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建全
“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把你敬仰;少林,少林,有多少神奇故事到處把你傳揚……”這首電影《少林寺》的主題曲,在上世紀80 年代隨著電影熱映而風靡一時,主演李連杰也憑此踏上從影之路,由原來名不見經(jīng)傳的功夫小子逐漸成長為國際巨星。
我因看電影而向往嵩山少林寺,直至四十多年后,才得以從鄭州乘網(wǎng)約車前往位于鄭州西南約80 公里的登封市(縣級),游覽仰慕已久的少林寺。
嵩山大有來頭——中國有五岳,分別是北岳恒山、南岳衡山、東岳泰山、西岳華山、中岳嵩山。而中岳嵩山,正是位于登封境內(nèi)。嵩山又處“天下之中”,是歷代帝王所青睞的名山、神山,于是御駕涉足此地者眾多。
兩千多年前,漢武帝曾登臨嵩山,詔令嵩山腳下的300 戶人家成立了崇高縣,還頒法令優(yōu)待轄區(qū)內(nèi)的百姓不交賦稅,而專門祭祀嵩山神靈。
古代的“崇”和“嵩”兩字通用,“崇高”
就是“嵩高”之意。隋朝時,這里設有嵩陽和陽城兩個縣。至唐時,女皇武則天多次來嵩山封禪。天冊萬歲元年(695 年),武則天在嵩山的峻極峰修筑一座登封壇,進行祭祀活動。第二年,武則天又來到登封,在嵩山的登封壇上,奉中岳嵩山為天下五岳之首,并在嵩山封禪、封岳神(故有中岳廟)。隨后,武則天下詔,改年號為“萬歲登封”,并把當時的嵩陽縣改為登封縣,把陽城縣改為告成縣,以示女皇“登嵩封岳大功告成”之意。登封之名由此誕生!
盡管嵩山風景名勝眾多,可我受時間所限,只是重點參觀了少林寺。
我對少林寺這個名稱感到好奇,導游回答說:“這是由于少林寺的位置之故。因為中岳嵩山分為兩個主山脈,一個叫少室山,一個叫太室山。少林寺建在少室山的山腰處,且坐落在山陰的密林之中,所以得名少林寺。”
在莊重典雅的古建大門樓正中上方,至今掛著黑底燙金的木刻匾額上,有遒勁有力的寺名大字“少林寺”。這三個字是康熙皇帝題寫的。電影《少林寺》也用了這個字作為它的字幕,而在其他書籍及印刷品上,也多借用康熙的墨寶,它儼然成為少林寺的專用標識了。
少林寺創(chuàng)建于北魏太和十九年(495年),與當時的都城洛陽隔山相望。
起初,孝文帝為了安置他所敬仰的印度高僧跋陀,在嵩山少室山北麓敕建少林寺。跋陀門下出兩位高僧,其一為慧光,為律學巨匠;其二為僧稠,被譽為“蔥嶺以東,禪學之最”之人。永平元年(508 年),印度高僧勒那摩提和菩提流支先后來到少林寺,開辟譯場?;酃夂退牡茏雍霌P《四分律》,開風氣之先,成果累累。
唐長安四年(704 年),義凈自印度取經(jīng)回國,至少林寺結戒壇,盡源于少林寺悠久的律學傳統(tǒng)。
隋文帝崇佛,于開皇年間詔賜少林寺土地一百頃。從上述經(jīng)歷看,少林寺至此算是單純的宗教場所,且屢屢受到各朝皇室大力支持。但到了隋大業(yè)十四年(618年),少林寺被迫跳出佛界,參與到當時社會的武裝斗爭之中。
當時,隋末濫政,群雄并起,天下大亂,擁有龐大寺產(chǎn)的少林寺,成為山賊官兵覬覦攻擊的目標,“僧徒屢拒之,塔院竟被焚”。為了保護寺院財產(chǎn),少林寺僧人組織起武裝力量與山賊官兵作戰(zhàn),少林武僧作為少林寺的武裝力量就此形成。
唐武德四年(621 年),秦王李世民討伐王世充。王世充的侄子王仁則所守的輟州城,地形險要,是扼守十八盤的戰(zhàn)略要地。
李世民久攻不下。少林寺和尚曇宗、志操、惠場等十三人,里應外合,擒拿了王仁則。
為表彰少林寺眾僧的戰(zhàn)功,李世民登基之后,“嘉其義烈,頻降璽書宣慰。賜地寺頃,水碾一具”(見《少林寺碑》)。同時,對十三位立功和尚(俗稱十三棍僧)各有嘉獎,曇宗被封為大將軍僧。
此戰(zhàn),給少林武僧以顯武的機會,大唐皇帝的頒降宣慰和封賜,也使少林寺從此聲名日隆。顯然,在唐太宗眼中,少林寺已然不僅僅是宗教機構,還是忠于自己的編外武裝。
電影《少林寺》僅僅把講經(jīng)布道當作過場戲,而把眾僧習武、用武,懲惡揚善,尤其是“十三棍僧救唐王”當成故事核心。
歲月悠悠,唐太宗的盛世也只是一個轉瞬即逝的時間段。當天下、江山都要接受炮火與命運的考驗時,少林寺當然也時而歲月靜好,時而風雨飄搖。
辛亥革命后,中國軍閥混戰(zhàn),地方土匪橫行。少林寺雖是佛門之地,但是亦受戰(zhàn)亂侵擾,少林寺住持出于安全考慮,成立了“少林寺保衛(wèi)團”,還購置了必要的槍支彈藥。這樣一來,少林寺跟土匪多次交鋒,均取得了勝利,一時間名聲大噪。當佛心染上了世塵,便為后來卷入軍閥斗爭埋下了禍患。
1928 年,蔣介石的部下樊鐘秀與馮玉祥的部下石友三打仗。樊鐘秀部奪占了河南的鞏縣及偃師縣,但不久被石友三部奪回。樊鐘秀不得不南撤,轉攻登封縣城,當時他的司令部就設在少林寺內(nèi)。樊鐘秀從小在少林寺長大,和寺里的住持、和尚來往密切。石友三率部向南追擊,兵至輾轅關(十八盤)時,樊鐘秀緊急求助少林寺,僧眾平時受樊鐘秀的接濟,紛紛攜槍參加戰(zhàn)斗,但最終因寡不敵眾,樊鐘秀帶著部隊及200多僧眾撤離少林寺。
石友三追至少林寺,對少林寺僧眾幫助樊鐘秀一事惱怒至極,遂下令縱火三日,少林寺天王殿、大雄寶殿、緊那羅殿、六祖殿、閻王殿、龍王殿、鐘鼓樓、香積廚、庫房、東西禪堂、御座房等建筑盡毀于大火。
好在少林寺后來依靠信眾捐款和地方政府合力重修,才得以重放華彩。
看到這一處史料,難免對軍閥石友三心生憤恨之情。但天道有輪回,石友三的惡,不久就得到了“惡報”。
1940 年11 月,日本侵華期間,已經(jīng)在蔣介石、馮玉祥、張學良之間反復背叛,且被扣上“反叛將軍”之稱的石友三竟然想投靠日本人,而他的手下兼結拜兄弟、新8 軍軍長高樹勛卻是個愛國將領,他對石友三來了個“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趁其不備,反捕了石友三,且將其活埋在了黃河邊的泥土之中。此舉雖是高樹勛將軍為民除害,但仍有相信佛法的人說,石友三下令放火少林寺時,就已鎖定了自己慘死的結局。
說到此,我便覺得,自古以來,少林寺與每一個百姓之家一樣,盛世有太平,亂世則受傷。
不過,凡事都可一分為二地看,無論是古時候的“十三棍僧救唐王”,還是民國時期樊鐘秀引兵少林寺。反過來說,少林寺每一次入世弄武之舉,反而一再強化了它尚武、習武、擁武的特點。不然,習武的寺院那么多,怎么少林寺的武藝卻能夠自成一派,且拳譜成為習武之人的稀罕教材呢?
據(jù)導游介紹,現(xiàn)在單在登封注冊的合法武術學校就有二十多家,在冊學員多達四萬多人,其來源遍布全國,且有不少外國學員。由此可見,縣級城市登封,儼然成為全國武術教育強市。
不過,此刻,我也心存遺憾。
我的爺爺輩兄弟四人,我二爺便是武林中人,可惜他年輕時因過失傷人而吃了官司,于是我爺爺(排行為三)便立下規(guī)矩,張家子弟不得習武,以免遭遇與二爺一樣的命運。
有了這個家規(guī),我少年時的習武夢自然破碎。好在我十八歲當了兵,成為行伍之人。在部隊期間,我的拳腳功夫一般,但射擊成績卻一直名列前茅。這算是我“尚武”情結的一點心理慰藉吧。
其實,對于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尚武精神是值得發(fā)揚光大的。
在中國近代史上,湖南之所以人才輩出,就是因為“瀟湘激蕩著一股英雄氣”。
清朝時的曾國藩、曾國荃兄弟練兵,使湘軍成為挽救大清王朝的獨木之器;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的農(nóng)民軍,之所以成功地登上井岡山并成為創(chuàng)建紅軍的基本隊伍,正是由于湖南農(nóng)民運動中涌現(xiàn)出太多“尚武”之人,所謂“無湘不成軍”的說法正來源于此;抗日戰(zhàn)爭中,發(fā)生在湖南的長沙保衛(wèi)戰(zhàn)、衡陽保衛(wèi)戰(zhàn)、常德保衛(wèi)戰(zhàn)不僅重創(chuàng)了日軍,也打出了中國軍隊的威風。
河南乃中原大省,也是農(nóng)業(yè)大省。如果從少林尚武的角度看,我覺得河南也應該主動地擴大少林寺的影響力,使全省百姓都能成為尚武的百姓,把少林功夫從武林拳藝擴展至強身健體活動之中。
說到這里,我又想把“少林”的話題納入地域文化范圍來說。
不是嗎?北京有京味文化,上海有海派文化,其他地域如巴蜀文化、湖湘文化等等,細細分析,它們都是各具特色的。那么,河南文化,亦即中原文化呢?我回答不了這個問題,但我認為,中原文化應該包括少林文化。在少林寺藏書樓,現(xiàn)有藏書,包括佛經(jīng)、武術秘籍、醫(yī)學秘籍計約30 000冊。它不應該只局限于“藏”,更重要的是讀、學、研、用。凡此種種,它既屬于中原文化的珍貴遺存,又為中原文化煥發(fā)新生提供營養(yǎng)。
從少林寺歸來,我買了一本現(xiàn)任方丈釋永信所編著的書,計劃以后有時間了再來好好看看少林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