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利紅
摘要:自制力是學生個人成長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心理特質。本研究將敘事療法中的問題外化、支線故事以及當事人中心等技術引入小學中段自制力課程的培養(yǎng)中,設計符合小學中年學生的自制力培養(yǎng)課程。該課程符合學生的心理發(fā)展特點,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充分尊重學生體驗。實踐表明,該課程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自制力水平。
關鍵詞:敘事療法;自制力;小學中段
中圖分類號:G44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1-2684(2024)06-0027-04
自我控制是個體有意識克制沖動行為、抵制滿足直接需要和愿望的能力,其目的是執(zhí)行能帶來長期利益的目標指向的行為。眾多研究發(fā)現(xiàn),自制力強的學生有較強的抵御誘惑能力,具有更積極的心理特征,有更好的社會適應能力,在標準化測試中的表現(xiàn)也更佳?!墩憬≈行W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2021)》中指出,小學中段學生應初步掌握自我控制的方法,初步培養(yǎng)自我覺察能力,在這一學段對學生的自制力進行初步培養(yǎng),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自助和自我教育的能力。
一、敘事療法在小學生自制力培養(yǎng)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一)小學生自制力現(xiàn)狀分析
研究表明,小學生的自我控制水平與其學校適應、主觀幸福感、自信程度都顯著正相關。若能在小學階段培養(yǎng)學生形成良好的自制力,對學生的自我發(fā)展會起到較大的促進作用。自制力可分為抑制沖動行為、抵制誘惑、延遲滿足、制定和完成計劃、采取適應于社會情境的行為方式五個維度。在前期調查中發(fā)現(xiàn),小學生在抵制誘惑與制定和完成計劃這兩個維度上的得分顯著低于其他三個維度。
(二)敘事療法在小學生自制力培養(yǎng)方面的可行性分析
敘事療法主張將人與問題分離,尋找問題對人造成的影響,充分重視當事人的主體地位,認為當事人有充分的資源能夠解決自身的問題。敘事療法的問題外化、支線故事以及當事人中心技術在小學生自制力培養(yǎng)方面具有一定優(yōu)勢,可以在自制力課程中加以運用。
1.問題外化:減輕心理壓力,增強掌控感
自制力弱的學生因其抵御誘惑能力、抑制沖動能力均較弱,在遭到他人批評時易陷入被動狀態(tài),或積極抵抗,或消極退縮,二者都不利于問題解決,而敘事療法把問題與人分離,能夠減輕學生由于被“貼標簽”而產生的心理壓力。在把問題與自身分離后,他們更愿意討論問題,也能增強對問題的掌控感。
2.支線故事:發(fā)掘成功經驗,增強自信心
敘事療法認為人通過敘事來構建自己的主觀世界,有些故事被主體所認同和重視,成為了主線故事,而有些故事被當事人所忽視,成為了支線故事,支線故事中往往蘊藏著當事人所沒有意識到的轉機,也蘊藏著問題解決的方法。對支線故事的挖掘能夠幫助學生發(fā)掘偶然成功事件中蘊藏的巨大潛在優(yōu)勢,增強動力和信心。
3.當事人中心:挖掘自身潛力,增加原動力
在傳統(tǒng)教育模式中,自制力弱的學生常被家長和老師進行批評教育,或是要聆聽師長講各種道理,或是要配合師長矯正自己的不良行為。在這樣的教育方式下,學生養(yǎng)成了被動解決問題的模式,自身潛力沒有得到充分激發(fā),教育效果并不顯著。敘事療法主張咨詢師和當事人是合作關系,咨詢師協(xié)助當事人對問題進行剖析與解決,充分尊重當事人的意見。教師和家長充分尊重學生的意見,與學生進行充分協(xié)商,學生就能產生動力并與教師、家長形成合力,更好地解決問題。
二、基于敘事療法的自制力課程設計
(一)課程設計思路:真實情境視角下的問題解決
當下小學生面臨的自我控制難題包括如何解決電子產品誘惑,如何擺脫學習拖延癥,如何合理控制自己的情緒等,在課程中應關注學生面臨的真實困境,教學設計遵循“從學生中來,到學生中去”的思路,充分挖掘學生面臨的實際困難,貼合學生現(xiàn)實。課程實施之前對學生和家長展開充分調研,了解學生自我控制能力不足和失敗的主要原因,在此基礎上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通過前期調查發(fā)現(xiàn),學生在完成作業(yè)方面拖延問題比率為27%,在電子產品管控方面的問題比率為29%,在專注方面的問題比率為31%,在情緒管控方面的問題比率為9%。課程設計主要圍繞學生自制力中的抵御誘惑、抑制沖動、制定和完成計劃這三方面展開,提取生活中普遍存在的問題場景,并充分還原學生面臨的心理困境,通過真實情境的高度還原,特別是內心斗爭的高度還原,為學生創(chuàng)造問題解決的“情境場”,在此情境場的充分創(chuàng)設下引入敘事療法的當事人中心立場,提供問題解決的“動力場”,提升學生的自我控制能力(見圖1)。
(二)課程目標
1.通過分享繪本故事和創(chuàng)作心理漫畫,學生初步掌握敘事療法的問題外化觀念,認識到“問題是問題,人是人”,減輕焦慮感,增強參與熱情。
2.學生能夠正視自己的自制力問題,即“小怪獸”,通過心理劇編寫、排練和展演,深刻認識到不自制行為所付出的代價,從而建立想要解決問題的意愿。
3.學生通過課堂交流討論尋找支線故事,發(fā)掘自身被忽視的內在優(yōu)勢,增強問題解決的動力。
4.學生通過情景演繹,對“馴獸”行動進行深入分析與討論,在班級動力場中感受到來自周圍環(huán)境的支持,尋找解決問題的具體方法,并在實踐中運用總結。
(三)課程規(guī)劃與內容
本課程共分為3個階段,共12課時,從對自制力問題的認識到將問題進行有效解構直至最終解決問題,根據(jù)學生認知特點循序漸進。課程實施過程中將敘事療法的問題外化、支線故事以及當事人中心技術有機融入于心理漫畫創(chuàng)作、心理劇編排展演以及案例分析交流中,引導學生產生改變的意愿和行動,提升自制力。
三、實施策略
(一)問題外化:形象比喻增強解決動力
敘事療法主張將當事人與問題分離,即所謂的“問題外化”技術。該技術可以較好地將當事人與問題進行分離,使得當事人擺脫被問題困擾的羞恥感,在面對問題時更坦然,減輕焦慮,增強掌控感。
在本課程中,教師通過創(chuàng)編的繪本設置情境,讓學生意識到每個人都在與身體內的不自制“怪獸”做斗爭,需要尋找方法去馴化“怪獸”從而掌控人生。通過直觀、有趣的方式將學生自制力不足的問題進行外化,并請學生尋找自身在自制力方面的核心問題,如無節(jié)制地使用電子產品的問題、拖延問題等,將這些問題統(tǒng)一以“小怪獸”進行命名。引導學生給自己的“小怪獸”取一個恰當?shù)幕蛘咦约合矚g的名字,將自制力培養(yǎng)的過程比喻成“馴服小怪獸”的過程,而每個學生則在此課程中獲得了一個“馴獸師”的身份。之后通過心理漫畫和心理劇的方式將學生心中的“小怪獸”以可見、可感的方式呈現(xiàn),既符合孩子的興趣,又能有效地促進學生對問題的認識。在這樣的引導之下,學生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面對自身問題不再具有強烈的抗拒心理,課堂分享變得更輕松、更坦誠。比如,有學生在課堂上分享:“我的小怪獸是拖拉,它的名字叫小黑,小黑可以讓我原本在五分鐘內能做完的作業(yè)要做一個小時?!睆倪@一刻起,學生撕掉了自己身上諸如“懶惰”“拖拉”等標簽,心理負擔被減輕了,解決問題的動力也更充足了。
(二)支線故事:由薄到厚尋找成功經驗
學生自制力薄弱,又缺乏足夠的動力去培養(yǎng),這與學生對自身經歷的認識角度有關。大部分學生會牢牢銘記自己的失敗時刻,并在師長的教育下從中吸取經驗教訓,讓自己能夠戰(zhàn)勝困難,但這樣的教育模式讓他們缺乏尋找成功經驗的能力和從成功經歷中獲取寶貴經驗的思維方式。敘事療法認為被當事人忽視的支線故事中往往蘊含著問題解決的契機,深藏著當事人所忽視的成功,而這些契機和成功都是解決困難的重要財富。
在課程中教師通過情境創(chuàng)設、啟發(fā)式對話等方式引導學生找到支線故事,并不斷豐富支線故事,從支線故事中尋找問題解決的關鍵之法。
例如,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分享:“那天我知道做完作業(yè)可以跟媽媽出去玩,所以我的作業(yè)就做得特別快。”教師引導:“那么,你覺得自己打敗怪獸的有力武器是什么?”學生回答:“應該是出去玩的誘惑,但不是每次做作業(yè)都有這樣的誘惑?!苯處熞龑В骸爱斖饨绯霈F(xiàn)了誘惑,你內心產生了什么呢?”在學生回答“動力”后,教師可引導學生思考激發(fā)動力的方法,學生會根據(jù)自身情況,得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這樣,學生會發(fā)現(xiàn)自己體內的動力比自己想象得更強大,自己也能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對今后再次戰(zhàn)勝“小怪獸”充滿信心。
(三)當事人中心:尊重體驗激發(fā)改變熱情
在本課程中,當事人中心技術的運用貫穿始終,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是相互合作的關系,教師尊重學生的內心體驗,小組成員尊重組內同學的感受,尤其在心理劇的編排展演中,當事人中心技術的體現(xiàn)尤為突出。
在心理劇《我們的交易》中,教師在尊重學生意愿的前提下將全班學生分成3~5人的小組,每個小組均需自行編排完成一個心理劇,小組成員人人參與,避免部分被動學生被邊緣化的可能。每個小組可選擇組內一位同學的問題為原型,對問題進行外化處理,組內同學分工扮演本人、“小怪獸”以及其他劇情需要的重要他人。在心理劇的劇本撰寫中,教師提供劇本撰寫的具體指導,劇本的整體構思尊重學生的體驗。在心理劇排練中,教師尊重學生的表演思路,只從觀賞性和合理性角度給予一些表演建議,不對學生的處理方法提出強制性意見。
學生在自制力培養(yǎng)的過程中始終被尊重、被理解,他們解決問題的內生動力會被激發(fā),解決問題的創(chuàng)造性也會被激活,這有助于他們思考更多有利于自身問題解決的辦法,能大大增加問題解決的有效性。
四、課程評價
(一)評價理念:注重過程,著眼長遠發(fā)展
本課程的評價方式注重學生在課程參與過程中的體驗,注重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比如學生是否認真聆聽了繪本故事,是否用心繪制了自己的“小怪獸”說明書,在課堂分享時是否真誠。
同時,評價著眼于學生的發(fā)展,不對學生的自制力作橫向比較,學生的自制力水平各有參差,教師將評價重點置于學生的發(fā)展之上,充分考量學生的自制力相較于原有的水平是否有所改善,課程內容是否對其起到一定的促進作用。不將某個學生的自制力與其他學生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到評價給自身帶來的促進和激勵,幫助學生進一步發(fā)展。
(二)評價方式:多元靈活,重視內隱體驗
本課程的評價貫穿于課程始終,評價方式多元靈活,不拘泥于某一種形式。學生的自制力培養(yǎng)是個內隱的過程,行為表現(xiàn)往往滯后于內心體驗,如果僅僅通過行為觀察就得出學生的自制力已經或者尚未改變,容易走入誤區(qū),影響學生的進一步發(fā)展。本課程在評價設計時充分考慮這一點,利用學生自我內省結合外界觀察的方式對學生的課堂成果進行驗收,不僅較為客觀,也能夠進一步引導學生在行為上做出改變,最終提升自制力。
(三)評價主體:尊重主體,平等賦予權力
本課程重視學生的內心獲得感,重視當事人的主體地位,在評價時不以教師或者家長為主導,將選擇評價主體的權利賦予學生,學生可以在自己周圍的人群中選擇評價主體:可以是學生自己,也可以是學生信任的同學、家長或者老師,由學生賦予他們評價自身的權利。
自制力的培養(yǎng)本身即是獲得掌控的過程,將選擇評價主體的權利交還學生也是讓學生產生充分掌控感的過程,學生選擇那些自己信任的個體對自己的改變做出評價,有助于構建他們的社會支持系統(tǒng),也有助于他們在必要時尋找合適的求助對象,提升改善自制力的能力。
五、實施效果分析與展望
(一)學生自制力水平有了明顯提升
在課程實施前后分別用利用Tangney自我控制量表對學生的自制力進行測量,并進行了配對樣本T檢驗,發(fā)現(xiàn)前后測數(shù)據(jù)存在顯著差異,證明學生的自制力水平有了較為明顯的提升。
(二)長效保持機制有待研究
在課程實施中發(fā)現(xiàn)學生對本課程的興趣非常濃厚,但也在部分個案身上觀察到,一些學生在課程結束后不久,自制力水平便又開始回落。這源于課程結束后其影響力在逐步減弱,提示我們可以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引入長效保持機制,例如在課程結束后的一年中設置若干次對課程的回顧和討論,設置特需學生團體工作坊,增加個別輔導以保持課程效果等,真正提升、鞏固學生的自制力。
參考文獻
[1]浙江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浙江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
[2]杜鵑,盧靈. 滲透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主題研學實踐課程開發(fā)探究[J]. 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23(5):77-80.
[3]宋煒玲,劉玉林,周春燕. 教育價值觀對農村留守兒童學業(yè)成績的影響:自我控制和學校歸屬感的作用[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23(2):275-280.
[4]邁克爾·懷特. 敘事療法實踐地圖[M]. 李明,譯. 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19.
[5]胥昕延,賴即心,蔣文靜. 敘事療法研究進展[J]. 護理學報,2023(3):51-55.
[6]謝佩,王玉秀. 小學生時間管理傾向與學習投入的關系:自我控制的中介作用[J]. 心理月刊,2023(1):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