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紅許
對于一個從來就沒有在古街上生活過一天的人來說,是沒有底氣去對這條幾百年留存下來的古街指手畫腳的。也許,古街的形成遠遠超過了我們的記憶所能抵達的歲月源頭。
讀波陽師范時(原諒我還是使用這個烙上了歷史印記的概念,畢竟我的畢業(yè)證上蓋的鋼印是“波陽師范”),每到周末,總會沿著五一路一直往南到東門口再拐進解放街,更多地是向左,走到新橋丁字路口一帶才折返,很多時候什么都沒有買,也不曉得看到了什么。就這樣沒心沒肺地走了三年,也像捧一本舊書翻了三年,卻不知所云。
那時解放街的路面凹凸不平,還有很深的羊角車車轍痕跡,下雨天常常會有騎自行車的人摔倒。在一片抱怨聲中終于迎來了城市改造,那條從歷史深處走來的麻石路被平整的水泥路面遮蓋得嚴(yán)嚴(yán)實實。人很多時候是沒有良心的,多少年后回顧時,得了好處的人們居然指責(zé)起當(dāng)時怎么就沒有保存那路面、那舊貌、那風(fēng)情來。歲月無情,德化橋畔賢母的身影早已飄然而去,胭脂橋上也不再有蕭王府粉黛的踟躕。
誠然,一個沒有歷史記憶的城市是膚淺蒼白的,一個沒有古街古巷的城市是缺乏可愛的。
相比全國許多保存完好的古街、古城,鄱陽解放街似乎乏善可陳,盤點捉襟見肘的家底,歷史遺跡幾乎無存。但是,陪朋友去鄱陽,除了芝山、永福寺塔、浮洲寺外,我仍會極力推薦古樸與時尚并存的解放街。它像一本物化版的《饒州府志》,深入其中,掌故、傳說、軼聞趣事,我如數(shù)家珍。說解放街走出了多少名人、多少商賈,說這是一塊有著2200多年歷史的古老大地,乃贛鄱文化之源,文風(fēng)昌盛,秦初建番(鄱)縣,然都是引不起多大共鳴的。再說解放街的河碼頭是“絲綢之路”源頭之一,饒河是中國瓷路起點,我那些挑剔的朋友眼睛就亮起來,刨根問底。并非夸張,饒河在水路運輸發(fā)達的時代,是長江中下游一大重要港口,景德鎮(zhèn)的瓷器,皖南的茶葉、木材等大宗運往全國各地,必到饒河小船換大駁船。是饒河輸送了千年窯火燒制的東方文明,是饒河成就了綿延萬里的中國瓷路。我們不應(yīng)該忘記漸行漸遠的解放街,瓷器巷、都昌會館遺址等就是物證。
解放街,新中國成立前又叫中正街、直街,解放街分上、下兩節(jié)街,以東門口為節(jié)點,東邊為上節(jié)街,西邊為下節(jié)街。說實話,解放街的諸多叫法我都不大喜歡,遠沒有街道兩邊那些像蜈蚣足一樣的巷子名更有意韻,激揚橋、景德寺巷、華光巷、九眼井、十八坊……
十里長街從黃龍廟起始,東邊不遠處就是樂安河、昌江的交匯點姚公渡,兩河匯合后繞饒州(鄱陽)而過,得名饒河(又稱鄱江),是鄱陽湖五大河流之一。因舟楫之利,鄱陽自古就享有“八省碼頭”美譽,饒河岸邊曾經(jīng)是“千帆安泊,百貨歸墟”。
解放街,如一卷泛黃的破了邊角的線裝書,斑駁滄桑中,掩藏了鄱陽明清以來六百多年的繁華、輝煌。其實向上追溯,不說魏晉,至少在南朝梁代年間,解放街就是一塊鎏金灑銀的繁華之都、富庶之地。
縱然解放街包括東湖沿岸歷經(jīng)無數(shù)次改造、變遷,依舊能夠找到歷史的痕跡,能夠感受現(xiàn)代市井商業(yè)氣息,還能體會淳樸的鄱陽風(fēng)情,或聽上一段字正腔圓的饒河調(diào),或倚街吃一小碗漂浮著蔥花的香噴噴熱騰騰的豬血糊。
真正的解放街起點是湖夾埂、筷子巷、高家巷、張王廟一帶,磚瓦房與小樓房并存其間??吹贸霎?dāng)年主人都是開店的,用時髦的話來說屬于旺鋪。門板依然殘存,也有改為卷閘門的,只是顧客不再,過往行人都是四鄰八舍的老居民,彼此都非常熟悉,見面了偶爾也打個招呼,甚或還是八竿子打得著的遠親呢。
在解放街八十余條古巷中,最著名的非筷子巷莫屬,它位于鄱陽解放街最東頭。此巷坐落樂安河與昌江水交匯處,明朝初期江西大移民就是從贛南、贛中、贛北直奔鄱陽城,從筷子巷上岸后,再聚集到瓦屑壩青龍渡,分期分批乘舟楫駛?cè)朊C:?,穿越長江,奔向遠方的他鄉(xiāng)。至今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筷子巷,這是移民后裔對故鄉(xiāng)的一截深深的記憶,成為一個融入了一日三餐的溫馨符號。
筷子巷已是破破爛爛,電線管網(wǎng)胡攪蠻纏,鄱陽決心舉全縣之力,進行舊城棚改。這是大勢所趨,政策家喻戶曉,鄱陽市民堅決響應(yīng)支持政府決定。走進解放街1號人家,雖然墻壁上用紅筆書寫了一個大大的“拆”字,但似乎這個字離他們是件遙遠的事情,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擇菜、洗衣,小孩在一旁嬉鬧,門口晾曬著被子衣物等,好一幅悠然的古街生活圖卷。
時序早過了丁酉清明,還是有幸看到一戶人家在做水菊子粑。說起水菊子粑,這可是鄱陽人喜好的一道標(biāo)志性的地方特色小吃,清明祭祖做水菊子粑是解放街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風(fēng)俗。水菊,學(xué)名鼠曲草、清明草等,而今,有了冰箱,水菊草可保鮮,一年四季都能吃上水菊子粑。一老婦人告訴我,要離開祖居地了,心里還真是有點依依不舍,趁在搬遷之前,做一頓水菊子粑吃,中午還邀請了一些親戚來,在舌尖上留住鄉(xiāng)愁,也許今后這里就面目全非了。水菊子粑的主要用料是河邊野水菊草,取汁摻入磨好的米粉,揉合做成一個個圓圓的小果果,或包餡,以韭菜、豆干、臘肉為主。蒸熟后,揭開鍋蓋,香氣撲鼻,彌漫著解放街春天的氣息。
沿著解放街朝西走,左家巷里那緊鎖的深宅大院不知藏著多少鮮為人知的故事,看那氣度不凡的大門,看那墻頭蓬勃生長著的商陸、藤蔓、野草等,青苔蔓延,磚瓦剝落,估計有些年頭無人居住。我們發(fā)現(xiàn),茅園里、夾積巷、合子巷的居民紛紛行動起來開始搬家了,巷巷弄弄都彌散著一種離別的氣息,空氣也變得有些凝重起來。我們欣聞一半截老墻壁內(nèi)折疊著一包前朝遺存的金銀細軟,我們聽到了青花瓷的悠悠響聲,正當(dāng)準(zhǔn)備尋找景德寺巷內(nèi)是否還保留了寺廟時,卻被臨近巷弄另一處寺廟的裊裊香火吸引走了過去。
其實,對解放街,我所知道的實在太少,郭西廟就給我上了一課。詢問為何叫郭西廟時,一位中年男子不無揶揄地說:“連郭西廟都不知道,你來解放街做什么?”郭西廟,不是一座簡單的寺廟,據(jù)介紹,是為了祭祀南梁昭明太子蕭統(tǒng)(著有《昭明文選》)而建,始于宋朝。“蕭氏家族為顯示自己是望族和維系宗族關(guān)系,從池州迎來蕭統(tǒng)神像在鄱陽縣城建廟宇奉祀。因蕭統(tǒng)祠建池州城郭西,稱為郭西廟,到鄱陽繼續(xù)沿用?!惫鲝R,靜靜地立于老街一隅,正是鄱陽人自古以來就崇尚文風(fēng)的無聲而有力的體現(xiàn)。我想,回頭當(dāng)買一本《昭明文選》。讓我們感到驚喜的是,郭西廟居然還是古饒州永平監(jiān)遺址,那可是當(dāng)年國家四大造幣廠之一。側(cè)耳傾聽,不知還能否聽到唐宋時期的一串一串銅錢的清脆碰撞聲?也足見古代饒州鄱陽在歷史上是處于經(jīng)濟重鎮(zhèn)的地位。
東門口,古代叫永平門,鄱陽人出行的船碼頭就在饒河岸邊。東門口的商貿(mào)氛圍好像從來就沒有衰落過,直到今日,依然散發(fā)著無限的商業(yè)魅力,雖然鬧鬧騰騰,喧嘩嘈雜,還是令人接踵而至。逢年過節(jié),人頭攢動,摩肩接踵,可以不夸張地說,沒有在東門口買不到的日常物品。嘴巴放勤快一點,腳步多走動一些,一定有你想要的,大到家具家電,小到針頭線腦。東門口,無縫連接了解放街上、下兩節(jié),見證了古街從歷史長河里一路走來,那飄蕩在瓷器巷、稅務(wù)巷、巡官巷的吆喝聲,殘存的麻石條、青石板上泛浮出誘人的光澤,依然令人眼花繚亂。
面朝繁花似錦、車水馬龍的鄱陽城北,回望成就了鄱陽幾度榮耀的古街,回望古街即將遠逝的灰白背影,令人唏噓不已。我看過福州的三坊七巷、到過鎮(zhèn)江的西津古渡街、徜徉過杭州的清河坊街,那些古街都不愧是中國歷史文化名街中的翹楚,但改造的痕跡也相當(dāng)明顯。解放街遠去,在悠然雨巷中,幻化成一串意猶未盡的省略號……遺憾的是,我還想細細地翻閱解放街這本泛黃的線裝書,它卻要重新再版了。相信不久的將來,一個歷經(jīng)脫胎換骨的解放街一定會重現(xiàn)在世人眼前,歡唱饒河滔滔西去的漁歌。
(責(zé)任編輯 王仙芳34957284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