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占華 馬軍 王晶 丁少峰 邵金華
【摘要】目的:觀察在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疾病的診斷中聯(lián)合實施CT檢查以及MRI檢查的臨床價值。方法:本次研究從我院2021年1月—2023年6月就診期間選取40例布氏桿菌性脊柱炎患者, 并且所有患者均實施CT以及MRI檢測,此次研究患者的確診均以病理學檢查結果為準,觀察CT聯(lián)合MRI檢測的臨床診斷價值。結果:MRI和 CT兩種檢查方法對椎體的骨破壞、椎間隙變化等癥狀的檢出率沒有明顯的差別(P>0.05);對于硬化骨形成、骨膜改變等癥狀的檢出率均高于單獨實施MRI、CT檢查(P<0.05)。MRI與 CT相結合的結果顯著高于單獨 MRI與 CT相結合的結果(P<0.05)。結論:MRI和 CT是布氏桿菌性脊柱炎最主要的影像學檢查手段,兩者結合能更加全面和準確地反映疾病的病理特征,從而提高其確診率,為疾病的治療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支持,是目前臨床中非常有價值的診斷方式,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CT;MRI;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診斷價值
To analyz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combined with MRI in brucella spondylitis
JIN Zhanhua, MA Jun, WANG Jing, DING Shaofeng, SHAO Jinhua People’s Hospital of Pingluo County, Shizuishan, Ningxia 753400, China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linical value of combined CT and MRI in the diagnosis of brucellosis spondylitis. Methods: Forty patients with Brucella spondylitis were selected from January 2021 to June 2023, and all patients were examined by CT and MRI. Results: The clinical diagnostic value of CT combined with MRI was observed.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detection rate of symptoms such as bone destruction and intervertebral space changes in the vertebral body between MRI and CT (P>0.05); the detection rate of symptoms such as sclerotic bone formation and periosteal changes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MRI and CT (P<0.05). the results of MRI combined with CT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MRI combined with CT alone (P< 0.05). Conclusion: MRI and CT are the most important imaging means for Brucella spondyliti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wo can reflect the pathological features of the disease more comprehensively and accurately, thus improving its confirmation rate and providing more accurate data support for the treatment of the disease, which is a very valuable diagnostic modality in current clinical practice and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 Words】CT; MRI; Brucellosis spondylitis; Diagnostic value
布氏桿菌性脊椎炎是一種以布氏桿菌為特征的過敏性傳染病,其臨床表現(xiàn)為下背部以及腰部疼痛,在國內發(fā)病率逐年增高,對病人的生活質量造成了很大的威脅[1-2]。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椎炎以 MRI、CT等為主要檢查手段,但由于其臨床表現(xiàn)不明確,難以進行單獨的影像檢查,因此,如何有效地提升對脊椎炎的確診是一個研究熱點與難題。為此,我們對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椎炎進行了MRI、CT聯(lián)合檢查,并對其進行了對比分析,以期提高人們對疾病的認識[3-4]。此次研究從我院選取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實施MRI以及CT檢查,觀察兩種檢查方式聯(lián)合在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診斷上的價值,研究內容見下。
1.1 一般資料
此次研究從我院2021年1月—2023年6月就診期間選取4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實施MRI以及CT檢查,此次研究一共檢測椎體有85個,其中男24例,女16例,年齡25~64歲,平均年齡(44.65±7.19)歲,體重18.2~28.69kg/m2,平均體重(24.71±2.95)kg/m2,病程1~25個月,平均病程(8.48±1.51)個月。納入標準:①本次研究所有患者經病理學檢查后均確診為布氏桿菌性脊柱炎;②患者的年齡均在18歲以上;③患者及其家屬自愿參與研究,且簽署統(tǒng)一參與書。排除標準:①患者伴隨有胸腰椎骨折等情況;②患者存在CT或是MRI檢查禁忌癥;③患者存在認知功能異常以及精神類疾病;④患者伴隨有重要臟器功能性障礙。
1.2 方法
1.2.1 CT檢查 此次研究所有患者均實施CT檢查,本次研究需要運用到我院的飛利浦16排螺旋CT,首先對患者進行常規(guī)的脊椎骨連續(xù)掃描,首選CT掃描儀器的層厚需要調整為1.25mm、層間距需要調整為1.0mm、螺旋間距調整為1.375、管道電流設置為250mA、管道電壓調整為140KV,完整掃描參數調整后進行掃描;在此基礎上,進行多平面重建,最大密度投影,表面覆蓋成像等,并將重建的影像資料傳送到電腦工作站,保證影像清晰,無偽影,從而得到一幅理想的影像。
1.2.2 MRI檢查 患者在實施CT檢查之后在接受MRI檢查,需要運用到我院的GE1.5T核磁檢查醫(yī)療儀器。在掃描的時候需要實施軸位以及矢狀位,給予患者實施腰、頸、盆腔線圈,其中還包含了快速自旋回波( fast spin echo,F(xiàn)SE)、自旋回波(spin echo,SE)并且還需要運用壓脂序列,在此基礎上,采用頸、腰和盆腔的傳統(tǒng)矢狀和橫斷面掃描,應用自旋回波序列和快速自旋回波序列,外加壓力脂肪序列,TWI:500ms、層厚5mm、回波20ms、層間距5mm、T, WI:TR4000ms,TE150ms,層間距5mm、層厚5mm、層間距5mm。對有膿腫者進行強化檢查,造影劑為Gd-DTPA,劑量為0.2mmol/kg。
1.3 觀察標準
觀察患者在實施MRI聯(lián)合CT檢查后在布氏桿菌性脊柱炎中的診斷效果。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4.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數資料采用(%)表示,進行x2檢驗,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進行t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檢查結果分析
此次研究可以看出CT聯(lián)合MRI檢查,能夠對患者進行全面檢查,明確及疾病征象,見表1。
2.2 觀察兩種診斷方式的臨床診斷價值
CT聯(lián)合MRI檢測其確診率為100%,明顯高于單獨實施CT檢查以及MRI檢查,見表2。
隨著奶制品消費的增加,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椎炎的發(fā)病率不斷上升,給人們的身體和生命安全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布氏桿菌感染在青年人群中發(fā)病率較高,其發(fā)病機制尚不明確。由于布氏桿菌持續(xù)地分泌出內毒素,引起過敏,導致脊椎液滲出、增生和形成肉芽腫,患者的典型癥狀是逐漸加重的腰酸背疼,伴有發(fā)燒、間歇性的乏力、盜汗以及活動受限等[5-6]。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椎炎需要尋找一種能夠確診的方法,才能達到對該病的早期防治,才能將其并發(fā)癥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降到最低。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椎炎和脊髓結核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類似的特征,并可累及多臟器和多個系統(tǒng),給臨床上疾病的診斷帶來了困難。病理切片是本病的黃金標準,但病理切片的方法有一定的損傷,在該疾病的早期篩選有一定的局限性。
近年來,伴隨著CT成像技術的發(fā)展和成熟,CT在布氏桿菌感染的臨床診斷中逐步得到了運用,特別是三維成像技術,不但可以立體直觀地顯示出病灶周圍的骨骼結構和形態(tài)特點,還可以很好地顯示病灶周圍的骨質破壞,椎管受侵等[7]。MRI也是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椎炎的一種重要的成像手段,它具有多參數成像特點和清晰的圖像特點,能夠對脊椎炎患者的身體和周圍的組織進行細致而清晰的成像,在臨床上表現(xiàn)出較高的診斷效率。CT可以很好地顯示骨骼的病變,但是在軟組織的病變上,CT的表現(xiàn)比較弱,所以與 MRI相比,CT可以更好地顯示死骨、韌帶的鈣化、硬化骨,但是它對椎間盤破壞、骨膜改變、肉芽腫等的靈敏度不高,所以它的檢出率也低于MRI[8-9]。布氏桿菌引起的脊髓炎病程較早,CT未見顯著的異常,MRI可顯示出早期的椎骨炎癥,且有一些伴有椎間盤,椎周圍的軟組織有異常的訊號。MRI是一種對組織中水分和蛋白質含量變化比較靈敏的檢測方法,可以清楚的反映出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病變特征,包括椎旁膿腫、炎性肉芽腫以及椎管受累等。MRI能夠對患者進行多方位多平面成像,從而對椎體涉及數量及病變范圍進行全面的展示,并可以反應出患者發(fā)生病變的脊柱是否存在突入椎管、相應平面脊髓受壓的情況。已有研究表明,MRI對布氏桿菌性脊髓炎的診斷具有一定的確證作用,可為該病的診療提供更加準確的依據,并可對該病進行有效的追蹤[10]。除了CT的特點之外,MRI還能在早期檢查到病灶的骨骼和周邊的軟組織有異常的信號,有明顯的椎間隔的狹窄,在T1WI上有輕微的低信號,在T2WI上有不一致的、混雜的高信號,在T2WI上有明顯的不一致的、混有大量的高信號,在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椎炎中很少見的。膿腫一般量很小,是一種邊界模糊的不典型的病灶,在T1 WI上表現(xiàn)為低信號,在T2 WI上表現(xiàn)為高信號。但是,MRI的成本比較高,而且不能很好的重復使用,特別是對于一些特定的人群,比如顱內動脈瘤手術,心臟支架手術等。此次研究對患者實施了CT檢查聯(lián)合MRI檢查,其疾病的確診率為100%,并且在疾病征象的檢測上均高于單獨實施CT以及MRI檢查。
綜上,MRI和 CT聯(lián)合檢測能夠提升對布氏桿菌引起的脊椎炎的檢出率,兩者結合能更全面、準確地反映脊椎炎的病變特征,有助于提高其確診的準確性,是一種非常有價值的檢測方法。此次研究病例數較少,還需要在今后的研究中增加研究樣本,為臨床疾病的診斷提供更加精準的數據支持。
參考文獻
[1] 紅宇,王睿君,趙盛,等.CT聯(lián)合MRI對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診斷價值[J].中國實驗診斷學,2023,27(4):462-464.
[2] 景赟杭,劉青,賈燕龍,等.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CT與MRI表現(xiàn)[J].臨床醫(yī)學研究與實踐,2021,6(2): 117-119,131.
[3] 向旭,張曉亞,尤國慶,等.MRI鑒別布氏桿菌性脊柱炎和早期化膿性脊柱炎的臨床價值探析[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6):160-162.
[4] 徐傳輝,孫愛君,沈連芳,等.布氏桿菌性脊柱炎MRI征象與病理對照分析[J].中國醫(yī)學計算機成像雜志,2021,27(5):431-435.
[5] 劉佳佳,劉嶺嶺,張家偉,等.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CT和MRI表現(xiàn)[J].放射學實踐,2020,35(2):223-227.
[6] 劉彥榮.MRI檢查鑒別診斷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與脊柱結核患者研究分析[J].內科,2021,16(2):255-257.
[7] 李彩.磁共振聯(lián)合彌散張量成像診斷布氏桿菌性脊柱炎的效果[J].臨床研究,2023,31(4):126-128.
[8] 王浩華,趙鵬飛,葛麗紅,等.磁共振成像在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診療評價中的研究進展[J].內蒙古醫(yī)科大學學報,2022,44(3):316-320.
[9] 李秋實,楊潔.動態(tài)增強磁共振定量分析在布氏桿菌性脊柱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臨床醫(yī)學工程,2022,29(6):745-746.
[10] 何昊,何強,王喆,等.慢性布氏菌性脊柱炎DR、CT及MRI影像征象特點及臨床指導價值研究[J].中國CT和MRI雜志,2021,19(9):16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