾。曾有論“今臺閣選舉,涂塞耳目,九品訪人,唯問中正。故據(jù)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孫,則當涂之昆弟也”。由此可見,由于當時門閥制度森嚴,很多有志之士都毫無大展宏圖、報效國家的機遇。時代背景下產(chǎn)生的國家動蕩、社會治理混亂之象,門閥世家只手遮天的腐敗干政,導致朝堂、官場風氣敗壞,實無清正之士立足的可能,陶淵明也不得已成為殘酷時代下的犧牲品。而歸隱的主觀原因是其受到老莊哲學中“崇尚自然”“清靜無為”思想的影響,而最終毅然辭官,避世歸隱。追憶陶淵明少年之時,也曾意氣風發(fā),滿心壯志報效國家。在受到儒家學派中“兼濟天下”“積極用世”之道的影響,以及官宦世家中“兼濟蒼生”之風的熏陶,陶淵明渴求借以自身微力大濟蒼生。然而,官場腐敗黑暗、虛偽奢靡的現(xiàn)狀無力左右,終于還是打破陶淵明入仕報國的準則,違背了其遵循的道家思想中“質(zhì)性自然”的樸素觀。在屢次出仕終不得志后,陶淵明留下了“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的惋嘆,與仕宦之途訣別,歸隱于田園山野之間。
(二)物欲橫流奢靡成風
美國散文作家梭羅的諸多著作都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倫理性思考為題,被稱為浪漫主義時代最偉大的生態(tài)作家。其中《瓦爾登湖》更是細致描繪了其本人在湖畔歸隱后的耕讀思考與所看所感,被美國著名生態(tài)批評家布伊爾 (Lawrence Buell) 稱為“綠色圣經(jīng)”,自然哲學思想也成為促使梭羅歸隱的重要原因。梭羅的歸隱之途也與其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概況和文化內(nèi)核緊密相關(guān)。19世紀中葉的美國正值第一次工業(yè)革命尾聲,憑借著地理和資源優(yōu)勢推動了國家經(jīng)濟的騰飛,但隨之產(chǎn)生了南北對立的社會經(jīng)濟制度,社會矛盾激化、國家時局動蕩。除此之外,工業(yè)革命的興起雖然為人們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便利,但也導致奢靡之風和拜金主義的盛行。人們在物欲橫流的奢靡風氣之中迷失,逐漸喪失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的理念,缺少了對于現(xiàn)實生活最真實、最淳樸的體悟。梭羅十分痛恨這種現(xiàn)代文明對自然文明的破壞,并認為它奴役了淳樸的自然與人性,造成欲望充斥生活的糟糕現(xiàn)狀。因而,此種由工業(yè)革命時代背景下“美國夢”所導致的物欲侵蝕也成為促使梭羅逃離現(xiàn)世、歸隱自然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歸隱之途
(一)從“假”隱到“真”隱
陶淵明出仕為官后曾多處就任,然而最終卻因種種原因,在多次重返朝堂無果后,徹底結(jié)束其十三年的仕途生涯而歸隱田園。從陶淵明“假隱”辭官又多次出仕的經(jīng)歷可以看出,那時他并未全身而退,只是選擇暫時逃避現(xiàn)世為官而壯志難酬的苦楚與憋悶。魯迅先生也曾說:“(陶氏)于世事并沒有遺忘和冷淡”“陶潛總不能超出塵世,于朝政還是留心”。
然而最終陶淵明還是在不斷挫敗和對朝堂、仕途的失望中選擇了“真隱”于山野田園?!稓w園田居》組詩五首便是陶淵明在看透官場的險惡與骯臟、現(xiàn)世社會的衰敗與愚昧,徹底決定隱居田園后所作。如果說《歸去來兮》最能夠表達陶淵明本人從黑暗煎熬中逃離的解脫心境,《歸園田居》組詩五首則更能從生活化的角度,全面化地展示陶淵明歸隱田園之后的灑脫、肆意、舒暢平靜的心境與狀態(tài)?!吧贌o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表明了陶淵明在決定歸隱后也回歸了自己的初心;“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更是充分地表達出陶淵明歸隱田間山林后的舒暢與愉悅,以及擺脫心理枷鎖后酣暢淋漓的愉悅之情。“野外罕人事,窮巷寡輪鞅。白日掩荊扉,虛室絕塵想”表達了陶淵明遠離世俗、隱匿行蹤、鮮少交際的情形,以及他本人對于外界了無幻想的平淡心境以及“自然樸素”的價值觀?!胺N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同樣描繪了陶淵明享受田園生活、脫離仕途、隱逸終生的態(tài)度。從組詩中隨處可見陶淵明對于田園勞作、鄉(xiāng)間平淡淳樸生活的細致描繪以及他個人淡然高闊的隱逸心境,也為其輾轉(zhuǎn)不定、猶豫不決的歸隱與出仕之途畫上了句號。
(二)從“隱逸”至“復歸”
梭羅受到愛默生的超驗主義思想影響,從小便對自然充滿了好奇和喜愛之情。超驗主義派深刻認為自然就是一種精神狀態(tài)的物質(zhì)化體現(xiàn),自然世界的存在反映出精神世界的發(fā)展,能夠?qū)θ祟惖纳硇漠a(chǎn)生影響。對于工業(yè)革命背景下“美國夢”引起的拜金與奢靡之風,梭羅十分厭惡,同樣想要找尋到新的出口來救贖深陷泥潭中的民眾。因而,他選擇了暫時逃離機械化、商業(yè)化的社會,搬去瓦爾登湖畔找尋生命的真諦,尋求改變的方法。梭羅說:“獻身于農(nóng)事,這樣做并不是為了要吃豆子?!薄拔覍⒎N這樣一些種子,像誠實、真理、純樸、信心、天真等等。假如這些種子并沒有丟失,看看它們是否能夠在這片土地上生長,能否以較少勞力和肥料,來維持我的生活。因為,地力一定還沒有消耗到不能種這些東西?!?從這些記事與表達中能夠感受到梭羅依舊對生活充滿著希冀,他的隱逸是逼迫自己停下來,給予自己片刻的喘息,從而找到最佳的出發(fā)點。并且梭羅在其隱居期間也并非獨留一人感悟生活,反而他經(jīng)常會接待前來拜訪的朋友或者回到鎮(zhèn)子看望家人,以此來保持與外界環(huán)境的基本聯(lián)系,確保日后能夠順利重歸社會。對于梭羅而言,歸隱只是一種不同于以往的生活方式而非完全隔絕世事。他選擇在森林湖畔中度過自耕自食的生活,是留給自己足以消化和融合其自然倫理思想的空間,重新思考如何改變社會現(xiàn)狀的“閉關(guān)期”?!靶‰[隱于林,大隱隱于市”最能恰當描繪梭羅的隱居思想及其隱居狀態(tài),這也正如他在《瓦爾登湖》中所寫的:“我去往山林,是因為我希望能夠從容生活,在只面對生活的基本事實時,去觀察我自己是否能夠?qū)W到生活要教育我的東西,以免到臨死的時候才發(fā)現(xiàn)根本就沒有真正生活過?!?縱觀梭羅留下的文字,從中都能夠品味到其積極復歸的心態(tài),他從自然中感悟到了許多從前來不及思考的問題,也能夠以身作則讓欲望滿身的人們看到真正的生活和生命之態(tài)。他是短暫歸于山林湖畔的“隱士”,也是積極歸世參與改革的“斗士”。
(三)歸隱之探
不論是身處時局動蕩、政治腐敗年代中壯志難酬的陶淵明,還是大工業(yè)時代背景下被物欲、奢靡之風裹挾的梭羅,其歸隱都可堪稱英雄之舉。陶淵明的歸隱生活看似悠然自得,卻是“清苦”更勝一籌。但陶淵明并未因生活條件艱苦而更改其志,反而試圖從環(huán)境中尋找到樂趣來進行自洽。這種退隱后“安貧樂道”的思想直接來自儒家的“孔顏人格”,是孔子“固窮”的精神以及顏回深居陋巷而仍舊保持其人格修養(yǎng)觀念的繼承與發(fā)展。其詩中體現(xiàn)出的自然境界既代表著陶淵明的哲學思想,又體現(xiàn)了他的時間理想精神和審美價值取向?!稓w園田居》(其五)中的“山澗清且淺,可以濯吾足”通過描述自然意象來增添山野隱居生活的恣意盎然與灑脫,反襯出官場仕途這一對立面的思想禁錮。淳樸自然、純真盎然的田園詩是陶淵明對《莊子》中所暢談的自然無為本性的延伸性發(fā)展。而老莊哲學中“清靜無為”思想對陶淵明也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使其明確表現(xiàn)出對仕途官場的厭惡和對自然田園生活的熱愛?!稓w園田居》(其四)中“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中對于生活中萬千變化的接納以及世俗痕跡消失的“無意”則是陶淵明“無為”思想的體現(xiàn)。
梭羅的退隱之舉受到了東方與西方哲學思想的交互式影響,在接納與融合過程中形成了獨屬于他的自然倫理觀念。美國批評學家加里·西蒙曾評價道:“梭羅的思想中有著與中國道家學派相似的思想理念?!边@是因為梭羅的自然主義觀念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天人合一”的影響,在與超驗主義進行交互式發(fā)展后形成了新的思想理念。西方哲學中強調(diào)“二元對立性”,并強調(diào)人類與自然、物質(zhì)與精神之間存在沖突與對立的關(guān)系。但是中國古代哲學則強調(diào)事物對立關(guān)系之間的和諧與互補,即“二元統(tǒng)一性”。這也為梭羅自然觀中賦予自然萬物與人類之間和諧平等的親密關(guān)系理念埋下伏筆,同時成為梭羅反對現(xiàn)代工業(yè)文明中人類凌駕于自然之上、與其形成對立的關(guān)系的思想來源。除了在《瓦爾登湖》中闡釋對于人與自然緊密相連關(guān)系的思考,梭羅花費大量筆墨描寫湖邊隱居生活的詩意盎然與簡單淳樸,這種對于“至簡”生活的追求也與道家學派所推崇的“大道至簡”樸素觀不謀而合。對于物欲的貪婪,梭羅在《瓦爾登湖》中這樣評價:“我曾遇見過多少個可憐的、永生的靈魂啊,幾乎被壓死在生命的負擔下面,他們無法呼吸,他們在生命道上爬動?!睘榱苏一貎?nèi)心的寧靜與純粹,從物欲橫流的“黃金鐐銬”下逃離,梭羅才最終選擇歸隱,并堅定踐行其簡單化生活的理念,積極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以親身經(jīng)歷作以反饋來喚醒迷失的人們。
三、結(jié)束語
縱觀陶淵明的歸隱之途,既體現(xiàn)了儒家安然處世、安貧樂道的思想理念,也彰顯著道家萬念歸自然的清凈無為追求。因而在長期的仕途不得志后,陶淵明也最終堅守了“無為”的思想核心,遵從自己的內(nèi)心,擺脫現(xiàn)世的束縛以求得理想精神層面的滿足?!稓w園田居》組詩五首環(huán)環(huán)相扣、層層引入地描繪了歸隱生活,以“積極”歸隱的態(tài)度抨擊入仕的“骯臟”。陶淵明以其自身歸隱田園、不畏窮苦而倒戈俗世的實踐精神,實現(xiàn)了其對于儒道思想的深刻繼承與自我闡發(fā)。梭羅在隱逸期間則更像是一位“隱斗士”,他的短暫歸隱是為了給社會現(xiàn)狀以最深刻的回擊。而《瓦爾登湖》是梭羅用切實行動向“物質(zhì)主義”現(xiàn)實的抗爭與外化闡發(fā),也在真正意義上完成了“棄世歸隱”與“出世有為”的相融,為當時的社會做出巨大貢獻,也完成了自我生命的升華。兩位隱者抱樸守拙,以追尋本心、感悟自然本質(zhì)為“歸隱本源”的思想也體現(xiàn)出對于人文思想的無盡追求。如何拋開俗世的裹挾而真正做到澄澈內(nèi)心、遵從自然規(guī)律,才是真正的生命之道;如何擺脫物質(zhì)的束縛去探尋精神層面的泰然自若、豁達康樂才是借古鑒今的意義所在。
參考文獻:
[1]Lawrence Buell. The Environmental Imagination: Thoreau,Nature Writing,and the Formation of American Culture [M].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 370-394.
[2]Simon G. What Henry David Thoreau Didnt Know About Lao Tzu: Taoist Parallels in Thoreau[J].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1973(16): 253-271.
[3]程愛民. 論梭羅自然觀中的“天人合一”思想[J]. 外國文學研究,2009(2): 62-70.
[4]曹章慶. 論陶淵明田園詩的精神生態(tài)[J]. 浙江社會科學,2008(7):102-107.
[5]房玄齡.晉書[M].長沙:岳麓書社,1997:874.
[6]李潔.從對“樸”的訴求看梭羅與陶淵明的“隱逸”[J]. 蘭州學刊,2007(12): 134.
[7]魯迅. 魯迅全集:第3卷[M].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
[8]彭玥,楊宇涵,唐欣. 梭羅與陶淵明隱逸思想比較研究[J]. 名作欣賞,2020(5):37-38.
[9]孫百慧.論《莊子》思想在陶淵明田園詩創(chuàng)作中的表現(xiàn)[J]. 今古文創(chuàng), 2022(38):44-46.
[10]梭羅. 瓦爾登湖[M]. 蘇福忠,譯. 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15.
[11]蘇賢貴. 梭羅的自然思想及其生態(tài)倫理意蘊[J]. 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2) :58-66.
[12]王國喜.中西文人歸隱行為的文化闡釋:陶淵明與梭羅之歸隱行為比較[J]. 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7): 134-135.
[13]王諾.歐美生態(tài)文學[M].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07.
[14]文師華. 論陶淵明歸隱田園的原因、生存方式和思想境界[J]. 地方文化研究,2013(3):72-81.
作者簡介:
張琨悅(1999—),女,漢族,甘肅蘭州人,在讀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譯文學對比研究、文學譯介對比。
作者單位:西北大學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