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任務。這一理念的深入人心,對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深遠意義。依據(jù)《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民族工作的意見》等政策文件的指導思想,教師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主線,通過教育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并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在初中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承載著培育學生正確的價值觀、道德觀和法治觀念的重要使命。因此,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念融入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既是對國家政策的積極響應,也是對課程教學目標的深入貫徹。這一舉措將為初中生的成長之路注入更為豐富的精神內(nèi)涵,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力量。
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論概述
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即為多元一體的大家庭,歷經(jīng)華夏文明的孕育、秦漢一統(tǒng)的推動,唐宋盛世及至現(xiàn)代的發(fā)展,各民族在歷史的漫長進程中相互融合、共謀發(fā)展。各民族共同締造了輝煌的中華文化,鑄就了中華民族的歷史榮光。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就是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因此,各族人民應傾力利用多種渠道深化民族團結教育,推動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不斷提升各族人民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感與歸屬感,共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砥礪前行。
中華民族共同體,是指中華各族人民在長期歷史發(fā)展中,以中國為主要區(qū)域,形成的具有中華民族歷史文化聯(lián)系、穩(wěn)定經(jīng)濟活動特征和心理素質的民族綜合體。它涵蓋了政治、經(jīng)濟、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具有共同性和緊密聯(lián)系人民群眾的特征。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人們對自身作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成員的深切認同與歸屬,這種意識凸顯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宏偉格局,彰顯了各民族間的平等、團結與互助。
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中,教師應著重關注以下三個方面。首先,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和發(fā)揚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激發(fā)人們對中華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與認同感。其次,強化國家意識和民族團結意識,使每一個人都深刻認識到自己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不可或缺的一員,自覺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最后,促進各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鼓勵各民族間的友好交流與互動,增進相互的理解與信任,共同構筑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和諧家園。
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教育意義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旨在培養(yǎng)初中生對偉大祖國、中華民族、中華文化、中國共產(chǎn)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深刻認同感,并著重引導初中生全面理解并踐行此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意義重大。從學生自身發(fā)展來說,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宛如堅實之基,不僅能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還使他們深刻理解中華文化的時代精神。在教育的引領下,學生逐漸培養(yǎng)出對中華文化的深厚情感,從而鞏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思想根基。學生能夠深刻意識到,身為中華民族的一員,他們肩負著為民族繁榮和發(fā)展貢獻力量的神圣使命,這種認識將激勵他們更加積極地投身于國家建設與發(fā)展之中,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貢獻青春與熱血。從國家與社會的宏觀視角審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民族團結、促進社會和諧的關鍵之舉。教師的教育引導,可以使學生樹立正確的民族觀和文化觀,使學生對中華民族、中華文化的認同感愈發(fā)強烈,從而推動各民族之間的深度交流和深度融合,為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與繁榮奠定堅實的基礎。
三、初中階段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新路徑
在初中階段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當前教育工作的應有之義。教師要深入挖掘課程中蘊含的愛國主義、集體主義,以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等理念,巧妙地將這些寶貴的文化理念融入學生的日常學習與生活中,多形式、多途徑地講好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故事,播撒下民族團結的堅實種子。
(一)理論引領,夯實基礎
在當前全球化的背景下,培養(yǎng)初中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顯得尤為重要。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chuàng)建,著力深化內(nèi)涵、豐富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苯處熞钊雽W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精心設計課程內(nèi)容和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引導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民族是一個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各民族之間應相互尊重、互相理解、相互幫助。以“守望精神家園”這一課為例,教師在講授時可以從中華民族五千多年的燦爛文明史入手,展現(xiàn)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和悠久歷史,著重講述各民族為中華文化的發(fā)展作出的貢獻,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中華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chuàng)造的精神財富,是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同源泉與精神紐帶。同時,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講解,教師通過深入剖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nèi)涵和意義,使學生明白這一價值觀是各民族共同追求的理想信念和行為規(guī)范,進一步鼓勵學生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將其內(nèi)化為個人的精神追求和行動指南,從而有效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實踐體驗,感悟真情
在初中教育階段,道德與法治課程是塑造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重要課程。教師需要不斷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讓學生在深入體驗中感悟真摯情感,從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例如,在講解“堅持國家利益至上”與“維護祖國統(tǒng)一”這兩部分重要內(nèi)容時,教師可以引入香港、澳門的回歸歷程及“一國兩制”的偉大實踐,讓學生深切體會實現(xiàn)祖國完全統(tǒng)一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所在,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然要求。教師可以組織以“國家利益與民族情懷”為主題的班會活動,鼓勵學生分享身邊涉及國家利益與民族團結的故事,讓他們在分享中感悟真摯情感,進一步增強民族自豪感。此外,學校可以組織學生參觀歷史博物館、革命紀念館等場所,讓他們真切地感受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厚植愛國主義情懷,從而增強學生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
(三)情感共鳴,激發(fā)動力
教學中引發(fā)學生情感共鳴,能夠顯著地激發(fā)學生的內(nèi)在動力,促使他們增進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理解,堅定他們?yōu)閷崿F(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勇拼搏的信念。以“中華一家親”和“中國人中國夢”兩篇課文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精心策劃模擬各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以及具有民俗風情的多元活動,讓學生在深度參與中領略中華文化的瑰麗多彩與多元共融,這種沉浸式的體驗能激發(fā)學生深層次的情感共鳴,讓他們深刻領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華民族的團結和諧。同時,講述如“紅軍長征中的民族團結”“抗震救災中的各民族同胞互助”等故事,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懷和民族自豪感,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圍繞“中華一家親”的主題,引導學生展開熱烈討論,如“你眼中的中華民族有著怎樣的風貌?”“你是如何理解‘多元一體’的中華文化魅力的?”等問題,促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歷史與文化,認識到各民族間相互尊重與平等相待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可借助圖片、視頻等多元媒介,向學生展現(xiàn)中國在科技創(chuàng)新、文化繁榮、經(jīng)濟崛起等方面的輝煌成就,并鼓勵他們暢想未來,共筑中國夢。這種對未來的美好憧憬將極大地增強學生的自豪感和使命感,激勵他們更加堅定地投身于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壯麗事業(yè)。教師還可以分享一些感人至深的奮斗故事,如“脫貧攻堅戰(zhàn)中的感人瞬間”“科研工作者為祖國富強而拼搏的點滴”,讓學生深刻感受實現(xiàn)中國夢的不易,激發(fā)他們的奮斗精神與愛國熱情;組織如“我為中國夢獻計獻策”“我為家鄉(xiāng)發(fā)展貢獻力量”等實踐活動,讓學生深入?yún)⑴c到實現(xiàn)中國夢的偉大實踐中,增強他們的實踐體驗與社會責任感,使他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實現(xiàn)中國夢需要每個人共同努力與無私奉獻。
(四)創(chuàng)新形式,提升效果
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至關重要,教師需在教學形式上尋求創(chuàng)新,以激發(fā)學生對中華文化的熱愛,進而強化他們的民族自豪感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以“維護國家利益”一課為例,教師應秉承“學生為本”的教育原則,確保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通過啟發(fā)式、探究式的教學方法,鼓勵學生自主思考、積極探索。同時,教師須明確教學目標,即在傳授知識的基礎上,培養(yǎng)學生的國家意識、公民意識、法治意識以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了加深學生的理解,教師可引入真實案例進行分析,如分析“一帶一路”倡議下的國際合作項目,引導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利益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性。此外,教師還要利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互動中深刻領悟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nèi)涵。例如,組織模擬國家安全教育日宣傳活動,使學生能夠體悟國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個人所肩負的責任。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家校合作亦不可或缺,可采取家長會、家訪等形式,加強與家長的溝通與協(xié)作,使家長了解學校的教學目標與內(nèi)容,并鼓勵家長在家庭教育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相關內(nèi)容。同時,利用家庭教育的資源,如家風家訓,與學校教育形成有效的合力,共同鑄牢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四、結語
綜上所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維護各民族根本利益的必然要求。在初中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融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重要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