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寧 陳 敏 劉 洋 韓 磊, 何 焱 樊啟學, 沈志剛
(1.華中農業(yè)大學水產學院, 農業(yè)農村部淡水生物繁育重點實驗室, 教育部長江經濟帶大宗水生生物產業(yè)綠色發(fā)展工程研究中心, 池塘健康養(yǎng)殖湖北省工程實驗室, 武漢 430070; 2.湖北黃優(yōu)源漁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 武漢 430299)
水產養(yǎng)殖業(yè)健康可持續(xù)發(fā)展最關鍵的前提是充足穩(wěn)定的苗種供應, 而苗種的數量和質量首先取決于具有優(yōu)良品質、性腺發(fā)育良好的親魚。黃顙魚(Tachysurus fulvidraco)是一種中小型、雜食性的經濟魚類, 主要在我國內陸水體中的底層生活。因其肉質細膩爽口、無肌間刺和營養(yǎng)豐富等優(yōu)點, 已成為我國最重要的特色淡水魚類之一[1,2]。養(yǎng)殖覆蓋全國28個省份, 有全民消費趨勢。中國漁業(yè)統計年鑒顯示, 黃顙魚年產量從2011的21.7萬噸增長到2021年58.8萬噸[3], 產業(yè)的高速發(fā)展得益于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及養(yǎng)殖技術的成熟, 更因為性狀優(yōu)良的新品種“全雄1號”和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黃顙魚T.fulvidraco♀×瓦氏黃顙魚T.vachelli♂)的成功推廣。由于雌性黃顙魚生長速度顯著小于雄性或雜交種[4], 經濟效益低, 養(yǎng)殖戶更傾向于選擇飼養(yǎng)全雄或者雜交黃顙魚。當前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的成功推廣, 推動了全國雜交黃顙魚養(yǎng)殖的全面普及, 但同時導致雌性親魚養(yǎng)殖量的大幅度縮減。此外, 黃顙魚人工繁殖過程中密集的人工操作不可避免地給親魚帶來損傷, 引起應激及細菌病毒感染[5],導致雌性親魚產后死亡率較高, 一般達30%以上[6],加劇了雌性親魚數量缺乏的現狀。更為重要的是,雌性親魚的損失將嚴重影響黃顙魚新品種選育進程和效果[6]。因此, 提高親魚培育存活率, 提高繁殖效率, 對黃顙魚產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大意義。
小麥胚芽是麥粒最里面的器官, 占據整個麥粒的2.5%左右[7], 通常作為面粉工業(yè)中的副產物, 其含有約27%—30%蛋白質, 10%油脂, 47%碳水化合物, 及多種生物活性物質, 如谷胱甘肽、凝集素、黃酮類化合物和植物甾醇等[7,8], 還富含豐富的鈣、鉀、鎂和鐵等多種礦物質和微量元素, 具有預防癌癥、提高抗氧化及免疫性能、有益生殖系統等功效[8—10]。我國小麥產量居全球第一,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小麥產量1.38億噸, 較2021年增長0.6%。據相關數據表明, 1000 kg小麥約提取1.1 kg小麥胚芽[11], 其來源穩(wěn)定、產量充足。近年來, 在雄兔[12]、公豬[13]和南美按實蠅(Wiedemann)[14]中的研究表明, 小麥胚芽可提高動物生殖性能。在水產領域, 朱偉等[15]證明當小麥胚芽替代日本對蝦(Penaeus japonicus)飼料中5%—10%魚粉時能顯著提高對蝦增重率; 在歐洲鱸(Dicentrarchus labrax)[16]的飼料中添加155 g/kg小麥胚芽可以顯著提高飼料利用率, 降低成本。也有研究半滑舌鰨(Cynolossus semilaevis)[17]、雜交石斑魚(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18]等水產動物上探究小麥胚芽作為飼料原料的可行性, 但目前的研究多集中在幼魚階段, 在魚類親魚培育及其對繁殖性能影響方面的研究較少, 僅見于幾項專利的報道中, 存在巨大空白。
鑒于小麥胚芽營養(yǎng)豐富且具有強大的生理功能, 本研究在黃顙魚親魚飼料中添加適宜含量的小麥胚芽, 分析其對雌性親魚肝臟抗氧化性能、血漿生理生化、產前和產后成活率、形體指數及繁殖性能的影響, 探究其作為雌性親魚飼料原料的可行性, 為建立科學的雌性親魚營養(yǎng)培育模式, 進一步提高全雌黃顙魚配套系的繁殖性能提供良好的理論基礎和科學依據。
實驗以添加0、5%、10%、15%和20%(w/w)的小麥胚芽設計5個實驗組, 分別設為W0、W5、W10、W15和W20的等氮等脂飼料, W0為對照組,其余為處理組。飼料配方及實測營養(yǎng)組成如表1所示。小麥胚芽購于湖北小笨魚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飼料由湖北小笨魚農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制作成顆粒料烘干、冷藏于4℃?zhèn)溆谩?/p>
表1 飼料配方及營養(yǎng)水平 (風干基礎)Tab.1 Feed formulation and nutrient levels (air-dried basis)
養(yǎng)殖實驗在湖北黃優(yōu)源漁業(yè)發(fā)展有限公司室外池塘(面積約2000 m2、水深約1.5—2.0 m) 進行。正式實驗前, 將實驗魚在網箱(5 m×5 m×2.8 m)中用W0組飼料暫養(yǎng)1周。
黃顙魚是分批產卵魚類, 每年首次產卵后, 經過一段時間培育, 可進行二次甚至多次產卵[19]。華中地區(qū)在實際養(yǎng)殖生產過程中, 黃顙魚雌性親魚經過春季營養(yǎng)培育7周左右, 產后再培育4周左右便可達到人工催產的階段。因此, 投喂實驗分兩個階段,即產前培育階段和產后再培育階段。產前培育黃顙魚雌性親魚實驗從4月17日至6月5日, 養(yǎng)殖培育持續(xù)49d。實驗魚來自公司雜交黃顙魚“黃優(yōu)1號”雌性親本的同一親魚培育池。實驗開始前1天對實驗魚饑餓24h, 挑選體格健壯、規(guī)格均勻的個體825尾(79.8±1.4) g, 隨機放入5個組15個網箱內(1.7 m×1.7 m×2.8 m), 每組3個平行, 每個平行55尾。每天于17:20—18:40表觀飽食投喂1次(體質量的0.2%—1.5%), 并根據實驗魚的攝食情況以及水溫等環(huán)境因素進行相應調整。實驗期間水溫為21.0—26.9℃。
產后再培育雌性親魚實驗從6月27日至7月27日, 養(yǎng)殖培育持續(xù)30d。實驗魚是來自同一批次剛完成產卵的雌性親魚。正式實驗開始前1天對實驗魚饑餓24h, 試挑選體格健壯、規(guī)格均勻的825尾(56.7±1.0) g, 這個規(guī)格的魚經歷繁殖的人工操作后更易受傷, 存活率較低, 所以選用此規(guī)格的雌性親魚作為產后再培育的實驗對象。隨機放入5個組15個網箱內, 每組3個平行, 每個平行55尾魚。每天(18:10—18:30) 表觀飽食投喂1次(體質量的1%—2%), 實驗期間水溫為28.0—31.6℃。
實驗期間溶氧≥5 mg/L, 氨氮<0.2 mg/L, 亞硝酸鹽<0.01 mg/L, 光照周期為自然光周期。每天記錄水溫和死亡數量等。在實驗期間的網箱, 用契合形狀的鋼筋固定以便網箱箱底接觸池塘底部, 從而模擬池塘底部環(huán)境。
春季產前培育養(yǎng)殖實驗結束時, 停食24h, 記錄每個網箱實驗魚剩余數量計算成活率(SR)。每個網箱隨機取3尾實驗魚, 即每組9尾。記錄體長和體質量后, 使用肝素鈉抗凝的注射器取血轉入抗凝離心管中, 在4℃下以3500 r/min離心10min, 取上清血漿做好標記放置在-20℃冰箱保存, 用于血液學指標測定。取完血后進行解剖, 取肝臟、腸系膜脂肪、性腺、去除內臟后空殼稱重計算肥滿度(CF)、肝體比(HSI)、臟體比(VSI)、腸系膜脂肪系數(MFI)和性腺指數(GSI)。取0.3—0.5 g卵巢中后段保存于Bouin’s固定液中。固定后計數, 推算絕對繁殖力(F)和相對體重繁殖力(FW)。從每尾魚固定好的卵粒中隨機選擇20粒利用顯微鏡鏡臺測微尺測定卵粒直徑-卵徑(ED)。同時取肝臟保存于-40℃冰箱,用于肝臟抗氧化能力的測定。
產后再培育養(yǎng)殖實驗結束時, 停食24h, 記錄每個網箱實驗魚剩余數量計算成活率。每個網箱隨機取3尾實驗魚, 即每組9尾。測定性腺指數、絕對繁殖力、相對體重繁殖力及卵徑與春季培育取樣測定方法一致。將每組取完樣各個組的剩余試驗魚放在相應暫養(yǎng)池暫養(yǎng)用來做人工繁殖, 暫養(yǎng)池水溫27.9—28.2℃, 保持微流水狀態(tài)。采用胸鰭基部兩針法注射催產藥物, 第1針: 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RH-A2) 用量12 μg/kg; 第2針: LRH-A216 μg/kg, 腦垂體(PG) 4.5 mg/kg, 地歐酮8 mg/kg, 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500 IU/kg。兩針間隔12h。在12h效應時間前2—3h檢查黃顙魚雌性親魚狀態(tài), 待60%—70%的試驗魚個體能順利排卵后, 即可以人工擠卵。采用“半干法”進行人工授精。所用精液是來自同1尾的瓦氏黃顙魚, 進行人工授精。完成授精后將受精卵置于孵化桶進行流水孵化, 水流速度約0.2 m/s, 孵化桶水溫26—28℃。待受精卵發(fā)育至原腸胚期計算受精率(FR) (約受精8h后), 每個組隨機取樣 3 次, 每次不少于200粒卵。在受精率測定后, 每組3個平行, 1個平行取200粒受精卵。受精卵放置于底部直徑長22 cm、高35 cm的相同15個圓柱小桶內進行孵化。小桶上方有注水裝置使桶一直保持流動水狀態(tài), 溫度保持在28.5—28.8℃。待所有仔魚出膜后統計每個桶內孵化率(HR)。
每個桶內隨機選擇20尾初孵仔魚, 利用游標卡尺測定初孵仔魚長度(BL)。測定結束保存在裝有Bouin’s固定液的離心管之后利用顯微鏡鏡臺測微尺測定初孵仔魚卵黃囊長(YL)。
待出膜的魚苗發(fā)育至可平游時, 統計各個桶的畸形率(MR)。待魚苗由內源性營養(yǎng)轉為混合營養(yǎng)時, 能主動開口攝食統計桶內魚苗存活率即出苗率(ER)。隨后不投喂, 水溫環(huán)境控制不變, 統計仔魚3d成活率(TSR)。
指標計算公式:
成活率(SR, %)=存活尾數/初始尾數×100
肥滿度(CF, g/cm3)=體質量(g)/體長3(cm)×100
肝體比(HSI)=肝臟重/體質量×100
臟體比(VSI)=魚空殼重/體質量×100
腸系膜脂肪系數(MFI)=腸系膜脂肪重/體質量×100
性腺指數(GSI)=性腺重/體質量×100
絕對繁殖力(F, 粒)=(樣品卵粒數目/樣品重)×性腺重
相對體重繁殖力(FW, 粒/g)=絕對繁殖力/體質量
受精率(FR, %)=受精卵數/總卵數×100
孵化率(HR, %)=孵化出苗數量/受精卵數量×100
畸形率(MR, %)=畸形苗數量/孵化出苗數量×100
出苗率(ER, %)=出苗數量/受精卵數量×100
仔魚3d成活率(TSR, %)=3d 仔魚存活數量/孵化出苗數量×100
肝臟抗氧化酶活性及血漿生化指標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試劑盒測定。具體測定步驟按照說明書進行。利用細胞破碎儀制作肝臟組織勻漿, 組織勻漿中蛋白質濃度及血漿蛋白濃度采用南京建成BCA微板法。
數據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 利用Duncan’s多重比較確定組間差異的顯著性,P<0.05時表示在統計學上差異顯著。文中數據均用平均值±標準差(mean±SD)表示。
飼料中小麥胚芽添加對黃顙魚雌性親魚肝臟抗氧化性能有明顯影響, 肝臟抗氧化相關酶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對小麥胚芽添加有明顯響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隨小麥胚芽含量增加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趨勢(圖1A), 在W10組達到最高(30.52±1.97) U/mg prot。W5組(23.47±2.65) U/mg prot、W10組(30.52±1.97) U/mg prot、W15組(25.31±2.36) U/mg prot和W20組(24.01±2.83) U/mg prot均顯著高于W0組(7.20±2.10) U/mg prot。
圖1 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肝臟抗氧化能力的影響Fig.1 Effects of wheat germ on liver antioxidative capacity of female broodstock in yellow catfish
過氧化氫酶(CAT) 活性隨小麥胚芽含量增加呈先升后降的趨勢(圖1B), 在W10組達到最高, 為(30.48±2.22) U/mg prot。W5組(23.05±2.71) U/mg prot、W15組(26.32±3.62) U/mg prot和W20組(22.75±2.32) U/mg prot均顯著高于W0組(6.69±2.57) U/mg prot。W15組顯著高于W5組和W20組。
總抗氧化能力(T-AOC) 活性同樣隨小麥胚芽含量增加呈先升后降趨勢(圖1C), 在W10組達到最高, 為(0.19±0.03) mmol/g。W5組(0.16±0.02) mmol/g、W15組(0.16±0.01) mmol/g和W20組(0.16±0.01) mmol/g均顯著高于W0組(0.13±0.02) mmol/g, 但這3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
丙二醛含量則隨小麥胚芽含量增加呈先降低后趨于穩(wěn)定的趨勢(圖1D), W5組(1.21±0.53) nmol/mg prot、W10組(1.04±0.43) nmol/mg prot和W15組(1.10±0.38) nmol/mg prot顯著低于W0組(1.99±0.50) nmol/mg prot。
根據小麥胚芽含量與抗氧化能力數據所擬合的多項式回歸曲線顯示, 不同抗氧化活性指標達到最大值時對應的小麥胚芽含量較接近。超氧化物歧化酶對應小麥胚芽含量為12.44%, 過氧化氫酶對應小麥胚芽含量為12.46%, 總抗氧化能力對應小麥胚芽含量為14.0%, 而與抗氧化性負相關的丙二醛含量在小麥胚芽含量為11.57%為最低(圖1), 因此可得出小麥胚芽含量在11.57%—14.0%時肝臟抗氧化能力可達最大。
經過春季產前培育, 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血漿生理生化指標影響如表2所示。血漿中葡萄糖(Glu)含量隨小麥胚芽含量增多出現波動, 在W5組達到最大值。在W10組下降為最小值, W10與W0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W15、W20組比W10組顯著性增高。
表2 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血漿生理生化指標的影響Tab.2 Effects of wheat germ on plasma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indexes of female broodstock in yellow catfish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含量隨小麥胚芽含量的增多呈先升后降趨勢, W0組數值最小, 在W10組達最大值。隨后開始下降, 但W15和W20組仍顯著高于W0組。
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含量隨小麥胚芽含量增多呈先升高后趨于穩(wěn)定的趨勢, 其余各組顯著低于W0組。而4個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的比值(LDL-C/HDL-C)隨小麥胚芽含量增多顯著下降, 其中W10組為最低, 顯著低于W0、W15和W20組。小麥胚芽添加對實驗組堿性磷酸酶(AKP)、甘油三酯(TG)、總蛋白(TP)、白蛋白(ALB)和總膽固醇(T-CHO)含量均未造成顯著性影響(P>0.05)。
飼料中小麥胚芽的添加, 能有效提高黃顙魚雌性親魚成活率(圖2)。春季產前培育結果如圖2A所示, W0組成活率最低(76.97±1.05)%, 小麥胚芽添加組成活率均顯著高于W0組(P<0.05), W5組(89.70±2.10)%、W10組(89.70±1.05)%、W15組(88.48±4.58)%和W20組(91.52±7.35)%的成活率分別較對照組W0組提高了16.5%、16.5%、15.0%和18.9%(P<0.05), 但W5、W10、W15和W20 四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根據小麥胚芽含量與產前培育成活率實驗數據擬合的多項式回歸曲線顯示, 在小麥胚芽含量11.99%時成活率達到最大值。
圖2 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產前培育和產后培育成活率的影響Fig.2 Effects of wheat germ on survival rate of female broodstock in yellow catfish during pre-spawning and post-spawning period
產后再培育結果如圖2B所示, W15組(97.58±1.05)% 成活率最高, 比W0組(83.03±1.05)%、W5組(89.70±1.05)%、W10組(86.67±2.78)%和W20組(85.45±3.15)% 顯著提高了17.1%、8.8%、12.6%和14.2%。W5組顯著高于W0、W20組, W0組、W10組和W20組之間無顯著性差異(P>0.05)。根據小麥胚芽含量與產后再培育成活率實驗數據擬合的多項式回歸曲線顯示, 在小麥胚芽含量13.89%時成活率達到最大值。
飼料中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形體指標的影響如表3所示, W5組的腸系膜脂肪系數顯著高于W0組, 其余實驗組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各實驗組的肝體比、臟體比和肥滿度指標之間均無顯著性差異(P>0.05)。
表3 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形體指標的影響Tab.3 Effects of wheat germ on physical indexes of female broodstock in yellow catfish
表4和表5分別展示了產前經過49d養(yǎng)殖和產后經過30d的營養(yǎng)強化培育后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繁殖性能的影響。小麥胚芽沒有對試驗組的性腺指數、絕對繁殖力、相對體重繁殖力和卵徑產生顯著性影響 (P>0.05), 但是絕對繁殖力和相對體重繁殖力與對照W0組相比有所提升。
表4 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產前培育繁殖性能的影響Tab.4 Effects of wheat germ on spawning ability of female broodstock in yellow catfish during pre-spawning
表5 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產后再培育繁殖性能的影響Tab.5 Effects of wheat germ on reproductive performance of female yellow catfish after post- spawning rebreeding
在產后再培育階段(表6), 小麥胚芽添加量超過10%后, 黃顙魚人工繁殖受精率顯著下降(P<0.05),但W5、W10和W15組畸形率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孵化率也略高于對照組(P>0.05)。綜合受精率、孵化率和畸形率結果, 小麥胚芽在產后在培育階段添加量不應超過10%。
表6 小麥胚芽對產后再培育黃顙魚雌性親魚繁殖性能及仔魚質量的影響Tab.6 Effects of wheat germ on quality of eggs and larvae of female yellow catfish after post- spawning rebreeding
肝臟不僅是機體生理代謝的中心器官, 還能合成卵巢發(fā)育所需的卵黃蛋白原[20,21]。機體的抗氧化系統能保護機體免受活性氧增加導致的氧化損傷, 而肝臟的抗氧化系統對環(huán)境和營養(yǎng)變化較敏感。抗氧化系統包含有超氧化物歧化酶和過氧化氫酶等一系列抗氧化酶[22], 而丙二醛是脂質過氧化的產物, 含量與機體的健康呈負相關[23]。總抗氧化能力活力可以作為全面評價親魚抗氧化性能的依據[24], 能有效抵御自由基從而保障機體正常生理功能[25]。本次實驗結果中肝臟抗氧化酶活性的顯著提高, 脂質過氧化的風險被降低, 這與Mutlu等[26]在果蠅和El-Sisy等[12]在雄兔中飲食中添加小麥胚芽結果一致?,F代魚類養(yǎng)殖和親本培育過程中, 主要以飼料為主, 過量投喂會導致肝臟和消化系統出現不同程度的損傷, 而小麥胚芽添加能改善肝臟抗氧化性能, 從而改善卵黃蛋白原合成狀況, 這可能是其提高繁殖性能的重要原因。
研究表明小麥胚芽具有豐富的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E、維生素C、類胡蘿卜素和胚芽多糖,能清除多余的氧自由基, 降低脂質被氧化的風險及增強還原性, 通過與金屬離子發(fā)生配位效應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過氧化氫酶抗氧化酶的活性來提高抗氧化能力[8,27,28]。關于小麥胚芽抗氧化的功效是否能在魚類中體現出來, 較少有研究報道, 在親魚上的作用更是較少有關注。本實驗通過肝臟抗氧化酶活性指標的測定, 確定了小麥胚芽可以作為抗氧化劑和自由基清除劑[29], 提高黃顙魚雌性親魚肝臟抗氧化能力, 肯定了使用小麥胚芽后對黃顙魚雌性親魚肝臟健康的積極作用, 為小麥胚芽在魚類親本的科學培育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據。
魚類自身新陳代謝及健康狀態(tài)會反映在血漿生理生化指標中, 而指標與飼料營養(yǎng)關系緊密[30]。魚類吸收利用飼料中碳水化合物能力較差, 黃顙魚屬雜食性魚類, 雜食性和植食性利用碳水化合物能力高于肉食性魚類[31]。小麥胚芽中含有較高的碳水化合物, 本實驗結果中W10組血糖水平與W0組無顯著性差異(P>0.05), W15和W20組雖顯著升高但趨于穩(wěn)定, 結合所在組實驗魚的成活率, 說明黃顙魚雌性親魚能夠很好地消化吸收并利于小麥胚芽中的碳水化合物作為能量來源之一, 且在10%含量時達到更好的利用度, 可以作為蛋白質和脂肪等主要能量來源的補充。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負責將組織膽固醇運輸至肝臟進行清除, 含量與健康狀況呈正相關[32]。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負責將肝內膽固醇輸出至組織中, 含量與健康狀況呈負相關[32]。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比值指標用來反映機體是否存在潛在血脂異常情況, 比值與健康呈負相關[33]。本實驗結果顯示, 隨著小麥胚芽含量增多, 雖然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均上升, 但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上升更為迅速, 因而低/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含量比值下降, 利于健康, 尤其在W10組效果最優(yōu)。這說明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的血脂代謝和血脂健康有利, 建議小麥胚芽添加含量為10%。本研究結果與Reza Zakeri等[34]、Rezp等[35]在人類研究中結果一致, 推測其原因也類似, 學者認為小麥胚芽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植物甾醇、纖維及其蛋白成分能促進脂肪代謝, 防止脂肪過度沉積[35—37]。此外, 本研究中血漿中總蛋白、白蛋白和堿性磷酸酶沒有顯著變化, 說明小麥胚芽給黃顙魚雌性親魚的肝臟未造成負面影響。
小麥胚芽對黃顙魚雌性親魚的成活率有較大提升, 這與小麥胚芽使用在對蝦[15]、鱸[16]上結果不同, 原因可能是其作用在對蝦、鱸幼魚階段, 而本實驗作用于親魚, 且實驗設計基于池塘養(yǎng)殖大水體環(huán)境, 更具有實際生產參考價值。春季產前培育階段, 小麥胚芽添加組均能顯著提高雌性親魚的成活率, 推測與小麥胚芽中富有的維生素群體、不飽和脂肪酸和多種生物活性物質有關, 不僅利于雌性親魚的血脂代謝, 提高了機體的營養(yǎng)水平, 還通過抗氧化能力的提升, 以及不飽和脂肪酸的補充, 對親魚存活和繁殖起到積極作用。產后再培育階段,W5組和W15組也顯著提高了黃顙魚雌性親魚的成活率, 且效果更明顯, 推測由于產卵后的雌性親魚體能耗損嚴重, 比春季培育的雌性親魚更虛弱, 此時用小麥胚芽增強免疫力效果顯著, 能夠幫助其恢復健康。但是小麥胚芽添加量要適中, 碳水化合物水平過高可能會對繁殖產生負面影響。
脂肪成本低, 且容易被魚類吸收利用, 是魚類較為理想的能量來源。魚類需要一定的脂肪蓄積預防外界食物缺乏等不利情況的出現, 雌性親魚性腺發(fā)育與成熟更是需要大量脂肪積累, 以滿足卵子正常發(fā)育的需求。脂肪主要蓄積在肝臟、腸系膜和肌肉等部位, 適度蓄積脂肪的現象屬于機體營養(yǎng)良好的表現[38]。但脂肪過度沉積, 會造成免疫力下降和脂毒性等不良影響[38]。黃顙魚會最先在腸系膜上蓄積脂肪, 胡偉華等[39]研究發(fā)現, 適量的腸系膜脂肪才能保證黃顙魚雌性親魚繁殖性能及魚苗質量。本研究春季產前培育階段, W0組的腸系膜脂肪堆積相比于其他實驗組較少, 同時W0組的成活率也是最低, 說明腸系膜脂肪過少不利于其開春后的存活, 不能滿足繁殖期黃顙魚雌性親魚的生理需求。而小麥胚芽添加組中腸系膜脂肪系數數值最高的也在適宜的范圍內(3.34%), 且親本成活率高, 同時各實驗組的肥滿度、肝體比和臟體比指標均無顯著差異, 表明適當的小麥胚芽添加量, 不僅能提高黃顙魚雌性親魚營養(yǎng)水平, 且不會造成過度脂肪沉積, 使魚肥滿度適中。在歐洲鱸[16]、半滑舌鰨[17]上的研究表明, 小麥胚芽對幼魚的肥滿度、肝體比和臟體比指標無顯著影響, 并且適當的添加還可以提高蛋白質效率和飼料利用率。綜上, 小麥胚芽合理添加量對魚類不同發(fā)育階段均會產生積極影響。
Greenhill[40]在臨床采用小麥胚芽治療不孕或者習慣性流產的女性, 效果顯著, 其認為是小麥胚芽中豐富的維生素E、維生素A發(fā)揮了作用。Blanco等[41]學者認為, 煙草芽蟲能利用小麥胚芽所擁有的均衡蛋白從而保證繁殖率。后續(xù)學者發(fā)現食用小麥胚芽能提高雄兔的繁殖性能[12], 認為是小麥胚芽中的維生素E、硒提高睪丸激素水平, 增加精子數量, 同時黃酮類化合物、維生素C和類胡蘿卜素等能減少脂質過氧化。在本次產前培育和產后強化營養(yǎng)培養(yǎng)后, 小麥胚芽添加對絕對懷卵量和相對體重懷卵量均未產生統計學上的顯著性影響, 這與鄭紫薇等[42]、Blanco等[41]在鳥類和昆蟲中研究結果一致, 與El-Sisy等[12]和Goane等[14]在哺乳和昆蟲類結果不同, 可能與實驗中取樣存在個體差異有關。黃顙魚屬分批產卵魚類, 性腺發(fā)育存在較大的個體差異性, 因此后續(xù)研究將增大樣品量, 從而減少因樣品量少引起的組內差異。
產后再培育階段, 小麥胚芽W10、W15和W20組較對照組受精率下降, 可能是小麥胚芽的油脂80%為不飽和系, 其中n-6多不飽和脂肪酸(亞油酸)約占60%[8], 而魚卵對n-3多不飽和脂肪酸的需求量要高于n-6系[43], 造成n-3多不飽和脂肪酸積累不夠。但適宜小麥胚芽添加能提高孵化率, 降低魚苗畸形率, 有利于實際生產。盡管如此, 本研究中小麥胚芽添加組絕對懷卵量和相對體重懷卵量平均值均高于未添加組, 尤其W15組絕對懷卵量和相對體重懷卵量均高于W0組30%以上, 這對實際生產將產生巨大的積極作用。
黃顙魚雌性親魚春季產前培育和產后再培育結果表明, 飼料中添加小麥胚芽能顯著提高黃顙魚雌性親魚肝臟抗氧化性能及營養(yǎng)水平。雖然飼料中的小麥胚芽對繁殖力沒有直接顯著性提升, 但是能顯著提高親本成活率, 從而提高雌性親本有效利用率, 且能降低產后培育階段雌性親本人工繁殖子代畸形率, 有利于其規(guī)?;敝?。綜合考慮本研究結果, 建議在產前培育階段的飼料中添加10%—15%小麥胚芽, 能夠提升黃顙魚雌性親魚的成活率、肝臟抗氧化性能和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 利于糖脂代謝和規(guī)?;敝场.a后再培育階段飼料中添加5%—10%小麥胚芽, 能提高親本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