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北
“e人i人”源自MBTI16型人格測試,是里面一組較為顯眼的行為差異類別。按照“精力分配”,即人們與周圍環(huán)境互動的情況,人群可大致分為能從社會活動中獲取能量與社會活動會削減其能量兩種類型,即外傾的喜熱鬧者與內(nèi)傾的喜孤獨者。與以往常說的“外向內(nèi)向”以及還熱乎的“社牛社恐”有所不同的是,流行語“e人i人”從測試中“走出來”,顯得更加細致和專業(yè),且縮略的性格符號e和i與“人”字搭配簡潔,增加了人們“站隊”和“歸位”的號召力。第一眼不明所以,卻又不會拒人千里,“e人i人”總能以其淡淡的神秘和親切的隨和引來聽聞者好奇的探究,而隨后快捷的代入也往往差強人意。
“紅氣養(yǎng)人”,揭開面紗后,“e人i人”迅速獲得了更有趣的解讀,這些解讀又使它們更加深入人心。“e人本人”和“i人本人”都能從有關“e人i人”的幽默漫畫里看到自己的影子,笑聲中感覺“心巴”被戳中?!癳人i人”學習狀態(tài)圖鑒、“e人i人”人生“至暗時刻”、假如“e人i人”去獻
血……在這些場景化的戲謔和夸張的演繹中,人們心理更豐富細膩的層面得到了呈現(xiàn),自我困頓和懷疑的情緒從中得以緩解,并產(chǎn)生了自我接納的愉悅感。在這些趣味解讀的鋪墊下,“你是e人還是i人”的見面打招呼就非但不會顯得冒犯,而是輕松友好style的表現(xiàn)了。
與此同時,對“e人i人”性格更深入的剖析,著眼于兩種基本人格可能存在交織和矛盾的情況,打破了臉譜化的兩元劃分。相比之下,諸如“社牛社恐”等分法就顯得有些粗略了。比如關于為什么有的“i人”看起來那么“e”與其相反情形的分析,就解釋了為什么會存在心理性格與行為表象的出入,而害羞的“e人”和健談的“i人”也會加深人們對“e人i人”的理解,即“e”與“i”真正的區(qū)分在于人能否從社交中得到更多正面的體驗,是否樂意選擇社交互動。“e人”并不等于“社?!?,他/她也可以是聚會中開心的沉默者或害羞者——喜愛相聚但并一定樂意成為焦點。也就是說,“e”和“i”作為人格特質(zhì)是穩(wěn)定的,但害羞與否、表達能力強弱等都是“變動的”。
還有更好玩的情況——“為i作e”(“i人”里相對不那么“i”的那個挺身而出努力社交,雖迫不得已但展現(xiàn)了良好的犧牲精神。)“遇e則i”(“e人”遇到更“e”的人,相襯下顯得像個“i人”。)“e言不發(fā)”(活躍的“e人”突然很安靜,一定是出了問題。)“白日作e”(本是“i人”卻在白天帶上“e人”面具。)……四字短語或借用成語或“自圓其說”,以傾巢出動之勢,表明了“e”“i”變化之狀“波譎云詭”,令人忍俊不禁。
MBTI是否科學還存在爭議,唯一確鑿的事情是,人們對“認識自己”一直有著濃郁的興趣,而趁手的人格測試和精神分析工具總能夠進一步點燃這種熱情。在流行的火焰中,“e人i人”的面孔在跳竄,自我辨別的關注提升了它們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