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劉春華
體育是一門實踐性比較強的學科,體育教師除了理論知識講解外,還需要通過課程與練習讓學生掌握必要的體育技能,促使學生在體育鍛煉中感受體育的魅力,實現學生身體素質的提升,健全人格的塑造。足球是中學體育中的重要課程內容,但中學足球面臨著學生“學不樂”“學不會”的問題,而且一些中學課程和小學課程存在重復問題,足球教學內容比較固化,教學方法比較單一,不利于足球教學新格局的創(chuàng)造。這不僅是足球教學面臨的課程難題,也是其他體育學科面臨的課程難題,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教會、勤練、常賽”被提出并應用在包括足球在內的諸多體育課程中,且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效果,獲得了教師和學生的一致認可和信賴?!敖虝?、勤練、常賽”視域下,體育教師開始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基于嚴密的教學邏輯展開足球教學,促使學生掌握足球技能的同時,在競賽中培養(yǎng)競爭與合作的體育精神和意識,提高學生對學習、生活的適應能力。
體育教學的最終目的是實踐,理論只是為實踐服務,但是當前部分學生只是掌握了部分足球相關的體育知識,足球技能掌握不多或是不熟練。一些學生將足球等同于簡單的用腳踢球,其認為用腳的哪個部位傳球并不重要,這種錯誤認知導致學生掌握不了外腳背、腳背正面或是腳弓等傳球技術,也不知道如何支撐腳站位,對觸球后的發(fā)力技術掌握不嫻熟。學生足球技能不能熟練掌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學生自身的態(tài)度以及教師的教學方法都直接相關,很多學生體會不到足球運動的魅力,特別是體力跟不上的學生,認為足球運動很累,這種身體上的累會增加學生對足球運動的抵觸,還有一些學生認為自己不會成為專業(yè)的足球運動員,足球技能學習差不多就行,這種敷衍的學習態(tài)度導致學生學習效果不佳。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學校的“應試教育”氛圍濃烈,有時候會出現體育課被語數外等學科擠占的情況,雖然素質教育與“雙減”政策的推行,增加了體育課程在學生學習中的比重[1]李軍,劉世磊.“教會、勤練、常賽”的生成背景、基本內涵與實踐審思[J].體育學刊,2022,29(06):134-139.,但是教師的認知可能還有待繼續(xù)提升,體育教師還不適應體育課程占比加重的情況,所以仍舊采取傳統(tǒng)教學方法,部分體育教師直接將足球課上成了“娛樂課”,講完基本足球知識外,向學生演示一遍足球技能,隨后就讓學生自由活動,下節(jié)課又繼續(xù)新的知識,這種“放羊式”的教學方法也是學生足球技能掌握不熟練的主要原因。
“雙減”政策下,體育課程數量、占比都大大增加,但是僅靠課堂時間、學生的練習時間以及次數都不夠,課堂時間一大半是教師在講、在演示,真正留給學生去練習的時間并不多,而且有些學校的足球數量有限,不能保證課堂上每個人都有一個足球去練習,這意味著學生可能需要幾個人共用一個足球,學生的練習時間會進一步縮短,教師還需要留一部分時間對本節(jié)課做出評價和總結,換言之,僅靠課堂有限的時間難以真正讓學生熟練掌握和應用足球知識與技能[2]韋勇兵.基于“教會、勤練、常賽”目標的初中體育教學探索[J].廣西教育,2022(31):94-96.。很多教師其實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所以一般在課程結束的時候,教師會讓學生在課后練習課堂所學內容,但是學生因為學習壓力大等各種原因,可能課后并沒有落實練習任務,教師也不會對課后練習效果進行考察,師生對課后練習的不重視導致課后練習效果不理想,課內外未能實現有效聯(lián)動,進而影響學生足球技能的掌握。
素質教育、健康中國、全面健身等近年來成為教育和體育鍛煉的“熱門詞”,雖然我國的足球隊伍水平在世界中排名不靠前,但是足球在我國有很大的受眾基礎,很多人都是足球的忠實愛好者,越來越多的學校以足球作為體育的主要教學內容,甚至有人提出了“足球要從娃娃抓起”的口號,很多幼兒園目前都設有足球課程。學校除了設置足球課程外,還會組織一些足球競賽,可是這些足球競賽通常形式比較單一,基本上參賽的都是足球特長生,或是足球技術水平特別高的學生,大部分學生都是觀眾,這些學生會認為作為一個足球競賽的觀眾,不需要掌握較好的足球技能,“看客心理”降低了學生參賽的熱情以及足球學習的積極性[3]張振強.“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提升小學足球教學質量的策略研究[J].體育教學,2022,42(08):39-41.,學生雖然認可足球運動對自己身體素質的提升作用,但學生也會認為自己學習足球的價值并不高,因為自己不需要也沒有機會參加足球比賽,并且所有體育運動都對人體身體素質具有提升意義,自己完全可以選擇足球以外的體育運動,這種心理對學生足球學習和教師足球教學的推進皆為不利。
體育教師在足球教學中不僅要講解足球相關的各種理論知識以及足球規(guī)則,還需要通過教學讓學生掌握足球技能,“教會”的標志是學生可以理解、掌握以及靈活應用各種足球技能[4]王府.“教會、勤練、常賽”背景下天津市高校校內體育競賽開展的現實困境及實施路徑研究[J].青少年體育,2022(10):81-83.。“教會”的必經過程是熟練掌握各種足球知識與技能,記住知識、熟練應用技能,意味著教師所講的足球內容學生已經內化為自己的知識與技能,在理解與掌握的基礎上,學生應用知識與技能的水平不斷提升,最終實現靈活應用與發(fā)揮,這是教師教學的目的,也是“教會”的主要特點。傳統(tǒng)體育課堂的主導者是教師,學生是體育知識的被動接受者,師生和生生之間不能形成良好的互動氛圍,“教會”目標的實現需要教師改變教學理念,能夠構建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采取多元化教學方法,創(chuàng)新足球教學內容,讓學生能夠主動參與到教師的教學活動中[5]王偉.“教會、勤練、常賽”視角下貴州省高?;@球普修課程教學模式改革探討[J].體育科技,2022,43(05):135-136+139.。比如,教師倘若是干巴巴地講解理論知識,學生對有些專業(yè)詞匯可能理解不到位,或是出現理解偏差,此時教師可以采取視頻教學法,即結合足球知識選擇對應的視頻,向學生講解足球術語與足球規(guī)則,更有利于學生理解這些抽象知識,而且看比賽視頻可以帶動課堂氛圍,學生對足球技術與戰(zhàn)術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例如教師可以在視頻傳球時進行暫停,然后和學生討論此時如何傳球最佳,再結合視頻讓學生分析如何從防守中實現隊友之間的傳球;再比如,停球、踢球、運球、顛球等都是中學生必須要掌握的足球技能,教師可以采取游戲教學法,讓學生學習、復習、鞏固這些足球技術,例如可以參考“123木頭人”的游戲,讓學生進行停球與踢球的練習,教師喊“123木頭人,不準動”,學生就需要立馬完成停球,隨后教師說“動”,學生需要立馬運球和踢球,這個游戲主要目的是鍛煉學生的反應力與停球、踢球技能。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課堂能夠留給學生的練習時間更少,僅靠課堂練習時間大部分學生都難以實現足球技術的熟練掌握,所以體育教師除了發(fā)揮課堂的練習作用外,還需要在體育大課間、校外時間等組織學生展開足球練習。教師在組織課堂練習中,應當遵循“多動少等”“多練精講”的原則,學生在課堂的練習密度基本保持在50%以上[6]施連江.聚焦“教會、勤練、常賽”談中學擊劍教學質量提高[J].亞太教育,2022(18):122-125.,同時可以讓足球技能比較熟練的學生擔任小組長或是助教等,對其他學生的練習動作進行指導和糾正,教師可以按照學生的足球掌握情況劃分對應的小組,展開小組合作練習,學生只有多和球接觸,才可以自己感悟如何控制足球、獲得球感,并體會足球運動的樂趣。同時,體育教師應當利用體育大課間時間,組織多樣化的足球練習,增強學校足球良好氛圍的同時,還有助于在校園內普及足球文化,比如教師可以結合學生情況每種安排一項足球練習內容,傳接球、運球接力、腳底拖球移動、足球墻積分賽、足球射門、繞障礙接力、前腳掌踩球跳、夾球跳接力等,這些練習內容可以不斷輪換,在日積月累的練習中讓學生精準掌握足球動作,實現學生體質增強、意志力鍛煉的目的。另外,教師還需要利用校外時間,讓學生參加到足球練習中,教師需要對學生的課后練習效果進行點評,避免課外練習任務流于形式,教師還能夠和家長溝通,讓家長多和學生展開親子足球練習,讓學生享受親子游戲的同時,感受足球運動帶來的快樂感。
現在很多學校都會組織一些足球、籃球等比賽,但是這些比賽頻率不高,參賽的通常都是足球、籃球等技術嫻熟的學生,其他學生一般都是比賽的“觀眾”,不參加比賽的學生認為自己在比賽中的作用就是“加油、鼓掌”,因為自己足球水平的高低并不影響整個比賽的輸贏,所以比賽不能成為學生練習足球的動力[7]江麗婷.“教會、勤練、常賽”理念下高中校園足球一體化教學策略研究[J].體育視野,2022(16):47-49.。體育教師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應當多為學生搭建比賽平臺,例如可以組織班級賽、同年級賽、不同年級聯(lián)賽等,讓每個學生都有上場比賽的機會,學生成為比賽隊伍中的一員后,會有深深的隊伍榮辱感,學生為了不拖整個隊伍的后腿,會努力提升自己的足球技能水平,當隊伍中所有學生個體的足球水平提升后,整個隊伍的足球水平也隨之提升,比賽除了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外,還能鍛煉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讓學生更為深刻理解何為足球戰(zhàn)術,同時能夠培養(yǎng)學生勇敢頑強、堅持不懈的體育精神作風。教師還可以組織一些親子比賽,讓家長也參與到比賽中,家長和教師對學生的表現和進步進行肯定和表揚,增強學生足球運動的信心,促使學生認識到足球是一項任何人都能參與的“全民”運動,讓學生養(yǎng)成足球運動的習慣,并逐漸愛上足球運動。比賽中學生除了成為參賽人員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充當比賽的教練,學生進入教練角色需要掌握各種足球比賽規(guī)則,而且學生在看其他人比賽的時候,會自覺或是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其中,思考如果是自己身處這種比賽境況中該如何做,這種鍛煉也有利于學生足球素養(yǎng)水平的提高。此外,比賽不能成為單純的“娛樂賽”,教師需要對學生在比賽中的表現進行針對性與目的性的評價,讓學生能夠在比賽中積累經驗,糾正自己在足球運動中的錯誤,實現足球運動的規(guī)范化。
綜上所述,素質教育背景下,體育教學的重點從技能學習和掌握轉變?yōu)閷W生的全面發(fā)展,傳統(tǒng)“師本教育”理念下打造的足球課堂已經不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與全方位發(fā)展,“教會、勤練、常賽”作為一種全新的教學模式,給中學足球教學注入了新鮮活力,通過合理化的教學內容、多樣化的教學方法、過程化的教學評價,實現教師“教會”學生的目標,學生在“勤練”中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習效率,“常賽”則有利于學生足球學習從“量”到“質”的改變。因此,體育教師應當結合學生個體情況,多維度、多方面落實“教會、勤練、常賽”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足球技能,實現學生身心健康、全面發(fā)展,教師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反思、在反思中不斷總結、在總結中不斷提升,構建完善的足球教學體系,實現足球教學質量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