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政 錢小華
(江蘇省泰州市姜堰區(qū)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江蘇 姜堰 225500)
萵筍又稱萵苣,為菊科萵苣屬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地上莖葉可供食用。江蘇泰州地區(qū)萵筍多以地膜覆蓋越冬栽培為主。覆蓋地膜具有保墑、防草等作用,有利于植株生長、提高作物產量,但作物采收后田間地膜若不及時回收,會污染土壤。相關試驗研究表明,覆蓋地膜年限越長,田間地膜殘留量越多,對植株及生態(tài)環(huán)境的危害越大[1-3]。近年來,強化耐候地膜、全生物降解地膜等新型地膜逐漸被菜農接受并廣泛應用。為探明不同類型地膜在萵筍生產上的應用效果,我們以全生物降解地膜、強化耐候地膜、普通地膜為試驗材料,于2022年9月~2023年1月開展了不同類型地膜對萵筍農藝性狀、產量的影響試驗,同時測試了不同類型地膜的防草效果、使用后回收的難易程度,以期為菜農合理選用地膜提供參考。
供試地膜有全生物降解地膜(江蘇中科金龍環(huán)保新材料有限公司生產)、強化耐候地膜(南通華盛公司生產)、普通地膜(市售),厚度均為0.01 mm,寬度均為1.0 m。供試萵筍品種為已海天紅。
試驗設在泰州市姜堰區(qū)溱潼鎮(zhèn)西陳莊村蔬菜種植基地的鋼架大棚內。試驗大棚長65 m、寬6 m,南北走向,試驗地前茬作物為絲瓜。試驗設全生物降解地膜、強化耐候地膜、普通地膜3 個處理,每個棚為1 個處理,不設重復。試驗小區(qū)中間留走道,東西向起壟,壟長250 cm,壟寬約30 cm。萵筍于2022年9月10日育苗,10月1日移栽,株行距為30 cm × 45 cm,每壟定植8株,壟上鋪地膜,膜下鋪滴灌。田間肥水管理、病蟲害防治等措施按常規(guī)。
2022年12月27日采收,每個處理隨機選3個小區(qū)(每個小區(qū)面積27 m2)統(tǒng)計小區(qū)產量,并折算每667 m2產量;每個處理隨機選10株萵筍,測定其株高、莖粗、開展度、單株質量等農藝性狀。2023年1月13日,萵筍采收結束后,觀察各參試地膜的降解情況、各處理田間病蟲害和膜下雜草的發(fā)生情況,按未變化、已撕裂、開始降解、完全降解劃分降解程度,并采用人工拾取的方式查看地膜回收難易程度。試驗數據采用Excel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不同處理對萵筍農藝性狀的影響見表1。
表1 不同處理對萵筍農藝性狀的影響
由表1可知,全生物降解地膜處理萵筍的植株最矮(63.6 cm)、開展度最大(27.2 cm)、外皮最?。?.16 cm)、平均單株質量最?。?.01 kg),強化耐候地膜處理萵筍的植株最高(68.6 cm)、莖最細(5.6 cm)、平均單株質量最大(1.05 kg),普通地膜處理萵筍的莖最粗(5.9 cm)、開展度最?。?3.9 cm)、外皮最厚(0.24 cm)、平均單株質量中等(1.02 kg);強化耐候地膜處理萵筍的產量最高(每667 m2產量為3 503.5 kg),其次是普通地膜處理(每667 m2產量為3 456.0 kg),全生物降解地膜處理萵筍的產量最低(每667 m2產量為3 448.6 kg)。
不同處理田間病蟲害和膜下雜草的發(fā)生情況及地膜降解程度見表2。
表2 不同處理田間病蟲害和膜下雜草的發(fā)生情況及地膜降解程度
由表2 可知,萵筍采收時,各處理田間均未發(fā)現病蟲害;萵筍采收結束后,各處理膜下均發(fā)生雜草,但未頂破地膜,未導致地膜破損;強化耐候地膜、普通地膜未發(fā)現有明顯的破裂(田間操作導致的破裂不算在內),全生物降解地膜未明顯降解;人工拾取田間地膜時發(fā)現,全生物降解地膜用力扯后較易撕裂,普通地膜大部分可回收,強化耐候地膜相對普通地膜更易拾取、不易撕裂。
3種不同類型地膜對萵筍的農藝性狀有一定的影響,可能與覆膜后的保溫效果有關,尤其是冬季溫度下降時,保溫效果好的地膜更利于植株的生長發(fā)育。試驗結果表明,各參試地膜中全生物降解地膜處理萵筍的植株最矮、開展度最大、外皮最薄、產量最低,強化耐候地膜處理萵筍的植株最高、產量最高,普通地膜處理萵筍的莖最粗、外皮最厚、產量表現中等;萵筍采收后,全生物降解地膜未降解但易撕裂,主要原因可能是萵筍在田時間短,未達到地膜完全降解條件,種植下茬作物前需用人工回收;強化耐候地膜、普通地膜未發(fā)現有明顯破裂,較易回收。萵筍生產中,建議選用厚度為0.01 mm 以上的強化耐候地膜或加厚地膜;若要使用全生物降解地膜,應選用降解周期與作物生長周期相近的地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