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俊郿 趙征宇
彭靜山治病秉承辨證論治、因證處方、對癥行針的診療原則,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1]。臨床上除善用方藥、刺灸外,還精通刺血療法?!夺樉拿仳灐穂2]是遼寧名醫(yī)彭靜山先生的代表作,其中記載了大量彭老以刺血法診療疾病的學術觀點及醫(yī)案。筆者將書中刺血療法的臨床應用與學術思想進行歸納總結,以期借鑒。
1.1 刺血工具的應用工具選擇:常用三棱針、梅花針與圓利針。使用方法:三棱針使用時將其對準應刺部位,刺入0.5~1.0分,以出血為度,可輕輕擠壓針孔。刺法有點刺、散刺及挑刺(屬于截根療法)之分;梅花針又名七星針,在穴位上進行叩打動作,靈活借助腕力,一舉一叩,猶如雞啄米之勢,根據(jù)力度可分為輕刺激、中刺激以及重刺激。其中,重刺激時患者有明顯疼痛且見叩擊局部出血;圓利針是一種較粗的短針,常用24號或26號,長1.0~1.5寸,可用于點刺十宣、十二井、四縫等穴,點后迅速抬起,擠出適量血液,亦常用于截根法。
1.2 刺血部位《針灸秘驗》[2]中記錄刺血處共有48處,其中按部位刺血有11處,按經穴刺血有37處。見表1、表2。
表1 按部位刺血
表2 按經穴刺血
由表1可知,局部刺血多選擇于病變部位或局部血絡瘀積之處。邪氣聚集致局部氣血失和,刺外邪所犯者“以痛為俞”,配取瘀絡出血,即痛處旁有明顯的靜脈突出,刺血可直接祛除邪氣,調和局部氣血,血脈運行通暢,疾病自消[3]。另外,彭老按部位刺血亦常選擇耳穴。耳穴療法歷史悠久,主要是通過針刺、按壓、放血等方法刺激耳廓上的穴位和反應點,阻斷病理性神經沖動傳入,從而達到調和氣血、防治疾病的目的[4]。耳穴刺血療法早有記載,元代《世醫(yī)得效方》記
述:“赤眼……挑耳后紅筋”,即耳背靜脈放血治療急性結膜炎類病癥。耳穴刺血療法適應證廣,眼科、五官科、皮膚科、內科疾病均有較好療效,常用于急性結膜炎、麥粒腫、痤瘡、濕疹、高熱、驚厥等,具有簡便廉驗的特點[5]。現(xiàn)代研究指出,耳廓的神經分布豐富,耳大神經、枕小神經、耳顳神經等均分布其中,各臟腑在耳穴上均有對應點,通過刺血等刺激方式,可以調節(jié)臟腑,平衡陰陽[6]。
據(jù)表2所選經穴可知,彭老重視選用井穴、合穴以及經外奇穴。井穴多位于四肢末端,為經脈氣血始發(fā)之處,刺之出血具有交通陰陽、活血通絡、清熱開竅等功效[7]。眾多刺血流派均重視井穴刺血,汪機《外科理例》中:“一人咽喉腫秘,牙關緊急,針不能入。先刺少商二穴出黑血”,患者針后“口即開”?!夺樉拇蟪伞分姓撌?“一切暴死惡喉,不省人事”,須急以三棱針“刺手指十二井穴,當去惡血”,強調十二井穴刺絡開竅的急救作用[8]?!鹅`樞·九針十二原》曰:“所入為合”,合穴為水流匯聚之處,經氣于此深入,合于本臟之氣,其脈氣充盛善于調整本經氣血平衡[9]?,F(xiàn)代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特應性皮炎選取手、足陽明經合穴手三里與曲池進行刺絡放血操作能減輕小鼠局部皮損狀況,同時可降低血清IgE水平[9]。合穴多位于肘膝關節(jié)處,依據(jù)現(xiàn)代解剖學知識可知,肘窩與腘窩深面分別有肱動靜脈、腘動靜脈,表中所取穴位如尺澤、曲澤、委中、委陽多分布于附近。《針灸大成》經外奇穴專篇有關于奇穴刺血治療疾病的記載:“十宣十穴在手十指頭上……治乳蛾,用三棱針出血,大效”。近年來,三商、十宣、金津、玉液、四縫穴等奇穴在刺血治療五官、外科等疾病方面取得較好療效,奇穴刺血療法逐漸受到重視[10]。
1.3 刺血量刺血量不在多,血出數(shù)滴即可,刺后未立即出血者,可用手擠出。對于瘀絡、靜脈處刺血,出血量可稍多,見血色由紫色漸漸轉淡后可止。
1.4 刺血適應證《針灸秘驗》[2]中刺血療法治療的相關病癥種類豐富,應用廣泛,涉及五官科、內科、外科、皮膚科等。見表3。
表3 病癥總結
1.4.1 五官科暴聾、麥粒腫、鼻炎。如關沖、商陽點刺出血治療暴聾。麥粒腫可于耳尖速刺出血,同時配合肝俞或膽俞挑刺出血。上迎香點刺出血治療單純性鼻炎。
1.4.2 口腔科腮內紫皰、牙宣、舌疾、扁桃體炎、口瘡。腮內紫皰、牙宣、扁桃體炎均于局部直接點刺出血,腮內紫皰以圓利針從根部刺入流出紫血為宜,牙宣必在齒齦局部點刺出血方能得效。舌短縮、舌痛、舌蹇不語、口瘡等口舌疾患多于金津、玉液處點刺出血。
1.4.3 內科頭痛、頑固性面癱、風濕性腰痛、胃腸炎、胃痛、流感、痹證、熱證、厥證、高血壓病等。如實熱頭痛可點刺四神聰,依據(jù)疼痛部位辨經取穴,前頭痛選取厲兌,后頭痛選取至陰。頑固性面癱患者于其口腔黏膜咬合線處劃破出血。胃腸炎于尺澤、十宣穴放血。豐隆刺血治療胃脘痛。外感導致頻繁嘔吐于委中點刺出血。高血壓病患者見耳后降壓溝瘀絡明顯,直接點刺放血。厥證可取十宣穴。
1.4.4 外科疝痛、墜傷瘀血內停。疝痛取大敦。墜傷瘀血內??扇〈蠖?、然谷。
1.4.5 皮膚科丹毒、疔瘡、紅絲疔、發(fā)際瘡、痤瘡、神經性皮炎、濕疹等病癥。如發(fā)際瘡于委中點刺出血。紅絲疔(急性淋巴管炎)可從紅線的止點處向起點處沿紅線點刺出血,僅在紅線末端針刺出血亦可。治療痤瘡可以用三棱針將背上小紅點挑破,再將耳背靜脈劃破出血。濕疹、黃水瘡、皮癬亦選取耳背靜脈劃破出血進行治療。
1.4.6 骨科兩脅肋損傷,于然谷點刺出血。
1.4.7 神經科正中神經麻痹、橈神經麻痹、腦膜炎、中風后舌蹇不語、手麻等。正中神經與橈神經麻痹均選取神經分布路徑上常用穴位,如曲澤、少商、商陽等。腦膜炎可于太陽穴處點刺放血。中風后舌蹇不語取金津、玉液點刺出血。手麻取十宣點刺出血。
1.4.8 兒科小兒麻痹急性發(fā)熱期,選取委中、尺澤點刺出血。
2.1 攻邪扶正 互益兼施《針灸秘驗》[2]中指出刺血法適用于絡脈壅滯、血瘀不通的疾病。同時,急性熱病引起的全身癥狀和劇烈吐瀉,跌打損傷,癰腫癤瘡,風寒濕痹引起的疼痛、麻木等癥均可使用。另外,刺血療法亦可用于久病、頑疾、虛證。“對由經滯絡、久病入絡的慢性病患亦有效”。如書中所載,于尺澤、膻中、魚際點刺出血治療年久難愈的喘疾,虛實夾雜的痹證亦常于局部瘀絡、委中、然谷等處刺血。久病往往耗氣傷血,氣虛血滯,血瘀氣阻,進一步加重患者氣虛癥狀,此即“久病入絡”[11],明晰何經何絡之虛實變化,采取刺血療法,選位精準,臨床療效頗佳。由此可見刺血療法是通過疏通氣血達到補虛的目的。
2.2 必中血絡 祛邪務盡《針灸秘驗》[2]中數(shù)處強調刺血部位應選擇病變局部瘀絡或經穴附近明顯可見的瘀絡,刺之見血,若未立即出血,可用手擠出,或小火罐吸出?!鹅`樞·經脈》云:“故諸刺絡脈者,必刺其結上甚血者。雖無結,急取之,以瀉其邪而出其血,留之發(fā)為痹也”。邪氣聚集,氣血失和,經脈壅滯不通。審查經絡虛實,刺其結上出血,調氣理血,通暢經絡,使臟腑氣血調和。《針灸秘驗》[2]中提及,刺血時當見血色由紫轉淡方止,充分體現(xiàn)了祛邪務盡的刺血理念。
2.3 選穴精簡 中病即止選穴精簡,分為取穴準和取穴少兩方面?!夺樉拿仳灐穂2],指出取穴必準方能收獲針感和療效。若未刺中穴位或偏離經絡,即便選方配穴精妙、手法純熟,也難取效。另外,刺血選穴應當少而精,不應繁雜,常取井穴、合穴、經外奇穴、耳穴、局部瘀絡等處,所選部位大多不超過2處,且刺血量不在多,血出數(shù)滴即可。如治療實熱頭痛時,以三棱針點刺四神聰“出血量不必過多,頭目立即清快”。對于瘀絡、靜脈處刺血,出血量可稍多,見血色由紫轉淡即停,總之中病即止,不可妄意出血。文獻研究表明,相較于金元時期大量放血,明清刺血多以“出血效顯”為度,這標志著刺血療法的成熟和規(guī)范[12]。但從近年有關刺血療放血量的數(shù)據(jù)挖掘結果來看,臨床上放血量的隨意性較大,無集中趨勢[13]。《針灸秘驗》[2]中彭老綜合患者體質、病情等因素靈活使用刺血療法,為臨床應用該法提供參考依據(jù)。
2.4 明晰辨證 調理經絡針灸辨證需知曉經絡經穴之虛實變化,診察異常的經絡經穴,探明疾病病位、病性予以施治,則療效顯著。彭老首辨病與證的關系,分析疾病所處階段的特殊性質和主要矛盾,鑒別比較,從而深入掌握疾病實質。《針灸秘驗》[2]中詳細介紹經絡虛實病候、經絡觸診、經絡電測定、知熱感度測定、經絡脈診、望診、針刺效應測定7種方法。經絡電測定在醫(yī)案部分提及較多。如一腰腿痛患者,采用經絡電測定結果進行針刺選穴,三診時測定結果為肺經32/24,心經44/20,三焦經10/17,肝經22/12,脾經15/7,胃經11/20,腎經7/4,膀胱經6/4,經絡失調情況略有恢復,僅需調理肝脾膽徑,故于委中、血海、然谷附近瘀絡點刺出血。
本文從刺血工具、刺血部位、刺血量、刺血適應證以及刺血特色等5個方面歸納《針灸秘驗》[2]刺血療法的特色與經驗。刺血療法效應機制復雜,非單一機制可以解釋說明。根據(jù)刺血部位與其效應部位來看,局部點對點、遠部點對點以及特殊點對面各有不同的效應機制[14]。目前,刺血療法研究多聚焦于臨床具體應用,理論探索及效應機制方面明顯滯后。深入開展機制研究,提升理論水平,如何有效繼承和發(fā)展老中醫(yī)經驗將是今后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