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紅 孫涵
【內容提要】青年亞文化是當代青年在全球化與本土化交融語境中創(chuàng)造的當代文化形態(tài),表現為非主流而又具有極高的大眾流行度和跨文化傳播力。以“科目三”現象為代表,開放度高、可實踐性強等特點使其在跨文化傳播中的特殊價值凸顯,也促進了社會對青年亞文化正向價值的認知。鼓勵與引導并舉,可將青年亞文化轉化為“中國式流行文化”,將“Z世代”的“網生”優(yōu)勢轉化為跨文化傳播的“破壁”能力。
【關鍵詞】青年亞文化 跨文化傳播 “科目三” “Z世代”
近年來,青年群體的文化現象屢屢引起社會關注。從TFBOYS演唱會到上海萬圣節(jié)角色扮演活動(COSPLAY),再到近期“科目三”現象,青年群體在移動互聯時代創(chuàng)造的亞文化漸成規(guī)模,并在與互聯網新媒體緊密結合后呈現出諸多值得關注的文化發(fā)展趨勢。其中,我國青年亞文化的本土化特色明顯,以中國式流行文化的形態(tài)正悄然在跨文化傳播中發(fā)揮橋頭堡作用、實現“破壁”價值。如何適度“收編”青年亞文化,為“Z世代”在國際文化交流中設定更為重要的角色定位,助推其成為中華文化復興、中華文明遠播的核心力量,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和意義。
一、“科目三”現象的辯證再思考
“科目三”舞姿簡單而瀟灑,具有高度節(jié)奏感,因而借助新媒體迅速出圈,并在海外獲得廣泛傳播,成為近期輿論高度關注的跨文化傳播典型案例。筆者圍繞某高校本科生開展了一次主觀問題開放式調查,了解“科目三”內容創(chuàng)作傳播核心主體——“Z世代”對該現象的深層次思考,探究“科目三”爆紅的內在邏輯。
(一)“科目三”的局限性
“科目三”以模因的形式孕育于互聯網,又以病毒式傳播迅速熱門。觀察可見,一是網絡模因的生產、消費與模仿、被模仿行為息息相關,“轉評贊”等扁平化的協作網絡助長了模因高速、廣泛傳播;二是網絡模因具有高速迭代的特征,這也就意味著模因的消費是快餐式的,難以長效化、縱深化發(fā)展。因而,“科目三”巨大傳播力影響力的成因具有偶發(fā)性,且不能借此實現跨文化傳播模式的直接復制和重演。
(二)“科目三”的客觀啟示
盡管如此,“科目三”席卷全球,客觀上使其成為了跨越語言、文化障礙的流行文化符號。這一現象的生成、演進過程可為中華文化國際傳播路徑的探索提供一些啟示。
一要降低文化理解難度,結合通用傳播范式。同處于互聯網時代,人類普遍在追求更為輕松愉悅的生活方式,因而要基于共性需求找尋共性文化、共性故事、共性行為?!翱颇咳奔词菍愘|的文化表達、陌生的審美習慣融入了簡單的模仿行為、通感的視聽語言之中。內核和形式的“接地氣”“普泛化”,有助于跨文化傳播順勢而為、同理共情。調查中,A同學將“科目三”與李子柒短視頻進行比較,認為科目三提供的是開放度高、共享性強的藝術表現方式,背后是中國當代文化的活躍生命力、超強吸引力,重在文化實踐性;而李子柒短視頻內容則相對封閉,更多是在展現中華文化中生活文化的魅力,重在文化感染力。從跨文化傳播角度,兩者提供了完全不同的路徑和可能性。
二要鼓勵青年發(fā)聲發(fā)力,放大青年傳播者影響力。以“Z世代”為代表的青年群體已然成長起來,他們對本土文化、中華文化有著充分的理解力和認同感,同時又具有多元開放的視野,對新現象的接納程度高、思辨能力強,充滿了創(chuàng)新、挑戰(zhàn)的源動力,因而應打破“次元壁”,提升青年群體的發(fā)聲欲、分享欲,為青年群體參與國際文化傳播提供助推力。調查中,B同學認為:可在抖音國際版(TikTok)、優(yōu)兔(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臺構建更多年輕化、草根化、中國味的亞文化空間,發(fā)揮“Z世代”把“草”種到海外用戶心里的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此外,青年群體有激情、追熱點、常跟風等特質,也可在跨文化傳播中發(fā)揮“滾雪球”“撒網開花”的助推作用。
三要引導和“收編”青年亞文化,發(fā)揮更多正向價值?!翱颇咳爆F象促進了社會對青年亞文化正向價值的認知,也發(fā)掘到了其在國際文化傳播中的特殊價值。盡管亞文化的自我特質是青年群體不可回避的主觀性體現,但是其可資利用的客觀能動價值也是巨大的。因而要加強對青年亞文化的綜合性研究與深層次認知,引導其貼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鼓勵青年群體將個人價值與國家、民族的整體價值相統(tǒng)一,在增強國家文化生產力、凝聚力、影響力中發(fā)揮更多正向價值,使更多“科目三”這樣的青年亞文化在陽光下廣泛傳播。
二、青年亞文化的再認識
(一)青年亞文化:互聯網孕育的流行文化
21世紀以來,青年亞文化與互聯網伴生,近年來主要在各新媒體平臺中孕育、發(fā)展。青年亞文化包括舞蹈、音樂、動漫、游戲等不同類型。較之主流文化,青年亞文化具有青春性、多變性、挑戰(zhàn)性、跟風性等特點,與網絡的社交交友、自我展示、消遣娛樂等功能密切相關。
青年亞文化通常與短視頻、直播等網絡視聽形式緊密相連,并成為各新媒體平臺重要的視聽內容題材。比如“科目三”等一系列舞蹈就是以短視頻方式在亞文化圈層內部持續(xù)發(fā)酵,成就“爆款”內容,而后實現破圈、形成熱搜話題的。究其原因,網絡視聽內容觀看、“轉評贊”的重要群體是年輕人,且青年亞文化的跟風性、挑戰(zhàn)性特征又極易觸發(fā)網絡傳播的漣漪效應,放大亞文化群體在其中的助推力??梢哉f,“互聯網世代”與生俱來的“網味”“網感”,使得青年亞文化在互聯網環(huán)境中占據流行地位成為了必然。
(二)亞文化彰顯青年群體自身的需要
青年群體創(chuàng)造、追捧的亞文化形態(tài)層出不窮、此起彼伏,且較之以往更能成為大眾知曉、關注甚至參與其中的流行文化。分析其原因,首先是青年群體多元的知識體系和旺盛的創(chuàng)造能力,支撐其將互聯網新媒體平臺轉化為自由發(fā)揮的舞臺、得心應手的工具,為他們提供了低成本展示、交互、放大亞文化的機會。其次是青年亞文化借助可視化、視聽化、媒介化實踐具備了迅速潮流化甚至全球化的可能性。從抖音、嗶哩嗶哩到抖音國際版(TikTok)、優(yōu)兔(YouTube)等海外社交平臺,青年亞文化內容生產蓬勃,每天都有“熱?!薄氨c”涌現且快速傳遞到世界各地。
什么內容能夠“爆”,什么亞文化能夠“破圈而出”?實際上,青年群體對于亞文化的認同、追捧具有很高的自主選擇權,彰顯著他們自身的需要。比如青年人往往通過對亞文化的消費來排解自身的社會壓力。學業(yè)、就業(yè)、情感等多方面困境問題之下,青年群體期望以自身喜愛的方式實現自我調節(jié),其中就包括精神世界的減負、釋壓、療愈甚至短暫的逃避,從而以更好的狀態(tài)應對挑戰(zhàn)。調查中,C同學就表達了類似觀點,認為青年人需要借助“魔性”的表演模仿來實現合理范圍內的情緒宣泄。而“科目三”現象正印證了亞文化在為全球青年人乃至更大范圍的民眾提供擺脫負面情緒的避風港。
同時,“網生時代”的青年人需要基于網絡虛擬空間的圈層、社群給予歸屬感。亞文化圈為“Z世代”提供了兼具開放性和私密性、個性化和認同感的社交空間,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青年人對多元、平等、尊重、包容的理想社交范式的構想。在“評論區(qū)”“群聊”等虛擬空間中,青年人可以忽略時空差異、打破社會階層,社交距離得以縮短,并以虛擬化身形式互與情緒價值;模仿與被模仿的社交互動增強了青年人在網絡空間的在場感,實際上構建起的是平等、親密、和諧的文化交流虛擬場域,促成了更為積極的符號輸出行為;青年人在社交互動中又經常有機會成為意見領袖,被認同和支持的需求也在這一過程中得到了滿足。
(三)青年亞文化具有能動價值和廣闊前景
青年是建設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主力軍,發(fā)揮其能動價值創(chuàng)造豐富多元的新文化,培育文化新質生產力,是社會活力迸發(fā)的重要來源。中國的青年亞文化又具有強烈的本土化特色,且其包含的正能量思維是自發(fā)性的、成規(guī)模的。有學者就認為,中國的青年亞文化表現出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和集體主義的偏好。比如,近年來在青年群體中風靡的“漢服熱”,就是從青年人表達自我的重要介質——服飾體現出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華民族身份的精神及審美認同。青年、服飾、民族三者之間具有著緊密的關聯,服飾承載著時尚文化,也是青年亞文化的重要直觀標志和文化符號。①
青年群體又具備將身份認同外化為身體實踐的主觀意識與行動能力。比如在穿著漢服之外,近年來關注、傳習民樂、戲曲、武術、中醫(yī)等的年輕人也都呈現增長之勢,自發(fā)將中華傳統(tǒng)文化引入青年亞文化圈層的同時,對傳統(tǒng)文化資源進行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激活轉化,形成了“古韻今風和鳴”的中國式青年亞文化獨特氛圍。
青年群體自身需要亞文化,而亞文化的傳播潛力、消費前景又是巨大的。比如近年來,青年亞文化直接孕育了許多文化產業(yè)新業(yè)態(tài),潮玩、盲盒、漫展、劇本殺、脫口秀……加上“村BA”“村超”“夜?!钡润w現當代青年需求、主張的社會文化現象,展現了青年在人民群眾中間實現自我價值的諸多可能性。“科目三”現象也佐證了青年群體在跨文化傳播方面的能動價值,可從中歸納一些實操方法論。
三、跨文化傳播的步驟、路徑與實施
(一)傳播步驟:從流行文化表象到民族文化內涵
當代文化何以流行?它往往善于通過視聽表現抓住觀眾感官、聚焦大眾視野、回應當代人痛點,并潛移默化地傳遞、滲透該文化的價值內核與精神內涵。因而,文化傳播效果的實現是分步驟的,需要經過觸達、認知階段,才有可能發(fā)展至認同、共鳴階段。當代文化產品的豐富性、易得性,使得文化傳播步驟深化的實現難度不斷增大,尤其是跨文化傳播,“由表及里”猶如闖關,內容與形式在感官層面的少許偏差就會導致傳輸中斷,甚至誤導受眾、引發(fā)負面抵觸情緒。
“科目三”是以流行文化表象在觸達這一傳播步驟上實現了“開門紅”。而流行文化表象是多元、多樣的,除了音樂、舞蹈、美術、影視、動漫等視聽感官文化,手作、烹飪、品茗、家居裝飾等生活方式及生活文化也容易實現觸達。李子柒、阿木爺爺等案例即基于此,比如李子柒有一集短片的名稱就叫《喝的是茶,過的是生活》,換位為他者視角呈現中式生活的表象,在海外用戶中實現了較大范圍的觸達。
視聽感官、生活方式背后都有特定社會經濟文化背景的支撐,因而在觸達之后或多或少會影響用戶的認知。比如,李子柒短視頻呈現了中國鄉(xiāng)村生活的獨特性,這使得部分海外用戶對中華民族創(chuàng)造的農耕文明有所認知、認同。田園式的生活、市井化的煙火氣……為海外觀眾直觀呈現他者生活,在實現文化觸達的同時,道法自然、和合文化等思想內涵也實現了潛在滲透。因而,傳遞文化表象的同時如果能夠撫慰心靈、啟迪新知,實際上也就發(fā)揮了民族精神內涵的價值外化,自然而然地實現了跨文化傳播目的。
(二)路徑更新:碎片化傳播達到潛移默化
近年來,包括“科目三”在內的許多案例都是借助短視頻形態(tài)在海外高頻觀看,并實現持續(xù)互動、再造共創(chuàng)的,因而碎片化之下也使得這類當代文化形態(tài)具有了易擴散、易模仿、易復制、易再創(chuàng)的特點。利用短視頻等網絡視聽方式實現跨文化傳播,情緒式、故事式都是可行的表現方式?!翱颇咳鳖惗桃曨l主要隸屬于情緒式,具有戲劇化特點,將強烈的情緒感染力用夸張的人體語言、音樂節(jié)奏、剪輯特效等方式隔屏傳遞;李子柒類短視頻則更多屬于故事式,具有較為完整的敘事邏輯和表現內容。當前許多視頻博客(Vlog)、云游旅拍等主題短視頻也基于此,將個人生活與山川河流、城市鄉(xiāng)村等自然人文景觀相結合,傳遞生活百態(tài)中的“小確幸”,達到見微知著的傳播效果。
除了短視頻等網絡視聽方式,網絡游戲的海外用戶數量也非常龐大,已成為跨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023年中國游戲產業(yè)報告》顯示,我國自主研發(fā)游戲海外實銷規(guī)模連續(xù)四年超千億人民幣。②游戲“出?!币?guī)模巨大,游戲人物、場景、機制、玩法等都可成為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嵌入、傳播的載體;此外,游戲還可隱匿地植入中華文化核心的思想價值理念。比如《原神》的游戲場景中就融入了大量中國傳統(tǒng)建筑營造的美學風格,傳遞“天人合一”的傳統(tǒng)文化理念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精神。又如游戲《暗影火炬城》故事內容影射第二次世界戰(zhàn)爭,尤其是在中國戰(zhàn)場上進行的抗日戰(zhàn)爭。通過反殖民化敘事,在玩家操控主角不斷為人民的苦難、社會的不公而反抗的同時,玩家基于世界人民共同的戰(zhàn)爭創(chuàng)傷,獲得反對武力征服和偏狹民族主義的認識,感受到“人民至上”“以和為貴”等中國理念。
(三)實施優(yōu)化:游戲化設計激發(fā)持續(xù)“圍觀”
各類傳播技術迭代迅速,當代人獲取信息和知識的渠道和使用習慣也在同步更新,倒逼各類跨文化傳播活動、項目的提質、優(yōu)化。可將游戲化理念引入線下、線上活動之中,通過增加體驗、協作、賦權等環(huán)節(jié)激發(fā)探索欲、引導成就感,設置目標、關卡等形成激勵機制,從而大幅提升海外受眾的參與度和文化傳播效果。
優(yōu)化國際展會這一跨文化傳播平臺,提升海外客戶參展、觀展的體驗感。比如,2023年舉辦的第二十屆中國國際數碼互動娛樂展覽會,吸引了百余家國際廠商和大量外國數碼愛好者前來參展?!癈hinaJoy”展區(qū)就通過沉浸體驗、身份模擬、打卡有禮等游戲化體驗設計策略,激發(fā)觀展者的探索興趣。③
構建海外文化節(jié)慶活動的歡樂場域,用現場花樣玩法激發(fā)當地民眾熱情?!皻g樂春節(jié)”系列活動近年來蓬勃發(fā)展,日益成為中國與世界各國人民共享中華文化的重要平臺。遍布世界各地的唐人街、中國城更是促進中華文化共享的天然場景。比如,馬德里中國城2024龍年春節(jié)廟會就設計了漢服文化體驗、彩妝游行、中西童話小故事分享等活動,構建起具有濃厚中國風的文化空間。④唐人街,中國城,駐外使領館,海外文化中心等線下場域對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等的年輕化、潮流化、高參與性設計,是拉近民心,吸引海外青年群體關注、參與的重要突破口。
鼓勵“Z世代”持續(xù)引爆海外社交平臺,讓中國式亞文化“借船出?!薄!翱颇咳爆F象佐證了當代跨文化傳播對內容開放度、文化可實踐性的迫切需求,而青年亞文化恰恰與這種需求相契合。模仿、挑戰(zhàn)、協作等游戲化理念已然融入到當代年輕人的文化消費習慣之中,在各類社交平臺中被廣泛應用。“Z世代”是熟諳網絡平臺屬性、掌握內容“出圈”密碼、持續(xù)創(chuàng)造“爆款”內容的主力人群,應鼓勵其將中國式青年亞文化持續(xù)輸入海外平臺,讓海外公眾充分感受當代中國青年的思想活力和文化創(chuàng)造力。
四、結語
近年來,國內國際普遍認識到釋放青年人潛力的巨大價值,各行各業(yè)都在賦能青年,讓世界聽到青年的聲音?!癦世代”借助互聯網新媒體孕育文化現象、突破固有壁壘的能力已然明晰,鼓勵與引導并舉,應將“Z世代”的“網生”優(yōu)勢轉化為跨文化傳播的“破壁”能力。
回顧歷史,亞文化與主流文化并不是完全沖突的,存在著相互吸納、轉化的情況。當代中國的青年亞文化就吸納了許多本土文化、傳統(tǒng)文化要素,與主流價值觀有著融合統(tǒng)一的一面。因而,正視并發(fā)揮青年亞文化的正向價值,鼓勵其以中國式流行文化的形態(tài)在跨文化傳播中實現觸達、軟傳播,增加文化的實踐性和共創(chuàng)性,是由青年互動促進民心相通的可行路徑。
本文系國家民委民族研究項目“中華文化符號和中華民族形象的傳播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023-GMD-040)的階段性成果。
楊紅系中國傳媒大學文化產業(yè)管理學院教授、非遺傳播研究中心主任;孫涵系中國傳媒大學非遺傳播研究中心科研助理
「注釋」
①李春麗、朱峰、崔佩紅:《基于亞文化視角的青年“漢服文化”透視》,《當代青年研究》2015年第1期,第40-46頁。
②《〈2023年中國游戲產業(yè)報告〉正式發(fā)布》,游戲產業(yè)網,https://new.cgigc.com. cn/details.html?id=08dbfd2e-a37a-460a-8d97-bbdd52d8cd3b&tp=meeting,2023年12月15日。
③范佳來:《ChinaJoy開幕,全面擁抱AI:增設AIGC大會,巨頭領銜新品首秀》,澎湃新聞網, 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4009415,2023年7月28日。
④《馬德里“歡樂春節(jié)”活動最全攻略》,中國文化網,https://cn.chinaculture.org/ pubinfo/2024/02/02/200001003002001/e21d6b50639349469af10fd31409e25d. html#,2024年2月2日。
責編:霍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