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秋芬
【摘要】陶淵明是我國第一個大量創(chuàng)作飲酒詩的詩人,他的《飲酒》二十首更是晚年的經(jīng)典之作。雖歸隱桃源田園,陶淵明以酒為懷,將詩酒相融,以悲愴的方式,以酒作詩,表達內(nèi)心所感所悟。本文結合陶淵明所處的時代背景和人生經(jīng)歷,從自然、處世、生命等三方面,對陶淵明飲酒詩中所蘊含的人生哲學展開分析,探究陶淵明的詩酒人生,進而對其歸隱與醉酒做出多維評價,為陶淵明飲酒詩的相關研究做一些補充。
【關鍵詞】陶淵明;飲酒詩;獨立人格;人生哲學
【中圖分類號】I206?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文章編號】2096-8264(2024)16-0053-03
【DOI】10.20024/j.cnki.CN42-1911/I.2024.16.016
陶淵明有60多篇詩詞都和酒有關,其飲酒詩作也傳達了他的人生哲學。近年來,國內(nèi)不少學者對陶淵明的飲酒詩展開了研究,但圍繞陶淵明飲酒詩中的生命哲學而展開的討論較少。通過研究陶飲酒詩所蘊含的人生哲學,可以窺得時代風貌對當時的詩人的影響,以及陶淵明在黑暗艱險的時代環(huán)境中所形成的自得其樂、通達豁然的人生觀。他的飲酒詩風格樸素獨特,他成功地做到了將酒與詩融為一體,并在自己的詩作中傳達自己強烈個人精神的人生哲學。
一、自然哲學:追求本真
陶淵明因家境貧寒而走上仕途,卻在41歲時辭退彭澤縣知府,53歲時開始作飲酒詩,抒寫12年隱居鄉(xiāng)間的心路歷程。陶淵明為何會突然選擇歸隱與醉酒?原來早年的陶淵明出生于沒落仕族,受父親、祖父的熏陶,也曾立志雄心,想要入朝為官,為國效力。但苦于朝廷的黑暗政治,歷經(jīng)十余載官場生涯,未被重用。
而這些經(jīng)歷也成就了飲酒詩人陶淵明,如若他生于太平盛世,家世顯赫,仕途一帆風順,他不會通過飲酒來將自己內(nèi)心所思所感寫入詩中,他的詩作也不會蘊含著如此豐富的內(nèi)涵,偉大的詩人往往是在逆境中有所成。辭官隱居,回歸自然,這是一次返璞歸真,是于自然之中尋找生活的本真。
勞作之余,陶淵明與鄰村村民飲酒作樂,無上下級之分,亦無繁文縟節(jié),這是一種純粹的感情和樂趣。[1]陶淵明耕種南山,勞作之后“斗酒聚比鄰”。雖然生活艱難,但詩人的心胸和眼界還是很寬廣的,他說:“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閑居”。生命短暫,時光易逝,不如把酒共歡,珍惜當下。
陶淵明將自己融于自然,與山水之間,與天地自然皆融為一體。他覺得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美麗與祥和的。如《飲酒》其五,這首不管是在藝術造詣上還是在后世影響上,都是其飲酒組詩中的代表佳作。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睆倪@一點可以看出,陶淵明的隱居生活,并非如常人般與世隔絕,而是生活在一個寧靜祥和的地方,在這里他可以悠閑地游走在山川田園之間。陶淵明沉湎于農(nóng)耕,其耕種之意不在于謀生,而在于融入大自然,與山水相伴。如“晨曦理荒穢,帶月荷鋤歸”與“偶有名酒,無夕不飲。顧影獨盡,忽焉復醉?!睆倪@兩句可以看出,他不求皇權富貴,只求農(nóng)忙時開墾南山、鋤頭耕種,茶余飯后鄰里歡聚一堂,閑暇之余鄉(xiāng)鄰自由暢飲,這便生活的“真意”。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痹娙孙嬀浦伦?,采菊東籬下,抬頭望向南山,只見山間霧氣繚繞,飛鳥結伴歸林?!帮w鳥相與還”與《歸去來兮辭》中“云之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有相似之處寓意同一,飛鳥歸林與陶淵明的歸隱也有相似之處,他何嘗不似這飛鳥。飛鳥朝去夕回,倦飛而還時,知曉山林是其歸宿;自己屢次離家出仕,最終還是回歸田園,是一次自我的返璞歸真。詩末兩句:“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闭f的是這里蘊含的人生真諦無法用言語表達。是什么“真意”能讓他“忘言”呢?“至情言語則無聲”,這里強調(diào)“真”,真即是自然。暫且不妨將這里的“真”,理解為辭官歸隱追尋自然,是他此刻感受到的關于人生的真諦。
在飲酒詩中,陶淵明運用大量意象來描繪農(nóng)民形象和鄉(xiāng)村生活場景?!讹嬀疲ㄆ湮澹吩娙巳 安删諙|籬仰南山”“山氣環(huán)繞”“飛鳥歸”的自然田景;《飲酒(其七)》詩人取秋菊之英,萬物于黃昏止息,歸鳥鳴叫入林中的自然氣息。[2]這兩首詩皆采取常見的鄉(xiāng)間意象,傳達了陶淵明怡然自得的心境和修身潔行的決心,使詩作充滿了濃郁的生命氣息。讀陶飲酒詩,能在詩中感受到詩人閑暇時與鄰里把酒言歡,農(nóng)忙時便“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的自然生活狀態(tài)。
陶淵明歷經(jīng)了十余年的官場沉浮,他痛恨當時社會種種骯臟、虛偽的現(xiàn)象,到了這片天然的凈土,體會到了精神的自由與自由,身心與自然的融洽。在這種氛圍下,陶淵明感到人生的快樂。他對生活的熱愛,都集中在了這一杯美酒和一首詩上。
陶淵明隱居之后并未避世不出。他不像廟堂朝臣,身居高位卻不履行職責;也不像隱居名士,遠離自然不問世事。他的飲酒詩作中仍不乏針砭時弊之作,《飲酒》組詩的半數(shù)以上都是對現(xiàn)實生活的關懷和批評。例如《飲酒》其二:“善惡茍不報,何事空立言。”對于社會善惡不報的現(xiàn)象展開了批判。陶淵明的歸隱與醉酒,是追求自然之真,是堅守自己的本心之“真”。
二、處世哲學:堅守獨立
陶飲酒詩不僅蘊含魏晉時期的時代風范,自然田園之美,同時陶飲酒詩也展現(xiàn)了他于紛爭現(xiàn)實中對獨立人格的堅守。
陶淵明的飲酒詩作,有飲酒時的瀟灑,也有酒后的遺世而獨立。陶淵明有一種任真情懷,這種情懷傳達的是不屈服、不盲從的處世態(tài)度。醉酒后的陶淵明身上有一種“傲”,但并非孤傲,是傲然自得,是從簡單田野生活中獲取的自信喜樂、自得其樂,是“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3]酒能讓人盡情,讓人忘憂,這時作出的詩作也是最生動真實的。[4]
如《飲酒》其八,陶淵明以青松為自己的寫照來表理自己的獨立情懷:“青松在東園,眾草沒其姿,凝霜殄異類,卓然見高枝。”[3]青松長于東園,在平常之時,青松往往被荒草所掩蓋,待到嚴寒霜降,眾草凋零,青松才得以顯現(xiàn)身姿。詩人以孤松來自比,表理人應像青松一樣卓然獨立,不隨波逐流、被世俗所羈絆。他最終選擇歸隱,或被世俗所擾,或追求本心,但究其根本,其實就是為了尋求內(nèi)心的寧靜,堅決不與世俗之人同流合污。辭官后,他選擇歸鄉(xiāng)種田,與官場斷絕聯(lián)系,選擇當個普通農(nóng)夫,守護最后一片精神凈土,這也是他堅守自我獨立人格的體現(xiàn)。
《飲酒》其十二也表明了自己的歸隱之決心:“長公曾一仕,壯節(jié)忽失時;杜門不復出,終身與世辭?!盵3]詩人借張摯、楊倫辭官而不歸的例子,以示其歸隱之志。世間是是非非多煩擾,歸隱后的陶淵明以一個智者的態(tài)度可憐那些還在權力金錢中迷失的俗人。溫汝能纂集《陶詩匯評》卷三中評:“篇中引用二子,淵明蓋以自況,辭近牢騷。末數(shù)語頗有傲世之意?!盵5]他的歸隱與醉酒既不是消極避世,也非“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而是一次文人的自覺選擇,陶淵明的選擇超越了傳統(tǒng)的社會功利價值觀,對后世文人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宗教、哲學等領域的人物都受到了影響,這些充分展現(xiàn)了陶淵明在文化界的重大影響力。他不僅僅是一個偉大詩人,更是一個文化符號,遺世而獨立。
《飲酒》其七中寫道:“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憂物,遠我遺世情?!盵3]百花凋零的秋天,唯有菊花不懼怕寒冷,在秋季粲然獨放,陶淵明借菊花自喻自己堅韌、獨立的個性。雖在末句“嘯傲東軒下,聊復得此生”自表其隱居終身的決心,但從上句的“忘憂”“遺世”足見其中的壯志難酬,并不是一味地悠然自得,嘯傲東軒下本應是隱居生活的怡然自樂,而“聊復”一詞又給整首詩作平添幾分感傷。陶淵明用寥寥數(shù)詞,寫歸鳥與落日,道忘憂與遺世,慨曠達與傷懷,陶淵明以落日歸鳥自比辭官歸鄉(xiāng),對菊飲酒,自斟自飲,解憂忘俗之外,別有一番雅趣。
在這個世事充滿變化無常的社會里,有個性與獨立人格的人必然是會孤獨的,這在孤獨的現(xiàn)實體驗中,這種傷感與悲涼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也會慢慢消解,從而產(chǎn)生一種捍衛(wèi)獨立人格的力量,這也是陶淵明推崇歸隱之緣由。
陶淵明酒詩中,既有“人生若寄,憔悴有時”[3]的游移不定;也有“人生似幻化,終當歸空無”[3]的虛幻無常;還有“運生會歸盡,終古謂之然”[3]的無奈之嘆。個體的生命在廣闊的宇宙面前顯得那么脆弱短暫,如詩人在《飲酒》其十五中感慨:“宇宙一何悠,人生少至百?!盵3]然陶潛一生清貧,空有一腔熱血無處可施展,但詩人窮且益堅,躬耕自處。名利束縛人就像韁繩和鎖鏈一樣,但陶淵明素志絲毫不被這塵世所染。陶淵明由官到隱,并非一時的“窮困”和“達觀”,而是一種個人選擇。
歸隱田園,他是自由而獨立的。脫離于追名逐利的俗世之外,摒棄從小接受的儒家入仕思想,他的歸隱與醉酒是一次對儒家“群”“同”思想的背離。陶淵明的“群”“同”思想則滲透于人與自然之間,實現(xiàn)了對獨立的追尋與現(xiàn)實存在的合二為一。
三、生命哲學:通達超脫
歸隱田園后的陶淵明,守道固窮,追尋沖淡。也許正如他人生后期所追求的那樣,享受自然最重要,這也是他對人生的深切體會。于是,他對于生命也懷有了一種通達超脫的態(tài)度。
陶淵明生于魏晉時期,在儒學思想根基上,佛學和玄學廣為盛行,為后世的三教交融提供理論基礎。陶淵明也深受這些思想影響,其詩作兼?zhèn)涞兰业谋苁罋w隱和生死坦然、佛家的四大皆空和禪定觀念、儒者的正義和安貧樂道。
受儒家思想影響的文人,其人生態(tài)度往往帶有強烈的功利色彩,無法戰(zhàn)勝自身欲望。他雖然早年研習儒學,但歷經(jīng)仕途坎坷后毅然擺脫紛擾政治而歸隱,去擁抱與親近自然,更有一種在經(jīng)歷了人生的滄桑之后,仍保留仍內(nèi)心淳樸的難得。在《飲酒》其十五中陶淵明感慨:“宇宙一何悠,人生至少百。歲月相催逼,鬢邊早已白?!盵3]面對無窮的宇宙,人力微小,所以對很多事都不要過于去追逐。陶淵明已經(jīng)知曉,他即將老死在這片田園之中,生也好,死也罷,快樂才是最重要的,一壺酒就能讓他心曠神怡。與其沉溺于世俗的榮華富貴,還不如融入天地,享受大自然。
退仕之后,他摒棄了當朝儒學,開始追求道家的“逍遙”,主張“及時享樂”?!安删铡薄皷|籬”“悠然”“南山”“自然”,這些詞語都顯示出其受到道教推崇自然天籟的熏陶。《飲酒》其十一中體現(xiàn)了道教的“逍遙”:“雖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稱心固為好。各養(yǎng)千金區(qū),臨化消其寶?!盵3]他認為人的一生拘泥于名利和虛幻的名聲上是不可取的。同理,為了獲得更多的生命而努力地保持健康也是不明智的。一個人死亡,不僅肉身消失,連靈魂都會湮沒。因此,他認為,生命應該隨心所欲,不必有所顧忌,也不必有所追求。
《飲酒》其一、其二、其三也體現(xiàn)了道家精神。其一講的是死者收斂后家人悲痛的情形,當死者被安葬時,所有人都在哭泣,而陶淵明則坦然地說,他的生命里沒有榮耀,也沒有恥辱,他只是后悔自己的酒水還沒有盡興就死去了。其二在喪事開始前舉行的儀式。詩人描述了親人們的悲痛,雖對無法飲酒感到遺憾,卻也為自己將要離開家園而感到難過。其三是關于葬禮的情況。對于埋骨之后的黃泉世界會是什么樣,陶淵明沒有過多的推測,他認為即便是智者也難逃脫死亡。
這三首詩表達的都是陶淵明早已看淡生死的通達之境,雖有幾分傷感,卻非為死,只是對無法盡情飲酒與將要離開家園而遺憾。這也是陶淵明在生命最后的時間少之又少的遺憾之處了。他認為飲酒是人的自然性情和本能欲望,這時的他對生死也很坦然。他認為生命只是一個自然過程,人有生就有死。在田園飲酒作詩的生活中,他的天性與精神得到了釋放,歸隱田園也是他認為的最佳選擇。[6]
陶淵明居于廬山之下,與佛家的領袖惠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深受佛教氣氛的熏陶。陶淵明雖然不信奉佛教,但佛教的四大皆空對陶淵明的生死觀產(chǎn)生了深遠影響。他對生與死的態(tài)度非常坦然通達,他對生活的認識也頗具佛教色彩。佛教的四大皆空、看破生死,便可解世間一切煩惱,對于生死就以一顆平常心去看待。陶淵明三仕三隱,人生多舛,無論面對世事、禍福得失,都能坦然面對。尤其是在面對死亡的時候,他能夠坦然面對,不會被死亡所困擾。他相信人有生就有死,這是純粹的自然法則,人要對死亡有一個清醒地認識。在陶淵明的詩歌中,可以看出佛教的“我”“禪定”“舍棄”等觀念。
陶淵明將儒釋道三大世界觀融為一體,飲酒不在酒,醉酒不醉心。[7]所以他對生死的看法是最淡然的。“不知生,焉知死”,生與死是人類的一個永恒命題,對于陶淵明也是。其實細細品味,還是能感受到其中的感傷與掙扎,但由于他對生死有一種清醒的認知,生命總會回歸自然,完成了對死亡的超脫?;蛟S陶淵明選擇俯瞰天地,悠然南山,對于處于那個朝代的文人來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時間易逝,萬物都將會消亡,但靖節(jié)先生在其飲酒詩所傳達出的人生態(tài)度與崇高品質(zhì)會隨著時間歷久彌新,給后世迷茫的世人們帶來心靈上的洗禮。
四、結語
歷來評論家對陶淵明歸隱與醉酒的選擇,是追求本心還是消極避世,眾說紛紜。就其人格而言,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敢于蔑視權貴、決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崇高精神品質(zhì),是后世知識分子學習的典范。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叛逆性格和淵明的思想如出一轍;辛棄疾感慨“須信此翁未死,到如今凜然生氣,吾儕心事,古今常在?!边@些不正是封建社會里共同的苦悶嗎?這些文人所發(fā)出的感慨,是真正發(fā)掘了陶詩中的積極思想,從中得到精神上的鼓勵。然而陶淵明對后世的思想方面,也有消極的一面。當政治上失意后,就會產(chǎn)生消極避世的思想。唐代白居易坦然承認,他晚年的時候,消極的世界觀占主導以后,便用陶詩和飲酒來安慰苦悶的心靈“且效最皆皆”;蘇軾亦是如此。但是陶詩只是外在原因,外因是通過內(nèi)因才起作用,個人內(nèi)心思想才是內(nèi)在原因。總之,《飲酒》組詩是陶淵明超脫自然的人生哲學的體現(xiàn),陶對自然本真的追尋、對獨立人格的堅守、對生死的通達超脫,也使其具有一種超越世俗的精神特質(zhì)。
參考文獻:
[1]唐雯雯.陶淵明飲酒詩的人生之樂[J].文學教育(上),2015,(10):43-44.
[2]劉航宇.“采菊東籬下”,“縱浪大化中” ——論陶淵明在飲酒詩中塑造的自我形象[J].中國文藝家,2019,(02):99-101.
[3]陶淵明著,逯欽立校注.陶淵明集[M].北京:中華書局,1979:10-210.
[4](明)方孝孺.遜志齋集[A]//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35冊)[M].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83:533.
[5](清)溫汝能.陶詩匯評(卷三)[M].上海:掃葉山房,1919.
[6]杜雨蒙.從陶淵明飲酒詩看其“出世觀”[J].漢字文化,2019,(02):82-84.
[7]李禎.陶淵明酒詩研究[D].蘭州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