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美玲
典故作為文學和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文化傳播和交流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它也是一種文化遺產(chǎn)傳承和文化記憶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能夠豐富作品內(nèi)涵,增加讀者的閱讀樂趣,對人們解讀和鑒賞文學作品具有不可替代的價值。鑒于此,如何將與漢語文化背景差異巨大的英語文學典故翻譯成最貼近原文意思的文本,其挑戰(zhàn)性不容小覷。釋意理論是翻譯學中的一種重要理論,它強調(diào)翻譯不僅僅是簡單的詞匯替換,更是要傳達原文的意義和信息,充分契合了典故翻譯的要求。本文從釋意理論視角出發(fā),結(jié)合具體實例探討了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技巧,意在為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翻譯提供些許借鑒。
英語文學通常是指以英語語言表達的文學作品和文學活動。它包括以英語為母語或非母語的作家所創(chuàng)作的小說、詩歌、戲劇和散文等文學形式,其范圍非常廣泛,涵蓋了從古代的英國文學到現(xiàn)代的全球英語文學。英語文學反映了英語社會、文化和歷史的發(fā)展,并通過文字和藝術的手段來表達和傳達人類情感、思想和經(jīng)驗。一般而言,典故指的是在文學、藝術和日常生活中經(jīng)常被引用的一種文化傳統(tǒng)或歷史事件。鑒于此,英語文學中的典故可分為以下四類。
宗教典故,顧名思義就是指在英語文學作品中涉及宗教主題、宗教人物、宗教儀式、宗教歷史或信仰方面的引用、暗示或影射。這些典故通常用于傳遞寓意、表達情感或加深作品的主題。譬如,約翰·彌爾頓(John Milton)的史詩作品《失樂園》(Paradise Lost)以《圣經(jīng)》中的創(chuàng)世紀為基礎,講述了亞當和夏娃被驅(qū)逐出伊甸園的故事。這個典故通過描述亞當和夏娃的墮落及其對人類命運的影響,探討了人類的原罪與其對上帝的孜孜追求。又如,在托爾金(J.R.R. Tolkien)創(chuàng)作的奇幻小說《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中,他生動刻畫了不同種族之間的戰(zhàn)爭和勇敢對抗邪惡力量的故事。這個典故通過托爾金自己構建的神話世界和其中的諸神、精靈與各種宗教儀式,探討了善惡與信仰的永恒主題。通過運用典故,創(chuàng)作者能讓讀者更好地理解人類的信仰和宗教意義,引起強烈的思想共鳴,從而升華作品的主題。
英語文學中的歷史典故是指作品中嵌入的歷史事件、人物、地點或文化背景等內(nèi)容,以豐富作品的意義和情感。此類典故通常用于暗示、比喻或展示特定的主題或情節(jié)。歷史典故被廣泛應用于各種文學作品中,豐富了作品的內(nèi)涵。歷史典故不僅為作品增添了一份厚重的文化底蘊,更促使讀者深入了解歷史事件和人物。
文學典故指英文文學作品中經(jīng)常被引用、反復提及的經(jīng)典典故或引用典故的方式。它們通常是由歷史事件、神話傳說、宗教故事或其他文學作品所衍生出來的。
以下是一些英語文學中常見的文學典故例子:(1)阿喀琉斯之踵 (Achilles’heel):阿喀琉斯這一人物源自古希臘神話故事,其身強體健,唯有腳后跟是唯一的弱點。這一典故常用來形容某人的弱點或致命缺陷。(2)唐吉訶德 (Don Quixote):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創(chuàng)作的小說《堂吉訶德》中的虛構人物,一個癡迷于騎士精神的人,追求理想和榮譽,但卻常常陷入荒誕和幻想的冒險之中。因此,唐吉訶德一詞常用來形容追求不切實際目標或空想的人。(3)弗蘭肯斯坦 (Frankenstein):英國著名小說家瑪麗·雪萊(Mary Shelley)筆下的角色,這個怪物的名字經(jīng)常被用作表示追求科學與道德邊界的警示。例如,當我們用“弗蘭肯斯坦的怪物”來形容某種由科技創(chuàng)造的有害事物時,那通常指的是一種可能失去控制并帶來災難性后果的造物。英語文學中還有許多其他典故,這些典故常常被作家用來傳達特定的意義和概念。
影視典故是指英語文學作品中引用了電影或電視劇的情節(jié)、人物、臺詞或主題的現(xiàn)象。在英語文學作品中,影視典故常常被用來表達人物的特定心境、呈現(xiàn)某種情感或增強故事的情節(jié)效果。例如,《麥田里的守望者》(The Catcher in the Rye)這部經(jīng)典小說描寫了一個叛逆、迷茫的十幾歲少年霍爾頓的故事。在小說中,霍爾頓多次提到由阿爾弗雷德·希區(qū)柯克(Alfred Hitchcock)導演的電影《亞非諜影》(Shadow of a Doubt),用來表達他對世界的不信任和對虛偽的厭惡。英語文學作品中存在眾多影視典故,通常通過引用電影和電視劇的情節(jié)和元素,來豐富作品的表現(xiàn)力和促進情節(jié)的發(fā)展。
釋意理論是法國翻譯理論家塞萊斯科維奇最早提出的一種獨特的翻譯理論。該理論強調(diào)翻譯是一種“釋意性翻譯”,要求譯者超越原語言的表面形式。與強調(diào)字詞對應翻譯并脫離語境的方法不同,釋意理論注重意義上的對等,反對簡單轉(zhuǎn)碼。譯者需要準確理解原語信息,脫離原語的外殼,以新的語言或表達形式完整傳達所捕捉到的意義。
塞萊斯科維奇進一步解釋了這個理論,她強調(diào)翻譯的對象是信息內(nèi)部,而非僅限于原語言的文字或原文本的形式。這意味著翻譯的關注點不僅僅在于原語言的詞匯和句法結(jié)構,更重要的是傳遞信息的核心概念和思想。因此,在翻譯實踐中,譯者需要深入分析原文中的信息,并找到最合適的方式來表達這些信息,以確保目標語言讀者能準確理解原文的主要含義。
這種“釋意性翻譯”觀點的重要性在于突出了翻譯在跨文化交流中傳遞信息的目的。翻譯的價值在于創(chuàng)造一個橋梁。因此,譯者需意識到以信息為中心,確保目標語言讀者能準確理解并傳達原文的主要意思,以確保目標文本符合原文本的內(nèi)涵和思想主張。
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通常是指作者在作品中巧妙地引用了其他文學作品、歷史事件、傳說故事或文化符號等,以增加作品的意義和深度。這些典故來源于真實的文化傳統(tǒng)和歷史背景。根據(jù)釋意理論,譯者在翻譯此類典故時可采取意譯法、套譯法和直譯加注法這三種翻譯技巧。
釋意理論強調(diào)翻譯的本質(zhì)是傳遞意義和信息,而非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它能引導譯者通過理解英語文學作品中典故的意義和脈絡,運用相應的英語表達方式來呈現(xiàn),使得譯文更加貼近典故本身。而在常見的翻譯技巧中,意譯法可以在保持原文風格和意義的基礎上,更好地適應目標語言風格和特點。在典故翻譯中,意譯法尤為重要,因為典故通常具有特定的文化內(nèi)涵,而意譯法可以幫助譯者將目標文本脫離原文本形式上的束縛,同時又能保證不改變原文本的含義,從而更加貼近目標語言的規(guī)范與標準,使讀者更加順暢地理解作品。
例如,“Smith often Uncle Tommed his boss”,其中“Uncle Tommed”源自《湯姆叔叔的小屋》,指“阿諛奉承、逆來順受”,該句可翻譯為“史密斯常對老板阿諛奉承”。再比如,“Justice has long arms”的直譯譯文為“正義有很長的胳膊”,而其真正的意思是“天網(wǎng)恢恢,疏而不漏”??梢?,在某些情況下使用直譯法進行簡單的語言轉(zhuǎn)換,只會偏離作者本身的表達意圖。這時,譯者最好采取意譯的方式進行翻譯操作,這樣不僅能保證目標文本的語義連貫性,而且可幫助讀者更準確地理解作者的主張和意圖。
釋意理論倡導適應性翻譯,鼓勵譯者靈活運用翻譯技巧,根據(jù)目標語言和文化的特點,選擇最合適的表達方式。這樣能夠確保譯文在語言和文化上的適應性,使得翻譯更貼近讀者的理解和接受,充分契合了典故翻譯的要求和所要達到的翻譯目標。套譯法剛好符合這一要求,其通過使用類似的文化背景和故事情節(jié)來傳達英語文學典故的含義。一些英語成語典故與中國有相似意義,但包含不同的文化信息。也就是說,如果目標語言中存在與原文典故相似或相關的典故,可以選擇使用這些典故,以便更好地傳達原作的意圖。這需要翻譯者在目標語言中具備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
例如,英語中的“Hellen of Troy”與中國的成語“紅顏禍水”,雖然二者來自不同的文化背景,但其隱含意義基本相通。鑒于此,借用目標語言中的表達對原文本進行套譯,可以保持語言的生動性以及作品的文學風格。再比如,大眾熟知的西方諺語“Rome wasn’t built in a day”,如果對其進行直譯,可以表達為“羅馬非一日建成”,雖然正確,但少了些直擊本質(zhì)含義的文學意蘊。而漢語中也有“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的說法,若借此習語對原文本進行套譯,則能更好地保留文學作品的韻味,同時還能使目標文本更貼近漢語讀者,實乃一舉兩得。
釋意理論注重譯者主體性的發(fā)揮,譯者需要根據(jù)自己的語言背景、文化素養(yǎng)和翻譯技巧,靈活地選擇合適的詞語、句子結(jié)構和表達方式,必要時可以加以補充。釋意理論提供了一種理論基礎和方法論,可以幫助譯者更好地理解英語文學作品中的典故,使目標文本能夠準確傳達典故本身的寓意。正如前文所說,一般的直譯法是基于兩種語言的不同,直接對原文形式進行翻譯,但無法解決文化差異而帶來的語言障礙這一問題。但直譯加注法則可以發(fā)揮譯者的主體性,在保留原文形式與意義的基礎上補充文化背景信息。換言之,直譯加注是指對原文本進行逐字逐句的對等性翻譯,再根據(jù)實際在原文本的側(cè)方或下方添加解釋性譯文,用以解釋原文本省略的信息,以幫助讀者理解原文。
一般來說,典故涉及復雜的文化背景和歷史知識。這些文化信息對于非英語母語人群來說可能比較陌生,故需要譯者在翻譯時加以說明。直譯加注法為譯者提供了這樣一個機會,譯者可借助此法幫讀者更好地理解原文本中典故的文化寓意,并使目標語文本更加準確和傳神,減少理解上的困惑或誤解,這對典故翻譯至關重要。
譬如,英語文學中的典故“Crocodile Tears”,如果簡單直譯為“鱷魚的眼淚”,會使?jié)h語讀者摸不著頭腦。其實這個典故源自古人對鱷魚的觀察,鱷魚在吃掉獵物后會流出眼淚,人們以為它是因為自己很傷心而流淚,實際上只是因為吃東西時太過猛烈刺激了淚腺。因此,“鱷魚的眼淚”成為描述虛偽哭泣、假慈悲的典故。所以,譯者可以借助增加注釋的方式打破英漢語言之間的文化隔閡,將其譯為“鱷魚的眼淚(偽善的眼淚,假裝慈悲)”。再比如,“Sour Grapes”也是英語文學中另一常見的典故引用,這個典故源自《伊索寓言》的一則小故事,講述了一只狐貍無法夠到高處的葡萄,于是嘲笑地說葡萄不成熟,是酸的。因此,“酸葡萄”用來形容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表示輕蔑和嫉妒的心態(tài)。所以,該典故可譯為“酸葡萄(對自己得不到的東西表示輕蔑和嫉妒的心態(tài))”。
當今全球化背景下,典故翻譯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學創(chuàng)作具有重要影響,能夠為創(chuàng)作者提供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同時,典故翻譯還能促進跨文化交流,幫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更好地了解、欣賞和學習其他文化的思維方式、哲學觀念和藝術表達方式。為提高典故翻譯質(zhì)量,譯者不僅需要傳達典故的字面意思,還需要準確全面闡釋典故背后的文化信息,而釋意理論恰好契合了典故翻譯的要求。釋意理論指導下,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能夠準確理解原文,并通過靈活選用意譯法、套譯法和直譯加注法等技巧,提高翻譯質(zhì)量。同時,通過運用釋意理論的方法和技巧,譯者能提高典故翻譯的準確度,增強表達的流暢性,因此釋意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不僅提升了翻譯人員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翻譯能力,而且對提升英語翻譯的整體水平也具有積極意義。